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士勾勒「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藍圖

2020-09-06 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人類教育邁進「智能時代」的重要當口,探索智能技術如何助力教育公平與人的個性化成長,既是科技界和教育界肩負的時代使命,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20年8月20日—22日,在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會」上,趙沁平、鄔賀銓、張軍、王耀南四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結合虛擬實境、5G、智聯網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從不同維度共話智慧教育未來。

——編者的話

趙沁平院士:

AI+VR或將成為終極性的教育技術

作為智慧教育重要的支持技術,虛擬實境(VR),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結合其他相關科學技術,致力於生成一個與現實世界在視、聽、觸覺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數位化環境,人們可以通過一些設備與數位化環境進行交互,產生親臨現實世界的體驗。VR有4I特徵,即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構想性(Imagination)和智能化(Intelligence)。

這些特徵使VR對現有技術形成了一定的顛覆性,將重塑我們的未來。教育是虛擬實境技術非常重要的應用領域。VR可以實現任何設想的教育教學環境,使學習者沉浸式體驗學習對象和教學過程。VR和AI技術也有著天然的關係,並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發展趨勢,從而有力地催生類人助教,促進高階的探究式、自適應學習,拓展智慧教育場景應用,推動智慧教育的不斷發展與深化。VR+AI有可能成為終極性的教育技術,將對未來教育產生深刻影響。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只是技術,實現的是教學輔助,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取代教師教學。教育的主體部分,也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以及「批判、創新」思維的核心內容是需要人對人,而不是機器對人完成的。因此,要加強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應用於教育教學的相關研究,關注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環境對學生身心的影響和對社會的影響。希望教育、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與科技界人士攜手合作,研究「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教育」,共同推動智慧教育的發展,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

鄔賀銓院士:

5G上雲融智,助力教育創新

智慧經濟時代,數字基礎建設是新基建的支柱,5G是首選。

5G激活超清視頻、釋放虛擬實境技術的潛力,更成為上雲落地的平臺。疫情期間的政企校協同,成功實踐了大批雲上教學的優秀案例。5G直播可以實現4K/8K超高清、低延時,5G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結合帶來的教學內容高度定製化,解決了教育內容缺乏定製化和娛樂內容缺乏系統化的弊病,把各種知識點進行分解,製作成精良的模塊並存儲於雲端。利用5G上雲並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形成協同實驗平臺,支持多人共同完成一個實驗或者共同進行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日益普及和落地,5G將以其顯著優勢為教育全生命周期提供更優質的應用服務。

同時,也不能忽視5G+教育面臨的諸多挑戰。5G終端以及AR/VR可穿戴設備成本仍然較高,難以普及;適應並體現5G特點的課件還很少;5G+教育對師資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值得關注的是5G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同時,也要避免青少年過度沉溺於5G娛樂體驗。

最後,新時代呼喚人才培育模式的創新,對高技術人才的數量與質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百年未有之國際形勢大變局凸顯創新人才成為競爭的焦點。當前我國已將軟體、集成電路、網絡安全升級為一級學科,還有不少高校設置物聯網學院、大數據學院、人工智慧學院,VR等也設為新的專業,反映了國家對人才緊缺專業的重視,但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專業設置過細,不利於學科交叉,隨著信息化滲透到各行各業,急需兩化融合的人才培養。

張軍院士:

五維教育,推動新時代教育生產力的變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這是科學判斷信息社會發展趨勢作出的戰略部署,智慧社會是對我國信息社會發展前景的前瞻性概括。

建設智慧社會,智慧教育的發展不可或缺。需要我們審視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的教育新矛盾,體驗智能技術重構的教學新環境和新方式,從智慧社會發展整體視角和框架出發,思考未來教育。縱觀從農業社會的私塾到工業社會的學校,再到信息社會的規模化學校,教育演進以空間縮短為特徵演進變革。然而,在人工智慧時代,教育內涵向內容精準化、學習自主化、教學交互化方向發展,AI賦能教育呈現出從空間維度向全方位以人為本發展的趨勢。傳統教育體系中,教師、學生、知識、平臺為要素的教育生產模式與新生產力要素間的不協調,催生新時代的教育生產關係變革,以「人」為中心,機(信息技術)—物(知識)—環(學習空間)協同重構,形成了新的教育生產關係。

進入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群智的智慧社會,泛在的教育信息網絡、智能化的教育基礎設施、普惠的教育公共服務和精細化的教育治理體系,將從空間三維、時間和知識五個維度深度融合,重塑智慧教育生態。教師和學生在空間三維中的教與學軌跡、路徑、陪伴、習慣將被感知和計算;於時間維度上實現隨時學習、終身學習;於知識維度上,圖譜化布局在線上、實踐、產業鏈條中的精品教育資源,以「人」為中心。

