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學會「對孩子發脾氣」後,我再也不為教育孩子這件事發愁了

2020-09-04 開心爸爸的日記

導語

說起對孩子發脾氣來,一直都是親子教育的死敵。

隨便搜索一下,網上滿滿的都是爸爸媽媽發脾氣對孩子影響的文章,很多育兒類的書籍也或多或少的提及到了這一點。

比如爸爸媽媽發脾氣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給孩子內心留下深深的創傷。

其實稍微想想都知道了,假如我們現在的領導,他給我們提供衣食住行,完全控制了我們的一切。我們不能去別的公司工作,只能在他的手下幹活。這時候,領導突然對我們大吼,發脾氣,威脅再不聽話的話,就不要我們了,甚至還要動手。

您說害不害怕?把這種害怕再乘以10,大致就是孩子們的感受了。給孩子帶來創傷,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比如爸爸媽媽發脾氣會減少孩子的安全感,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並不喜歡自己,甚至是討厭自己,這對於他們安全感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比如爸爸媽媽發脾氣對孩子成長沒有幫助,孩子做錯了事情,最需要的是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並且知道怎麼去做才是正確的,而爸爸媽媽的發脾氣式教育呢,很明顯做不到這一點。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不耐煩的時候,孩子並不是說沒聽進去,很有可能是裝作不在乎而已。這種情況下對孩子發脾氣,除了給孩子造成傷害,讓他們日漸變得逆反外,真的是沒有任何好處了。

前段時間開心爸爸寫過一篇文章《那些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10年後會變成什麼樣?父母不要不在意》,比較詳細的討論了爸爸媽媽發脾氣時,吼孩子對孩子的影響,最終給出了「吼孩子是最沒有用的教育方式,爸爸媽媽一定要改掉這個習慣」的結論,並且給出了一些常見的爸爸媽媽控制脾氣的方法。然後就有很多爸爸媽媽們在後臺給開心爸爸留言,表示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做起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到底能不能對孩子發脾氣呢?

答案是肯定的。

可能看到這裡有爸爸媽媽就要反駁了,開心爸爸你在前一篇文章中說了一大堆,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爸爸媽媽最好不要對孩子發脾氣,我們都相信了。結果轉身又說可以對孩子發脾氣,到底是能還是不能啊?

其實開心爸爸這裡說的發脾氣,和我們通常意義下的發脾氣並不一樣。

通常我們認識中的發脾氣,是對孩子實施語言以及行為上的虐待,通過這些打擊的方式,來迫使孩子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的發脾氣對孩子來說,帶來的更多是傷害。而開心爸爸要說的發脾氣呢,則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的心情,但又不是通過虐待的方式。這種方式的發脾氣,既可以保證孩子不會因此帶來心理陰影,也可以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並不喜歡他們的行為,

其實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也只是普通人一個,也會為生活中的瑣事煩心不已,而很多時候,孩子們都會在我們最累最煩躁,也是脾氣最大的時候表現出他們的不聽話。

這種夾雜了失望、沮喪、無助,以及對孩子未來的焦慮、內疚等心情,正是爸爸媽媽們忍不住自己的脾氣,經常對孩子發火的根本原因。這個很短暫的過程,從心理學上來看很正常。

面對期望無法實現的沮喪,以及未來焦慮的蔓延,再加上對自己過往的遺憾,確實是能夠摧毀一個人的理智,讓他們暫時性的失去對自己脾氣的控制。

但是,正常的過程並不代表是正確的。

特別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其實爸爸媽媽都非常清楚,只有自己心平氣和的時候,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對於孩子呢,安靜平和爸爸媽媽的教育,才真的能被他們聽到耳朵裡面。

所以,如何能夠心平氣和的教育孩子,才是親子教育中最大的難題之一。

其實,這樣「對孩子發脾氣」真的挺有用的

開心爸爸說的「對孩子發脾氣」,其實就是爸爸媽媽用表情,或者行為表明自己生氣的態度,讓孩子明白他們的行為不對,爸爸媽媽很不滿意。然後心平氣和的給孩子講道理,幫孩子找到正確的做法。

而這種「對孩子發脾氣」的方式,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的內容:

有方式:杜絕吼孩子,但要把自己的生氣表現出來

上面開心爸爸說過,新型的「對孩子發脾氣」,爸爸媽媽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吼孩子,也不打罵孩子,但要通過一些行為、語言或者是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態度,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爸爸媽媽很不滿意,並且很生氣。

可以是盯著孩子,讓他們感受到爸爸媽媽的生氣;也可以是唉聲嘆氣,讓孩子直觀的知道,爸爸媽媽現在很失望;或者是用手指點著孩子,指點著他們闖下的禍,讓孩子知道這時候爸爸媽媽非常不滿意他們的做法......

