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訊,再過幾天就是農曆三月三,現在人們似乎對這天沒有太多的感覺。但在歷史上,三月三是一個重要節日,在這一天,古人們要到水邊洗澡、冠沐,希望洗掉往年不好的晦氣,祈求在新的一年裡有個好的兆頭。漢代以後,人們在水邊不再僅僅舉行沐浴祓除的儀式,還把它當成宴飲遊玩的好機會。於是,就出現了水濱結伴宴飲,並引水環曲成渠的新習俗——曲水流觴。這個習俗一直持續到明清時期。
作者:劉永加
三月三是最早的情人節
上巳節最早的來歷,傳說是黃帝在涿鹿打敗蚩尤之後,回到有熊國(今河南新鄭),在三月三這一天登具茨山(位於新鄭)祭祀天地山川,後人為紀念黃帝的功德,在每年三月三這天都要舉行登具茨山朝拜軒轅黃帝。《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這是上巳節最早期的記載。後來,到春秋時期上巳節就很流行了。
《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可見漢代沿襲了前代的習俗,把上巳節作為主要節日來紀念。魏晉以後,上巳節定在三月三日,後代繼續沿襲,成為人們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重要節日。
由於三月初三正是一年之始,人們又賦予了它很多新的內涵,尤其是被年輕的男女演繹成了最早的情人節。三月三那天,眾人手持蘭草在水邊舉行祭禮活動,參加和觀看祓禊,於是成為古代未婚男女約會的好機會。《周禮·媒氏》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說,這一天,父母和官府都不會阻攔未婚男女相會,互結情好。因此,青年男女都喜歡在這天春遊踏青,談情說愛。而在《詩經·鄭風·溱洧》一詩中,就明確記載了那時三月三上巳節青年男女約會定情的情景,甚至衍生出了定情之物——芍藥(「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漢代以後,上巳節習俗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在水邊不再僅僅舉行沐浴祓除的修禊儀式,還把它當成宴飲遊玩的好機會,於是,出現了曲水流觴項目。據《荊楚歲時記》載:「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魏晉後,曲水流觴成為上巳日的主要活動。當時達官貴人或文人騷客到水濱結伴宴飲,並引水環曲成渠,曰「曲水」,然後將盛酒的「觴」漂浮於水面,從上遊放出,使之藉助水流之力傳杯送盞,當杯子緩緩經過賓客面前時,即可取過一飲而盡,然後吟詩作賦,以為娛樂,此即曲水流觴。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是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的會籍(今浙江紹興)蘭亭集會。這次修禊活動,王羲之和東晉名士孫綽、謝安等四十餘人聚會蘭亭,行令暢飲,各呈才藻,得詩三十七首,結為《蘭亭集》,王羲之揮毫寫下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曲水流觴」的遊戲因此廣泛流傳,此後產生了一大批宴會詩和詩序駢文。南北朝時梁簡文帝、顏延年、沈約等人均有鋪陳華麗、開闔動宕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使曲水流觴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唐永淳二年(683年)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率一群詩人在雲門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蘭亭雅集的修禊活動,並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鍥雲門獻之山亭序》。也許意猶未盡,王勃於同年秋再次修鍥於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另外,唐文宗開成二年(837)三月三日白居易、劉禹錫等人在洛陽也曾舉辦過一次聚會,參加這次聚會的文人雅士共有十五人,他們賞景賦詩,曲水流觴,劉禹錫認為比蘭亭集會更勝一籌,「洛下今修禊,群賢勝會稽。」
