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老地名 串成百家姓(2)

2021-01-10 合肥在線

中國的古村落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們是人類的搖籃,是人類文明的根脈,是農耕文明的精粹,是田園生活的守望地,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中國的百家姓,大多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其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起源和歷史過程。古村落和百家姓,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和文化標誌,當它們碰撞到一起,自然會掀起最炫的民族風!

散落在廬州大地的古老村落,大多由一個龐大的家族組成,村落裡有家族創業始祖的傳說、有家族興盛與式微的記載、有祖傳的族規遺訓,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村落選址、建築布局方面都很有講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在居住環境和審美情趣的營造方面,也都充滿了哲理和藝術涵養。村名也頗具特色,大多以姓氏命名,如張家疃、洪家疃、劉家疃、三戶梅村、山門李村、四許村、馬家田埠、姚店村、窪地吳村、上份葉村、蔡崗村……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釋放出濃鬱的廬州魅力風情。

古老的村落支脈相連,縱橫交錯,河流清亮如練;古老的村落歷經風霜,像一位滄桑的老人呵護著自己的孩子;古老的村落有著自己的姓氏,猶如一條燦爛星河,傳承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基因」。合肥有很多帶姓氏的村名,這些村莊不僅保留著歷史悠久的古老建築,還有著流傳千年的傳奇故事。

張疃村 楊鈞 攝

張、洪、劉家疃:秀美古村人文淳厚

巢湖北岸分布著許多古村落,多帶「疃」字。比如張家疃、洪家疃、劉家疃……在諸多「疃」字村名裡,會翻開一部部家族史的演繹。

對於「疃」字,《詩經》曾記:「町疃鹿場」。古時百多麋鹿,食盡一地草根,踐踏之處,常優先成為少耕種器具古人擇地的良田。「疃」後作屯、村。早期的民屯,移民以此為據點,開墾周圍的土地。因姓氏故作了張家疃、洪家疃等。

在巢湖北岸的巢湖市黃麓鎮境內,有座村莊名叫張家疃。張家疃地理位置優越,南抵巢湖北岸,旅遊觀光大道靠村沿線3公裡,北為黃麓鎮區,西北和富煌工業園、黃麓經濟開發區相毗鄰,東、北、西三面為近幾年興建起的大學城,幾所大學校園呈U型將村莊圍在中間。2019年,張疃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張疃村內,一口上百年的古井仍盈水不斷,像在證實著古村源遠流長的人居歷史。作為巢湖北岸最早移民地的張疃古村,離不開其先祖張元一。

元末明初,張元一帶領家族從江西豫章遷巢避難,順水而上,抵達巢湖龜山,再西走到達一塊螺絲地擱淺登岸。這塊螺絲地,就是日後諧音成頗為名氣的蘆溪溼地。

泊岸後,通曉風水又具謀略的張元一,在湖岸不遠一處形似燕窩的水塘邊高地上開始落地定居,建立家園。後張氏人丁興旺,至公元1488年,正式將此村命名為張家疃村。不久,張氏又在村北建了張氏祠堂,奉張元一為始祖。

康熙《巢縣誌》中記載,古巢湖北岸地帶,黃麓有八個疃,多有古時「九龍攢珠」結構,張元一應是最早將這種古村布局方式帶到巢湖北岸。這些古村落中,張家疃最能代表「九龍攢珠」建築特點,是當今了解「九龍攢珠」建築的活標本。

張疃古時曾描述,春夏則稽田,冬秋則舉網。春夏兩季忙於種田墾植,秋冬季節捕網興漁。站在村頭,咫尺之外,湖天勝境,伴有書聲琅琅,自古張疃就呈現出人文昌盛的一面。

張疃背對西黃山,面朝巢湖,兩河夾峙,景色優美,體現著中國古村選址中背山環水、負陰抱陽的規律。樹木濃蔭,古巷閘門,牽出先人的巷道布局玄妙思想與智慧。行走在張疃悠長的古巷,像在觸摸巢湖北岸六百多年建築與人文的歷史。每條巷都通往村落中心甘塘處。想像著在舊年裡,一場大雨中的張疃古村,家家戶戶排水而連襟著巷道,巷渠貫水而下,譁譁而入甘塘。

