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8月24日電(記者黃騰、徐凱鑫)明亮的客廳裡,吳長波打開電視機,坐在沙發上用遙控器邊調臺邊笑著說,自己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能有「班」上,還能住進樓房。
吳長波是黑龍江省青岡縣禎祥鎮兆林村脫貧戶,種了30多年的地。他說,家裡一共11畝地,一年種地收入較少。他曾外出打工,但除去在外開銷,每年拿回家的錢也不多。
2012年,黑龍江大董黑土地農業有限公司開始從村民手中流轉耕地。將家裡的地全部流轉給這家公司後,吳長波的生活有了變化,他說:「每畝650元,比村民間流轉價格高了二三百元。」
這家公司在流轉後的耕地上採用高標準種植經濟作物,加工後出售,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還創造大量用工崗位。土地流轉後,吳長波和妻子先後進入這家公司務工。「我剛來時工資按天算,每天80元,一年斷斷續續幹三四個月,全年收入能過萬元。」吳長波說,現在他是正式員工,月工資3000多元,夫妻二人全年工資收入在7萬元以上。
脫貧戶吳長波在黑龍江大董黑土地農業有限公司加工車間檢修設備(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徐凱鑫攝
侍弄大棚裡的果蔬、去田裡給莊稼除草、看守貨品倉庫,哪裡有需要吳長波就被派到哪裡。「比到工地打工輕鬆,到手的錢卻更多了。」吳長波說,以前買個十塊八塊的東西心裡都要先掂量,現在不看價格也要保證家裡肉蛋奶供應充足。
土地流轉出去的同時,得益於土地增減掛鈎政策,吳長波一家被易地安置,搬進鎮裡新建的小區,3間土房被置換成70平方米的樓房。「現在脫貧了,還住上樓房,有『班』上,過上了城裡人的日子。」吳長波笑著說。
同村脫貧戶郭萍與吳長波一樣,將家中土地流轉後搬進樓房,又來到黑龍江大董黑土地農業有限公司上班。現在郭萍已成為這家公司質檢部副部長,每年工資將近4萬元。郭萍說,以前的日子「閉上眼睡覺,睜開眼乾活」,現在不用幹農活,下班後時間都是自己的。
根據禎祥鎮相關部門提供的數據,目前兆林村共有220戶590名村民通過土地增減掛鈎政策得到易地安置,搬進樓房。
「做飯不冒煙,睡覺不燒炕,打工不離鄉,出門見工廠。」郭萍說,這是近幾年流傳在村民間的一首打油詩,它道出了生活的變化,也道出了「農民上班族」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