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館看什麼?怎麼看?這些書裡或許有答案

2020-12-19 澎湃新聞

已經過去的2019年5月18日是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紛紛策劃和舉辦了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來迎接觀眾,發揮好自己的文化中樞職能。如今,博物館已經成為一個城市、民族,乃至國家文化積澱的重要標誌。近幾年來,中國博物館建設速度空前,參觀人數增長迅速,博物館工作方式也在不斷創新,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基礎上也給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去博物館裡看什麼,怎麼看?而未來的博物館又將如何發展變化?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從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博物館和作為觀眾的我們——兩方面去尋找,從博物館的歷史變遷中看向未來。以下十本書即是有關這幾個方面的探討,希望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能有所幫助。

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必須拓展的公共服務

近代博物館發端於收藏和陳列,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物」上,評判一座博物館,藏品質量與數量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但是,如何把藏品更好地介紹給觀眾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我們知道,博物館的使命不是單純曬寶,它是收藏和展示歷史文化遺產、保存歷史記憶的重要場所,如何讓古老的文物藏品鮮活起來,讓傳統歷史文化貼近人們的生活日常,需要博物館用恰當的方式詮釋藏品信息,讓觀眾能更好的與歷史對話,藉助藏品的力量,尋求「人與物的結合」。

首都博物館珍品集萃 第一輯

首都博物館 編

武俊玲 主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4月

首都博物館人一直致力於讓文物說話,努力辦好展覽,服務觀眾,努力將學術研究與通俗科普結合起來。《首都博物館珍品集萃》系列叢書便是他們思考的產物。第一輯收錄了36件國寶級文物及相關研究成果,涵蓋首都博物館藏品的主要門類,包括瓷器、玉器、青銅器、佛教造像、金銀器、書法、繪畫、民俗、織繡、工藝雜項、石刻碑帖等,系統呈現北京歷史文化的特質。本書既有利於研究者和普通讀者近距離欣賞國寶,也為廣大收藏愛好者提供了鑑賞指南。

中國國家博物館兒童歷史百科繪本(5冊)

中國國家博物館 著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編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8年6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積極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結合館藏文物打造了一部適合兒童閱讀的中國歷史百科繪本,用充滿童趣的表達方式讓古老的收藏煥發活力。本書從社會生活史入手,通過文物還原生活場景,講述故事,讓文物藏品鮮活起來。涵蓋家庭、交通、飲食、大河、商貿等五大領域,展現真實歷史,傳遞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除了走馬觀花,博物館還能怎麼逛?

人類文明的精華,可以說有一大半在博物館裡。站在一座博物館裡,就相當於站在一條時光的縱軸上,向前,可以回顧我們從何而來;向後,可以洞察我們將去往何處。博物館裡的文物,是古老文明散落的拼圖,是歷史長河留下的隻言片語,只有依靠它們,我們才能拼合出一幅完整的歷史文明圖景。對觀眾而言,逛博物館是一場古今文明的發現之旅,也是一種提升藝術品位和藝術修養的絕佳方式。那麼,除了走馬觀花,博物館還能怎麼逛?

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

揚之水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多年從事名物研究。「定名與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斷重複的詞,「定名」針對「物」而言;「相知」,則須出入於「物」與「詩」之間,以此打通二者之聯繫。本書為各地博物館觀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銀首飾,或花結綬帶,或家居用器……七十餘家博物館,四百餘幅器物照片,從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領讀者走進各館文物的「繁華」世界,讓物的美、時間的印跡、歷史的片段、生活的詩意,翩然交織於紙上。

博物館裡的極簡中國史

張經緯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12月

上海博物館館員張經緯,從事古代工藝研究近十年,親手接觸過數以千計的文物,也常年為公眾普及歷史文化常識。在他眼中,每一件文物都是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時空隧道。在他的筆下,博物館裡的每件文物都不再是靜止不動、沉默無語的,你可以通過玉器了解中國史前文明的「滿天星鬥」,藉助青銅重器探索周代的江南,可以從東漢時期的壁畫中解開鮮卑族崛起的秘密,還可以從唐代的茶葉與瓷器故事中發現「茶馬古道」的蹤跡……跳出歷史敘事的套路,用文物背後的信息拼接出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用開放的多學科視角串聯起一條簡明新穎的中國史脈絡。

