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吸菸有害健康,是癌症誘因;「二手菸」與「一手煙」具有相同致癌作用。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三手煙」同樣危害健康,更具致癌性。
研究報告發表於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三手煙」
所謂「三手煙」,是指菸民「吞雲吐霧」後殘留在衣服、牆壁、地毯、家具甚至頭髮和皮膚等表面的菸草煙殘留物。
美國能源部下屬伯克利勞倫斯國家實驗所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殘留物可存在幾天、幾周甚至數月。
他們首次評估了室內環境下尼古丁接觸空氣中常見物質後的反應,發現尼古丁與常見空氣汙染物亞硝酸後反應可形成強大的致癌物。室內亞硝酸主要來自燃氣設備。
研究人員把存在於沙發墊、編織物中的纖維素作為室內物質的代表模型,先用煙氣燻它,然後將其置於「高濃度但合理」的亞硝酸環境中3個小時,結果發現生成的菸草特有亞硝胺比原先高出10倍,而且生成速度更快。
他們還檢測了一名45歲「菸鬼」的卡車內部,同樣發現了較高含量的菸草特有亞硝胺。車內的亞硝酸主要來自發動機,可以滲透到這個車廂。
難防範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化學家雨果德塔亞說:「研究顯示,殘留尼古丁與空氣中的亞硝酸反應後可產生菸草特有亞硝胺。菸草特有亞硝胺是已知存在於未燃菸草和煙氣中的廣泛有效致癌物之一。」
研究發現,在吸菸時開窗或開風扇無法完全清除「三手煙」,菸民到室外吸菸也不足以防範「三手煙」。
「雖然到室外吸菸比在室內吸要好些,但尼古丁殘留物依然會附著在吸菸者的皮膚或衣服上,」報告另一作者拉臘貢德爾說,「它隨吸菸者回到室內後,還是會蔓延到各處。」
研究人員測試了這些亞硝胺的室內穩定性,結果發現只有不到50%的亞硝胺在煙氣消散後2小時內可完全降解,其餘的不能降解。
待深入
菸草特有亞硝胺是已經證實的可導致動物突變的類亞硝胺。
人接觸亞硝胺最有可能的途徑是表面接觸(如衣服、皮膚、家具等)和塵埃接觸。嬰幼兒經常在地上爬或玩樂,抓到東西就往嘴裡放,他們可能比成年人更多接觸到它,健康受損的風險也更大。
加利福尼亞大學「菸草相關疾病研究」項目資助了上述研究。該項目工作人員卡姆利什阿索特拉說:「我們通過研究了解到,尼古丁殘留與亞硝酸反應的生成物可能致癌,而目前的研究結論可能僅是冰山一角。」
參與研究的詹姆斯潘科夫說,研究結論可能使人們對電子香菸的安全性產生質疑。電子香菸是一種非燃燒的煙類替代產品,其金屬煙管內含有電池、尼古丁盒以及噴霧器。使用者可吸入蒸發的尼古丁,並呼出白色霧氣。
研究人員還建議禁菸條例制定者像把「二手菸」列入禁菸令一樣,對「三手煙」做出相應規定。(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