古巷連通著村民居家,也成為過去守衛家園的通道。張疃先人利用村道布局,環村厚高土牆,木柵和土城進行封閉,牆內密布農具,耙齒朝外,使得入侵者不得輕易攀爬。一道保留下來的巷道閘門好像再現了當年歷史。關閉閘門時不僅是防護,也可以「甕中捉匪」,攻防一體,保得一村平安。

甘塘附近,不僅是「九龍攢珠」的「珠」口所在,也是村中商業最熱鬧之地。一座古建見證著張疃的歷史。燕巷、軍崗、巧溪、蘆溪、唐河、甘塘在村人口述能詳的地理名字,都是張疃古村的故事。

匯聚「珠」口,只是甘塘煙柳處。原先的甘塘四周遍植垂柳,綠色蔥蘢。張疃村史上曾這樣記載甘塘,塘在村中,沼堤植柳,綠水青絛互相掩映,每月上煙浮,更為奇妙也。巢湖北岸農耕文化、地域建築、構思巧妙的景觀與防禦和諧統一,在張疃古村中得以體現。隨著巢湖北岸建設,黃麓腹地正展現著巨大變化。而在張疃村外,一所所高校匯聚的大學城,使張疃不僅美麗了鄉村,更在古韻歷史上添得現代書香。

洪家疃 盛利者 攝

洪家疃的黃麓學校 方華 攝

洪家疃,風景如畫的明代古村落。「九龍攢珠」村落布局的典型代表,張治中將軍的故鄉,安徽第一鄉村師範誕生地。它坐落在巢湖市黃麓鎮秀麗的西黃山南麓,村口有大塘叫「清水塘」,是幾百年前築壩攔水形成。村莊沿坡而建,形成一條條巷道,布局整齊,屋舍儼然。

居高遠觀洪家疃,整個村子被山、崗和衝所包圍,村落與群山相依。走進村子,農家院子三五一組「抱」在一起,圍繞村口的大塘呈正方形展開。村民的房子兩側均有大門,大門一般都有所偏斜,偏斜後形成的門廳平面接近梯形。

明初移民時,洪家疃居民從江西和皖南遷來,目前洪姓和張姓是村中的兩大姓。「和平將軍」張治中就出生在這裡。村中除保存張治中將軍故居,村西南端還現存一座建於乾隆年間的洪氏祠堂。張治中將軍創辦的黃麓學校、黃麓師範也在這裡。

1928年冬,張治中回鄉,在洪家疃村北創辦黃麓學校。1931年底,又在洪家疃村籌建師範。張治中親任名譽校長,親筆題寫校訓「敬勇誠毅」。90年來,學校為社會培養了各類人才幾萬名,是享譽海內外的教師搖籃。

2013年洪家疃申報為安徽省特色景觀旅遊名村,2014年洪家疃村榮獲中國傳統村落稱號。

劉家疃古村落位於巢湖市黃麓鎮以南的劉家疃村,南距巢湖約3公裡,距張家疃約2公裡。

劉家疃古村落始建於明代,村子採用的規劃模式以裡坊方式劃分平面,村子外圍建築有所更新,村莊中部巷道約有15條。東側建築改建較多,西部、南部和東部,各有小水塘。建築以西部較為集中和完好。另在村莊中部有建築3進,開間約為普通民房兩倍,是祖先併購了一條巷道後建成。對村莊早期建築歷史,村民說,這是當時規定的,房屋的高度、大小,如超過規定,就要增加賦稅。

劉家疃古村落保存完好,整體的原始形態依然存在。由於長期有人居住,對村內的一些整體布局有所改動。

三戶梅村 方華 攝

三戶梅村:移民村落歲月悠悠

在巢湖北岸、中廟東側,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叫三戶梅,建立者是明代來自江西的梅氏兄弟。

