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部委夢,但和我考試時一樣,苦惱於實用信息太少,顯得部委頗為神秘。新申一個帳號,於私回顧記錄備考歷程,對大家來說可以看看流水帳少走一些彎路,也可以隨便提問,在不逾矩的範圍內有問必答。
一、總體情況
研究生畢業那年,國考應屆沒有理想崗位,筆試140左右。又考了三五個省份,分數從120出頭到149都有,面試了幾個,思前想後掂量再三,奔赴中西部基層。
沒多久辭職去公司賺點小錢,其間國考、省考各打醬油裸考1次。
攢夠2年經驗後,報考部委。下定決心當成最後一次考試艱辛備考,還好有點底子,總體準備較為充分。筆試150+,面試運氣不錯,體檢復檢一次,最後上岸。
二、行測終沒有圓80的夢
(一)行測歷程
1.基本情況
(1)初次嘗試
研3的11月初第一次考試行測60多,又準備了半個月,國考行測77。
(2)多次嘗試
2018年之前的行測考了5次以上,分數在71-77之間浮動。
(3)最終79點多
一直想考過80,準備的也很充分,但判斷推理錯的離譜,拉了總分。
2.詳細備考情況
(1)第一次系統備考。
研2春天某機構搞活動,在學校賣行測和申論的大厚本,兩大本只要5元,必須買。放了半年,研3開始看。但看書時間沒有玩手機的多,文字讀起來尤其是邏輯的「A→B」、「非P或Q」等很拗口難懂,效果很差,作罷。
開始看視頻,學校內網上的視頻大多是某機構的。言語看了五分鐘,進度條拖到中間看了5分鐘,關閉,刪除。主要是覺得言語沒什麼看頭。判斷算是看完了所有知識點,因為我本身沒有什麼基礎,看視頻比自己看書效率要高很多,圖推、邏輯進步很快。數量看過一集視頻,特別有意思,但可惜只有一集,其他的沒怎麼看。常識沒看,資料沒看。
離11月初考試還有1個星期左右開始做題,做的什麼忘了,應該是分模塊的真題。11月初考試成績不理想。
11月下半月開始瘋狂分模塊刷題,按書上的15道一組、20道一組或者40道一組,刷差不多之後刷真題卷子。早上2套行測,中午吃完飯躺床上還要用APP刷15道題再睡覺,下午做申論(手懶,不願意寫,效果很差),晚上一套行測。回宿舍9點多10點之後做沒刷完的模塊,整理過幾天錯題。
那時候心理和身體都很緊張,15道題全對的情況只出現了零星幾次。別人在搞對象玩遊戲打球的時候,自己挑燈做題,內心很孤獨。最後成績76.4,報考單位打電話通知成績及進入面試的時候是下午五點,我在一個小診所裡面,把分數和要求記在了診療單的背面。
(2)其他考試
研3的其他考試都是吃的第一次備考的老底,70分出頭。我會準備相應省份的上一年行測真題,留到考試的前一天晚上在賓館做。
(3)裸考
完全的裸考也有幾次,最多在考場門口領個冊子,看看時政,分數在70多點。
(4)最後的備考
雖然國考的崗位有很多不確定性,自己也有一些底子,但既然下定決心要考,這一次從八九月份就開始著手,工作繁忙基本只能晚上到家學習,進入狀態大約在十月多。11月初報名的時候,自己就感覺行測至少已經達到了畢業時的水平。
這一次沒有看大部頭的書籍,因為第一次的經驗告訴我低頭看書閉門造車效果不好。買了不同機構的網課,把言語、數量、判斷、資料、申論都基本倍速播放,聽了一遍,講題的時候如果覺得這道題沒問題,就快進或跳過。聽完開始按模塊刷題,做了模塊書,雖然知識點講述上、分類上不同,但大同小異殊途同歸。做完開始系統刷題,每天至少一套,周末或者調休的時候每天至少3套。出差的時候有空閒也會做題。市面上能買到的國考、上下聯考、經典省份如河北山東北京等的近10年真題,我全都做遍了。模擬題、押題卷也做過。行測除常識的時政等之外,是不可能壓到原題的,模擬題質量參差不齊,抱著挑錯和保持狀態的態度做,做對做錯不重要,做完主要看知識點有沒有掌握。
一直做到考試前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由於準備的太充分而為能上80分激動不已,3點才迷迷糊糊睡著。考試比較順利,有不會的,簡單分析蒙完就做下一題,基本按自己的節奏來。每次考完我都能記住自己選的選項,用一些軟體估分,心裡大體有個數。因為判斷做的不好,估計在75-80,最終是79點幾,有遺憾但比較滿意。
(二)行測心得
行測我認為比申論的能把握性更強,畢竟申論主觀性太強,包括你自己的主觀性和判卷的主觀性。行測考60多分沒有競爭力,我研究生同學純裸考60多的很多,70多的也有。雖然我考了多次,最終也沒有過80,但我覺得我還是有些經驗的。
