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包圍中國,「英法聯軍」又來了,這次還加上這些國家
美國要變天,歐洲一些國家也耐不住寂寞,開始活躍起來。12月6日,日媒傳出了兩條消息,可以說都跟中國有關。一是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編隊將在明年長期部署在太平洋,二是明年,美日將聯合法國在日本的一個無人島舉行聯合軍演。
-
鄭又平:中美確立新型大國關係 臺獨要收斂
(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桃園11月17日電(記者 黃文杰專訪)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鄭又平日前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北京APEC成功舉辦,已經確定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美國也絕對尊重「一個中國」政策,勢必會讓臺獨、藏獨比較收斂,連日本也警覺沒有美國可以當靠山。
-
2019年中考歷史重點整理:大國史及大國關係,90%同學還沒掌握好
2019年中考歷史重點整理:大國史及大國關係,90%同學還沒掌握好!近日,各地的中考大綱已經陸陸續續出來了,不知道家長和同學有沒有關注?中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試,考上好的高中是每一家長的祈願。歷史是中考檢測的一門課程,它相伴每個初中孩子三年,有很多同學喜歡,自然也有很多同學討厭,覺得它枯燥。任何科目的學習都是有一定難度的,歷史也不另外,雖然及格容易,但是拿取高分卻不容易。初三下學期就要進行歷史的系統複習,同學們要做好心理準備,這個假期最好對一起啊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以教材為藍本,從基礎知識點出發。
-
依賴美國還是學習中國?德國和法國吵起來了!
歐盟和北約是歐洲的兩大組織,但是成員國都幾近相同,只不過北約的頭頭是遠在大西洋那頭的美國,北約是用來制衡蘇聯發展,如今成為美國在歐洲的傀儡組織制衡俄羅斯,同時掌控歐洲各國的安全信息。依賴美國而就在近日,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和北約秘書長接連發出了歐洲需要依靠美國軍事保護的言論。德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並沒有放棄自己日耳曼人的優秀傳統,承認過去的錯誤,並且重新起步,很快發展成為如今的歐洲大國。
-
美國和英國突然吵起來了,歐盟也氣呼呼!
2020年底,英國和美國就這樣吵起來了,歐盟也氣呼呼。吵的不僅是速度,還有擔當,隱隱還上升到制度優劣。嗯,英國、美國、歐盟,到底哪種制度更好。為什麼事呢?疫苗!美國輝瑞和德國BioNTech公司聯合研製的疫苗,宣稱95%的有效性。但美國和德國都還沒正式批准,英國卻搶先一步突然宣布:第一批80萬劑,下個星期就開始施打。英國很興奮,我們才是世界第一啊。英國商務大臣夏爾馬稱,這項授權是英國的一項成就。
-
蘇聯的解體和美國到底有什麼關係?
蘇聯的解體和美國到底有沒有關係? 當然有關係,而且關係重大。甚至可以說美國是蘇聯解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們對比一下二戰前後蘇聯的國際環境就知道了。 二戰以前,蘇聯(俄國)的主要外部敵人是誰?
-
美國是「牛排大國」,法國是「鵝肝大國」,中國有什麼代表美食?
去到一個國家裡面旅遊的時候,除了要見識下當地的風景之外,還需要品嘗一下當地的特殊美食,這樣才不會枉費此行。 美國這個國家有著世界第一大國的稱號,當地各方面都是發展很不錯,但是發展最好還是農業啦。
-
美國和英國突然吵起來了,歐盟也氣呼呼!--上觀
2020年底,英國和美國就這樣吵起來了,歐盟也氣呼呼。吵的不僅是速度,還有擔當,隱隱還上升到制度優劣。嗯,英國、美國、歐盟,到底哪種制度更好。為什麼事呢?疫苗!美國輝瑞和德國BioNTech公司聯合研製的疫苗,宣稱95%的有效性。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當今處於崛起進程中的中國正在力圖通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來避免同體系霸主美國及其全球聯盟體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戰略作為一種雙向的互構過程,在其運行中所反覆生成的「施動―反饋」會直接影響到國家間對於敵友身份的認知和安全態勢的研判。作為一個海陸複合型地緣政治大國,中國自近代被捲入全球化以來,就一直存在著「海防」與「塞防」之辯。
-
疫情折射水靜流深的特殊關係:中亞兩大國為何率先與德國復航
8月開始,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中亞兩個地區大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開始放開與外部的隔離,目前已同多個國家恢復航班。有意思的是,哈烏兩國的復航名單透露了在疫情暴發前某個歐洲國家與這兩個中亞大國之間鮮為人知的密切關係。疫情稜鏡下凸顯的特殊關係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兩國9月均調整了自己的入境限制政策。
-
英、法、德三國不敢與美國決裂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也讓昔日的盟友英法德深受其害,可為什麼英、法、德三國又不敢與美國決裂? 除了英國之外,幾十年來,實際上法德兩國都想要離開美國。英法德三國之中,英國與美國關係最鐵,他們超出利益關係的範疇,更像是一種親情關係,必定美國人也都是從英國人去美洲建立起來的。有著濃厚的血緣關係。所以,英國是美國最鐵的國家。現在英國脫歐,對美國的依賴會更多。因此,英國是不可能脫離美國的。
-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什麼理論,經常被用於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中
文章引言:自從2012年,美國學者艾莉森,提出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之後。一下就引起了熱議,幾年過去了,這個詞語還一直是熱度不減。「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定回衝擊現存的強國,而現在的大國也必定會反擊回應這種威脅,因此兩個國家的戰爭必不可免。乍一聽起來,這裡理論好像極為的正確。可是仔細深究一下,這個理論也只是一個形象化的概念。
-
中國外交的文明之光:一戰中國向德宣戰,如何處置在華德人和德產
面對敵對的兩方勢力,選擇哪一方對於新生的中華民國最有好處,無疑是彼時的中國政府與外交官所考慮的重點問題。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幅度上升一樣,一戰同樣為中國帶來了改變自身國際境況的絕佳時機。 一、保護還是接收 1917年,德國發動對美國的「無限制潛艇進攻計劃」,促使美國放棄原先的中立狀態,轉而投向協約國陣營。
-
大國博弈,避開修昔底德陷阱後,此大國未來必勝!