三戶梅的形成應當在明代早期或中期。它的平面十分優美,類似太極雙魚圖,有兩個放射圓心,村莊沿此二中心發散,並呈旋轉態勢。村莊由三個部分構成:大梅、小梅和梅張。大梅臨南部堤壩,地勢較高,是梅氏主要聚居地,梅姓為主。北部為大梅、中部為梅張、東部是小梅,梅張居中,是典型的「九龍攢珠」式,中部有半月形「門口塘」一口,周圍建築圍繞門口塘而建,呈放射狀,規劃十分精妙。門口塘以南,有「鐵耳塘」一口,形狀、大小和門口塘同。這兩口塘平時構成一個精妙的水系,門口塘收集落水,平時供浣洗,水滿時,就匯入鐵耳塘,供灌溉用。

三戶梅古村落具有鮮明江淮地域特色,村落尚存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明清建築數處,多集中在大梅和梅張,反映了居皖之中的巢湖地區,在明代移民村落建設的技術水平。

山門李村 楊鈞 攝

山門李村:巢湖半島靚麗明珠

中廟山門李古村落位於巢湖市中廟鎮境內山門李自然村,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古村落,南距巢湖4公裡。村莊外高內低,建築圍繞池塘形成近似垂直的兩個片區,類似剪刀,當地人稱此為「凹型」村落。因村莊保留大量用紅砂石壘砌的百年老屋,2015 年被巢湖市文物管理所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山門李以李、孫二姓為主。山門李古村落是由李姓先祖設計建造的,李姓是明朝初年從江西貴溪遷移而來,落此定居。明朝初年,孫姓一世祖宗仁公也從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茭瓜渡遷徙至廬州,在撮鎮孫宗村定居。二百多年前,孫宗村孫氏十五世有兄弟二人從撮鎮來到山門李村,現又傳十代,人丁興旺。現在,山門李村李、孫兩大家族和諧相處,相互聯姻,早已融為一體。

山門李處巢湖中廟北一片岡原內,北、東、南三面為岡丘,西面凹口處為一半月狀被稱作「燕窩塘」的門口塘,水塘的弧邊朝向村莊。現在,北、東、南三面岡丘皆有民居,而舊日古村落只建在東、北兩個方向的高地。

山門李古民居皆用一塊塊的紅沙石壘砌而成,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村民稱之為「裡生外熟」。舊日交通閉塞,很多老房子長期有人居住,大都保存完好,有百餘年歷史。

近年來,巢湖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全域旅遊發展,深入挖掘古建築村落、自然生態村落、民俗風情村落等歷史文化村落,規劃打造一批具有豐富的歷史記憶、地域特色和濃鬱文化氣息的特色古村落,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環巢湖鄉村旅遊品牌。山門李古村落被列為改造計劃之中。目前,山門李古村落的環境整治正在實施,後期還將修繕老屋古巷、荒坡池塘等,並進行美化綠化等。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山門李正成為半島旅遊線上一顆冉冉升起的靚麗明珠。

四許村 楊鈞 攝

四許村的許氏祠堂 楊鈞 攝

四許村 盛利者 攝

四許村:古往今來魅力無限

四許村,位於巢湖市烔煬鎮西北五公裡處,由塘稍、壩拐、許咀和三份四個自然村組成,舊稱「四戶許」。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現存許氏祠堂、亮公古井等古蹟。

據《許氏宗譜》記載,四許村許氏來自皖南歙縣許村,是唐朝宰相許敬宗和唐末戶部尚書許儒的後裔。

相傳,明朝初年,遷巢始祖亮公肩挑一擔籮筐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巢湖北岸,經古錢崗處籮筐索斷,便落腳於此。古錢崗也就是今天的塘稍村。自亮公至此,繁衍至今已二十餘代。

明清時期,精於商道的徽商後裔,在經過兩百年的資金積累後,修建了壩拐古村和許氏祠堂。精美實用的壩拐古村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僅建於清中期的許氏祠堂幸運保存。

四許村如今是省市兩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新農村大建設,改善了人居環境,取得顯著成效。四許村,這個古老的村落,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越發彰顯鄉村魅力。

