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人類學發現:一個人在短短的一生也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基因

2020-12-19 獨立學者審視大千世界

最可怕的人類學發現:一個人在短暫的一生內也會使基因發生轉變,一個人在一生中可能不知不覺中多次改變其基因。

人最大的幸福與願望是子孫安泰、子孫幸福、子孫孝敬,人們都想生出基因好的寶寶:活波、健康、勇敢、聰明、有智慧、能考上名校、能成為各種「家」乃至於日後能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才。

人美好的願望是自己奔波一生、奮鬥一生,能夠讓子孫繼承他的財富、遺產、社會地位。

人還想的是自己的家族能夠一代又一代蒸蒸日上、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就連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是想通過他的「通天大計」,讓子孫世世代代傳承他的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乃至於傳至萬世,因為子孫後代都是流著他們贏家的血,用現代的話來說,都屬於贏家的基因遺傳,是大秦皇族的血脈延續。

是啊!人類社會源遠流傳,說白了是一種血脈遺傳,一種基因的遺傳。

換作古人,他們只是考慮他的血脈能否遺傳下去?至於基因優良、基因改良、基因進化等內容,他們或許從來不會想到,也不可能在那個時代考慮到,辦法也僅僅是優秀種族的通婚吧!

他們會認為,他們所生的孩子跟他們幾乎是一樣的吧——無論性格、體貌、身高、心理等等,所以只要看著他們的孩子像他一樣,他們就會有幸福感、成就感、滿足感。

人類社會進展到了今天,我們有了基因的概念,也有了基因突變的概念,這在我們的教科書中不一而足。

但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先說基因突變吧!此種突變與生物學的理論存在的很大的概率性,偶然性——生物的基因突變,有可能是在數萬年、數百萬年的過程中偶發那麼一兩次的,而這數百萬能誕生多少同種生物?簡直是億萬分之一的比例,比彩票中獎的概率還要低得多。所以要說基因突變發生在人類身上,那是很渺茫的,從直立行走到180萬年前的原始社會,再到今天的科技文明,儘管曾經出現過千千萬萬的人,但是全人類作為一個共同體,其基因的突變應該沒有幾次吧?

突變很難有,那麼,基因的進化、進展、改良呢?其實,進化、進展、改良說白了也屬於突變的內涵與外延。只是在人們的觀念中比突變強度低一些而已。

許許多多接受過現代科技文明教育下的現代人都會認為,在短短的一生中基因幾乎沒有進展的,也就是說一個人所生的後代,無論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最多跟你自己是一樣的,如果非要說青出於藍勝於藍,他們也只會比父母親強那麼一點點吧?而這種強僅僅來源於後天的生活環境優良,生存條件良好,或者說應該僅僅在於身高、體貌、膚色等方面吧?至於精神狀態方面,父母親從來也沒有認為孩子比自己有更多的聰明與智慧。

看看他們教訓孩子的那個腔調與方式方法,就能得知他們僅僅是把孩子當成了一個什麼也不懂、不知道、不曉得的小孩兒。他們從來也沒有認為小孩兒在某些方面是強過他們的!

孩子是需要被教育、被鞭笞、被磨練、被教訓、被引導的……他們認為孩子幾乎是空白的幼年時代的自己,而自己,則通過幾十年的「歷練」已經成熟、有閱歷、有知識、有技能、有內在儲備——至少比孩子要強,所以,他們有理由用他們的辦法引導孩子——全社會的父母都是這麼做的,也從來不認為自己這麼做有什麼問題。

可是,試想一下:人類社會源遠流長,如果後代永遠和上一代雷同、等同、差不多的話。那麼人類社會的進展又有什麼意義呢?

難道人類社會的進展就體現在現代人比古代人的生活環境優良嗎?現代人可以拿著手機看書,而古人僅只是紙質書,再差一點兒的是竹簡,絲綢還有龜殼兒。現代人有這麼多的娛樂項目,可以旅遊,可以看電視,看電腦,坐飛機。而古人卻似乎在無比貧瘠的物質生活與環境中艱難度日。

做一個現代人,強過做一個古代人,這是幾乎所有人的結論。而對於基因方面的認識,我們這些現代人,幾乎是一知半解的。

我不想再多感懷現代人對於基因知識的欠缺,那畢竟是科學結論,還是拿事實說話吧!