要儘早準備,充分準備。相對面試來說,筆試更有確定性,儘可能考到最高的分數。不要只盯著分數線,這樣進面也沒有多少優勢。
我的分數不算高手,但我的經驗和對考試的理解不少。總結一下,我就是刷題刷出來的,不過不要一道題做十遍八遍。現在讓我做近三年的國考卷子,十分鐘我能做完,因為答案都已經背住了,意義不大。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說的知識點。題要廣泛做大量做,目的不在於某道題,而在於題目蘊含的知識點和做題的感覺。後者聽起來比較玄乎,至少保證前面的知識點能充分掌握吧。
對於志在高分的人來說,五六十分經過學習,想保持60分,相對比較簡單。60想上70,會是最艱難的一段。熬過去到了70,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習慣和節奏,分數就不會輕易下來了。80分是我的夢想,可能自己沒有那種天分和運氣吧。常識-言語-判斷-數量-資料,5個模塊,每次考試總有三四個模塊做得很好,又和一兩個模塊把總分拉下來,導致總分就在那個區間徘徊。
1.各科目
(1)常識
內容繁雜,無所不包。尤其是法律法規,下過決心看,看的頭疼,放棄。好在本身學的文科,高考也有基礎能力測試,涉獵較廣泛。基本沒有複習,會的幾秒鐘選出來,不會的也並不純蒙,分析選項、排除錯誤選項後再蒙。時政一定要看,性價比高。
(2)言語
言語在之前考試的時候都是憑語感,這一次把言語的課認真聽了一遍,畢竟生活在中國,整天接觸的都是中文,聽課收穫有,但不大。我認為言語的不確定性在行測中很大,所以也沒有放太多精力。回想一下,印象最深的是做言語題目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沒怎麼看知識點,做言語題一套40個,錯十個左右,暗自欣喜。第二個階段是學習了知識點反而越做越亂,最多的一次40個言語真題錯了25個左右,暗自神傷。第三個階段是總結錯題,並站在出題人的角度考慮為什麼這樣設置選項,錯10個以內,柳暗花明。
(3)數量
很多人數量不做,純蒙,我覺得不對。數量這種題目和言語不同,是只要你算出來,一定是正確答案,我覺得性價比非常高。數量的題目整體來看,只要把原理公式吃透,難度不太大,難在沒有充分的時間做題。其實行測的差距很多都體現在數量做不做,又做對多少上。因此我把數量的知識點從頭到尾又學習一遍,公式又記一遍。15道題目我都會嘗試做一下,一半的題目你吃透技巧,要做出來。我就是學不會概率的題目,只能做簡單的概率題,這種實在不會的,也要演算幾步,結合題目排除明顯錯誤選項再蒙。
(4)判斷
圖形推理熟能生巧,翻過來調過去基本就是20個左右的知識點。我從來沒有拿過來圖形推理就去數幾個面、幾個角,我是用排除法做圖推的題,各圖形組成元素都一樣,我就考慮位置類;組成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我考慮樣式類;組成五花八門,我先考慮屬性類,再考慮數量類。定義判斷就是細節對比,類比是最省時間的題型,再說下邏輯。翻譯推理、真假推理、分析推理是必然性推理,什麼如果…就…、有的…是……,都有章可循,牢記公式,勤加練習。只要是出這類題,一定要做對。論證是判斷的核心,不僅要熟記論證的套路,比如搭橋等,也要多研究真題選項,看選項設置的規律。
(5)資料
要把資料當成送分的題型,一定加快自己的做題速度。
資料分析我在這次考試之前通學了視頻,老師教了大量的技巧和公式。對我來說,大約只有五分之一是很有實用性的,其他五分之四的公式技巧,我記憶起來就很麻煩,用起來也不順手,所以我還是堅持在提高運算速度的前提下,硬算。硬算的意思是今年1514209,比去年增長了23%,問去年是多少。我就列個除法式子,時間來不及、選項差別大,我就用1514209除以1.2,時間來得及就用1514209除以1.23,速度快的話算出來的結果比估算的強百倍。例子不一定恰當,想表達的是「先記技巧、記公式——再應用——選選項的時候再考慮技巧」,還不如直接算來的有效率。還有一些技巧自己總結的,不知道實用性如何,也不好表述清楚。再說吧。
2.行測其他
(1)做題順序
我會先做常識,不管會不會,分析一下就選出選項,不做過多停留,當然每次都祈禱運氣爆棚。剩下的就按試卷的順序,言語-數量-判斷-資料。如果試卷中題型順序有變化,我也按試卷上的順序來。
(2)做題時間
