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的仲秋,正是去遊覽故宮的好時節。
此時,和三五好友相約,或者與親朋好友共聚,同遊故宮,領略故宮風採,感受中華文化的底蘊,真是再好不過了。
故宮號稱有9999.5間房屋,實際統計數據是八千多間房舍,有很多不對外開放。遊人進故宮時間有限,即便這些房舍全部對外開放,短時間內也不太可能全部看得完,更何況遊人買了門票也只能在故宮裡逗留幾個小時。
你走的路線,決定你能看到的物件可能有哪些,碰到的是國寶級的珍藏品,還是只能見到普通的「資料」。因此,合理安排遊覽線路就顯得很重要了。
看國寶,不但要看時機,還要看運氣。
我和朋友去故宮遊覽的時候,循著導遊給的線路沿著中軸線從南向北,幾個小時裡光顧著看故宮建築了,所謂的特展一個也沒顧得上,那些聞名遐邇的展品——繪畫、法書、瓷器、鐘錶——自然都無緣得見。
每當我看到網友在網絡上分享信息,品評他們在故宮實地看到的珍貴藝術品,我就懷疑我去了個假故宮,於是一直耿耿於懷。
回想幾年前,我去遊覽臺北故宮的時候,倒是專心看了很多展品,領略到中華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現在想來,大約是因為,臺北故宮有寶無宮,所以不容易被精美的房舍分散注意力吧。
記得從臺北故宮出來的時候,我買了精美的畫冊,千裡迢迢背回南京。此後的一段時間,我經常在茶餘飯後品味藝術品帶來的嫋嫋餘韻。
受此次經驗的啟發,我試著從書中了解更為詳細的故宮和故宮珍藏的藝術品。看了不少本關於故宮的書,之後,我發現了《故宮觀止》這本,它不同於以往我看過的故宮人物故事,也不死板地講述故宮的歷史,而是從故宮的近現代的歷史變遷入手,通過歷任故宮院長的視角,為讀者呈現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故宮。
1.觀止——書裡看故宮,只此一本足矣
觀止,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有云:「﹝ 季札 ﹞見舞《韶箾》者,曰:『……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觀止,指看到這裡就可以休止了。
顧名思義,《故宮觀止》大約是:「想了解故宮,看這本書就可以了」吧?當我翻閱《故宮觀止》時,我的確產生了這樣的感受。
這本關於故宮歷史的書,從多方面對故宮的歷史進行了科普。
你知道故宮中各類藏品的品類和數量嗎?你知道文物鑑定時,按什麼標準來區分藏品的價值嗎?你知道故宮的文物曾經在戰爭中顛沛流離,不見天日嗎?你知道哪些能作為文物編號,哪些支撐成為資料嗎?
當你翻開這本書,你不僅能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還能了解更多有關於故宮的事實。
比如:抗戰時期,故宮裡的文物分批南遷、西遷,車載船運、手提肩扛,相當一部分置身於山洞,不見天日十幾年。
比如:故宮剛成為故宮的時候,因為對文物的界定不清晰,工作人員篩選文物的過程中,挖掉皇帝馬鞍上的時鐘做館藏,卻丟掉了原本身為文物一部分的馬鞍。
又比如:故宮裡的珍貴文物太多,臺北故宮博物院能評出十大珍寶,故宮卻評不出十大,因為這裡的文物都太貴重了。
假如故宮是一個人,還能從書中感受到:在歷史的洪流中,故宮的身不由已;在逝去的歲月中,故宮的喜怒哀樂。以及,在經歷寶物的流失、被掠奪之後,那些文物再度回到故宮懷抱,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的欣慰和珍惜。
2.地位——細數博物院,地位無可替代
故宮博物院無論是規模還是藏寶數量,在世界上的博物院中都是排的上號的,在世界博物院中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我國的博物場館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沒有任何一個博物館能取代它。
故宮博物院如今收藏的展品超過150萬件,分為25大類,小類更是數不勝數,如果不是專業的管理員恐怕分辨不出小類與小類之間的區別。從藏品數量來看,故宮的藏品數量在國內沒有一個博物館能與之相提並論,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由此可知,藏品分類和編號工作的複雜性和工作量之大。
《故宮觀止》用簡潔明了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了故宮藏品的分類和編號規則,讓讀者能迅速理解這種歸類方式。對日常工作涉及檔案管理的人來說,故宮在藏品管理方面的分類規則頗有借鑑意義。
衡量一個博物館的價值和地位,不僅僅要看它的藏品,還要綜合考慮博物館的外部環境。作為清廷的宮室,故宮的規模之大是很多博物館都無法企及的。
它所開設的各種特展,價值也無可估量,也是民眾審美情趣提升的心之所向。正如書中所示:
《石渠寶笈》特展前排的六小時長隊,其實是故宮博物院往現代化博物館道 路上前行的積累,也是社會民眾對審美的渴望。
3.意義——教化與啟發,著眼民族未來
從歐美博物館的歷史,不難發現博物館存在的意義曾經在於:通過藝術的滋養,教化民眾。當代,博物館理論越來越強調對民眾的關懷,並貼近社區、滿足社區的需求。
而作中華民族最具藝術氣息的場所,故宮和故宮裡的文物們,都被賦予展示文物之外更深刻的意義——傳承中華文化。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故宮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博物院、一個存放文物的場所,它儼然已成為一個知名的文化IP,衍生出一批文化產業,也衍生出故宮相關的文學網絡。
各路作家們不僅僅以故宮為背景,創作各類文學作品,還有相當一部分文學作品中,都出現過故宮收藏品的身影。
閱讀這本《故宮觀止》的時候,我注意到無論是《清明上河圖》、《洛神賦圖》,還是《蘭亭序》、《千字文》,都經常成為文學作品中的寵兒。
《故宮觀止》中不僅提到這些書畫作品,也對怎麼看展覽提出了建議:
真正的看展順序應該是先去延禧宮,對《石渠寶笈》有了一個很全面的了解之後,再到武英殿去看書畫真跡。
這種高端的看展順序,無疑能夠幫助讀者從淺層表像看歷史文化,過渡到一個深刻認知展品藝術價值的層次。
文化的價值源於積澱,歷史的價值始於傳承。
把握五千年文化脈搏,用文物展示五千年文化精髓,讓文化滋養後來者的心靈,我想,《故宮觀止》的價值便在於此。
讀者們在閱讀本書後,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
至於,究竟是嘆為觀止之後繼續粗略看展覽;還是止步於此,深挖文物的歷史底蘊。見仁見智。
聲明: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