我在這裡也不想長篇大論基因如何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有所變化,畢竟篇幅不夠。如果朋友們感興趣,可以去看相關的內容與學術著作,以及曾在科學期刊上刊發的相關學術論文。

現代生物學、人類學的得出的理論是:一個人在短短的一生也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基因。

先不說此結論的真假,成立與否,反對學說有多少!

我們只說如果此理論成立,那麼,我們的教育理念、大眾意識、社會結構、師長觀念都會有根本的變化。

如果一個人能在短短的一生也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基因。那麼,會有以下相關的論題:

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基因?人改變自己的基因是無意識的還是有意識的?改變基因的個體行為還是群體行為?哪種行為對基因的進化促進最大?基因改變的方向只是向著進化、進展、改良的方向呢?還是也向著退化、弱化、病態化、醜惡化的方向?對後代最好的饋贈不是財富、地位、名利,而是通過改良自己的基因惠澤後代。基因產生改良、進化的個體,生出來的後代,應該以順從他的天性的方式來教育。基因是人體內很小的單位,其存在的法則是否與暗物質、暗能量以及隱密的質與實相世界有關。基因是否會通過意念來改變?達到喜悅、祥和、淡定、勇氣、開悟、正覺、創想、博愛、靈感、寬容、平和、平靜、覺知、覺醒、覺悟、慈悲、健康、直覺、思辨等的精神狀態是否會促進基因的進化?能促進多少?如果現行的教育方式完全沒有指向人的精神、意念與生命狀態——完全沒有指向基因的進展與進化,那麼是否可以說,現行的教育要進行一次變革?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出現了耶穌、蘇格拉底、諸子百家、印度諸教與佛陀,而幾千年來的人類文明在精神方面原地踏步,是否可以認為,現代人類的基因不如古代?黃帝在《黃帝內經》中無比崇拜「古代的人」,那些所謂古代的人——至人、神人、完人、聖人,基因形態又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人類社會是一直退化,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再到青銅時代與現在的黑鐵時代,人類的基因為什麼一直退化?與宇宙射線、暗物質還是多維空間有關?漫長的原始社會存在了180萬年,是否那個時代是人類基因進展的頂尖時期?母系氏族存在了原始社會的90%以上的時間,是否從性別來說女性的基因優於男性的基因?因為女性一般是直覺性的、非邏輯的、非理性的、詩意的、柏拉圖式的、想像的、羅曼蒂克的、神話的、宗教的、感性的、浪漫主義的右腦思維,而男性一般是理性的、效率的、邏輯的、數學的、亞裡斯多德式的、科學的、計算的的左腦思維?類似的論題還有很多,讀者朋友們可以繼續提出。如果一個人的基因進化可以在此生有所突破與進展,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讀者朋友們也可在評論區細細討論。如果對拙作感興趣,也可以點讚關注了,更多精彩篇章將會呼之欲出啊!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鄙人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分子人類學?
    「人類多地區進化說」之所以難以成立,除了古人類化石存在斷層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這一說法,不符合基因遺傳學的常識。接觸過最基礎生物學科的人,應該都知道,大自然各種生物劃分類別,最小的類別就是物種。區分物種的標準,就是相互之間有沒有生殖隔離。所謂生殖隔離,就是兩個物種之間無法交配產生後代,或者即便交配產生了後代,這個後代也無法再生育。
  • 人類學最重要的一篇論文
    弗朗茲·博厄斯是美國人類學的創始人,對人類學的格局影響最大。從他開始,人類學家看到,人的社會與生物一體,今天的生活習慣會成為你未來的細胞、未來的思考方式、未來的頭髮和高矮胖瘦等。過去、現在、未來都在人身上。完整地理解人,既要理解人的生物(骨骼肌肉和基因、細胞等),也要理解人的社會文化(價值理念、親屬制度、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
  • 【體質人類學 】&【分子人類學】
    人類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通常分為兩大部分文化人類學( Cultural Anthropology)和體質人類學( Physical Antopology),因為人既是生物學上的人,又是社會文化的創造者,人類學的研究範疇既包括了研究人類自身的體質,也包括人類社會文化的全貌。
  • 人類學到底研究什麼?