大英博物館日記(外二種)

陳平原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年2月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平原以學者的眼光,遊覽大英博物館並「閱讀歐洲」。他努力打破博物館的封閉性,引入另外兩個參照系——作為遊覽者的陳平原,不僅與博物館裡的萬千展品對話,還與此前諸多描述這座博物館的先賢,以及當代中國的日常生活對話。雖寫倫敦,但處處關懷的是中國。用豐富的視野與維度,期待讀者能夠藉此進入大英博物館這座知識的海洋。

了不起的博物館

河森堡 鼴鼠世界製作組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5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科普作家河森堡,帶領讀者一起探尋世界上26座極具代表性且富有特色的博物館,通過其中展示的藏品去了解那些已經消失卻曾經璀璨的人類文明,希望帶給讀者更多的視角去看待文物、看待歷史。原本屬於中國的珍貴文物如何輾轉流落到西方世界的博物館?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木乃伊,為何會承載著古埃及人的精神和信仰?舉世聞名的達·文西名作《蒙娜麗莎》畫中的人物到底是誰?一位英國科學家為何會將自己的遺產捐贈給美國用以成立博物館?最賺錢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

博物館竄行記

順手牽猴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10月

數十年來,作者竄行於歐美各大博物館與美術館,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終成此另類的或曰沒有體系的西方藝術史。從巴黎到紐約,從柏林到阿姆斯特丹,從威尼斯到雅典,本書講述了凡爾賽宮、巴黎工藝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等數十座博物館、美術館的藏品及其相關歷史和逸聞趣事等。作者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來他在這些博物館的所見所聞,歷史典故及奇聞逸事信手拈來,讓人在輕鬆的閱讀中豐富對西方藝術史的認知。本書是一部歐美博物館簡明手冊,是一本故事性極強的讀物。

紐約無人是客:一本37.5℃的博物館地圖

沈辛成 著

中西書局

2017年5月

作者在實地踏訪紐約40餘座博物館後,搜羅了大量相關信息,包括展品信息、陳列特色、專業內涵、設計創意、受眾體驗乃至交通信息,從聲名赫赫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到先鋒藝術匯聚的高線公園,從看似「不受歡迎」的數學博物館,到「旁逸斜出」的性文化博物館,還有下東區移民博物館,書中還有對博物館歷史的梳理及對史上著名人物的考證乃至「八卦」……凡此種種,信息含量十足,真正實現在博物館裡看見紐約和美國。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管理所館員,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依萌評價說,博物館的吸引人之處,不在於「家當」有多豪華,而在於它的敘事方式。

博物館的豐富信息和背後的「人情」和故事,是它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參與,博物館發展2.0?

中國人的收藏習慣源遠流長,但問題是,收藏者是否願意「公開展示」自家珍藏的寶貝。一般情況下,當收藏者認為自己的藏品極其珍貴時,就會採取「秘不示人」的保護措施,就算是朋友間的觀賞交流也是私人空間內有限的展示,並不對公眾開放。近代意義的公共展覽肇始於西方,民國建立後才真正在中國蓬勃發展,如今,博物館終於在中國深深紮根,進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主要精力轉向知識傳播、交流體驗等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未來,博物館又將如何發展變化?

從私藏到公共展覽:民國時期廣州的博物館和展覽會

丁蕾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1月

廣東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丁蕾長期從事博物館史、收藏史和區域史研究,她發現,民國時期廣州的博物院和展覽會的發展過程,是清末民初思想文化轉變和知識結構轉型的縮影。她以廣州市市立博物院、1933年廣州市第一次展覽會和1940年廣東文物展為研究對象,考察原屬於私人的藏品如何走進公眾視野的歷史過程,並通過具體而微地分析各種展示物品和展示方式,解讀其背後的各種人群所要表達的觀點,思考傳統收藏和現代展示理念的接駁過程。