五維教育的融合貫通,推動傳統教室到智慧教室再到智聯教室的更迭衍新。其核心引擎就是智聯網技術,通過多元全面持續的協同感知、多尺度超帶寬的泛在網絡、知識自主驅動的智能計算、多元個性精準的智慧服務,實現從信息到知識、從知識到智慧的教育生產新模式。在這一模式變革進程中,引導學校和教師進行適用於虛擬學習空間與傳統課堂融合環境的教學方法創新。通過多元數據沉澱挖掘,支撐教學觀評測全鏈條計算,利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破解班級授課制下的因材施教難題、支持面向學生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項目化教學、網絡空間教學、異地同步教學、雙主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校園在線課程、基於設計的學習、引導式移動探究、協同知識建構、能力引導式學習等。

科技發展將促進教育系統變革,以智慧(intelligence)、互聯(Internet)為理念,基於智聯網技術框架,重塑「人機物環」關係,通過「智聯教室」建設,打通空間、時間、知識之間的壁壘,釋放教育生命力,實現學生和教師有價值的成長。

王耀南院士:

智能技術賦能智慧民生

隨著人工智慧與其他科技的加速融合創新與聚變發展,社會形態將全面系統演進,智慧社會是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之後的一種高級社會形態,是萬物互聯、融合創新、智能協同、安全可控的智能時代。未來的機器人在工廠裡面,和工人是友好的合作夥伴關係,可以像朋友一樣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促進人機融合。未來社會的機器人要能夠自己看懂說明書,按照要求自動裝備,完成任務。加工大型零部件一定是多個機器人協作,完成複雜的零部件,現在都是單機作業,以後是由雲計算、網際網路邊緣計算等智能技術來完成。在航空航天領域,將由機器人來進行簡單的裝配。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對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教育變革提供了新路徑。人工智慧賦能教師,將改變教師角色,促進教學模式從知識傳授到知識建構的轉變,同時緩解貧困地區師資短缺和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人工智慧賦能學校,將改變辦學形態,提高學校的服務水平,形成更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人工智慧賦能教育治理,將改變治理方式,促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和資源配置的精準化,加快形成現代化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希望我們的教育領域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為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貢獻力量。

