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一夜之間,「頭盔熱」刷屏朋友圈。近期,公安部在全國部署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6月1日起查糾騎乘摩託車不佩戴安全頭盔行為,同時宣傳引導電動自行車乘員佩戴頭盔。7月1日開始施行的《浙江省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也明確規定,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及搭載人應當佩戴安全頭盔。
日前,記者來到杭州、台州等地十多家電動車銷售門店調查,並赴電動車頭盔產量約佔全國四成的樂清市走訪多家頭盔生產企業,發現電動車頭盔面臨成長之「痛」——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安全參數缺乏規範,電動車乘員生命安全難以有效保障,各地呼籲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出臺。
電動車頭盔質量不一
5月28日,杭州市下城區德勝路,記者以顧客身份走入某品牌電動車店。聽說要買頭盔,店員從倉庫拿出一款夏季頭盔,「這款實惠,只有45元。」記者拿在手中觀察。除了背面看到「HSZ」字母,頭盔上未標註合格標誌、廠名廠址、產品批准號等信息;頭盔內部是鏤空塑料結構,不見對頭部有保護作用的緩衝層。記者嘗試掂一下重量,未料殼體護目鏡上的螺絲滾落在地。
「最近頭盔漲價很快,進貨很難,我店裡賣得只剩幾個了。」記者又來到台州市路橋區裡王路,短短一條街密布著10多家電動車銷售門店,街口某電動車店張老闆主動談起行情。
一圈走下來,記者發現,雖並未發現「三無產品」,但頭盔附帶標誌不一。比如,就產品名稱來說,就有「電動自行車防風帽」「電動車頭盔」「防護帽」等,產品標準號一欄多為企業標準,十幾頂頭盔就有十幾個標準,背後代表著不同材質、性能參數,普通市民很難辨別其中差別。
騎行電動車時需佩戴什麼樣的頭盔?一頂合格的頭盔要滿足哪些條件?記者採訪下來,發現部分市民並不了解。在路橋裡王路,市民李德仁選了好一會還是有點懵,他判斷:「有生產企業和生產日期標誌的頭盔應該可以了吧!」
在溫州樂清市街頭,記者觀察到一些電動車乘員佩戴著安全帽。走訪該市寧康東路、建設中路,有些店面將安全帽掛在顯眼位置。在寧康東路某電動車店,記者拿起一款頭盔查看,盔內印著「安全帽,永嘉某防護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字樣。店主林老闆告訴記者,「這款之前只要七八元,現在漲到20元了,前兩天不少顧客來買電動車頭盔,衝著它實惠的價格買走了。」
缺乏強制性國家標準
5月以來,電動車頭盔成「風口」,新註冊的頭盔產業相關企業有所上升,不少塑料、玩具等行業的企業也借熱度轉產。位於杭州的浙江方圓檢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專門提供社會化、商業化的檢驗檢測服務。這段時間,他們陸續接到各大中介公司委託來做產品檢測的訂單。
然而,談及近一個月的檢測結果,方圓檢測機械輕工檢測部副主任程力介紹說,「報告顯示,一些頭盔佩戴拉力連30公斤的力都吃不住,殼體連30釐米高的落差也擋不住。總體來說,電動車頭盔的質量不容樂觀。」
記者目睹了一場實驗。在高達30釐米的落地式碰撞測試中,一款從市場上採購來的電動車頭盔立刻裂開八九公分的口子;同等條件下,一款符合國家標準的摩託車頭盔,卻「挺」過了1.6米的測試高度,「實驗還沒有考慮騎行速度。如果在行駛過程中,這種電動車頭盔對頭部起到的保護作用十分有限。」
在程力看來,電動車頭盔過不過硬,關鍵要看緩衝層和頭盔外殼能否起作用。「碰撞時,緩衝層能迅速吸收能量,並降低頭部腦震蕩、顱骨損傷等風險。同樣,堅硬的外殼也可以減少頭部受到穿刺傷的概率。但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電動車頭盔沒有配備緩衝層。」程力說。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摩託車頭盔實行強制性產品認證也就是3C認證;自行車、輪滑、滑板運動頭盔也有強制性國家標準,但電動車頭盔尚是空白。早在十多年前,樂清市曾出臺一個推薦性聯盟標準,但採納該標準的企業不多,最終僅停留在紙面上。
「當時的標準定得過高,市場認可度不高,企業表示執行起來有困難。」樂清市市場監管局質量發展與監督管理科科長林克表示,「對頭盔這類產品而言,標準並非越高越好,而應著眼於實際,解決產品在現階段所面臨的安全性能不足等問題。」
國家標準缺位導致底線缺少,企業自行制定的標準,門檻一般較低。路橋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信用與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科科長陳禮德告訴記者,這造成了政府部門質量監管的尷尬。監管人員很難僅憑現場檢查,判定產品質量是否過關,更難以查處劣質頭盔的生產經營行為。
期待市場日趨規範
樂清市城東街道是我省頭盔生產企業集聚地,產量約佔全國同類產品的40%。5月27日,記者走訪頭盔企業時,正好在幾家工廠門口都碰到三四個想來尋求合作的外來採購商。「本公司外貿為主,請去其他地方看看!」出來接記者的溫州美德摩配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釵媚對採購商婉言謝絕,回頭無奈地告訴記者:最近來客很多,還有人早上四五點就來敲門了。
「其中一部分是倒賣頭盔的投機商。」樂清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東城市場監督管理所所長吳勤飛舉例,原本40元出廠價的頭盔,層層倒賣後,最終到消費者手中漲到百元以上。近日公安部明確,電動車乘員不佩戴頭盔暫不處罰後,「頭盔熱」逐步降溫,消費者和企業經營者,也從關注價格轉而關注安全與質量。
「我們盔體用ABS新材料,護目鏡是PC聚碳,緩衝層是EPS泡沫,這些是目前市場上較好的材質了。」林釵媚隨手從貨架上拿起一個頭盔殼體半成品,從5樓窗戶直接扔下去,只見頭盔從地上彈起,完好無損。隨著不少企業湧入頭盔領域,未來樂清的市場份額勢必會縮減。林釵媚和當地企業經營者迫切希望在未來的競爭中有一席之地。
去年10月,樂清市頭盔行業協會重新制定《樂清市頭盔行業協會團體標準》,得到當地40多家企業的擁護。這份標準依據GB811-2010《摩託車乘員頭盔》制定,尤其提出「殼體用全新的ABS材料」「緩衝層要較多吸收碰撞能量,材料對人體無毒、無害」。
不過,林釵媚也有擔心:國內市場對頭盔的安全及性能認知度還不高,需要政府和媒體繼續推廣宣傳;最近湧入頭盔領域的一些企業,不乏為追求短期效益而犧牲質量的,勢必會擾亂市場。她期待政府部門能加強聯合執法力度,規範市場秩序。同時,呼喚電動車頭盔強制性國家標準早日出臺,為市場設立安全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