參與式博物館:邁入博物館2.0

妮娜·西蒙(Nina Simon)著

喻翔 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8年5月

美國博物館學家妮娜·西蒙長期關注博物館最新發展趨勢,在博物館2.0時代,參與式博物館的目的是,既能滿足觀眾對積極參與的需求,又能傳播館方的使命、推廣其核心理念。該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參與」的設計,介紹了參與式博物館的核心原則;第二部分則列舉了「參與」的四種實踐,以及如何評估和管理參與式項目。整本書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參與」的各個層面,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參與式博物館體系。

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學與人類學教授潘守永評價說,參與式博物館不再堅守博物館的唯一正確性,而是放低姿態(並非降低水平和質量)與公眾形成對話與交流,於是博物館作為公共平臺或媒介的作用就立刻凸顯出來了。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和正在習慣參與式學習體驗,他們不再滿足於圍觀文化活動或是簡單邁進門,同樣的,博物館的觀眾希望有權選擇展覽的內容,而不是僅僅是站在玻璃櫃前看,可謂作為活動「主體」的覺醒。如今的博物館確實也在順應這個趨勢,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互動因素,幫助觀眾學習、體驗和探索。比起傳統的、常規的文物收藏和展覽實踐,它更注重不斷的創新,服務中心從「物」轉到了「人」,不在於樹立館方的權威而在於傾聽各方的意願。參與式博物館能給觀眾提供有價值的學習體驗,最重要的是,這讓博物館的文化使命——讓文化遺產走進生活,構建觀眾與文化遺產之間的橋梁,鼓勵觀眾進行批判性思考,有了很好的實踐空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故宮觀止》從書裡看故宮,這一本就夠了
    遊人進故宮時間有限,即便這些房舍全部對外開放,短時間內也不太可能全部看得完,更何況遊人買了門票也只能在故宮裡逗留幾個小時。你走的路線,決定你能看到的物件可能有哪些,碰到的是國寶級的珍藏品,還是只能見到普通的「資料」。因此,合理安排遊覽線路就顯得很重要了。看國寶,不但要看時機,還要看運氣。
  • 暑假來了,帶娃去博物館看什麼?有哪些推薦的博物館?
    暑假來了,很多網友問我帶娃去博物館看什麼?有哪些推薦的博物館?去博物館是我日常,這些年帶小寶每去一個地方,基本都要先去當地代表性的博物館。現在除了傳統的歷史博物館,還有各種專業的博物館,例如軍事、自然、民俗等等。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興趣和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博物館。去博物館之前,最好讓提前讓孩子了解一些博物館的代表性藏品,以及藏品背後的背景,尤其是人物和故事,這樣再去參觀的時候,孩子就會更有興趣,印象更深刻,也會有更多的收穫。
  • 孩子心目中的博物館什麼樣?這場「會講故事的博物館」兒童展給你答案!
    青島市博物館首次面向兒童觀眾群策劃推出的文物類展覽《會講故事的博物館》9月26日正式開展,或許你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40餘件明清時期的文物展品主要包括瓷器、玉器、銅器、書畫、古籍書等不同類型。那麼,一件文物裡可以蘊藏多少故事?對孩子來講,原本有些枯燥的文物,在展覽的層層解讀之下,變得鮮活起來。
  • 怎麼自學佔星?看這些書就知道了.
    你可以通過這本書提高對自我和他人的認識,也能了解到我們內在的慣性有如珠穆朗瑪峰一樣巨大,這些慣性形成了我們的命運,只有去了解這些慣性,才有可能實現「讓生活變得不一樣」的渴望。而且書裡有特別強調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與冥王星在轉化業力上的重要性。這本書讓我很篤定一個觀點:佔星不是算命。那種「佔星一定要預測未來」造成我心底裡的不自由感,終於消失不見了。