(通訊員 瀋陽 整理)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05日第3版

作者:通訊員 瀋陽 整理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如何助力未來教育?四位院士共繪新藍圖
    20日至22日,在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會上,趙沁平、鄔賀銓、張軍、王耀南四位院士,以各自專業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出發,從不同維度共話智慧教育未來,並就相關問題接受了人民網記者的採訪。趙沁平院士:人工智慧不應完全取代教師教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表示,作為智慧教育重要的支持技術,虛擬實境VR技術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結合其他相關科學技術,致力於生成一個與現實世界在視、聽、觸覺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數位化環境,人們可以通過一些設備與數位化環境進行交互,產生親臨現實世界的體驗。
  • 下足「繡花功夫」,做活「精」字文章 勾勒長沙未來發展美好藍圖
    下足「繡花功夫」,做活「精」字文章鄭建新對「四精五有」理念進行系統解讀,勾勒城市未來發展美好藍圖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煥明城市是我們永恆的家園,是一個「骨骼強、血脈暢、氣質美、活力足」的有機生命體。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 人工智慧+教育,芝士網致力成為AI教師助手
    大會匯集了兩院院士、行業專家學者、全球知名AI企業代表與技術領軍者等國內外一百多位各領域專家,議題涵蓋人工智慧技術、行業應用、資本、倫理、教育等多方面內容。會議包括8場主旨報告、2場尖峰對話、13場專題論壇及3場同期活動,將為現場數千名觀眾和全球網友呈現一系列重磅、新穎、前沿的研究及實踐成果,以國際化視角全景式勾勒人工智慧發展藍圖,洞見未來趨勢,錨定產業方向。
  • 共謀「AI+教育」的藍圖 助力人工智慧後備人才培養
    8月23日下午,湖南省科技活動周重大示範活動——2020人工智慧與創新教育思享匯暨第二屆湖南省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後備人才培養論壇在長沙舉辦。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創業精英從產業發展、產學研融合、創新教育等角度出發,圍繞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共謀「AI+教育」的未來藍圖。
  • 王耀南院士:人工智慧為教育變革提供新路徑
    人民網北京8月25日電(孫競)隨著網際網路、5G、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組合創新,人類教育邁進「智能時代」的重要當口。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會20日至22日舉行,湖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耀南分享了智慧機器人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應用情況和未來趨勢,並就「人工智慧賦能教育」接受了人民網記者的遠程採訪。
  • 趙沁平院士:「VR+AI」將深刻影響未來教育
    來源:人民網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孫競)隨著網際網路、5G、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組合創新,人類教育邁進「智能時代」的重要當口。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會20日至22日舉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通過視頻致辭,並接受了人民網記者的遠程採訪。
  • 人工智慧驅動未來教育——2019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智慧教育峰會成功...
    9月6日,為期四天的2019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智慧教育峰會在無錫太湖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本次峰會以「智能+未來教育」為主題,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江蘇省教育廳、中國教育技術協會聯合主辦,無錫市教育局承辦,科大訊飛等單位協辦,旨在交流探討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VR/AR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慧教育中的應用,探索物聯網與未來教育的創新發展。8日,峰會同期智慧教育論壇成功舉辦。
  • 一張精緻城市建設藍圖寫滿對未來的期許
    兩年來,威海高點起筆,以人為本,用心勾勒精緻城市建設的藍圖。記者劉偉豪:「向精緻城市方向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為威海量身謀劃的藍圖和指出的城市發展特色方向,按照總書記的指示,威海市委十五屆六次全會第一次提出努力開創「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全新局面的要求,隨後,精緻城市建設辦公室掛牌成立。」
  • 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舉行,共話智能時代教育未來
    準確把握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要重點要抓好四個環節: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深入一線研究實踐,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教授在致辭中指出,面向新時代新要求,當前的教育評價難以幫助解決現階段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也難以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新需求。
  • 四精五有!長沙未來發展美好藍圖上新了
    下足「繡花功夫」,做活「精」字文章  鄭建新對「四精五有」理念進行系統解讀,勾勒城市未來發展美好藍圖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煥明今年,長沙提出「四精五有」發展理念,加快將長沙建設成美麗舒適宜居現代化大都市。長沙為什麼要提出「四精五有」理念?「四精五有」有何內涵?建設「四精五有」美麗舒適宜居現代化大都市怎麼幹?
  • 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丨2020年全球智慧教育大會即將召開!
    會議背景當今世界,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和虛擬實境等新技術正在全方位地改變人類的生存境遇,如何在日益複雜、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重新思考教育和知識的作用,塑造人類的未來,已成為全球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
  • 中國科學院院士湯濤:人工智慧最難代替的領域是教育
    在當天的論壇中,除了乾貨滿滿的圓桌討論,還迎來了多場來自享譽全球的院士的精彩演講。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數學家、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湯濤發表了《大數據、人工智慧與智慧教育》的演講。湯濤院士湯濤院士表示大數據與智慧教育已經密不可分。湯濤教授探討了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創新技術如何推進智慧教育的發展問題。
  • 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丨2020年全球智慧教育大會即將召開!
    全球多個國家相繼推出人工智慧發展戰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面向2050年及以後的「教育的未來倡議」,中國政府先後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應用提供了指導思想、目標和方式。
  • 「教育未來,因AI而能」 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召開
    準確把握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要重點要抓好四個環節: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深入一線研究實踐,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教授在致辭中指出,面向新時代新要求,當前的教育評價難以幫助解決現階段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也難以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新需求。
  • 教育未來 因A.I.而能 | 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京召開
    ,教育領域已經成為人工智慧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準確把握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要重點要抓好四個環節: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深入一線研究實踐,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人工智慧過程化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智能推薦,可以幫助教師精準教學、學生個性化學習,為師生減負增效。科大訊飛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突破,諸如國際領先的OCR識別技術、中英文作文智能評卷、自然語言理解,助力實現以過程評價支撐教學改革、以學習者為中心因材施教,以及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教育均衡。劉慶峰指出「未來不是屬於A.I.,而是屬於掌握A.I.的人類。」
  • 教育未來 因A.I.而能——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京召開
    準確把握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要重點要抓好四個環節: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深入一線研究實踐,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講話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在致辭中指出,面向新時代新要求,當前的教育評價難以幫助解決現階段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也難以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新需求。
  • 星巴克勾勒疫情後美好藍圖:咖啡需求強勁反彈 未來10年新開2萬多家...
    星巴克勾勒疫情後美好藍圖:咖啡需求強勁反彈 未來10年新開2萬多家門店
  • 透視新一代人工智慧:AI如何改變未來?
    透視新一代人工智慧:AI如何改變未來?人民網11月30日訊,發展人工智慧,世界各國紛紛布局: 2016年5月,美國成立了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分委會,專門負責跨部門協調人工智慧的研究與發展工作;日本政府和企業界都將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技術之一,並在國家層面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研發促進機制;2017年3月,法國經濟部與教研部發布《人工智慧戰略》,旨在把人工智慧納入原有創新戰略與舉措中,
  • GSE論壇1: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論壇日程與嘉賓
    經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網際網路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承辦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會」將於2020年8月20日-22日在北京舉行。
  • 人工智慧終將取代人類?毛軍發院士藍寶石正面發聲
    (四)信息技術的基礎理論亟待新的突破。現今香農定理、摩爾定律正逼近極限,數據、融合、安全成為三大主要瓶頸。信息領域的基礎理論正處於拐點期,亟待突破。隨後,毛院士介紹了從研究目的、研究內容、表現形式這三個方面介紹了人工智慧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