馬家田埠革命烈士紀念塔

馬家田埠:革命故事代代相傳

「馬家田埠」如今稱田埠,系沿用歷史地名。位於廬江縣冶父山鎮北偏東北部;東與盛橋鎮板橋、牌樓村接壤,南臨梁崗村,西、北分別與三岔村和白山鎮五艾、雞鳴村毗鄰。此地歷史上稱「馬家田埠」,境內有「中馬家田埠」和「下馬家田埠」兩個自然村莊(村民組)。

《廬江縣地名錄》分別注釋:「中馬家田埠,村居馬家田埠之中,故名。」「下馬家田埠,村居馬家田埠下首,故稱。」

「馬家田埠」,顧名思義,即「馬姓家族的田埠」。「埠」,本意為停船的碼頭。由於有很多碼頭後來成為市鎮,故引申為有碼頭的城鎮,或泛指城鎮;又特指商埠;又用於地名。漢文字一字多意,「埠」,亦有「高埠」(高土丘)之解。依據「村居馬家田埠之中」「村居馬家田埠下首」之說,此「馬家田埠」可以「高埠」(高土丘)來詮釋:馬姓族人在高土丘上的田地。

村境內有革命烈士紀念塔。1948年1月,湖西獨立團在羅埠、石頭、戴橋等地找商家籌集冬衣,21日宿營汪莊。國民黨部隊一七六旅副旅長兼五二七團團長楊創奇率部從舒城出發,經百神廟向白石山、盛家橋方向搜索前進,途經戴家橋獲悉湖西獨立團駐防汪莊的消息,即竄往汪莊,包圍了獨立團宿營地,22日拂曉,從四面放火燒屋,用機槍猛烈掃射,繼用八二迫擊炮轟擊。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湖西獨立團領導當機立斷,決定推倒院牆突圍,由於受重火力壓制,突圍失利,僅團長黃亞東、政治處副主任李群珊和警衛排長黃家聲等4人脫險,湖西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侯振東、湖西縣大隊大隊長姚守永等30餘人壯烈犧牲,侯振東犧牲時年僅28歲。此事件史稱「汪莊事件」。1978年10月,立此革命烈士紀念塔,以示紀念。

田埠革命烈士紀念塔為磚混結構,高10米,佔地面積120平方米,建築面積25平方米,2009年重修。該紀念塔的建成,為後人緬懷革命先烈、發揚革命傳統提供了重要的場所,在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以及青少年德育教育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是廬江縣重要的黨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姚店村

姚店村:宰相故事流傳千年

姚店村,位於廬江縣泥河鎮東南部。東、南分別與礬山鎮樂華、田橋村和羅河鎮高橋村接壤,西、北與洋河村毗鄰。姚店,自然村莊,原名姚顯殿廟。姚顯之神,傳說即唐朝「救時宰相」姚崇。

姚崇(651-721),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文武雙全,歷仕盛唐則天、中宗、睿宗三朝,兩次拜為宰相,併兼任兵部尚書。他曾參與神龍政變,後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刺史。唐玄宗親政後,姚崇被任命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進拜中書令,封梁國公。他提出十事要說,實行新政,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被稱為「救時宰相」。

姚崇執政三年,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721年(開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贈揚州大都督,賜諡文獻。朝廷為表彰姚崇的特殊貢獻,昭示天下為其立生祠。

據20世紀80年代搜集整理的《泥河區簡志》(資料稿)記述:「姚顯殿廟,又名『三聖庵』,位于洋河鄉姚殿村境內。始建於唐,修於明天啟二年九月十三日,1975年拆毀,其木材用於修建洋河中學。今發現當年『廟碑』一塊,此碑正碑高158釐米,寬78釐米,厚19釐米。正碑上有碑額,寬45釐米,長83釐米,厚18釐米。碑額上書『護國庇民』四個字。根據『廟碑記』考:『姚顯之神,傳說即唐相公崇也。惟相賢,故其神顯於唐,存於宋,修於明。』當地人因敬唐相公姚崇之賢,祭祀以垂久遠。因屢修屢圯,乃建廟堂於前,建觀音閣於後,『夫金粧色像,神之贅寵,用以正衣冠也;粉飾殿土,苴用以尊贍視也。金錢銀顆,神之糠秕,用以昭歆孕也。文鐫碑立,神之芻狗,用以久遠也。』時廟貌維新,香火極盛。」