常識20道大約5-10分鐘。言語30分鐘,言語也是選完就走,不糾結某道題,拿捏不準覺得有重看一下的必要的,做好標記,後面有時間再說。數量15題20分鐘。著手判斷的題目時,大約還剩1小時,快的還剩1小時10分鐘。判斷25分鐘左右,主要是定義和邏輯時間長。資料分析20分鐘左右,保證正確率。這樣還有15分鐘,5-10分鐘塗卡。最後幾分鐘檢查個人信息,檢查有沒有塗錯卡,還有時間就回過頭看一下標記的題目。有一道圖推,就是最後一分鐘看出來,改了之前蒙的答案。 2017年的國考我在時間把握上教訓很深。按部就班的做常識和言語,用了40分鐘左右,接著做數量。但是感覺數量做起來費時費力,計劃20分鐘搞定,我花了30分鐘還沒有做完15道數量。看著手錶秒針一秒一秒的往前走,我給自己下了死命令,還剩45分鐘的時候,必須開始做判斷。本以為判斷可以20分鐘搞定,可能是心理有了變化,判斷做的也很慢,做完還剩15分鐘。資料做了第一組的5道題後,開始塗卡,塗完所有做完的題目,還有5分鐘時間。這時還剩15道資料以及這15題的卡要塗。撿剩下3組資料的第一題和第二題做,剩下的只能純蒙,其他的題目也沒有時間檢查。
我蒙題的時候不會只蒙B或者C,如果有3道題需要蒙,我就隨便寫個ACD,有5道題,我就隨便蒙個BADCA。不知道概率如何。最後成績我回去再看看自己電腦的截圖,大概是70多一點點。
(3)無他,唯手熟爾
行測135道,題目多時間緊。希望大家在學習知識點的時候一定要紮實,不要存僥倖心理,實在搞不明白的要多問,再努力一把。第一次國考前,每天我會做3套行測,早上7點多點做一套,對對答案抽根煙,10點做第二套,晚上再做一套。先做對應考試的真題,再做其他省份的真題,實在沒真題做了,再做模擬題。模擬題質量參差不齊,抱著糾錯的態度做模擬題。
在企業工作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至少保證做一套行測,如果題目少,像120題做的又快的話,一晚上會做兩套。上下班的地鐵上會用刷題軟體各做一套圖推和一套言語(一套15道)。因為數量、邏輯、資料等不方便打草稿。
一直以來我「對答案」都不太認真,往往只看自己的錯題。對的題哪怕是蒙對的,答案也不想去看。
(4)總體理解
我覺得行測就是一個概率問題。會的我儘量100%做對,不確定的、不會的我也會儘可能的提高做對的概率。
純蒙選對答案的概率是25%,排除一個做對的概率是33%,再排除一個做對的概率是50%,排除3個,你選的一定對。排除法性價比很高,所以我避免純蒙,哪怕不會的題目,比如概率等難題,我也會稍微做一做,想一想,排除選項後再蒙。
所以我對帶有必然性的數量、資料和判斷中的邏輯下了大工夫,這樣的題目只要能推到最後,正確率100%。
135道題目,雖然很多機構說每道題的分值不同,但想考80分,大約要做對108道題目,最多做錯27道。考試前基本上常識錯5-10題(浮動大),言語8題,數量3題,判斷8題,資料2題。最終考試的時候判斷錯了15道左右,好在其他做的不錯,考了79點幾。
數學題性價比高,最後做有些浪費。
做多了題目你會發現,有時候言語填詞之外的20道題和判斷的定義和邏輯,只看選項就能排除選項。還有現在行測的文字題目喜歡放大段的文字拖延我們時間,提高閱讀速度,只看關鍵信息,比如一看是論證的題,直接看最後一句話,其他的背景等亂七八糟的東西一帶而過,時間緊張甚至不看,也可以做題,正確率雖然不能說100%,但做對的概率仍然很高。數量的題目,只看選項是不行的,需要列式子求導。
文字類的題目雖然正確率有所降低,但省下來的時間做數學、資料等,正確率相當高,綜合來看,總體的正確率高分數就高。
(6)針對錯題
①真題
做過的題目比如一套卷子做完,我會馬上對答案。兩種情況,一是對的也許是蒙對的,不管難易,就不再看了,主要原因是懶和盲目自信;二是錯了的就看幾眼。看錯題的時候也有兩種情況,一是確實不會,會仔細分析一下,最終得出這個題出的不好或者我不會別人也不會的結論,安慰自己,二是自己看錯了、某一步想錯了,會自欺欺人的認為在考場上不會犯類似錯誤,可以把這個錯題歸為做對的題目。最後一算「最終」做對的題目,很開心。
所以我對錯題的整理不是特別有心得,我是用攻克無數的新題目代替整理過去的錯題。
②模擬題:
這個題做對了,我真厲害。這個題做錯了,完全是題目出的不好。做模擬題套卷,不為對錯只為保持手感、熱度和時間觀念,是我對模擬題的態度。
當然不排除有些題目是很具代表性的,可以隔幾天就看看。我在第一次國考前整理過錯題本類似的東西,以數量為主,但考前沒翻幾次。之後就沒再整理過錯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