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過去的2019年5月18日是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紛紛策劃和舉辦了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來迎接觀眾,發揮好自己的文化中樞職能。如今,博物館已經成為一個城市、民族,乃至國家文化積澱的重要標誌。近幾年來,中國博物館建設速度空前,參觀人數增長迅速,博物館工作方式也在不斷創新,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基礎上也給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去博物館裡看什麼,怎麼看?而未來的博物館又將如何發展變化?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從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博物館和作為觀眾的我們——兩方面去尋找,從博物館的歷史變遷中看向未來。以下十本書即是有關這幾個方面的探討,希望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能有所幫助。
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必須拓展的公共服務近代博物館發端於收藏和陳列,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物」上,評判一座博物館,藏品質量與數量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但是,如何把藏品更好地介紹給觀眾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我們知道,博物館的使命不是單純曬寶,它是收藏和展示歷史文化遺產、保存歷史記憶的重要場所,如何讓古老的文物藏品鮮活起來,讓傳統歷史文化貼近人們的生活日常,需要博物館用恰當的方式詮釋藏品信息,讓觀眾能更好的與歷史對話,藉助藏品的力量,尋求「人與物的結合」。
首都博物館珍品集萃 第一輯首都博物館人一直致力於讓文物說話,努力辦好展覽,服務觀眾,努力將學術研究與通俗科普結合起來。《首都博物館珍品集萃》系列叢書便是他們思考的產物。第一輯收錄了36件國寶級文物及相關研究成果,涵蓋首都博物館藏品的主要門類,包括瓷器、玉器、青銅器、佛教造像、金銀器、書法、繪畫、民俗、織繡、工藝雜項、石刻碑帖等,系統呈現北京歷史文化的特質。本書既有利於研究者和普通讀者近距離欣賞國寶,也為廣大收藏愛好者提供了鑑賞指南。
中國國家博物館兒童歷史百科繪本(5冊)中國國家博物館積極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結合館藏文物打造了一部適合兒童閱讀的中國歷史百科繪本,用充滿童趣的表達方式讓古老的收藏煥發活力。本書從社會生活史入手,通過文物還原生活場景,講述故事,讓文物藏品鮮活起來。涵蓋家庭、交通、飲食、大河、商貿等五大領域,展現真實歷史,傳遞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除了走馬觀花,博物館還能怎麼逛?人類文明的精華,可以說有一大半在博物館裡。站在一座博物館裡,就相當於站在一條時光的縱軸上,向前,可以回顧我們從何而來;向後,可以洞察我們將去往何處。博物館裡的文物,是古老文明散落的拼圖,是歷史長河留下的隻言片語,只有依靠它們,我們才能拼合出一幅完整的歷史文明圖景。對觀眾而言,逛博物館是一場古今文明的發現之旅,也是一種提升藝術品位和藝術修養的絕佳方式。那麼,除了走馬觀花,博物館還能怎麼逛?
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多年從事名物研究。「定名與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斷重複的詞,「定名」針對「物」而言;「相知」,則須出入於「物」與「詩」之間,以此打通二者之聯繫。本書為各地博物館觀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銀首飾,或花結綬帶,或家居用器……七十餘家博物館,四百餘幅器物照片,從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領讀者走進各館文物的「繁華」世界,讓物的美、時間的印跡、歷史的片段、生活的詩意,翩然交織於紙上。
博物館裡的極簡中國史上海博物館館員張經緯,從事古代工藝研究近十年,親手接觸過數以千計的文物,也常年為公眾普及歷史文化常識。在他眼中,每一件文物都是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時空隧道。在他的筆下,博物館裡的每件文物都不再是靜止不動、沉默無語的,你可以通過玉器了解中國史前文明的「滿天星鬥」,藉助青銅重器探索周代的江南,可以從東漢時期的壁畫中解開鮮卑族崛起的秘密,還可以從唐代的茶葉與瓷器故事中發現「茶馬古道」的蹤跡……跳出歷史敘事的套路,用文物背後的信息拼接出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用開放的多學科視角串聯起一條簡明新穎的中國史脈絡。
大英博物館日記(外二種)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平原以學者的眼光,遊覽大英博物館並「閱讀歐洲」。他努力打破博物館的封閉性,引入另外兩個參照系——作為遊覽者的陳平原,不僅與博物館裡的萬千展品對話,還與此前諸多描述這座博物館的先賢,以及當代中國的日常生活對話。雖寫倫敦,但處處關懷的是中國。用豐富的視野與維度,期待讀者能夠藉此進入大英博物館這座知識的海洋。