姚顯殿自唐宋始,即為廬江南鄉地標式建築物。清末,姚顯殿作為「疆域」地名載入方志。

窪地吳村百年老宅

窪地吳村:百年老宅歲月滄桑

肥東縣長臨河鎮白馬社區有個窪地吳村,這裡有一處保存較為完好的百年老宅,曾是六家畈地區很有影響力的秀才吳鳳標的家,承載著當地幾代人的回憶。

據1914年(民國三年)修成的六家畈《吳氏宗譜》記載:吳鳳標,名補貞,字性存,號瑞鳴,邑庠生,配王氏。窪地吳村人現在還習慣稱他「吳補貞」。早在1880年(清光緒六年)修成的《吳氏宗譜》裡,登記的名字還是「補貞」,1914年的譜裡,全稱「鳳標」。

據吳鳳標後人吳勤生透露,20歲時,吳鳳標進京趕考,經過家門口的大樹,一顆鳥屎落到頭上,不過在他看來,卻是一個好兆頭。後來,吳鳳標如願考中秀才,但因當時家中有老人去世,需要守孝,所以他放棄了進京學習的機會。後期,鳳標一直從事教育事業。

村裡人都說,當年吳鳳標被稱為「三老太爺」,也被人背地裡稱「三老頭」,在六家畈威望很高。當地不正經的小青年一聽說「三老太爺」、「三老頭」要來,都嚇得不敢再搗蛋。有一年,有人與六家畈有名的頭面人物發生糾紛,頭面人物要去打官司告那人,那人害怕,請吳鳳標出面。吳鳳標答應下來,頭面人物聽說吳鳳標介入後,也就讓步了。吳鳳標還曾出任六家畈吳氏宗祠宗長,在他做壽時,民國總統黎元洪和代總統馮國璋先後題贈「大耄同春」、「端委高風」匾額兩塊。

在窪地吳村,還有幾處這樣的百年老宅。雖說大多破敗不堪,可吳氏後人仍盡力保護老屋。畢竟,老宅見證了家族的發展,見證了吳氏後人代代相傳……

上份葉村:紅色歷史風情畫卷

肥東縣橋頭集鎮最北邊有一個小村莊叫上份葉,顯然,該村姓葉的百姓佔據大多數,而「上份」這個名字,是按地勢高低來取的,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下份葉」村。就是這樣一個小村莊,在當年還有一個別稱,叫「小延安」。

上份葉村位於橋頭集鎮橋安社區,橋安社區姓葉的百姓佔據大多數,這或許也就是「上份葉」、「下份葉」的由來。據了解,葉氏家族一世祖葉遇春,於明洪武年間從浙江遷至合肥東鄉。當時,葉遇春一家老小包括管家、僕人共11人,來此安家。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葉氏家族已在此開枝散葉,人丁最興旺的時候,這裡有數千葉家後代,如今,大部分族人均外出發展。

上份葉雖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可在當年,竟被稱為「小延安」!

解放前,上份葉這裡非常閉塞,不論是日偽還是國民黨勢力,都難以掌控,於是就成了共產黨遊擊隊的活動範圍。在日軍佔領合肥不久,這裡就成立了一支兵強馬壯的農民抗日自衛隊,將襲擊和「圍剿」上份葉的日軍、頑匪,打得落花流水。那時,村裡僅僅有一條小路可以通行,遊擊隊就是利用這一地形特點,屢戰屢勝。同時,軍民齊心利用這一塊相對平安的淨土,開展軍民大生產、軍民學文化、軍民習武訓練,同心團結抗戰。

鼎盛時期的上份葉村,家家戶戶都駐紮了抗日武裝。他們平時參加生產,有任務時拿起武器就是正規部隊。因為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這裡一度被抗日軍民稱為「小延安」。在十四年艱苦抗戰中,上份葉村的地方武裝在人民群眾強有力的支持下,對周邊敵據點各個擊破,消滅了大批日軍,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汽車。時光儘管過去了數十年,隨著地區日漸繁榮昌盛,當年的紅色故事仍被上份葉的百姓傳頌。

