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義大利羅馬LUISS大學獲政治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後。代表性專著為《積極自由的悖論》,在政治哲學、倫理學領域學術成果豐富。
世上可能只有兩種人受不了任何批評:一種是目空一切的「自大狂」,另一種則是內心脆弱的「自卑者」。前一種人因為沉迷於自我欣賞,所以認為任何與自己相左的意見都是錯誤的;後者則由於極度不自信,內心脆弱、不堪一擊。
當今中國正處在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階段;按理說,中國人的自尊、自信正穩步提升;心胸越來越開闊、眼光也更加高遠。然而,令人痛惜的是,一些所謂「憤青」的自我卻如此癲狂,震顫於「自大」與「自卑」兩級之間。近日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馬大畢業演講」之事就是一個明證:稍受批評,則惱羞成怒!
暫且不論楊舒平所言之事是否屬實,中國儒家傳統主張: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參見:《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別人對自己的批評,說得對,就改;說的不對,就引以為戒。如果是謠言,指出真相即可。何至於「人肉」其父母,謾罵、威脅批評者,甚至進行人身攻擊?如此而為,毫不顧忌對方的言論自由,反倒有被批評者「不幸言中」之嫌。
更進一步,如果楊所說之事皆為謠言,那終歸會不攻自破;何至於封了他人的嘴?古往今來,清者自清,從未聽說過侮辱與謾罵可以挽回自己的名譽。歸根結底,「自負」與「自卑」都源於自信不足,只有內心脆弱的人才會被他人的批評所激怒。
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地位的提升不僅來自於國家的繁榮富強,更源於內心的強大,光彩由內而發。一個謙虛有理的民族是內心充滿自尊和自信的民族,是一個能夠接受批評,並不斷改進自身的民族。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歷經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正是在不斷地改進中得以進化。任何有價值的「批評」都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正像孩子不可能只在表揚中成長,一個民族也不可能躺在一片「讚揚」聲中崛起。能夠真誠面對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民族,才是真正強大的民族。
本期編輯:執金吾
本文系政治學人平臺發布,個人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信息及網站連結;媒體轉載(包括網站、微博、微信號)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識別二維碼可添加編輯團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