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村委會能分徵地補償費用嗎?能分多少?

2020-12-17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

導讀:隨著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修改和頒布也逐步將農村土地徵收項目推向了白熱化。在《土地管理法》徹底大修之前,徵地項目仍不會有明顯縮小範圍的跡象。根據相關規定,因公共利益實施徵收,必須給予被徵收人足額、合理的補償安置。因此,對農村土地進行徵收,是需要給予被徵地的農民朋友相對應的補償利益的。那麼,在這一過程中,徵地補償費是否下發到村委會就算補償到位了呢?村委會能夠「留下」多少補償款呢?

補償款下發到村委會,就算補償安置到位了嗎?

由於徵收項目流程繁複,在農村的土地徵收過程中,為了方便、效率起見,整村的補償款項一般都是由徵收單位直接支付給村委會,再由村委會召開村民會議具體制定分配方案將補償款細分到每一戶被徵地農民頭上。

從邏輯上來說,這並沒有什麼問題。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卻時常會發生村委會或者村裡的有關領導貪汙、挪用、佔用、截留被徵地農民補償款的情形。在追究具體責任時,某些利益單位會申辯稱村委會是有補償權利的,也只是拿了村委會該有的補償費用,這是為了日後村裡公共項目開支儲備的……面對這樣的理由,很多被徵地農民也是無言以對,然而拿到手裡的補償款卻是實實在在的過分偏少。那麼,從法律上講,這些申辯理由是否真的站得住腳呢,村委會又是否真的有權分享農民的徵收補償利益呢?

法律分析:絕大多數補償款應當落實到農戶頭上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徵收土地的安置補助費……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對該條款的理解應基於物之所有權屬進行分析,即:

1.土地所有權屬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細化來說就是各村土地的所有權是各集體經濟組織,而集體經濟組織主要包含村集體、村小組、鄉鎮政府三種形式,因此,作為最普遍的集體經濟組織形式的村集體依法享有徵收補償款中的土地補償費。

2.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助費,其所有權是屬於農民個人的。因此,該項補償利益屬於被徵地的農民個人或者地上附著物的所有權人。

3.安置補助費主要是基於需要被回遷安置的被徵收人而設定,是依其戶口進行的補償。因此,這部分補償也只能落在被徵地農民個人身上。

所以,總的來說,村委會是有權利分配徵收補償利益的。但這部分補償利益也僅限於土地補償費和部分情況下的安置補助費。

《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第(十五)項指出,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土地補償費主要用於被徵地農戶的原則,制訂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被徵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徵地補償費用的收支和分配情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接受監督。農業、民政等部門要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徵地補償費用分配和使用的監督。

在明律師在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徵收拆遷,原則上是要保證被徵收人基本的補償權益。按照法律規定,對被徵收人的補償應當足額、合理。所謂「足額、合理」,是指要保證被徵收人的利益不低於原有生活水平。因此,為了要保障被徵收人的基本生活,村委會抽取的土地補償費的比例不宜過多。且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對徵地拆遷補償費的使用、分配方案應當經村民會議討論決定。這在客觀上便決定了村委會抽取的土地補償費只能用於村裡的公共項目、公共利益等使用。

而村委會具體可以分配多少比例的土地補償費,則要看地方具體的徵收補償政策了。目前全國已有16個省(區、市)制定了土地補償費分配管理辦法,對土地補償費的分配標準、使用範圍、核算辦法、審批程序作了相應規定,土地補償費一般按不低於70%至80%的比例分配給農戶,剩餘部分留歸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營管理。所以從這個基數看,村委會能拿的土地補償費最多也就20%-30%。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數,具體的則還是要看當地的補償政策。

我們以《福建省徵地補償和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為例,其第13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集體土地被徵收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未調整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土地給被徵地農民承包或者被徵土地屬於農民自留地的,應當將不少於70%的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被徵地農民。第14條進一步規定,被徵地農民的承包地被徵收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未調整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土地給被徵地農民承包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被徵地農民。