    我回答哲學家的方式是否就是他說的,把人類學變成了科學的一個分支? 這位哲學家很資深,對人類學感興趣,也關心年輕人的成長。他給了我好長時間來想。 見我一直沒回應,哲學家說:「你陷在裡面了。人類學研究人的個體性,而非某個側面,這點跟所有其他學科不同!這是我認為你們人類學最獨特的一點。」 我很受震動。
  • 【分子人類學】金力:《寫在基因中的歷史——金力教授在復旦大學的講演》
    這使我們看到了歷史學、考古學和基因研究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可能。如果我們試圖推測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什麼,我們主要依靠的是尋找歷史的痕跡。這些痕跡可以從多個學科去分析,比如歷史學、歷史語言學、考古學甚至古生物學,還有人類學、氣象學、進化遺傳學等等。但是這些學科所告訴我們的時間縱深度是不一樣的。
  • 神奇的基因之發現讓男人出櫃的基因
    最終,在接受了為期一年多的「治療」後,難忍其辱的圖靈在1954年6月7日咬下塗有氰化鉀劇毒的蘋果自殺,結束了短暫又傳奇的一生。直到2013年12月24日,英國司法部長宣布:圖靈當時受到的判決」不公,有歧視「,現已獲得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赦免,稱「女王的赦免是對這位優秀人物的獻禮」。
  • 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個選擇足以影響一生,也可以改變一生
    那時候我把這句話刻在了自己的桌子上面:「人生最難的事就是選擇」。經過十幾年在生活中不斷地驗證,我發現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於是每一次做重大選擇的時候我都會思慮良久。因為我一直認為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個選擇足以影響一生,也可以改變一生。我想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時候很多人會猶豫不決,會不知道怎麼辦,會迷茫,會無奈。
  • 有人說:人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窮」,不無道理
    在他25歲之前,他對於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貧窮。經常挨餓是他的生活狀態。那時,他連吃一頓飽飯都很難得到實現。中國歷來有句古話,叫「窮則思變」。也正是在貧窮中,朱元璋才走上打仗的道路。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他打仗很拼命,短短的時間內,就樹立了自己的威風。當了小頭目之後,才開始讓他有好一點的飯吃。
  • 【2018124·人類學】徐新建丨自我民族志:整體人類學的路徑反思
    [1]由此,人類學還可理解為人類以自身為對象的「自我研究」,通過研究開掘出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自反式知識,參與 (適應、調整或改變) 人類種群的整體演進。在此意義上,人類學寫作的主要成果——「民族志」——亦可視為人類文化的自表述。一段時間以來,人類學被片面地界定為研究「異文化」的學問,人類學家的寫作不過是針對「他者」的描寫和解釋而已。
  • 非洲人DNA中發現尼安德特人和「幽靈人」基因,人類演化新謎團?
    分子人類學基因測序,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釐清了人類的演化進程,但是它的一些結論也讓不少人心生疑慮,比如:根據基因測定,世界上現存所有人(智人)體內,多多少少都有不屬於我們這個物種的遺傳物質,光是已知的就有來自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 分子人類學——又一個偽科學騙局
    拿著測試結果,你能做的只有回去問問家長或家庭醫生,然後再繼續活完你的一生,祈求不要死於非命,最後,在臨終前得出一個結論:它測得準,還是不準。僅此而已。是的,你將會窮盡你的一生來測試一下這個DNA測試的結果是否準確。是你在測它,才不是它在測你。
  • 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失敗,更不是缺錢,而是這兩件事
    一個人最可怕的是什麼,有人說是失敗,失敗會帶來很多的煩惱和困難;有人說是缺錢,要是有錢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還有人說是缺乏能力,有能力就不會有那麼多挫折和沮喪了。但當我們放大自己的視野和格局,我們就會發現,這世界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往往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都不多,失敗卻時常碰到,失敗是常態,而成功就是一瞬間;一個人事業做得越大,能力越強,遇到的失敗,經歷的麻煩往往更多。就像馬雲和俞敏洪這些我們所謂的「成功人士」經常講的一樣,他們經歷的失敗比常人想像的要多得多。
