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樓房的「農民上班族」

2020-12-19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哈爾濱8月24日電(記者黃騰、徐凱鑫)明亮的客廳裡,吳長波打開電視機,坐在沙發上用遙控器邊調臺邊笑著說,自己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能有「班」上,還能住進樓房。

吳長波是黑龍江省青岡縣禎祥鎮兆林村脫貧戶,種了30多年的地。他說,家裡一共11畝地,一年種地收入較少。他曾外出打工,但除去在外開銷,每年拿回家的錢也不多。

2012年,黑龍江大董黑土地農業有限公司開始從村民手中流轉耕地。將家裡的地全部流轉給這家公司後,吳長波的生活有了變化,他說:「每畝650元,比村民間流轉價格高了二三百元。」

這家公司在流轉後的耕地上採用高標準種植經濟作物,加工後出售,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還創造大量用工崗位。土地流轉後,吳長波和妻子先後進入這家公司務工。「我剛來時工資按天算,每天80元,一年斷斷續續幹三四個月,全年收入能過萬元。」吳長波說,現在他是正式員工,月工資3000多元,夫妻二人全年工資收入在7萬元以上。

脫貧戶吳長波在黑龍江大董黑土地農業有限公司加工車間檢修設備(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徐凱鑫攝

侍弄大棚裡的果蔬、去田裡給莊稼除草、看守貨品倉庫,哪裡有需要吳長波就被派到哪裡。「比到工地打工輕鬆,到手的錢卻更多了。」吳長波說,以前買個十塊八塊的東西心裡都要先掂量,現在不看價格也要保證家裡肉蛋奶供應充足。

土地流轉出去的同時,得益於土地增減掛鈎政策,吳長波一家被易地安置,搬進鎮裡新建的小區,3間土房被置換成70平方米的樓房。「現在脫貧了,還住上樓房,有『班』上,過上了城裡人的日子。」吳長波笑著說。

同村脫貧戶郭萍與吳長波一樣,將家中土地流轉後搬進樓房,又來到黑龍江大董黑土地農業有限公司上班。現在郭萍已成為這家公司質檢部副部長,每年工資將近4萬元。郭萍說,以前的日子「閉上眼睡覺,睜開眼乾活」,現在不用幹農活,下班後時間都是自己的。

