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對孩子發脾氣來,一直都是親子教育的死敵。
隨便搜索一下,網上滿滿的都是爸爸媽媽發脾氣對孩子影響的文章,很多育兒類的書籍也或多或少的提及到了這一點。
比如爸爸媽媽發脾氣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給孩子內心留下深深的創傷。
其實稍微想想都知道了,假如我們現在的領導,他給我們提供衣食住行,完全控制了我們的一切。我們不能去別的公司工作,只能在他的手下幹活。這時候,領導突然對我們大吼,發脾氣,威脅再不聽話的話,就不要我們了,甚至還要動手。
您說害不害怕?把這種害怕再乘以10,大致就是孩子們的感受了。給孩子帶來創傷,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比如爸爸媽媽發脾氣會減少孩子的安全感,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並不喜歡自己,甚至是討厭自己,這對於他們安全感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比如爸爸媽媽發脾氣對孩子成長沒有幫助,孩子做錯了事情,最需要的是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並且知道怎麼去做才是正確的,而爸爸媽媽的發脾氣式教育呢,很明顯做不到這一點。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不耐煩的時候,孩子並不是說沒聽進去,很有可能是裝作不在乎而已。這種情況下對孩子發脾氣,除了給孩子造成傷害,讓他們日漸變得逆反外,真的是沒有任何好處了。
前段時間開心爸爸寫過一篇文章《那些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10年後會變成什麼樣?父母不要不在意》,比較詳細的討論了爸爸媽媽發脾氣時,吼孩子對孩子的影響,最終給出了「吼孩子是最沒有用的教育方式,爸爸媽媽一定要改掉這個習慣」的結論,並且給出了一些常見的爸爸媽媽控制脾氣的方法。然後就有很多爸爸媽媽們在後臺給開心爸爸留言,表示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做起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答案是肯定的。
可能看到這裡有爸爸媽媽就要反駁了,開心爸爸你在前一篇文章中說了一大堆,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爸爸媽媽最好不要對孩子發脾氣,我們都相信了。結果轉身又說可以對孩子發脾氣,到底是能還是不能啊?
其實開心爸爸這裡說的發脾氣,和我們通常意義下的發脾氣並不一樣。
通常我們認識中的發脾氣,是對孩子實施語言以及行為上的虐待,通過這些打擊的方式,來迫使孩子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的發脾氣對孩子來說,帶來的更多是傷害。而開心爸爸要說的發脾氣呢,則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的心情,但又不是通過虐待的方式。這種方式的發脾氣,既可以保證孩子不會因此帶來心理陰影,也可以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並不喜歡他們的行為,
其實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也只是普通人一個,也會為生活中的瑣事煩心不已,而很多時候,孩子們都會在我們最累最煩躁,也是脾氣最大的時候表現出他們的不聽話。
這種夾雜了失望、沮喪、無助,以及對孩子未來的焦慮、內疚等心情,正是爸爸媽媽們忍不住自己的脾氣,經常對孩子發火的根本原因。這個很短暫的過程,從心理學上來看很正常。
面對期望無法實現的沮喪,以及未來焦慮的蔓延,再加上對自己過往的遺憾,確實是能夠摧毀一個人的理智,讓他們暫時性的失去對自己脾氣的控制。
但是,正常的過程並不代表是正確的。
特別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其實爸爸媽媽都非常清楚,只有自己心平氣和的時候,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對於孩子呢,安靜平和爸爸媽媽的教育,才真的能被他們聽到耳朵裡面。
所以,如何能夠心平氣和的教育孩子,才是親子教育中最大的難題之一。
開心爸爸說的「對孩子發脾氣」,其實就是爸爸媽媽用表情,或者行為表明自己生氣的態度,讓孩子明白他們的行為不對,爸爸媽媽很不滿意。然後心平氣和的給孩子講道理,幫孩子找到正確的做法。
而這種「對孩子發脾氣」的方式,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的內容:
有方式:杜絕吼孩子,但要把自己的生氣表現出來
上面開心爸爸說過,新型的「對孩子發脾氣」,爸爸媽媽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吼孩子,也不打罵孩子,但要通過一些行為、語言或者是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態度,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爸爸媽媽很不滿意,並且很生氣。
可以是盯著孩子,讓他們感受到爸爸媽媽的生氣;也可以是唉聲嘆氣,讓孩子直觀的知道,爸爸媽媽現在很失望;或者是用手指點著孩子,指點著他們闖下的禍,讓孩子知道這時候爸爸媽媽非常不滿意他們的做法......