唐代是詩歌大盛的年代,因此在三月三上巳節,他們飲酒賞景,唱和賦詩,留下不少這方面的佳作。
唐高宗調露二年(680年)的三月三上巳節,在王明府山亭舉辦了一場上巳節詩會,詩人陳子昂等出席。詩會上陳子昂和席元明、韓仲宣、高球、高瑾和崔知賢分別賦詩一首,而且皆是四言古體詩,題目均為《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收入《全唐詩》。詩人崔知賢率先賦詩,同賦六人,孫慎行為之序。序文介紹了曲水流觴的過程,及每人選取一字作為韻腳賦詩的情況:「調露二年,暮春三日,同集於王令公之林亭,申交契也。……景物載華,心神已至。於是愷佳宴,滌煩襟。沿杯曲水,折巾幽徑。……度志陳詩,式紀良會。仍探一字,六韻成章。」這也是少有的有詳細記載的詩會。
另外,唐代詩人孟浩然也曾組織過一次上巳詩會。可是由於大部分詩友因種種原因沒有到場,活動雖不十分成功,但他仍然興致勃勃,題寫了一首上巳節活動的詩歌:「上巳期三月,浮杯與十旬。坐歌空有待,行樂恨無鄰。日晚蘭亭北,煙開曲水濱。浴蠶逢奼女,採艾值幽人。古壁堪題序,沙場好解神。群公望不至,虛擲此芳晨。」
唐代,新科進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節之前,上巳節時長安皇親貴族的主要活動區域也在曲江。曲江位於長安城東南部,是皇家園林所在地,境內有曲江池、大雁塔及芙蓉園等風景名勝。因此上巳日在曲江亭舉辦的新科進士慶祝宴會——曲江會,這更給三月三上巳節增加了熱鬧的氣氛。
在唐代,能參加曲江宴會是多少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盛事,曲江宴會上新科進士們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宣宗時,詩人劉滄中進士赴宴後,寫了七律《及第後宴曲江》記敘了當時的盛況:「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紫毫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御樓。霽景露光明遠岸,晚空山翠墜芳洲。歸時不省花間醉,綺陌香車似水流。」
在舉行宴會時,還要從新科進士中挑選兩名最年輕者充當探花使(郎),走遍長安城,把城中最美的鮮花採集帶到宴會上,以示重視。詩人孟郊考中進士後,曾跟隨探花使跑了一圈,寫下《登科後》詩:「昔日齷齪不堪嗟,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前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曲江宴會活動豐富多彩,還設有題名席,宴會後,進士們一齊前往慈恩寺題名於塔壁,在同年中選出善書法者書寫,後世稱之為「雁塔題名」。白居易二十七歲時進士及第,在同時考中的十七人中最為年輕,得意之餘揮毫寫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皇帝高興時,還會優詔新進士進入芙蓉園遊賞,詩人李紳就有親身體會:「春風上苑開桃李,詔許看花入御園。香徑草中回玉勒,鳳凰池畔泛金樽。綠絲垂柳遮風暗,紅藥地叢拂砌繁。歸繞曲江煙景晚,未央明月鎖千門。」這對於新進士李紳他們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