根據禎祥鎮相關部門提供的數據,目前兆林村共有220戶590名村民通過土地增減掛鈎政策得到易地安置,搬進樓房。

「做飯不冒煙,睡覺不燒炕,打工不離鄉,出門見工廠。」郭萍說,這是近幾年流傳在村民間的一首打油詩,它道出了生活的變化,也道出了「農民上班族」的心聲。

相關焦點

  • 「合村並居」會給農民帶來什麼?農民甘心住進樓房,還是安土重遷
    我的老家在就心裡原來的村子後面蓋了一個很大的小區,全是那種帶院的小洋樓,真的很不錯,我去看過,每家都有個小院,很人性化的契合了農民的生活習慣。不過也有的沒搬進去,原來的老村子還存在,好像這樣一直持續了好幾年,不得不說搬遷很人性化,沒有強拆強遷。超過多大年齡的老人好像還有什麼優惠,我奶奶過90歲了就享有這優惠政策。
  • 實拍:農村合村並鎮之後,老百姓住進新樓房,竟還在小區裡燒柴火
    但是這些搬進樓房裡的村民,卻依然保持著在農村的日常作風。近日,有網友拍攝到這樣一幕:在某社區的小區樓下,村民照樣用柴火燒水做飯。面對合村並鎮的逐步實施,農民脫離了原來生活的村莊,統一搬遷到樓房裡居住,自然不能和在自己家的院子裡一樣,準備一些柴火生火做飯了。
  • 農村要合村並居,為什麼農民不願意住樓房?
    為什麼有些農民不願意?對於是否願意住樓,這個問題需要分開來看。一般來說,年輕人歡迎這個政策,而中老年人則不歡迎。首先看一看住上樓房的成本一般來說,農民退出宅基地所得到的補償,是抵不上安置房的房款的。如果給予農民的補償太低,那就意味著農民想住進樓房必須還要掏一大筆房款才行。其次,裝修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安置房的面積都不會太小,裝修起來少說也需要幾萬塊,這筆錢是必須花的,因為不裝修沒法住。
  • 早年前農民羨慕吃肉住樓房,如今樓房建好了,農民為啥又不搬了?
    導語:早年前農民羨慕吃肉住樓房,如今樓房建好了,農民為啥又不搬了?隨著近年來農村的變化越來越大,也逐漸向城市靠攏,再加上農村常住的人口在不斷的減少,所以也導致很多農村變成了空心村,不管是土地還是房子都有一些是閒置的,所以這些年專家們也一直在研究合村並居的方式讓農民生活在一起,不僅可以利用農村的土地,而且還能改狀況農民朋友的居住環境,真的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只不過在早年前農民一直羨慕別人吃肉住樓房,如今事情真的發生在自己的身邊
  • 搬出小帳篷 住進新樓房
    索南益西開心地說,現在自己搬出了小帳篷,住進了新樓房。 2017年底,索南益西一家從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士鄉門士村搬到噶爾縣康樂新居,「我第一個舉手同意搬遷,不想讓孩子們像我們一樣居無定所,想讓他們安穩地生活。」 索南益西家是佔地150平方米的兩層藏式小樓,樓下5個房間分別裝修成廚房、客廳、洗手間等,樓上沿走廊分布著5間臥室。
  • 「農民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為啥農民反感住樓房?有何不好?
    導讀:「農民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為何農民反感住樓房?看完懂了進城買房,這是前幾年農村人最熱衷做的一件事,有些人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進城買房。有些人為了結婚而進城買房,還有些人則是看到別人都進城買房了,然後自己也跟著買房了。
  • 農民住上了樓房,支出增加了,該如何面對
    在塘沽周邊,農村幾乎沒有了,其實在天津的很多地區,也是差不多,和村並鎮,原來的農民,住上高樓大廈,高興了一段時間,慢慢地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房子是有了,可是收入沒有變化,房子的變化,必然引起消費的增加。
  • 農民拆遷上樓的政策 樓房免費住還有補貼?
    現如今農村的福利是越來越越好了,近年來農民拆遷上樓的政策也普遍開始實施,那麼該政策相關的具體細則是怎樣的呢?拆遷之後讓農民免費住上新樓房,而且還有補助可領,這對農民朋友來說是一大福利,可是農民拆遷上樓的意願卻並不高。
  • 老農說說合村並鎮那些事:還是帶院子的平房好,住樓房感覺像籠子
    沒一個農民願意捨棄院落式住房,而去住高高的樓房。當地有句話說得比較形象,無雞,無鴨又無,哪來六畜興旺!年老,田遠農資貴,豈有五穀豐登!
  • 農民倒貼10萬住樓房 合村並居你享受到哪些福利?
    比如,大面積拆除農民房子,不同意拆遷的村民,新建社區仍然八字沒有一撇;對村民房屋的評估和補償標準存在爭議;農民「上樓」的後續生計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最近山東正在搞合村並居試點,然而進行的好像並不是那麼的順利,房子被拆除之後農民還要倒貼10萬住樓房,居住質量大大降低,讓原本的幸福感也大打折扣,這樣的結果也違背了合村並居的真正意義。
  • 對於農民來說是住平房好還是樓房好?你會怎麼選?
    對於農民來說,覺得是住農村平房好,還是住樓房好呢?我相信每個人的體會都是不一樣的。這就好像那道最經典的選擇題,母親和老婆掉水裡,你先救誰?誰都很重要,當然誰都想救。而住平房跟住樓房也是這樣,一個是熊掌,一個是魚,二者都有好處,哪個都想要。
  • 農村舊村改造,免費住新樓還能領補助,農民卻說不合適,為啥?
