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1300字,讀完約3分鐘
「
9月6日下午5點,中國人民銀行公告,自9月16日起,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外,為增加對小微和民營企業的支持,額外對省內經營的商業銀行定向降準1個百分點,分兩次實施到位,每次下調0.5個百分點。根據測算,這次降準釋放了長期資金約9000億元,其中全面降準釋放資金約8000億元,定向降準釋放資金約1000億元。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博士後盤和林,本文來源於「盤和林經濟觀察」微信公眾號。
」
9月6日下午5點,中國人民銀行公告,自9月16日起,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外,為增加對小微和民營企業的支持,額外對省內經營的商業銀行定向降準1個百分點,分兩次實施到位,每次下調0.5個百分點。根據測算,這次降準釋放了長期資金約9000億元,其中全面降準釋放資金約8000億元,定向降準釋放資金約1000億元。
考慮到年內前兩次降準,給樓市帶來的「小陽春」,市場上不少人將此次降準解讀為樓市的「盛宴」。
這裡需要澄清的兩點是,首先,雖然央行放水不可避免會給樓市帶來一定利好,但是此次降準目標是穩定經濟,而非刺激房地產行業。此次降息是普準加定向的降準,影響的是整體實體經濟基本面的寬鬆和銀行資金成本的下降,同時,國家加強了對影子銀行、貸款資金流向的限制,貸款利率也成功換錨跟緊LPR,這一系列措施都將意味著此次放水即使利好房地產,也將會只是「小恩小惠」。
其次,雖然年內央行歷次降準都打著「普降+定向」的標籤,但是房地產行業一路「搭順風車」仍舊讓市場產生不少誤解,但是需要明白的是根源在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而不在貨幣本身。
從國家年內頻繁的降準動作可以看出,國家逆經濟周期調節的壓力和力度正在不斷加大,但是另一方面應該看到,從限購、限貸等行政手段到信貸等融資渠道的全面收緊,國家對房地產「不鬆綁」的態度也是一目了然,本質上來講穩經濟和緊房產兩者並不矛盾,因此對政策曲解事實上來源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低效和市場上廣泛存在的「比馬龍效應」。
所謂的「比馬龍效應」,還是源於市場上廣泛存在的「投資者心理」,雖然國家方面一直強調「房住不炒的定位」,但是房價的高速上漲讓投資者「一夜暴富」不是夢,房子成為房價暴漲時代家庭財富的新象徵,即使國家正在積極的調控,但是住房從「投資」屬性向「居住」屬性的回歸,仍舊需要一個過渡期。
而政策傳導機制的低效則是此次採用「降準」而未直接提及「降息」的一個重要原因。從理論上來講,降息比降準更加具有針對性,也更加直接更加有效,但目前並未採用「降準」計劃,主要原因在於,利率政策從寬泛化到細緻化利率結構調整準備並未完善,因此參考LPR的貸款機制,對於利率傳導機制的修正效果仍具有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從經濟學的角度上來講,國家貨幣政策的是符合三元悖論的,即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和資本的自由流通不能同時實現,考慮到目前經濟環境下匯率穩定的壓力,準備金率工具相較於降準而言是更為中興的衝銷工具。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MLF利率等政策利率的調整的完成,參考LPR的貸款機制將會被逐漸提上日程,作為房地產行業調控的新興市場化工具。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從目前現有城市銀行的報價看,房貸利率在LPR改革後下降的可能性也不大,或將保持穩定或略有上升。
因此,不論是「降準」還會「降息」,房地產行業在資本市場都不太可能「暴殄天物」,不過不得不提的是,不論是暢通利率傳導機制還是嚴控樓市融資,影子銀行都是一大隱形殺手,其加劇了經濟波動與我國金融體系的風險。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會增加房地產行業的不確定性,但是,如果貨幣政策所牽扯到的利率政策能夠盯緊真實房價,配合一定的行政手段,藉助之前的利率換錨等條件,充分發揮金融加速器機制,那麼將會有效降低經濟波動和福利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