如今的蔡崗村

紫燕墩遺址

蔡崗村:宜居宜遊美麗鄉村

蔡崗村,地處長豐縣義井鄉南部,距離鄉政府駐地3.77公裡。東鄰向東村、迎水村,西南鄰下塘西葛社區,南鄰塗拐社區、大郢村,北鄰甄祠村、徐巷社區、樓豐村。蔡崗由蔡家崗簡稱而來,得名始於宋代末年,並沿用至今。《濟陽郡·大學堂·蔡氏家譜》記載:蔡氏在宋真宗年間,遷居於此,就此得名。

在蔡崗村阮大郢村民組南約200米處,有一處紫燕墩遺址。紫燕墩由訾堰墩訛稱而來,得名始於戰國末年。據史料記載,周滅商後,訾姓被分封於此,封地稱訾郢(現位於莊墓鎮楊灣村),後訾氏葬於現義井鄉蔡崗村,「匽」意為「帝王退休」。「土」與「匽」聯合起來表示「讓水結束流淌,停下來休息的土壩」。稱此地為訾堰,當地人稱土堆為墩,故得名並沿用至今。

紫燕墩遺址所處地勢較高,高出地表約5米,遺址上採集的標本非常豐富,不僅有紅陶、灰陶、硬紋陶、鼎足、鬲足、鬲口沿、鬲腹片等,還曾出土過六個保存較為完好的戰國青銅甬鍾。該青銅甬鍾銑間大而舞部小。上有甬,為圓柱形,甬下有旋,舞廣粗短。在篆間36個枚,兩面各18個。篆帶及正鼓部裝飾有雲雷紋。青銅甬鐘的出土,再一次佐證了戰國時長豐區域曾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的生活既有戰國時期貴族的特點,也逐漸呈現出地域性的特色,尤其是楚國的文化特質。該遺址屬商至春秋古遺址,現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崗小廟,始建於明代,又名小龍王廟。舊時專門供奉四海龍王,龍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電母,風神、雨伯諸神。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龍王廟歷史上是官府及民眾遇旱祈雨的地方,香火十分鼎盛。後廟被毀。

近年來,蔡崗村立足農民增收,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以蔬菜、草莓為主的特色種植業和以大棚養雞、稻蝦共養等為主的特色種養業;立足櫻花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群眾收入不斷提高。2019年,該村著力以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為主推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2020年,該村入圍第七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

記者 秦鳴 通訊員 盛利者 方華 楊鈞 盛近 宋邦文 汪德生(除署名圖片外,其餘均為資料圖)