  • 一個娘胎的雙胞胎,一個發量隨爹一個發量隨媽,基因偏心太可怕了
    網友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姐姐隨了媽媽,妹妹隨了爸爸,這遺傳基因偏心起來也太可怕了。遺傳基因非常的玄妙,即使是在基因排序上高度相似的雙胞胎們,也會因為來自父母不同的遺傳基因而出現不同。而同卵雙胞胎則是指一個卵子在受精後分裂為兩個胚胎,這類雙胞胎可能會共享他們所有的DNA序列,所以往往同卵雙胞胎會擁有極高的相似度。但是即使同卵雙胞胎基因高度相似,由於遺傳的差別也會出現不同。
  • 自然界中基因變異的概率極小,可怕的是人類掌握了定點突變的技術
    我會儘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描述讓大家明白一些知識,當一個人把基因研究明白10%的時候,他就可以了解人類的起源,還可以了解到宇宙的真相,這些似乎太遙遠。但本文至少能助你找到此階段你最關心的那個問題,也就是關於「新冠」的。命名的來源很簡單,就是因為酷似王冠,所以下文中我們用「王冠」來代替,只為彰顯霸氣。
  • 一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可喜歡的人
    暗戀總有人說暗戀的人很可憐,殊不知最可憐的是那些沒有人可喜歡的人。寂寞真的想在寂寞的時候有個伴,一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連個喜歡的人都沒有。你總稱一個人可以做很多事,又何必多一個人?可如果你心裡有個喜歡的人至少心裡還有牽掛和想念,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有時只是在一瞬之間就離開,但在離開之前總要有人陪著,或者你喜歡的人。
  • 上清北真的可以改變一生嗎?
    我們不妨再審視下這個問題,「上清北真的可以改變一生嗎?」很多大多注意力放在了「上清北」,而我覺得更重要的「改變」和「一生」。這個問題可以抽象為幾個元問題:什麼因素影響或者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高度?一個知名的好的學校教育在這個因素裡所佔的比重是多少?什麼因素能夠起到衝擊作用,可將人生軌跡「改變」?
  • 以分子人類學解讀中華民族的起源
    分子人類學是最近才興起的學說,涉及很多生物學的知識,上海的復旦大學走在了這個學說的尖端,從2005年開始迅猛發展,在中國形成一個專業的學科。分子人類學主要的優勢是能科學地解釋人類的形成、民族的起源。基因是不會說謊的,即使你改變了民族身份,但是基因還是可以完整保留你的根源,你的祖先來源。所以,研究分子學的態度是,事實是怎樣我們就承認怎樣,不帶個人的主觀色彩。
  • 鍾馨樂:中山大學-人類學
    國內對人類學這個學科比較陌生,但其實它在國外的學科發展程度和知名度都是比較高的。借用我們系麻國慶老師(費孝通先生的弟子~)的一句話來說,歐巴馬作為黑人之所以能成為總統,很大程度上是美國人類學的努力成果。  另外,中大人類學的特色還在於它的設置參考美國高校,分為人類學、民族學(14年新增)、考古學三個專業。
  • 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費孝通《留英記》費孝通選擇學習人類學作為留英深造的學科,背後有許多的原因。本科階段費孝通在燕京大學學習的是社會學,後來進入清華大學的社會學與人類學系的研究生院學習。對於當時的費孝通來說,人類學這門學科比社會學更加模糊。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他發現,人類學,研究人類之學也。望文生義,凡是和人有關的全可包納在內。
  • 貧窮有多可怕?限制人的想像、改變人的思維,甚至改變人的基因
    我還沒有自力更生的意識,我還沒有自己解決書費、生活費的能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心裡不安,自己已經這樣了,但是孩子們呢?連個上學的地方都沒有,就讓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然後慢慢老去嗎?我心中有個想法,那就是回到我的家鄉,雖然比不上什麼城市縣城,但最起碼孩子有個上學的地方,我認為只有上學、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於是我和他商量孩子的問題,說出了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