綜上可知,村委會或者村集體隨意從徵地補償費用中「截胡」,是不合法的。

相關焦點

  •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村委會扮演了什麼角色?
    村委會是基層群眾的自治性組織,但是「縣官不如現管」,在農村老百姓的眼中村委會的地位還是極高的,有事兒就找村委會去解決已經成為村民的習慣。那麼,在農村集體土地徵收工作中,村委會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能否批准和組織實施徵地工作?能否直接決定補償多少和分配方式呢?
  • 農村宅基地房屋拆遷,哪些補償費用是村委會無權「拿走」的?
    而在農村拆遷中,除去宅基地使用權人、房屋所有權人外,村委會似乎總能控制一部分補償款,甚至有些錢直接被村裡以決議的名義截留、挪用而不會進到農戶的腰包裡。那麼,究竟哪筆補償費用才是村委會有權「拿走」或者「暫扣」的呢?本文,在明律師就把這事兒給大家一次性說清楚。
  • 土地徵收補償款打給村委會,村委會卻不給我們,這合法嗎?
    隨著國家建設的開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宅基地和承包地被徵收,這其中對於老百姓關心的就是補償款了。但是對於自己到底有補償款能拿到手完全是懵的,甚至是害怕去了解清楚的,所以這個時候大家都習慣了把管理權和話語權交給村委會。
  • 新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徵地補償款卻不歸村委會?
    導 語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農村的土地越來越多地被徵收,有的甚至整個村的土地被徵收。徵收意味著獲得徵收補償款,徵收補償款中的土地補償款如何分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一、土地補償款歸誰?一般而言,集體土地徵收中的土地補償款的歸屬為集體經濟組織。在實踐中,由於集體經濟組織的缺失,土地補償款經常由村委會進行管理。
  •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程序中必須要有徵地補償方案公告!
    在農村集體土地徵收過程中,其法律已經明確規定,實施單位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機關是省政府或者國務院,其中徵收程序中必須要有徵地補償方案公告,將徵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審批時,應當附具被徵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或者其他權利人的意見及採納情況,舉行聽證會的,還應當附具聽證筆錄。
  • 在明拆遷律師:在農村集體土地徵收中,村委會的權力究竟有多大?
    在集體土地徵收過程中,有部分被徵地農民也覺得徵收事宜都是村委會說了算,自己沒有任何發言權、話語權,補償安置協議也是與村委會籤訂。那麼,村委會在集體土地徵收過程中,究竟有什麼權力?能否直接決定被徵地農民的補償利益?它真的可以為所欲為、隻手遮天嗎?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村委會的性質與權利義務。
  • 村委會截留徵地補償款怎麼辦?《民法典》中這樣規定
    村委會是一個離咱老百姓最近的一個部門,也是老百姓常走動的一個部門,雖說村委會不是行政機構,村委會成員也不屬於國家幹部,但卻掌管著村裡大大小小的事情。尤其是在徵地拆遷中,我們總能見到村委會的身影,而且關於徵地拆遷的一些補償也會直接發放至村委會。可是徵地拆遷補償關係著被徵收人的利益,這些補償從村委會再轉到村民手中時,幾乎是所剩無幾。
  • 農村土地徵收每畝補償多少錢?2020農村土地徵收補償費標準
    一直以來,有關土地的問題都是農民朋友所關心的,近幾年由於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徵收農村土地的情況越來越多,很多地方政府也根據當地的實際經濟發展情況制定了農村土地徵收的補償費標準,但是關於土地徵收農民朋友仍然有很多問題想問,比如現在農村土地徵收補償多少錢一畝?土地徵收和土地徵用的區別在哪?
  • 2021農村土地徵收補償費標準:農村土地徵收每畝補償多少錢?
    也就是說,徵收拆遷,依然是老百姓需要重點關注的事情。畢竟自己的居住地一旦被劃入徵收拆遷範圍,那面臨的是整個身家財產變動。再者,新的《土地管理法》以及《民法典》的相繼出臺,給農村土地徵收帶來了不同程序的影響。那麼,在2021年,如果遇到土地徵收的話,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應該補償多少錢一畝呢?
  • 周口擬徵地1064畝,徵收範圍、補償標準公布→
    二、徵收土地現狀宗地一:擬徵收李埠口鄉王樓村委會集體土地9.8274公頃,其中耕地9.5694公頃、農村道路0.2580公頃;宗地二:擬徵收李埠口鄉苑寨村委會集體土地7.0939公頃,其中耕地6.6818公頃、農村道路0.4121公頃;宗地三:擬徵收李埠口鄉王保初樓、小楊樓村委會集體土地1.5520公頃,其中王保初樓村委會集體耕地0.8681公頃
