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怎麼證明我是「我」?這樣的難題如何解?
昨天,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報導了發生在石家莊市民馮黎明身上的一件麻煩事:去年4月,馮先生發現自己名下莫名多出2個公司,導致他無法繼續租住保障房。為了證明我不是「我」,他先後跑了稅務局、市場監督管理局、法院、公安局多個部門,奔波近一年仍沒能解決,全家為此不堪重負。
事實上,近年來,這種情況在多地、多人身上發生:從來沒有註冊過公司,可不知什麼時候名下多了一家甚至幾家、幾十家公司,因為有的公司欠帳不還,還上了老賴黑名單;還沒弄明白怎麼回事,稅務部門又找上了自己……然而,證明我不是「我」並不容易。
曾幾何時,要證明「我媽是我媽」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今天,伴隨著簡政放權的步伐不斷加快,許多無謂的辦事流程已經得到簡化。然而,當守法公民被他人盜用身份,莫名其妙地成為了企業法人甚至成為了「老賴」之後,要證明我不是「我」卻依然成為無解的難題。這樣的黑色幽默緣何而起?怎樣才能讓受害者維權不再難?
央視新聞微評論
「各司其職」不能成為藉口
從道理上講,不同的部門有各自獨立的職責範圍和工作重心,堅守程序和辦事原則,把自己職能範圍內的事情管好,本身無可厚非。然而,作為政府部門,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丟,為百姓解憂的初心不能忘。當守法公民的身份遭遇盜用,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嚴重幹擾的情形下,政府部門理應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為群眾解決困難,不應推諉扯皮,更不該把受害者在幾個部門間「踢皮球」。
在《焦點訪談》的這一期報導中,莫名其妙「被老闆」的群眾並不是個體,他們所反映的訴求也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此情況下,政府部門理應梳理自身的工作流程,帶著「問題導向」查擺原因、進行整改、堵塞漏洞。然而很遺憾,群眾的訴求遲遲得不到解決,審批和審核中的漏洞卻依然存在。「我很理解你的處境,我卻無能為力」的態度對受害者而言,毫無用處。道義上的同情和支持,表面上站在了受害者一邊,無形中卻給了無辜群眾二次傷害。
政府部門加強了協同 群眾就能少跑路
群眾所反映的問題真的無解嗎?既然事前、事中、事後都有相關部門負責,就應當有人站出來,解群眾之憂。然而令人費解的是,貌似哪一部分工作都有對應的單位負責,群眾的訴求卻落入夾縫中,「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窘境導致群眾往復奔波。生活中,類似的情況並不在少數。多部門交叉共管的事情,往往是「辦事難」的死穴。對於這類問題,各部門不妨聯合起來,針對新情況新問題,開闢一條綠色通道,解決百姓之憂。只要政府部門加強了協同,群眾往往就能少跑路。
「被老闆」遭遇暴露審查漏洞 相關部門應主動整改
從另一個視角來看,莫名其妙「被老闆」實際上暴露了一些地方在企業登記註冊過程中,審核不嚴、審查不實的問題。讓守法公民能夠便利地創業創新,同時把虛假註冊者擋在門外,本就是我們工作職責所在。由於工作疏漏給無辜者帶來的傷害,相關部門怎能推諉塞責,敷衍迴避?
面對工作程序中的疏漏,相關部門一方面應當清理死角、堵塞漏洞,避免更多的無辜群眾受到傷害。同時,應當回頭看,更加積極主動地為已經受害的無辜群眾解決訴求和難題。
今天,市場監管總局已經責成有關部門認真調查核實情況,並派出督查指導組督促工作落實。同時,「全國企業登記身份管理實名驗證系統」也將於3月1日在河南上線,並在全國範圍逐步推開。相信技術手段的升級,能夠在更大程度上避免虛假註冊登記現象的發生。但必須指出的是,「技防」只是手段之一,「人防」更加不可或缺。從這個意義而言,唯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和為人民辦實事的責任心才是最有效的防火牆,也才能獲得群眾的信賴。
文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評論員王健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