  • 去博物館學歷史!把五個世界著名博物館裝進一本書裡是什麼感受
    、埃及國家博物館以及希臘貝納基博物館5大世界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些文物可以稱之為全人類的歷史文明瑰寶,每一件背後都有著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紛爭不斷地過去,雖然我們很多爸爸媽媽沒辦法帶孩子去這些著名博物館實地觀察,但是靠著繪本的描述,來給孩子增長見識,拓寬知識面,進行歷史教育效果也是很不錯的。
  • 什麼?博物館裡還能看微話劇?!
    看文物了解公安歷史、沉浸式情景微話劇、有獎問答互動……1月8日上午,人民公安報社中國警察網警察博物館系列直播活動來到上海公安博物館。本場直播共217.7萬網友在線圍觀。在上海公安博物館有這首兒歌的手稿,也是國家一級文物,是在上海音樂家協會的牽線搭橋下,潘老親手贈與上海公安博物館。這首兒歌不僅有拾金不昧,教育小朋友做好事,積極向上的教育意義,更體現出了孩子對民警的敬愛,警民情深的和諧關係,也反應出了警察維護公共利益的神聖職責。
  • 腦筋急轉彎:書店裡買不到什麼書?看完答案我恍然大悟
    今天小編特地給大家精選了10道題目,看看誰更厲害現在正式開始答題(一共有10道題,每題10分,共100分)——答案在最後哦1、書店裡買不到什麼書?2、小明從飛機上掉下來,為什麼沒摔死呢?3、用鐵錘錘雞蛋為什麼錘不破?
  • 科學這門課怎麼學?暑假看這些書和影片,比刷題有用!
    (參與方式詳見文末)今天,鹿姐姐特別請來三位大咖幫忙薦書。學好科學,暑假看這些書和影片,比刷題有用!起心動念,或許是因為圖畫書中的恐龍滅絕、電視裡的衛星發射,也可能是一場大雪或一聲響雷。這個世界太有趣了,我們腦海裡冒出了太多的「為什麼」,不如長大做一名科學工作者吧?有了目標「1」,如何從現在的「0」出發呢?我的建議是,讀讀科學家的故事吧。我所在學校的公眾號,經常會推送老師和同學做閱讀推薦,其中就有不少是關於科學家的故事。
  • 看完這些你或許有答案
    復讀,是讓你重新書寫答案的機會。這句話很簡單,但你必須明白它的意思,這是一個選擇,不想被現在的分數釘死,可以走復讀的路,復讀之後也並不等於成功,看多了雞湯或者聽多了訴苦,都不能成為你做出選擇的最終原因。
  • 孩子足不出戶,在家逛博物館,看國寶看文物,輕鬆學歷史
    文|凝媽大英博物館前館長尼爾·麥格雷戈說:博物館的功能便是通過文物來講述歷史。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會選擇一天去博物館。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這麼多的年代,怎麼能壓縮成一天呢?當然是通過博物館。
  • 一套書讓孩子愛上博物館,在家也能進行的博物館教育
    去博物館學歷史》,一共兩冊,「中國國寶篇」和「世界國寶篇」。這套書很生動地展示了怎麼通過博物館文物關聯歷史,地理,政治等知識,可以帶孩子發現文物的有趣。去博物館學歷史》站在孩子的視角,選取了中國/世界13個著名博物館的20件主文物,它們中有阿契美尼德的神獸格裡芬,有我國古代的神獸龍鳳;有古埃及的鷹,也有我國鎮守金庫的神秘豹子。都是小朋友感興趣的形象,在博物館裡也有一座小小的「動物城」。
  • 看展覽|法蘭西小博物館:「多寶閣」裡藏了部美術史
    阿維尼翁的小皇宮美術館內一景此番筆者遊走法蘭西,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些私人博物館,尤以私人捐贈為例,有時候住的房子也一併作為遺產捐贈;而室內陳設和藏品也幾乎保留原樣,因而走進博物館有如去藏家的家裡做客。又因私人趣味主導,所以可以看到迥異於官方博物館「教科書」式的大百科,有許多小趣味和小發現。
  • 誰說博物館就一定枯燥,你肯定沒去過這些博物館,我能玩上一天!
