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鐘拔回到1949年前,此地還叫靜安寺路的時候,上海正在快速地發展。這一帶也有新的住宅區呈現出來。張家花園、靜安別墅、常德公寓等從石庫門到公寓樓,上海新中產階層和上層人士找到了歸宿,也把上海文人名流的故事留了來。很多名入或多或少都在這裡逗留、遊走過,留下一些故事。
除了普通民居,曾經顯赫的猶太商人們當時也把議裡當作建造豪宅的絕佳地。從如夢如幻的馬勤別墅歡洲宮廷般的嘉理舊宅,幾乎用相同的華麗詮釋著舊上海冒險家們的成功。而現在當你走到它面前,物是人非的滄桑變化不得不讓你感嘆造化人。
在繁華商背後還隱藏著傳統的昧道。賣了上百年湯圓的店鋪和賣了30年餛飩的店鋪相距幾十米,卻一樣有著跨越時代的上海味道。在「巨富長」(巨鹿路、富民路、長樂蹈)街道上,年輕人可以輕鬆散步。漂亮的梧桐樹下個小店散發著獨有的韻味。靜安別墅和張家花園是南京西路上的老弄堂,它們離得很近,只隔一個街區。在繁華的南京路上這樣的地方越來越少了許多人慕名前來探訪這兩條弄堂。雖然都是弄堂,它們卻有著不同的風格。
張家花園似乎要更出彩,據說小小的弄堂裡有幾十種建築樣式。其實當年張家花園要比現在規模大得多,而且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大園林。它從清光緒年聞間開始一直是對公眾開放的,期間除了張氏建造的中西洋樓外,不斷有西方人參與投資建設,所以在擴張中不斷有新樣式的建築出現。
當你踏入弄堂的一·瞬間,就能感受到這種風格多樣的特點。高大的紅色山牆,圓的尖的、斜坡的、弧形的裝飾比比皆是。有幾條石庫門弄堂的上方還懸著包廂式的陽臺。但最華麗的還是張家大院,中式的天井和木門、西式的花紋地磚向人們展現清未華人富豪的審美。弄堂裡的老人常在這裡聊天、打牌,就好像百年前。與張家花園不同,靜安別墅的風格是統一的,都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石庫門房子。
20世紀30年代,蔣介石的老師張靜江家族在這裡建造了靜安別墅,當時租金貴得離譜要用金條來付,因此第一批居民大多是上海灘洋行裡上班的白領們。張愛玲在小說《色戒》裡寫到的「印度珠寶店」「西比利亞皮貨店」「凱司令咖啡館」就開在南京西路1025弄的沿街,「凱司令」幾十年來都沒挪過地方,電影《色戒》就是在這裡取的景。
如今,弄堂裡走動的大多是老居民——佝僂著背的阿婆緩緩步出弄堂,院子裡閒聊的大叔,少數沿著弄堂的門面開著理髮店、水果店的老闆。再剩下的便是穿梭在弄堂裡三三兩兩的遊客,或是走捷逕到南京路、威海路的行人。相對南京西路擁擠的人流,這裡安靜得多。曾幾何時,上海的孩子是吃著弄堂裡的點心長大的。那些簡陋的設施,卻造就了一代人的記憶。
弄堂裡的點心簡單又方便,只要走幾步路就能吃到。弄堂裡的點心鋪也是充滿人情味的,老闆可能就是相熟的鄰居,去多了不用開口老闆就知道你吃什麼。這種感覺越來越有了,弄堂小餛飩食府也許是最後的幾家之一。它原先開在靜安別墅裡,是弄堂早上最熱鬧的地方。儘管餛飩香在弄堂裡飄蕩了三十多年,現在也不得不移到弄堂外的街鋪裡,好在味道依舊。
在眾多弄堂點心理,小餛飩無疑是首選。餛飩皮是定做的,要比普通的皮更有嚼勁。豬肉餡都是自己和的,全是手打肉泥,保證了最嫩滑的口感。再配上骨頭湯底,一道最正宗的上海餛飩就出爐了如果是夏天,爽口的蔥油拌麵也是不錯的選擇。濃鬱的蔥油和富有嚼勁的蘇式面拌在起,立刻飄出一股蔥油香,還有各種新鮮澆頭可以搭配。拌麵除了帶著蔥香和醬油的香氣,口感爽朗、乾脆,還有本地人喜歡的甜味。
在夏天,一碗拌麵足以振奮一天的食慾小餛飩在早上開賣,到九點半左右就收攤。下午三點後,作為下午的點心會再次開賣店家一天要賣出幾千個餛飩。店裡環境一般,但家族式的經營有著弄堂特有的親切感。大叔在做小餛飩的同時會用上海話招呼每一個客人,聊天解悶是常態,上年紀的老客人每天按部就班地前來捧場。體味弄堂老味道的同時,濃濃的人情味也是這裡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