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個網絡投票,主題大概是「你最討厭的父母常用語」。「別人家孩子」當然毫無懸念地高居榜首,也有幾匹大黑馬搶佔前十,可惜如今已印象模糊,只記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很多中國父母可能會表示驚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麼好的話,怎麼就變成「最討厭」了?現在的孩子是怎麼了?
別著急,這句話之所以被討厭,還真不關孩子的事,完全是因為被父母們給糟蹋了。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句話當然很有道理,也是一個人理應具備的常識與意識。面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那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這是一句用來「自省」的話。
但在中國家庭乃至社會,這句話的使用語境簡直就是一個大型邏輯車禍現場。最常見的搭配句式就是「我說錯了又怎麼樣,我冤枉你了又怎麼樣?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啊!」
換言之,原本用於自省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變成了教育別人的工具。
而且,僅僅是教育別人嗎?當然不是,很多人利用這句話來掩飾自己的錯誤,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當成了不認錯的藉口。甚至可以說,在許多中國家庭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句話一出來,就意味著說話的人在強詞奪理。
最糟糕的是,濫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語境,很多時候突破了品格和生活習慣層面,轉向事實層面。簡單點說,你讓孩子努力學習,孩子覺得自己本來就挺努力,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這還說得過去,但如果孩子明明完成了作業,你劈頭蓋臉把他罵一頓,說他不好好學習,連作業都不寫,發現自己錯了之後來一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就是事實和是非層面的混淆。可是,你憑什麼冤枉人呢?這就好比你說別人偷錢,然而別人沒偷,你能讓人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嗎?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事實與是非對錯作為基礎,那麼「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基本就是胡攪蠻纏。
也是前幾年,某雜誌有個心理諮詢欄目,諮詢者說了一大堆生活中的事情,認為自己即使說得不對,也是為了孩子好,但為什麼自己說什麼,孩子都不聽,如何才能重拾作為父母的權威。欄目回答者也很有意思,她說中國父母缺乏權威是很普遍的現象,但這事兒要怨自己,你說錯了都不肯認錯,非得說什麼「我是為你好」、「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你的父母權威早就被你自己甩了一地好不好?
中國家庭教育喜歡講責任感,但往往是掛在嘴邊的責任感,以身作則的少。如果作為長輩,你連承認自己錯了的勇氣和擔當都沒有,還有什麼資格向孩子大談責任感呢?
所以,作為一個有常識的正常人,少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要說也只對自己說。遇事先搞清楚是非對錯,錯了就認,形象自然會高大起來,說話才會有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