對於不同的孩子以及不同的家庭,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態度的方式其實並不一樣,開心爸爸只是給大家一個建議,至於具體的該怎麼去做,還是應該根據孩子的情況,做出一定的選擇。

不管是什麼樣的方式,最終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但又不至於傷害到他們。

有場合:掌握該發脾氣的場合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只是一個導火索。

他們一個小小的錯誤,可能都有著爸爸媽媽不好理解的原因。如果不去深入了解原因,只是簡單粗暴的發脾氣,最後越扯越遠,把以前的舊帳也翻出來。本來只是一件小事情,就會被爸爸媽媽無限放大,最終成為對孩子的全面批判。

比如開心經常在洗手的時候把水開的很大,水花濺的滿地都是,開心爸爸教育過他好幾次「要節約用水,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連喝的水都沒有呢!」,「浪費水資源就是浪費金錢」,「把衛生間弄的亂七八糟的,增加爸爸媽媽的工作量」也沒什麼效果。每次都是嘴上面答應的好好的,但是到了洗手的時候,還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

為了這個問題開心爸爸也發過脾氣,開心媽媽也發過脾氣,但最後的結果呢?其實並不是開心故意想和開心爸爸作對,只是他的個子太低,夠不到水龍頭,也湊不到水流下面。而墊著腳尖呢,一開水龍頭就容易開到了最大,手離水流遠了些,一洗手就容易濺的到處都是。

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原因,其實只要在洗手池前面,專門給開心放一個小凳子就迎刃而解了。而在開心爸爸的口中,直接就上升到「沒有一個好的習慣」,「不懂得節約,就是浪費」,「不珍惜爸爸媽媽掙的錢」等等高度,確實是小題大做的典型。

所以,對爸爸媽媽們來說,面對孩子讓自己生氣不已的行為,先別忙著下結論,也別忙著直接對孩子發火。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想,從他們的視角來看看問題,其實孩子很多錯誤,根本不值得發脾氣。

有技巧:發脾氣的話,這樣說孩子更容易接受

有一些爸爸媽媽們,發脾氣的時候習慣用第二人稱的句子,習慣直接點孩子的名字,然後就是一頓語言的輸出。比如:

「XXX,我怎麼就生了你這樣一個笨蛋啊,氣死我了!」

「XXX,看看你做的好事,過來自己收拾!」

「你怎麼這麼笨啊,都要氣死我了」

類似的話其實很多,特別是爸爸媽媽一旦打開言語的閘門,就很容易口不擇言,一些不該說的話,一些不該講的事情,以及一些不該表現給孩子的態度,就都會爆發出來。這樣的話,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讓他們沒有自信,真的認為自己很笨,做不好事情。

實際上,爸爸媽媽就算是要發脾氣,也完全可以把這些話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出來。

比如:「你太不聽話了,早就告訴你寫完作業再出去玩,你就是不聽話!」這句話,完全可以把主語換做是讓爸爸媽媽不滿意的事情,「我剛看了下,你的作業還沒寫完呢,寫完再出去玩吧!」

是不是有,同樣的意思,換一種表達對孩子來說就容易接受多了。

爸爸媽媽還可以用第一人稱來表達自己的脾氣,比如「坐下來好好寫作業,要不就把你扔到門外!」這句話,換成第一人稱的話,就是「我們先坐下來把作業寫完吧!」。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既委婉的表達出了爸爸媽媽對孩子目前行為的不滿意,又用一種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

效果自然是很好的。

有人選:孩子最親密的人來發脾氣,效果會更好

最後我們來說說,對孩子發脾氣的人選。

是的,可能很多爸爸媽媽並沒有關注這個問題,也可能很多爸爸媽媽覺得,對孩子發脾氣的人,只要是長輩就可以了,沒必要找一個專門的人選啊!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生活中我們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同樣的一句提建議的話,換不同的人來說,帶給我們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是親人或者關係很好的朋友,我們就能比較順利的聽進去,並且指導自己日後的行為。但如果是一個不算太親密,或者是陌生人的話,想必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被冒犯,並且下意識的抵制吧?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這樣。

在絕大多數家庭裡,媽媽永遠都是那個對孩子教育最上心,對孩子成長最關注,對孩子生活最重視的那個人。相應的,很多家庭中孩子和媽媽的關係,是明顯凌駕在和別的親人的關係之上的。

就算是一句帶有批判的言語,在媽媽口中說出來,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一些,也很少產生牴觸的心理。所以,「發脾氣」的話,讓孩子最親密的人來說,其實效果是最好的,爸爸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來選擇。