相關焦點

  • 合肥老地名 串成百家姓
    馮陳褚衛,蔣沈韓楊……」中國的「百家姓」留傳了千年,而以百家姓為名稱的地名也比比皆是。姓,是一個人的根本,地名,是一片土地的根本。以姓為地名,是一個人,一個家族的升華,更是與一片土地的緊密相連。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很「接地氣」。
  • 《有趣的合肥地名》正式發布 講述113個合肥地名故事
    據安徽商報 中國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名。已經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背景,合肥也從未停下文明的腳步。近日,由合肥市社科聯推出的新書《有趣的合肥地名》正式發布,全新的人文視角追本溯源,結合歷史讓人們再次把目光聚焦在這片古老的土地。
  • 合肥銀屏街即將開街 未來將和淮河路、壩上街等串成大景觀街區
    銀屏街未來將和淮河路、壩上街等串成大景觀街區為何會選擇銀屏路來打造成歷史文化街區?來自該街區設計單位的專家告訴記者,合肥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城,具有很多的歷史沉澱。銀屏路緊鄰老城區,靠近環城公園(原合肥老城牆位置),與逍遙津公園隔河相望。在這裡有必要也有條件打造一條文化與生態相結合的風情街道。
  • 【理響合肥】廬陽地名物語--廬州營署
    戰鬥時,先將一個子炮裝入室中,發射後退出空子炮,然後再換裝第2個,由於可以輪流換裝子炮,不需要像其它火炮那樣分別裝火藥和炮彈,所以射速非常高。而且空子炮還可以重新裝填,以供下次使用。整個清朝時期,廬州營署一共經歷了多少任軍官,我們已經無從查考。但《合肥歷史大事記》裡記載了兩個著名的軍官,至今還可以從中窺見廬州營署將士的拳拳愛國之心。
  • 中國2大特殊姓氏,未被列入《百家姓》,常被誤認是日本人
    中國2大特殊姓氏,未被列入《百家姓》,常被誤認是日本人我們都知道,人的姓氏是代代相傳下來的,中國人自然也不例外,而對於我們當代而言,流傳最廣的當屬宋代出世的《百家姓》一書了,「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這個大家肯定不陌生,甚至很多人還能接著往下背吧。事實上,百家姓是古時候孩童的啟蒙讀物,教書先生總拿《百家姓》與《千字文》等一同教孩子識字。
  • 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老地名
    從2014年起,長沙開始了全面摸清地名「家底」的工作。4年來,已調查採集收錄地名數據27萬餘條,一批瀕臨消亡的老地名得到了搶救性保護,並已初步形成長沙市地名文化遺產目錄。  (3月22日 《長沙晚報》)  一座城市善待老地名,就是呵護城市文化;規範老地名,就是留住城市「文脈」;讓老地名在新時代煥發新風採,就是增強城市軟實力。
  • 「老地名」喚醒濟南城市記憶
    在徵求意見階段,「老濟南」呂允山就撰文寫道,「擬恢復『縣學西廡街』的地名,心頭為之一振,因為對這條小街太熟悉了」。在文中,他回憶了小時候從振英街北頭,經縣學西廡街到縣學街小學一路上的情景,串起了縣學街、崇明寺、文昌閣、啟聖祠等如今常常被忽略的濟南老地名。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速,不少老地名只留在很多人的記憶中。
  • 烏衣巷等百個南京老地名要申請省級非遺,6處老地名還將立碑
    烏衣巷等百個南京老地名要申請省級非遺,6處老地名還將立碑 鳳凰臺、赤石磯……有些老地名遺憾消失了烏衣巷、朱雀橋……希望這些老地名永久流傳
  • 《百家姓》第53集
    這個字請幫我改一下,這個字在打字的時候打成另外一個字了,它其實正確的寫法是一個目,這個才是正確的,而我打字的時候,因為老花眼太嚴重了,所以把下面這個日就選出來了,是上面這個才是正確的。這個字就是謹慎的慎的古字,謹慎的慎是一個忄字邊,一個真假的真,謹慎的慎的古字。趙慎即位之後,其實他也有雄心壯志,想要北伐,想要北伐,當然就要標舉當年北伐抗金的名將嶽飛,於是就去探聽嶽飛的遺體在什麼地方。
  • 合肥后街新開個性十足串烤吧 酒吧風與燒烤風完美結合
    如果說夏天在合肥找一家大排檔,擼串燒烤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那麼找一家風格獨特的酒吧去吃燒烤,定會大快朵頤。合肥后街一家新開的藏酷音樂串烤吧,是合肥首家跳出傳統燒烤模式,將烤串這種街邊小吃登堂入室的美食大本營。藏酷音樂串烤吧裝飾風格類似酒吧,點上一鍋串串,加上一炮啤酒,聽著舒心的音樂,豈一個爽字了得!