    而另一方面農村呢,相對而言發展比較緩慢,農村生活節湊慢,所以目前看,要想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農民必須加大發展力度才行。為此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計劃。其中首次提出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其中有一條內容是說:重塑城鄉關係,走城鄉融合的發展之路。
  • 在莫幹山旅行,住進山區農民家,才發現他們的生活水準非常好
    在莫幹山的旅行中,大部分的遊客們住進山區農民家裡,後來才發現他們的生活水準非常好。其實農村也因為時代的原因,得到了許多改變。除了交通不是很方便,其他都挺好的。在這裡大家感受不到城市的喧譁,也不用爭分奪秒地上班,可以安靜地坐在草坪上,看著天空的白雲,慢慢地跑過自己的頭頂。
  • 大學副教授:為何有些近郊農民不願徵地拆遷
    依此邏輯,農民都會歡迎徵地拆遷。但筆者近期在中部某市調研發現:近郊農民對徵地拆遷的態度比較曖昧,甚至有些農民很不願意。面臨即將啟動的徵遷項目,他們的態度並不積極。具體來看,近郊青年對徵地拆遷的態度顯得曖昧。他們普遍在市區務工或做小買賣,徵地拆遷並不影響他們的生計,反而能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
  • 甘肅武威上莊村:雜亂不堪的村莊變了 農民住進「幸福院」
    黃羊鎮黨委副書記蘇磊文說,貧困戶都會住進和其他村民一樣的「幸福院」,而且他們搬進來時,什麼也不用管,直接「拎包入住」。明年還有62套「幸福院」等待著貧困戶入住。 「村容村貌有了改變,村民的素質提高了。」楊斌說,現在,村莊的衛生環境變得乾淨整潔,村民除了打掃自家門前院落,村路上的垃圾都會順手打掃,愛乾淨、講衛生成了村民的習慣。
  • 「農民上樓」習慣嗎?住進新房的他們,這樣說……
    為改善農民的生活居住條件和鄉村風貌上海正在穩步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曾經居住環境不佳的農民有的「上樓」住進高層有的「平移」到村裡的新宅基告別相伴幾十年的老宅>農民們在新家住得慣嗎?為此,奉賢區這幾年在推進農民集中居住的過程中,推出了「平移」的新模式,在同村或者鄰近的地方闢出一塊地,集中建造新的宅基,同時配上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
  • 在農村,時常能見到沒有裝修,也不住人的樓房,是為啥?
    農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比較明顯的一個變化,就體現在「住」上面。在以前,農民住的都是土房、瓦房。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開始漸漸出現了樓房,直到近幾年,樓房成為了農村房屋的主流。現在自建樓房在農村是非常常見的事情,不過走在農村卻時常能看到既不裝修、也不住人的房子。不免讓人有些納悶,既然不裝修也不住人,那為何還要建樓房呢?百曉通認為主要是這4個原因,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高昂的房價下,農民到底失去了什麼?農民:失去了很多
    最近幾年農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面對高額的房價,很多農民都表示買不起樓房。但是如今的現實是如果農民不買房子的話,很難讓自己的兒子成家。尤其是那些大學生,他們畢業後一般都會留在城市發展,要想談女朋友結婚的話,買房已成了一個硬性指標,否則找個女朋友都困難,於是很多農民花了一輩子的積蓄,東拼西湊勉強給孩子湊夠首付,在城裡面總算是買了一套房,還有很多農民壓根沒有辦法給孩子買房。其實很多農民根本就不願意去城市居住,因為他們在農村住慣了,感覺農村自由舒服,空氣也好,適合養老,城裡面的房子小,活動不自由。
  • ...故事」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道真自治縣棕坪鄉勝利社區居民吳忠明
    我叫吳忠明,今年40歲,是棕坪鄉土生土長的一個普通農民。四年前,我們一家生活在棕坪鄉勝利社區巖甲組的深山老林,一家六口人擠在祖父留下來的破敗瓦房裡。2016年底,我家從巖甲組的破瓦房搬到了棕坪鄉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住進了嶄新、高大、寬敞的樓房。吳忠明在花菜基地今非昔比、感嘆萬千,在黨的好政策和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我們一家終於脫貧了,過上了夢寐以求的生活!
  • 從土坯房到兩層樓房 鏡頭記錄瑞金華屋村華麗蛻變
    從土坯房到兩層樓房 鏡頭記錄瑞金華屋村華麗蛻變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2016年09月09日07:01 人民網瑞金9月9日電(時雨)「活了57年,我從沒奢想能『逃離』土坯房住進小洋樓,現在奢望成真,真心感謝黨中央對我們老區人民的關愛!」華小平坐在自家樓房敞亮的客廳內邊比劃邊開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