    除了這些很有文化氣息的博物館,其實世界上也有很多小眾而有趣的博物館。世界上第一家失戀博物館是在薩格勒布,現在在中國的各地都在開放,像是上海、南京、成都都是有的,我們不用出國門就能去看。我覺得這個博物館真的是太有創意了,它裡面收藏的都是捐贈者所捐贈的一些失戀產物,它可能是一份情書,可能是訂婚戒指,在每一個物品旁邊都會有一個二維碼,你可以掃一掃看一看這個物品背後的故事。我覺得與其叫這個博物館是失戀博物館,還不如叫它愛情博物館,因為當一段感情逝去,在我們生活中沒有什麼意義的物件就成為了我們回憶的佐證,或是悲傷的,也或許是美好的。但大家追求愛情,追求幸福的心是相通的。
  • 年輕人都看怎麼掙錢的書,沒有人看哲學的書
    索羅斯說:凡是一個學金融的人,如果能夠讀哲學、讀文學,肯定比純粹學金融的學者更有出息。他的書房是在二樓,和他的臥房隔得不遠,中間有一個很大的澡堂。他看很多書,索羅斯喜歡讀的書可能是外界不太知道的。我發現他書架上擺的書和書桌上的書不一樣,書桌上都是文學作品,都是超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還有詩歌。而他的床頭好多年來擺的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我說你資本家讀這些書?他說這些人改變了人類的進程。我說你讀完了沒有?他說慢慢讀。他真的是很認真讀書的人。
  • 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去博物館,不妨看看這些家庭是怎麼做的
    關注「這是博物館」,掌握看文物的方法。「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其中一天要去博物館。這一天,我將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這麼多的年代怎麼能被壓縮成一天呢?當然是通過博物館。」——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以上是和孩子一起去博物館的重要性。
  • 「看這些書能讓你上北大嗎?」
    永無島或許真的空虛而「永無」,但遨遊在星空的幻想卻真實而永存。兒時的讀書毫無功利意義可言,不必計較數量,也沒有具體書目的限制。父母不規定我每月讀幾本,也不強迫我讀那些晦澀深奧的大部頭或者「別人家孩子這個時候都在看的書」,卻不妨礙我讀書的能力與興趣與日俱增。不久,林格倫系列便成了我的最愛。《淘氣包埃米爾》裡的埃米爾做任何事都不懂得循規蹈矩,仿佛以調皮搗蛋為己任。
  • 看完這些你或許有了答案
    前4個問題,如果有任何一道你的答案是肯定,那麼也許你真的不適合復讀。第5道題,對很多高三生來說,你現在所堅持的這一理論的確還是自己想法青澀的表現,如果你沒有打心底改變這種想法,那勸你也不要浪費時間再讀一年了。看到網上有人說:復讀,不是失敗者的選擇。復讀,是讓你重新書寫答案的機會。
  • 張泉靈抖音直播推薦:去山西、南京、臺北博物館一定要看這些文物
    「故宮輪一遍書畫要二十幾年,所以能看就看,因為你不知道下次看要什麼時候。2017年,故宮展出了《千裡江山圖》,下一次看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除了故宮,湖南博物館、山西博物館、南京博物館、臺北博物館也各有千秋。張泉靈表示,遊覽山西博物館最好的方法是先看完場展,再去實地。
  • 看完這5個奇妙博物館,才了解逛博物館的樂趣
    大片豔藍色將你包圍,陽光下各種植物的影子以分秒變換,角落裡還有一個紅、黃、藍相間的小型金字塔。她穿過的漂亮長裙,她要求朋友從異國帶回來的玩具,她在書脊上畫的小圖案,她用過的大大小小的顏料罐子——浸沒在這些細節裡,人們會自然地忘記自己在博物館裡。四周只有弗裡達的氣息,仿佛她從未離開過,而我們就在她的故事中。
  • 考研英語看什麼書?黃皮書和考研真相究竟怎麼選?
    每年都有很多小夥伴糾結考研英語看什麼書,畢竟選一本合適的書能讓自己複習容易不少。下面就來給大家說說最多人用的張劍黃皮書和《考研真相》應該怎麼選。一篇文章大概20幾個句子,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中有一多半都很難看懂。可以用它進一步驗證自己的分析有沒有問題。當然,具體使用時,我們不必一句一句都看,重點關注自己看不懂或有疑問的地方,其他內容可以快速瀏覽或者直接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