最後

其實開心爸爸一直說的,是爸爸媽媽們自己的情緒管理。

面對孩子的不足之處,爸爸媽媽還是應該明確的指出來,並且給與孩子正確的建議,讓他們以後能夠變得更好。只不過這個過程,可以更加委婉一些,可以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這才是每個爸爸媽媽一生都要做的功課。

相關焦點

  • 自從學會和孩子發脾氣,我的人生舒坦多了
    很多育兒文章都在宣揚「學會做控制情緒的父母」,但面對每天出百次以上么蛾子的孩子,父母想要時刻控制好情緒,真的很難。問一千位媽媽,「你有沒有對孩子發過脾氣?」一千位媽媽都會回答:「有啊。」衝孩子發完脾氣後什麼感覺?
  • 自從學會跟孩子「發脾氣」,日子好過多了
    雖說孩子的情緒容易崩潰,剛做父母時,大人又何嘗不容易崩潰呢? 所幸的是,通過一路地成長,如今的我不會隨便跟孩子發脾氣。因為我學會了怎麼跟孩子「發脾氣」,而且日子也好過多了。不會覺得那麼憋屈,也不會常常陷入悔恨的境地。
  •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比起打罵,這5個小妙招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我的一個閨蜜是幼兒園的園長,擁有10年的幼教經驗。晚上我和閨蜜聊天,聊起了這件事。閨蜜給我分析了一下,我立馬感覺豁然開朗。學會這5個小妙招,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1、共情: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四五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並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
  • 對孩子發脾氣就是不合格的父母?學會跟孩子發脾氣,日子好過多了
    雖說孩子的情緒容易崩潰,剛做父母時,大人又何嘗不容易崩潰呢?所幸的是,通過一路地成長,如今的我不會隨便跟孩子發脾氣。因為我學會了怎麼跟孩子「發脾氣」,而且日子也好過多了。不會覺得那麼憋屈,也不會常常陷入悔恨的境地。
  • 愛發脾氣的父母,不可能教育好孩子
    有的家長,總愛對孩子發脾氣,好像孩子就是他的出氣筒。有的家長說:「你不知道他(她)有多氣人!」在給出觀點之前,先給朋友們講兩個故事。她很想把兒子訓斥一頓,然後再教育兒子應該怎樣做。訓斥的語言她都想好了,第一句話就要說:「我算是白疼你了!」第二句話說:「我算是白養活你了!」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那是因為你沒有做到這件事
    爸爸媽媽們都聽過「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這句話,而這6張漫畫更清楚地告訴家長,其實孩子身上很多不當的行為,都能從家庭和父母身上找到問題的根源。只是很多爸爸媽媽當下意識不到這一點。一旦孩子做了選擇,他就會覺得這是他自己做的決定而不是父母強加給他的。獲得了家長的認可和肯定後,獨立自主的人格也就慢慢形成了。
  • 「學會溫和教育孩子後,我輕鬆多了」,如何才能不情緒化育兒
    直到有一天,小張因為當天有事所以請了假沒去公司。而這一天,她沒有發脾氣,因為她不用擔心自己會因為送孩子上學而上班遲到。孩子晚上回家問她:媽媽你今天早上都沒有罵我了?小張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每天都在對孩子發脾氣,但是主要的錯誤並不在孩子,而是在於自己。於是,之後的小張調整了自己的時間,對孩子發脾氣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小張說:「學會溫和教育孩子後,我輕鬆多了,孩子都開始喜歡和我一起去學校了。」
  • 孩子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因為家長做了這三件事
    但是,有時候學到一半的時候,豆豆會開始鬧脾氣,「爸爸,我不想再學習了」「還沒學完呢,繼續學」「不要,我不學了」開始賴在沙發上發脾氣。「再學一下嘛,還有5句」然後開始豆豆就開始哭鬧起來。讓我人非常莫名其妙,剛才不是學的好好的,還學的挺開心的。
  • 再累也要陪孩子?再生氣都不能對孩子發脾氣
    在她聽到那句教育名言後開始認真反思,找我見證她的改變,還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學會克制。但上午剛發的誓,下午她就翻車了。她在陪孩子玩的時候,不小心把孩子的一個玩具給弄壞了。可是她道歉後,孩子反而哭得更兇更鬧了。這下她忍不住了,結局又變得跟以前一樣,以一頓打罵結束了。
  • 孩子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因為家長做了這三件事
    但是,有時候學到一半的時候,豆豆會開始鬧脾氣,「爸爸,我不想再學習了」「還沒學完呢,繼續學」「不要,我不學了」開始賴在沙發上發脾氣。「再學一下嘛,還有5句」然後開始豆豆就開始哭鬧起來。讓我人非常莫名其妙,剛才不是學的好好的,還學的挺開心的。
  • 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朝孩子發脾氣後,這樣做對孩子的傷害降低
    所以,父母也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邊摸索著如何教育孩子,邊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很多的家長都知道,在對孩子發火的時候,其實內心是很明白自己不應該這樣的,但一旦衝動起來,理智就沒了,每次過後都會後悔對孩子發脾氣,但每次後悔過後的過後,又是一次次的對孩子發脾氣。