  • 誰給的村委會的權利,敢私自徵收土地?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如需徵收土地是需要報省級以上政府批准,村委會作為自治組織,是沒有權利徵收土地,在整個徵收過程中,村委會一般都是協助功能,如果村委會私自徵收或者以租代徵,都是違法行為。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在徵收土地過程中,由市、縣政府組織實施,在被徵收範圍內的鄉鎮、村發布徵收公告、補償安置方案等,所以,村委會只能配合張貼公告,也沒有權利發布徵地公告、補償方案等,更沒有權利批覆徵地。村委會有沒有權利制定每戶的徵收補償費用以及分配方案?
  • 個人徵地補償款被村委會截留?《民法典》:公開,兩招錢拿回來
    徵地補償款被村委會截留,你遇到過嗎?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徵地補償款的組成:一是土地補償費,這部分是給被徵收土地的補償,眾所周知,農村集體土地歸村集體所有,因此這部分補償費用也是給村集體的、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並安排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
  • 關於土地徵收,咱們農民兄弟必須了解有關違法徵地的內容
    同時還有村民反映針對土地徵收的補償款項與國家下發的文件有出入,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表明農用土地隸屬於集體財產,相關補償款項未能第一時間到達村民手裡。就出現了補償款項被非法佔有以及部分發放。而村民在政策執行人的哄騙下針對徵地政策一無所知卻也進行籤字確認了,完全沒有意識到土地已被非法侵略。
  • 2020年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的這些變化,農民不可不知
    《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徵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徵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
  • 村裡只有部分農民的承包地被徵收,徵地補償款應該分給全村人嗎?
    村裡的土地是屬於農村集體所有的,在部分農民的土地被承包時,徵地補償款也是應該分給農村集體組織的,徵地補償款的去向由農村集體組織共同決定,達成協議進行分配。一、村裡只有部分農民的承包地被徵收,徵地補償款應該分給全村人嗎?
  • 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行政案件10大法律問題解答!(2020版)
    目   錄一、審理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案件的突出問題有哪些?二、審理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案件的常用法律法規有哪些?三、如何看待有關徵收補償的地方性規定效力?四、徵收補償中哪些行為屬於可訴行政行為,被徵收人告什麼、如何告、哪個階段告?
  • 村委會擅自籤徵地協議可以,但有關土地法規定第三類補償,必無效
    導語正常來說,徵地補償協議是由徵收方與被徵收方在協商一致的情況下簽訂,協議的籤訂必須是被徵收方的真實意思表示。有時候由村委會代籤協議是為了提高徵地拆遷的效率,徵收方把總補償款撥給村委,由村委會分配村民補償款。如果補償的款項公平合理,皆大歡喜。
  • 鄉鎮政府、村委會無權徵收土地,以下4種情況屬於違法徵地
    徵收土地需要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其他機關無權批准。然而現在很多農村的一些地方,村委會私自把土地賣給開發商,而土地補償款卻被無故扣留,當地村民也沒有找到政府徵收土地的文件,這種徵收土地的行為是違法的,村民一旦發現一定要拒絕籤訂相關徵收文件。
  • 農村土地被徵收:徵收流程是什麼?補償標準有哪些?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土地的徵收和補償是每一個農民都息息相關的事情。土地徵收是國家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權限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轉化為國有土地,並依法給予被徵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被徵地農民合理補償和妥善安置的法律行為。那麼土地怎麼徵收?有哪些補償?
  • 村裡的補償款明細,村委會是必須公布告訴大家的!否則就是違法!
    一位農民朋友在私信中這樣問道:我們村幹啥都是村委會說了算,徵了地也啥都不公開,分多少錢你只管拿,一共有多少也不跟我們說,我們該咋辦?農民朋友們,你們一定要明白,村委會不等於村集體!村委會只負責村裡的日常事務,而徵地補償款是屬於村集體的,也就是屬於全體村民的,大家的東西不應該個人說了算,全體村民的東西,自然也就不是村委會幾個人說了算的,必須經過大家的同意。因此,村民對於補償款既有知情權,還有參與表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