在通常的情況下,進士及第即意味著進入官僚階層。正因為如此,曲江宴會之日,京城公卿之家傾城出動,「鈿車珠幕,櫛比而至」,爭相到進士中為自家挑選「乘龍快婿」。而百姓也想一睹進士們的風採,於是曲江風景區內「車馬填塞,莫可殫述」,曲江宴會使本來就很熱鬧的三月三上巳節更加繁華了。
作為六朝古都,一到三月三,北京的皇家園林裡,皇親國戚在流杯亭裡吟詩作賦,而平民百姓同樣也有熱鬧的去處,那就是蟠桃宮廟會。
皇家園林建有流杯亭
在老北京的皇家園林及一些古寺園林中則人工建有流杯渠池或流杯亭,以供皇族及文人雅士等在園中聚會設宴飲酒賦詩遊樂。元明清時北京的皇宮內均建有流杯渠或流杯亭。元代流杯渠曾設在太液池西岸的興聖宮,明清時的流杯亭築在西苑的南岸,為明代所建。清康熙帝曾御書「曲澗浮花」額匾,乾隆帝時曾將其命名為「流水音」並御書匾額。後來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紫禁城新建寧壽宮花園時,仍不忘在花園內建流杯亭,並題「禊賞亭」的匾額。
類似的流杯亭在圓明園、恭王府花園以及潭柘寺等園林寺廟內也有。1913年,梁啓超曾在萬牲園(動物園)舉行過一次上巳禊集。集會中分別以「流、觴、曲、水」為韻曲水流觴賦詩,翻譯家嚴復當時曾以流韻賦詩曰:「暮春值癸丑,遐想山陰遊。」
三月三娘娘廟舉辦廟會
三月三上巳節還有個古老的民俗為「祭祀高禖」生育之神。《禮記·月令》載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可見古時這一祀典之隆重。各地在三月三出現逛仙女廟拜仙女和拜西王母的活動。老北京時有拜祭王母娘娘的蟠桃宮廟會。蟠桃宮,坐落於東花兒市大街北,東便門內大通橋迤南,為羽士之祠觀。該廟系明初所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
北京蟠桃宮建有山門三間,前有石獅旗杆各一對,門楣上嵌有「護國太平蟠桃宮」的石匾,左右牆壁上嵌有「蟠桃盛會」四個綠邊琉璃大字。
明清時期,蟠桃宮每年的三月初一至初五開廟。開廟時遊人摩肩接踵香火最盛,其盛況超過了老北京的廠甸及白雲觀廟會,成為老北京五大廟會之一。
尤其在三月三上巳節這天,趕會敬香祈婚求子的婦女眾多,故蟠桃宮也素有娘娘廟之稱。很多婦女紛紛在王母娘娘和送子娘娘塑像前焚香跪拜,在送子娘娘像前「拴娃娃」。
什麼是「拴娃娃」呢?筆者曾親眼見過、也聽家人講過此風俗。舊京時有些已出嫁的婦女,如在一兩年後仍沒生養子女,就要在三月初三這天前往蟠桃宮,到送子娘娘塑像前焚香跪拜,然後在送子娘娘前挑個泥娃娃,因重男輕女之俗,那時的媳婦們當然要選個男孩兒,並用一根紅線繩拴在泥娃娃的身上,然後送給那管事的道士一些香火錢,把那泥娃娃悄悄地帶回家。如果真靈驗有了兒子後,那時會將自己生下的兒子排行為老二,拴來的泥娃娃被稱為「娃娃大哥」,媳婦還會再到蟠桃宮叩拜還願感恩,並要給泥娃娃穿上親手縫製的小衣服,長期擺在屋中床柜上供奉。
三月三護城河開閘放水
舊京時一些人遊蟠桃宮廟會,並不僅僅只在廟會本身,僅在於它附近特殊的景觀。蟠桃宮門前的護城河緊連著通惠河和北運河,元明清時水波蕩漾、兩岸垂柳成行,漕運糧船和遊船畫舫往來穿梭,是舊京人們踏青觀景旅遊勝地,當三月三上巳節舉辦蟠桃宮廟會時,通惠河的二閘開閘以蓄水勢,京東一帶的遊人多愛乘畫船而至,上岸登高觀景拜神,並在此遊逛,此情景曾是舊京時東便門標誌性的景觀——東便遊船。
這種熱鬧情景延續了幾百年,直到1957年停辦廟會,蟠桃宮廟址改為眼鏡廠。1987年因修建東便門立交橋蟠桃宮被拆除,原址尚保存有「護國太平宮碑」一座,如今可在明城牆公園中尋見到此遺物。2007年起每年的三月初一至初三,在蟠桃宮遺址以西的明城牆遺址公園,恢復了蟠桃宮「廟會」,人們能欣賞到舞獅、踩高蹺、抖空竹等傳統技藝,還可品嘗到傳統美食,並品味京腔京韻的老北京吆喝聲。 張善培
原標題:曲水流觴「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