  • 「再生氣也別對孩子發脾氣」這句話騙了多少家長,害了多少孩子
    但是,我在育兒中發現一種傾向,即不少父母因此被嚇得夠嗆,生怕自己某幾次發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了很糟糕的影響,於是走了極端,將「再生氣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定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打卡內容是,承諾「21天不生氣、不對孩子發脾氣」。這種「絕對不能向孩子發脾氣」的執念,有時候不僅沒用,反倒還可能有害。
  • 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是最壞的教育,聰明家長用這幾招
    1.影響親子關係對孩子發脾氣會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起初,孩子會害怕,然後會變得叛逆,大喊大叫,發脾氣,甚至這樣做只是讓孩子知道如何屈服,而不是知道自己哪裡出了問題,這種教育方法只會使孩子出現在兩個極端中,一個是自卑另一個更叛逆,這兩種情況都會疏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 孩子總愛發脾氣、大喊大叫,其實這都是家長沒做好這6件事
    所以家長們如果你發現你家娃愛發脾氣、大喊大叫,是不是因為自己平時對待孩子的方式出錯了?1.家長學會控制情緒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要讓寶媽心情保持愉悅,這樣對孩子好,所以也就說明從小開始,孩子的情緒就會受到家長影響,並且孩子也會模仿大人。
  • 千萬不要對孩子做這三件事,再生氣也別做!影響孩子一生
    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曾經看過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脾氣很差,父親為了教育他不要亂發脾氣,就給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當想發脾氣的時候,就在木樁上釘一顆釘子。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哪怕是為了孩子好,但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尤其是生氣時的氣話,也如釘子一般扎進孩子的心。說從來都不朝孩子發火那簡直是奇蹟,我們沒法做到100%的好父母,但也求能做個60%的及格父母,別辜負了孩子對自己的一片真愛。
  • 李玫瑾教授推薦:當我不再對孩子發脾氣了…
    導讀:李玫瑾教授推薦:當我不再對孩子發脾氣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李玫瑾教授推薦:當我不再對孩子發脾氣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發脾氣是件好事?好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學會處理感受的方法
    一位小女孩在幼兒園門口發脾氣,因為在出門前媽媽沒有讓她自己繫鞋帶,媽媽解釋說時間來不及,女孩噘著嘴無聲的抗議。媽媽把她送到教室後轉身離開,她開始大喊:「你是壞媽媽,我不喜歡你。」相信每個父母面對發脾氣的孩子,都會感到尷尬和憤怒,尤其是在公共場合。 當孩子在你面前又哭又是打滾的時候,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 「再生氣也別對孩子發脾氣」這句話騙了多少家長,害了多少孩子
    但凡接觸過一些育兒知識的父母,應該都聽過「父母最好要保持情緒的平和、穩定,不要隨意對孩子發脾氣」的告誡。觀點肯定是沒錯。但是,我在育兒中發現一種傾向,即不少父母因此被嚇得夠嗆,生怕自己某幾次發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了很糟糕的影響,於是走了極端,將「再生氣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定為自己的最高目標。這個目標實現起來夠難的。
  • 6幅漫畫提醒你: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其實是家長沒有做到這件事
    爸爸媽媽們都聽過「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這句話,而這6張漫畫更清楚地告訴家長,其實孩子身上很多不當的行為,都能從家庭和父母身上找到問題的根源。只是很多爸爸媽媽當下意識不到這一點。給予孩子選項是給予他們尊重的重要表現。一旦孩子做了選擇,他就會覺得這是他自己做的決定而不是父母強加給他的。獲得了家長的認可和肯定後,獨立自主的人格也就慢慢形成了。
  • 自從給孩子做了這幾張表後,再也沒有氣急敗壞的吼過娃了
    以前帶孩子的生活總是亂糟糟的,什麼規矩都沒有,孩子隨心所欲,想幹嘛幹嘛,起床能磨蹭一個小時;半小時能做完的作業,在連催帶打的攻勢下還能拖四、五個小時才做完。說教打罵都沒用,每天氣的感覺分分鐘要腦溢血了,自從做了這幾張表格後,再也不生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