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媽媽都很重視親子閱讀~
指讀,就是用手指指著繪本中的漢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給孩子聽,這應該是現階段最具爭議的繪本閱讀法了。
贊成指讀的認為,&34;;反對指讀的則認為,&34;。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那到底要不要指讀呢?
我的答案是,不建議指讀!
但如果孩子到了識字敏感期,對漢字本身感興趣,那可以適當地加些指讀。
讀繪本,孩子根本不需要文字。每次看圖畫都能找到新鮮東西,這種興奮的感覺,就是閱讀興趣最初的樣子
越低幼的繪本,圖越多越大,文字也越少,這跟孩子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孩子年齡越小,越需要藉助具體的形象來獲取信息。孩子只有感知到了某個形象,如蘋果,看到了蘋果的顏色和形狀,摸到了蘋果的質地和觸感,嘗到了蘋果的味道,才能將「蘋果」的讀音和這個又紅又圓的事物聯繫起來,最後才能抽象成文字「蘋果」。
對嬰幼兒來說,文字太過抽象,遠超他們的理解範圍,而圖畫卻是形象的。嬰幼兒看繪本就是看圖,就是要尋找圖畫裡的各種細節,通過圖畫中理解故事內容。如果大人只是照著文字讀,那估計不到一分鐘就可以讀完一本繪本。如果讀繪本的時候還指著文字,那大人手指著哪裡,孩子就會看向哪裡,對圖畫的關注度自然就會降低,錯失仔細看圖畫的機會。
大人可能會覺得圖畫很幼稚,沒什麼可看的,但即便最簡單的圖畫,也能表達出豐富的意思,如顏色、形狀、大小、線條等,換一頁還會有變化。這些內容豐富的圖畫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審美體驗,同時也是孩子理解文字含義必不可少的中介。
而指讀,會破壞這一切。孩子看到的都是不懂的文字,就不會覺得繪本有趣,當然也不會對閱讀產生興趣。
讀繪本時,孩子總是問&34;;出門在外,孩子看到各種標語就問「媽媽,這是什麼字?這是什麼意思」……出現這種情況,那孩子大概率就是進入識字敏感期了,開始對漢字本身感興趣。這個時候,可以適當進行指讀,因為在閱讀中認字,是一種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
1、指讀,可以幫孩子在閱讀中認字(可以指讀的第1種情況)
給孩子讀繪本時,同一本書可以多讀一遍,最開始孩子可能只關注圖畫,然後關注故事,最後才進入認字環節。
在孩子對繪本故事有了詳細了解之後,媽媽就可以逐字指讀。一般來說,媽媽指讀幾次之後,孩子就能照樣讀下來。因為已經知道了故事情節,孩子對於文字的形和義才可能很好地對應上。指讀,其實就是在強化文字和讀音的對應。
2、即便孩子在識字敏感期,也不一定非要指讀
不可否認,指讀繪本,是一種很好的識字方法,但是,逐字指讀必定會降低閱讀速度,從而影響閱讀的情緒和流暢度,對孩子的閱讀興趣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另外,孩子到了識字敏感期,也不用著急要認識多少字。識字,是為閱讀做準備的,而閱讀是需要理解的。如果孩子只認識字本身,但是不清楚字的含義,那學前就算認1000個字又能如何呢?就像我們學英語,背單詞,如果只是機械地記憶,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句話每個單詞都認識,但連在一起卻不知道什麼意思」。
(可以指讀的第2種情況)
這裡的指讀,不同於上文的「大人逐字指著讀給孩子聽」,而是孩子自己指著文字讀。
孩子可以自主閱讀之後,如果發現孩子讀書不專注,經常跳字串行,那就可以要求孩子指讀,培養孩子讀書時要集中注意力。但是,指讀只是一種幫孩子提高閱讀專注力的輔助手段,不應該養成習慣,等孩子讀書專注了,就應該及時戒掉。
孩子上小學後,語文課一般都會講閱讀,老師教的輔助閱讀方法一般是4個階段:指讀出聲,指讀不出聲,出聲不指讀,默讀。如果爸媽有精力,也可以提前在家裡按照這個順序輔導孩子。
我個人是不建議指讀的,因為我更想通過繪本閱讀培養孩子對書的興趣、對閱讀的興趣,我希望孩子能感受到讀書的快樂。
當然咯,如果孩子自己對文字很感興趣,喜歡指出自己認識的字,遇到不認識的字就要問,那也可以順著孩子的發展階段適當加些指讀。
說到底,要不要指讀,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要孩子喜歡,大人也樂在其中,那就是好的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