大家可能聽說過修昔底德陷阱,沒聽說過的話這裡再講一下。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就會導致戰爭變得不可避免。在冷戰時期,西方處於攻勢,東方處於守勢,而一個新興又古老的大國作為主角之一,開始在這個世界上再次嶄露頭角,這個大國就是中國。冷戰的結束是以前蘇聯的接替為標誌的,前蘇聯曾一度是美國的主要對抗者,但美蘇爭霸第一次沒有出現「修昔底德」陷阱所能出現的結果,原因之一,就是這個世界上出現了能夠終極毀滅整個人類的終極武器,原子彈,以及氫彈。
-
中美對新型大國關係的認知差異及中國對美政策
按照中方的說法,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就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按照美方的說法,就是要打破「崛起國與守成國必然衝突」的歷史魔咒,建立基於「務實合作和建設性處理分歧」的大國關係新模式。 何謂「新型大國關係」?怎麼界定它的基本內涵?如何落實這一基本共識?由於中美存在不同的國家利益、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雙方對新型大國關係有五個方面的認知差異。
-
美國專家:非洲新建水電站是三峽兩倍,中國還敢稱「基建大國」?
中國基建在世界上的名聲確實是非常的響亮,這也是因為中國總是能夠在基建領域做出讓外國人驚嘆不已的操作來。對於外國人來講,工程項目就是在科技產品的加持下,中規中矩地完成就行了,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總能夠不斷在基建項目中研究出更多更強的技術來。
-
歐洲永遠需要美國?為表忠心,德國和法國「吵了一架」,毫不留情
種種事跡都讓法國頭疼不已,但最近,德國又跳出來和法國"吵了一架",只為向美國表忠心。德國女防長認為,歐洲永遠需要美國據報導,前段時間,德國女防長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歐洲永遠需要美國》。有專家認為,在現任美國總統上臺後,美國和歐洲的關係開始降溫,而候任總統拜登的行事風格更受歐洲歡迎,因此,德國拋棄歐盟,率先向美國"表忠心",以期獲取更多利益。據報導,德國女防長卡倫鮑爾還曾公開表示,歐洲必須證明,其不僅是無休止向美國索取的一方,而且還是一個能夠付出的夥伴。因此,歐洲在軍費上的付出應該有所提升,而德國更應作為表率。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法關係的再定位
面對國際格局"前所未有的、全面、深刻的變化",法國提出以"平衡大國"為核心的外交戰略,以創新、進取和人文主義的精神推動建設一個平衡、穩定、安全、繁榮的世界。上述可見,在諸大國中,中法關於推動國際關係和國際秩序變革的主張較為接近,儘管當中還存在不少差異。面對權力關係的重組、國際秩序的過渡和觀念的競爭,中法都主張要推動國際關係的轉型和國際秩序的創新,這構成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發展中法關係的新基礎。
-
德學者:中國人真單純,連自行車高速都沒有,還敢自稱基建大國?
眾所周知,中國在近幾十年來地不斷發展中,對於全國各地任何一個地區大力興建大型工程,以及強大的基建能力,被世界人友好地稱作「基建狂魔」,而確實中國是對得起「基建狂魔」這個稱號,如今中國的基建實力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
-
何為「兩洋戰略」?冷戰後,美國為控制歐亞大陸而制定
1991年,蘇聯的解體還沒成為事實,美國國家安全報告裡就已經指出:「在政治上,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由於蘇聯的威脅減少,美國對聯盟的領導作用—實際上也是聯盟本身—將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在歐洲。」排在美國之後的六個經濟大國都在歐亞大陸(英、法、德、俄、中、日),公開的核大國中只有一個不是歐亞國家,不公開的核大國中也只有一個不是歐亞國家。更重要的是,地理位置上的關聯決定了無論在任何時候,美國的世界大國地位與它對歐亞大陸的政策是聯繫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