了不起的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科普作家河森堡,帶領讀者一起探尋世界上26座極具代表性且富有特色的博物館,通過其中展示的藏品去了解那些已經消失卻曾經璀璨的人類文明,希望帶給讀者更多的視角去看待文物、看待歷史。原本屬於中國的珍貴文物如何輾轉流落到西方世界的博物館?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木乃伊,為何會承載著古埃及人的精神和信仰?舉世聞名的達·文西名作《蒙娜麗莎》畫中的人物到底是誰?一位英國科學家為何會將自己的遺產捐贈給美國用以成立博物館?最賺錢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
博物館竄行記數十年來,作者竄行於歐美各大博物館與美術館,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終成此另類的或曰沒有體系的西方藝術史。從巴黎到紐約,從柏林到阿姆斯特丹,從威尼斯到雅典,本書講述了凡爾賽宮、巴黎工藝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等數十座博物館、美術館的藏品及其相關歷史和逸聞趣事等。作者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來他在這些博物館的所見所聞,歷史典故及奇聞逸事信手拈來,讓人在輕鬆的閱讀中豐富對西方藝術史的認知。本書是一部歐美博物館簡明手冊,是一本故事性極強的讀物。
紐約無人是客:一本37.5℃的博物館地圖
沈辛成 著
中西書局
2017年5月
作者在實地踏訪紐約40餘座博物館後,搜羅了大量相關信息,包括展品信息、陳列特色、專業內涵、設計創意、受眾體驗乃至交通信息,從聲名赫赫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到先鋒藝術匯聚的高線公園,從看似「不受歡迎」的數學博物館,到「旁逸斜出」的性文化博物館,還有下東區移民博物館,書中還有對博物館歷史的梳理及對史上著名人物的考證乃至「八卦」……凡此種種,信息含量十足,真正實現在博物館裡看見紐約和美國。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管理所館員,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依萌評價說,博物館的吸引人之處,不在於「家當」有多豪華,而在於它的敘事方式。
博物館的豐富信息和背後的「人情」和故事,是它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參與,博物館發展2.0?中國人的收藏習慣源遠流長,但問題是,收藏者是否願意「公開展示」自家珍藏的寶貝。一般情況下,當收藏者認為自己的藏品極其珍貴時,就會採取「秘不示人」的保護措施,就算是朋友間的觀賞交流也是私人空間內有限的展示,並不對公眾開放。近代意義的公共展覽肇始於西方,民國建立後才真正在中國蓬勃發展,如今,博物館終於在中國深深紮根,進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將主要精力轉向知識傳播、交流體驗等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未來,博物館又將如何發展變化?
從私藏到公共展覽:民國時期廣州的博物館和展覽會廣東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丁蕾長期從事博物館史、收藏史和區域史研究,她發現,民國時期廣州的博物院和展覽會的發展過程,是清末民初思想文化轉變和知識結構轉型的縮影。她以廣州市市立博物院、1933年廣州市第一次展覽會和1940年廣東文物展為研究對象,考察原屬於私人的藏品如何走進公眾視野的歷史過程,並通過具體而微地分析各種展示物品和展示方式,解讀其背後的各種人群所要表達的觀點,思考傳統收藏和現代展示理念的接駁過程。
參與式博物館:邁入博物館2.0美國博物館學家妮娜·西蒙長期關注博物館最新發展趨勢,在博物館2.0時代,參與式博物館的目的是,既能滿足觀眾對積極參與的需求,又能傳播館方的使命、推廣其核心理念。該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參與」的設計,介紹了參與式博物館的核心原則;第二部分則列舉了「參與」的四種實踐,以及如何評估和管理參與式項目。整本書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參與」的各個層面,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參與式博物館體系。
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學與人類學教授潘守永評價說,參與式博物館不再堅守博物館的唯一正確性,而是放低姿態(並非降低水平和質量)與公眾形成對話與交流,於是博物館作為公共平臺或媒介的作用就立刻凸顯出來了。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和正在習慣參與式學習體驗,他們不再滿足於圍觀文化活動或是簡單邁進門,同樣的,博物館的觀眾希望有權選擇展覽的內容,而不是僅僅是站在玻璃櫃前看,可謂作為活動「主體」的覺醒。如今的博物館確實也在順應這個趨勢,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互動因素,幫助觀眾學習、體驗和探索。比起傳統的、常規的文物收藏和展覽實踐,它更注重不斷的創新,服務中心從「物」轉到了「人」,不在於樹立館方的權威而在於傾聽各方的意願。參與式博物館能給觀眾提供有價值的學習體驗,最重要的是,這讓博物館的文化使命——讓文化遺產走進生活,構建觀眾與文化遺產之間的橋梁,鼓勵觀眾進行批判性思考,有了很好的實踐空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