對於不同的孩子以及不同的家庭,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態度的方式其實並不一樣,開心爸爸只是給大家一個建議,至於具體的該怎麼去做,還是應該根據孩子的情況,做出一定的選擇。
不管是什麼樣的方式,最終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但又不至於傷害到他們。
有場合:掌握該發脾氣的場合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只是一個導火索。
他們一個小小的錯誤,可能都有著爸爸媽媽不好理解的原因。如果不去深入了解原因,只是簡單粗暴的發脾氣,最後越扯越遠,把以前的舊帳也翻出來。本來只是一件小事情,就會被爸爸媽媽無限放大,最終成為對孩子的全面批判。
比如開心經常在洗手的時候把水開的很大,水花濺的滿地都是,開心爸爸教育過他好幾次「要節約用水,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連喝的水都沒有呢!」,「浪費水資源就是浪費金錢」,「把衛生間弄的亂七八糟的,增加爸爸媽媽的工作量」也沒什麼效果。每次都是嘴上面答應的好好的,但是到了洗手的時候,還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
為了這個問題開心爸爸也發過脾氣,開心媽媽也發過脾氣,但最後的結果呢?其實並不是開心故意想和開心爸爸作對,只是他的個子太低,夠不到水龍頭,也湊不到水流下面。而墊著腳尖呢,一開水龍頭就容易開到了最大,手離水流遠了些,一洗手就容易濺的到處都是。
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原因,其實只要在洗手池前面,專門給開心放一個小凳子就迎刃而解了。而在開心爸爸的口中,直接就上升到「沒有一個好的習慣」,「不懂得節約,就是浪費」,「不珍惜爸爸媽媽掙的錢」等等高度,確實是小題大做的典型。
所以,對爸爸媽媽們來說,面對孩子讓自己生氣不已的行為,先別忙著下結論,也別忙著直接對孩子發火。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想,從他們的視角來看看問題,其實孩子很多錯誤,根本不值得發脾氣。
有技巧:發脾氣的話,這樣說孩子更容易接受
有一些爸爸媽媽們,發脾氣的時候習慣用第二人稱的句子,習慣直接點孩子的名字,然後就是一頓語言的輸出。比如:
「XXX,我怎麼就生了你這樣一個笨蛋啊,氣死我了!」
「XXX,看看你做的好事,過來自己收拾!」
「你怎麼這麼笨啊,都要氣死我了」
類似的話其實很多,特別是爸爸媽媽一旦打開言語的閘門,就很容易口不擇言,一些不該說的話,一些不該講的事情,以及一些不該表現給孩子的態度,就都會爆發出來。這樣的話,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讓他們沒有自信,真的認為自己很笨,做不好事情。
實際上,爸爸媽媽就算是要發脾氣,也完全可以把這些話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出來。
比如:「你太不聽話了,早就告訴你寫完作業再出去玩,你就是不聽話!」這句話,完全可以把主語換做是讓爸爸媽媽不滿意的事情,「我剛看了下,你的作業還沒寫完呢,寫完再出去玩吧!」
是不是有,同樣的意思,換一種表達對孩子來說就容易接受多了。
爸爸媽媽還可以用第一人稱來表達自己的脾氣,比如「坐下來好好寫作業,要不就把你扔到門外!」這句話,換成第一人稱的話,就是「我們先坐下來把作業寫完吧!」。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既委婉的表達出了爸爸媽媽對孩子目前行為的不滿意,又用一種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
效果自然是很好的。
有人選:孩子最親密的人來發脾氣,效果會更好
最後我們來說說,對孩子發脾氣的人選。
是的,可能很多爸爸媽媽並沒有關注這個問題,也可能很多爸爸媽媽覺得,對孩子發脾氣的人,只要是長輩就可以了,沒必要找一個專門的人選啊!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生活中我們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同樣的一句提建議的話,換不同的人來說,帶給我們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是親人或者關係很好的朋友,我們就能比較順利的聽進去,並且指導自己日後的行為。但如果是一個不算太親密,或者是陌生人的話,想必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被冒犯,並且下意識的抵制吧?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這樣。
在絕大多數家庭裡,媽媽永遠都是那個對孩子教育最上心,對孩子成長最關注,對孩子生活最重視的那個人。相應的,很多家庭中孩子和媽媽的關係,是明顯凌駕在和別的親人的關係之上的。
就算是一句帶有批判的言語,在媽媽口中說出來,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一些,也很少產生牴觸的心理。所以,「發脾氣」的話,讓孩子最親密的人來說,其實效果是最好的,爸爸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來選擇。
其實開心爸爸一直說的,是爸爸媽媽們自己的情緒管理。
面對孩子的不足之處,爸爸媽媽還是應該明確的指出來,並且給與孩子正確的建議,讓他們以後能夠變得更好。只不過這個過程,可以更加委婉一些,可以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這才是每個爸爸媽媽一生都要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