  • 江蘇老地名:鐫刻在大地上的歷史印記
    作為擁有4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強省,江蘇同樣擁有深厚的地名文脈,已經播出四集的《中國地名大會》中也屢屢提到有趣的江蘇地名。學者指出,江蘇的老地名,是值得江蘇人為之驕傲自豪,並有序傳承的文化遺產。  「江蘇」二字,  取自這兩座名城  「地名就像陽光和空氣,它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 合肥巨好吃的8家新疆羊肉串推薦 大口吃肉感覺倍兒爽!
    如此美味的新疆羊肉串,是不是讓你也心動了呢?下面,小編搜羅了合肥巨好吃的8家新疆羊肉串,一起去大口吃肉吧!羊排剁成塊,連骨帶肉,塊與塊之間還要穿上同樣大塊的羊肥膘。炭火熾紅,孜然扑打,油光橫溢,一串在手,如立馬橫槊戈壁孤煙中。地址:大學城丹霞路與光明頂路交口(翡翠公館右轉)
  • 傅如明小楷《百家姓》,附原文、讀音和由來
    「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據考古及基因研究顯示,中國人的姓氏起源並非只有一個地區,而是存在多地區多起源的趨勢。全基因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遠古時期亞洲人沿著從南往北的路線遷徙,才形成了如今的東亞人群。在文字資料的記述以及傳說中,亦有中國人是從北往南遷徙而形成的說法。
  • 楊家坪謝家灣……重慶有姓氏的地名 知道來歷嗎
    那麼,這些姓氏地名有何來歷?《山與城》第73期,將為你解讀這些姓氏地名背後的故事。楊家坪商圈 陳林 攝 熟讀《百家姓》後你能數出多少姓氏地名?乘坐軌道交通2號線從九龍坡往渝中方向出發,依次下來分別是姓「楊」的楊家坪、姓「謝」的謝家灣、姓「馬」的馬家堡,沿途周邊還有肖家灣、王家坡……軌道交通2號線 鄒樂 攝 重慶以姓氏命名的地名,結合《百家姓》來看,你能數出多少來?
  • 百家姓趣聞: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姓氏
    而在今年的中國百家姓排行榜中,「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張三大姓氏。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為全國前20大姓氏。對照排名榜尋找自己姓氏的排名,成了一件有趣的事。但也有人提出疑問:按理說,趙姓並不是人口最多的姓氏,它為什麼會排在第一位?原來排名第一的姓氏,為什麼從趙姓一下變成了王姓?一部字數不多的《百家姓》,其實背後有著豐富的故事。
  • 廣州老地名近20年消失近2000個
    對此,很多「老西關」深表惋惜:「很多人都是幾代人住在這裡,希望政府以後能用回原來的街名,讓我們這些老街坊能保留一點記憶。」廣州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的委員昨日表示,他們的心情和「老西關」一樣惋惜不已,因為老地名傳承著許多的廣州歷史與風俗。他們藉此呼籲:廣州老地名的保護刻不容緩!「在這十幾二十年當中,廣州的老地名消失了近兩千個。」
  • 2011年元宵節謎語:地名謎語大全及地名謎語答案
    元宵節猜謎語(資料圖)2011年元宵節謎語地名謎語大全及地名謎語答案1、太陽下山(打河南一地名)。謎底:洛陽2、正者日也(打湖北一地名)。 謎底:當陽3、那個願臣虜自認(打貴州一地名)。 謎底:安順4、依然故我(打雲南一地名)。 謎底:個舊5、美哉嘉陵(打雲南一地名)。 謎底:麗江6、全面整頓(打雲南一地名)。 謎底:大理7、一勞永逸(打陝西一地名)。
  • 楊家坪、謝家灣、袁家崗...重慶有姓氏的地名,你知道來歷嗎?
    那麼,這些姓氏地名有何來歷?《山與城》第73期,將為你解讀這些姓氏地名背後的故事。 楊家坪商圈 陳林 攝   熟讀《百家姓》後   你能數出多少姓氏地名?   乘坐軌道交通2號線從九龍坡往渝中方向出發,依次下來分別是姓「楊」的楊家坪、姓「謝」的謝家灣、姓「馬」的馬家堡,沿途周邊還有肖家灣、王家坡……
  • 合肥「店」字地名:始於廬州古地 源自商賈貿易
    ○楊店鄉被譽為「嶺上江南」 玉笛書劍 攝合肥最古老集鎮之一「店埠鎮」,被盛讚「嶺上江南」的「楊店鄉」,有著美麗傳說的「嚴店鄉」,千百年來流傳著巾幗美談的「呂婆店」, 始於顏值、陷於內涵、留住鄉愁的「鮑店村」……在合肥,像這樣以「店」相稱的地名不在少數,其由來多是從最初的店鋪、驛站而逐漸發展成為村鎮的,地名以店鋪和驛站的名稱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