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寫作,需要我們記錄旅遊過程,描繪名勝風景,暢談心得體會。這些內容中,如果沒有感情投入,就只剩下人物行蹤的堆砌、羅列;如果沒有人文知識的介紹,就只剩下山水樹木的「形單影隻」。本次課,「嫩黃瓜作文」就來跟大家講講帶著感情寫景、增加人文知識的問題。
為全面掌握遊記的寫法,建議大家參考「嫩黃瓜作文」平臺此前發出的《遊記寫作:怎樣準備素材,才能有效破解「巧婦無米之憂」?》《遊記寫作:什麼線索最有效、什麼重點該突出?》兩篇「小作」,和本文一起,三篇文章構成本平臺的第一個系列指導稿——這是立足於今年「五一」假期親子遊再次火爆的現實,本平臺及時提供的服務。
特別需要提出的,上述兩篇「小作」後提供的學生範文及點評,也可用來輔讀本文。
一、景物描寫要帶著感情
「情」是遊記的靈魂,缺乏情感的遊記就像失去了山泉流水的山巒,靈性頓減。失去情感的遊記就是導遊手中的遊覽安排表,讀起來枯燥乏味。
可以情在景先、先入為主。帶著一種美好的情感出發,處處以一種特定的情感去觀察周圍的景物,於是,景物也染上了作者的情感色彩,在這種先入為主的情感氛圍中,遊覽是充滿興致的,遊覽是充滿趣味的。
可以情隨景後、觸景生情。看到美好的景致,往往引發一段幽思,觸發心中的讚嘆,回想起一段往事。這種抒情的方式,自然而順暢,是常用的手法。用得好,下筆跌宕起伏,富有真實感和親切感,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
可以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說的就是這種抒情手法,情景交融,了無痕跡。情感與景物高度滲透,所寫的景被感情色彩所沾染,所寫的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情感在字裡行間滲透,讓文章充滿濃鬱的感情。
【例1】兩邊都是常青樹和待收割的作物,繼續往前走,無數高大的山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蜿蜒曲折的小路在山壑間來回穿梭,構成了一幅悽美的「荒山幽徑圖」。看遍了荒山和枯樹幹,稀疏的幾棵松樹,我不禁暗嘆深秋的悽慘悲涼。
例1由秋之景感慨秋之悲涼,大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覺,這就是觸景生情。
二、適當介紹人文知識
《遊記寫作:怎樣準備素材,才能有效破解「巧婦無米之憂」?》一文中,建議大家牢固樹立積累素材、搜集素材的觀念,除了事先事後及時搜集資料之外,在旅遊時,還要注意拍攝一些名勝風景的照片,拍一些門匾楹聯、碑林石刻、景點簡介、傳說軼事、掌故奇談等,特別的景點,甚至要錄視頻,保證自己用之可取。
有戰不備非明智,有料不用——哈,不是「黃瓜」,是「傻瓜」。
遊記寫作中,在寫景之餘,可以適當穿插寫一些與景點相關的經典詩文、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名人軼事或風俗習慣等,從而提升文章的可讀性和文化氣息。
【例2】九曲橋末端是「御碑亭」,亭子正中是一塊石碑,碑上刻寫的是乾隆皇帝的題詞:三潭印月。繞過石碑,就看見湖心葫蘆形的三個潭。三個潭形成三角形,亭亭玉立在湖面。據說在中秋節夜晚,潭上每個圓洞都可以看見明月,因此被人們譽名為「三潭印月」。
例2寫遊覽西湖邊上的「三潭印月」,很清楚地說明了古蹟和題字,三言兩語描述了構成和得名原因,要言不煩,卻讓讀者仿佛跟著作者也置身其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最後總結如下:
或者情在景先、先入為主,或者情隨景後、觸景生情,或者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總有一種寄情方式,會讓文章滲透感情,打動讀者。
提前搜集關於景區的人文信息,通過眼見、遙想或直接陳述等方式,讓人文知識成為本文的「亮點」,成為「漲粉」的利器吧。
最後,「嫩黃瓜作文」請一定去看看開頭所介紹的兩篇「小作」,特別是其中的學生佳作及其點評,結合佳作範例來品讀本文介紹的方法,你感受會更深刻。
(「天下網友愛吃瓜,吃瓜首選嫩黃瓜。」關注@嫩黃瓜作文,你將持續獲得滿分作文、優秀作文,得到最有效的寫作指導。)
本文由「嫩黃瓜作文」原創發布。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本文配圖多數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