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雞架煮湯似的恣歡,一地煞白
嚴歌苓的小說至多像是故事會的故事,小說月報上的意義更多是內容和故事上的,基本特點大概就是,能夠雙語寫作,這很牛掰,題材涉及華裔移民歷史,主角多是令人同情的弱女子,再混雜西方的戲劇衝突,人物強烈出彩,但缺少神韻。
諸如此類《小姨多鶴》、《第九個寡婦》、《扶桑》、《金陵十三釵》等等,稱其為暢銷小說作者恐怕不為過吧。
《芳華》原本叫《你觸摸了我》,嚴歌苓自詡,這是自己最誠實的一本書,有很多對那個時代的自責、反思。
正因為十有八九畫面感故事感極強,嚴歌苓的小說多被各色導演改編成電影,這次的馮小剛也不例外,除了共同年代的惺惺相惜,青春噫嘆,還有嚴歌苓的少女心,馮小剛的荷爾蒙,間或其他五味雜陳的八寶飯。
比起馮小剛近一時期的《我不是潘金蓮》、《老炮兒》、《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之類劇情片的做作矯情,更喜歡之前諸如《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大腕》、《私人訂製》等等戲劇樣式裡葛優、範偉行雲流水的演繹。
像馮、嚴聯手的《芳華》,為了情懷,雞架煮湯似的恣歡,師娘的花拳繡腿,畫面端的香豔好看,怦然心動,收穫的除了票房,還有潮水般噴湧退卻後的蒼白無力。
想起馬雲《功守道》的我執,旋即釋然一個功成名就的馮導,花幾千萬置一個文工團的景,這一點的意義,他與馬雲殊途同歸,馬師傅馬大俠的春秋大夢,馮團員馮團長的臘月綺夢,男人的剛,女人的柔,靜水深流,都未逃出物質狂奔時代的狂躁不安。
電影裡的這種幻滅,被戰爭一閃而過,與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的《幻滅》不同,小說《幻滅》中兩個追求夢想的有志青年,在復闢王朝時期的巴黎,被輕義重利的商人算計,漸漸與時代格格不入,幻想破滅,最後打道回府,隱居鄉村。
《芳華》小說裡,本來嚴歌苓的幻滅,始終是冷冷的不著邊際,如此,文工團粉飾,虛假的歌舞昇平,其中的文工團員,說是清醒陶醉,不如說是早已深陷魔障,包括貌似懺悔的作者本人,以及抽筋去皮只留浮華的馮小剛,一不小心,一個踉蹌,醒來則是南柯一夢。
譬如毛先生說,「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上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老人家的話,總是神一般的精準,不過僅限於此。
金錢和權勢的魅力,從來不曾消弭,電影裡的三段感情可見一斑,不過就算是愛情吧,無論何時,門當戶對都是婚姻的本質。
男主劉峰愛上了林丁丁,確切說是暗戀,文工團的花魁,可是彼女只想嫁入豪門,對獻殷勤的活雷鋒劉同志裝聾作啞,無錢無權的男人,再有情趣又如何?
終於在鄧麗君的靡靡之音感召下,男主情不自禁擁抱了心儀已久的林丁丁,被林丁丁定性為耍流氓,高大形象倒塌,政治命運結束,被貶被放逐,究其根本,男主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女人。
另外一個暗戀是蕭穗子,女追男,也有問題,可惜她暗戀的對象是軍區首長的公子,俗世的結局,與她無關,軍長千金嫁給了首長公子,門當戶對,花好月圓。這多少隱含了嚴歌苓落落寡歡的情愫,紅塵男女被翻雲覆雨,在路上就充滿變數。
如果說男主劉峰與何小萍的感情算作愛,也是《芳華》裡的夕陽,美人遲暮,好漢落拓,出身卑微的他們,可能才是我們的大多數,不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少善良和真誠值得堅守?
比起馮小剛的《芳華》靚麗的浮誇,更喜歡姜文《陽光燦爛日子》純粹的緬懷,幸而最後,劉峰與何小萍,似乎知足地相濡以沫,小人物可能只有如此地與生活和解,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油畫:傑昂·米羅(西班牙)】
- The End -
【花花君】
一個文藝大叔的個人囈語
讀書、看電影
用心靈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