現在針對幼兒、中小學的各種思維培訓鋪天蓋地,而家長就在各種廣告中焦慮的選擇著。
家有即將上小學的男娃,在開學之前也是朋友各種陪娃作業的經驗之談,讓我對進入小學家長的身份有著100分的恐懼,我這爆脾氣會氣死吧
但幼小銜接課的這一個月,陪兒子作業的磨合中,我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糟糕。而且相比其他家長雞飛狗跳,孩子這個不會那個不會,題目解釋半天,孩子回你一句不會。
我覺得我家情況已經很融洽了。我想還是得益於原來在生活當中各種思維的融合吧。
1.數學思維。從小在各種購物時刻,對於他自己選擇的物品儘量明確金額數字,讓孩子有數字具體化、生活化的概念。因為曾經遇到一年級小孩子在做元角分題目時竟說沒見過元角分,後來其父母還拿著各種紙幣硬幣讓他去理解,但孩子做題轉換時還是稀裡糊塗 雖然說到最後還是會明白,但前期的過程就造成了孩子學習情緒的不愉快了。因此生活中多一點耐心,多一句解釋,長久的積累勢必會有好的結果。
2.時間概念。我們在對孩子玩樂時想要拖延都會說再玩5分鐘、再看5分鐘等,但很多家長並不計時,只是到差不多時間提醒,最後可能結果是孩子繼續拖延,家長繼續妥協。這個過程可以跟孩子說5分鐘,我要計時的,聽的懂數字的,家長用數數;看的懂數字的孩子就用手機秒表;會計算就給孩子看時間比如此刻10點,你再玩五分鐘就是10:05。這樣的一個長期積累過程對今後在寫作業時是極大幫助。
比如現在寫一張簡單的數學試卷或一行拼音,第一次讓孩子自己寫,家長旁邊計時,大概了解自己的基本速度需要花多少時間,然後今後類似的作業就可以量化,例子:1行拼音2分鐘,5個拼音5行讓他自己加法,算出時間,鬧鐘一調,讓孩子專心去做,前期家長坐旁邊觀察著,對於孩子出現的玩橡皮,削鉛筆,咬指甲這些動作,不要任何催促、謾罵,只需拿起手機拍下來,等待鬧鐘響起,如果時間到任務完成,就不多說,如果時間到未完成,可以把視頻拿出來給他看,這些動作不做,時間是不是節省出來,就不會超時了。
個人實踐中差不多2個星期這樣的陪伴,後面孩子基本上對自己作業時間已經有概念,目前的效果就是回家跟我說有什麼作業,大概自己多少時間完成,然後我把天貓精靈一定時,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他在房間儘量就不管了,時間到了去看結果就行。
3.放低家長姿態,多從孩子角度看問題。做為媽媽,我覺得都是超人,既要工作家務,陪孩子好像也是媽媽的活!有時候身心疲憊,容易把火氣發到孩子身上。但是發完火也是要自我檢討的,到底孩子的錯誤值不值得我們發這麼大火,還僅是自己情緒帶入沒控制住。如果存在個人情緒,事後還是需要跟孩子道歉說明的,一方面讓孩子建立媽媽也是普通人,也會控制不住,有犯錯的時候,但媽媽也在努力改變,以身作則的陪著孩子一起長大;另一方面有利於今後親子間溝通。
個人實踐:某次因個人情緒+娃寫作業不認真,就沒有耐心多去跟他溝通,舉衣架狠揍娃後,事後平靜我也反思了,給孩子寫了封道歉信(目前孩子看拼音能把整片文章讀了),信中我都注好拼音。第二天早上起床給孩子信,他看完眼睛淚水噼裡啪啦,不管他是否真的看懂了。現在在我發脾氣大聲吼時,他會拿道歉信說事,我也會控制一下,靜下心,讓他說說自己是不是有錯,然後沒有後面雞飛狗跳,各自安好繼續做各自的事情。
記得育兒師有期節目,孩子平時吃飯需要花一小時,後來在育兒師的方法協助下,孩子能自己坐飯桌安靜的吃完,但事後育兒師問孩子媽媽滿意嗎?媽媽說:「還好,雖然自己坐著吃了,但還是吃的慢吃的少」。育兒師說:「你太貪心了.........」
確實一個明理有自律的大人改變習慣都要時間,何況好動、好玩的孩子,改變習慣做的更好也是需要時間。所以家長在生活中多點耐心、多點用心、多點方法,把各種場景有效的與學習知識融合起來,讓孩子自主愛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