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北大閱讀課》
理解 | 思考
不一樣的讀寫體驗
2016年10月,在第六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閱讀盛典會場,遇新疆青少出版社的許國萍總編,她贈我了一冊剛剛出版的《書語者》。我當時見封面上印的副標題是「如何激發孩子的閱讀潛能」,誤以為又是講家長如何開放孩子大腦潛能之類的書,所以回家就將此書隨手插在了書柜上。
直到2020年2月,在「北大閱讀課教師讀書會」第四班微群裡,帶讀人子湘老師選擇了《書語者》作為3月份教師共讀書目,並指派我領讀其中的第四章「閱讀的自由」,我這才把此書從書櫃中取出,放到了待讀書架上。
《書語者》是由入圍「2010年度德州最佳小學教師獎」的美國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和社會課老師唐娜琳·米勒所著,並非如我之前所想,是一本針對家長讀者的書,而是一本針對閱讀教師的書,我讀完此書「自序」,就馬上感覺到,這是一本與我之前所讀過的關於閱讀教學類圖書完全不同的書。
我之前所閱讀的關於美國閱讀教學類的書,主要目的均在於了解和學習美國閱讀課堂體系的過程與技術,而這本《書語者》,則是批評美國已經僵化的閱讀教學體系的書,是作者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力圖將學校課堂的閱讀教學,從技術崇拜,回歸到閱讀教育本質的書。
本書作者米勒老師所在的學校,是美國一種特有學制的初級中學,全校只有五六兩個年級的學生,其實也就是中國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生。因此她談到的閱讀教學,也主要是針對這個年齡群體為主的學生。
讀完此書,的確給了我許多的啟發,但此書的閱讀過程帶給我最大感受,是讓我堅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看法。這個非常重要的看法是什麼,我打算在本文的最後再說。現在我想先談一談這本書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地方。
01
—
尊重與肯定:讓學生為自己選書
作者米勒的一重要觀點是,只有讓孩子讀他自己想讀的書,而不是教師讓他讀的書,孩子們才會有真正的閱讀動力和閱讀興趣。因此作者強調「學生需要有機會自主選擇閱讀內容」。
但要讓學生自己選擇閱讀內容,其前提是應該教會學生「如何為自己選書」。在米勒老師接收到小學高年級新生後,她是採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先談自己的選書方法,再和學生們一起來歸納有效的選書方法。
比如,學生知道通過看圖書的封面封底的方式來了解書,而老師進一步引導的是討論圖書「概要」、「內容預告」和「推薦語」之間的不同;學生知道通過熟悉的作家或親友的推薦來選書,而老師則進一步引導總結「把朋友、家人、圖書館員和老師也加進書目推薦者的名單」;還有學生說出一些心不由衷的選項,而老師則以自己的同理心來表達對孩子的誠意。
可也總有些孩子,不喜歡讀書,甚至不喜歡書,怎麼辦?米勒老師巧妙地將這個話題,從不喜歡「書」,變成了不喜歡「這一本書」。因為學生認為「書很無聊」,其實只是他「讀的書很無聊」,所以老師說,感覺無聊的書,可以馬上放棄,重新選擇一本,要相信「總有一本書在等著你」。老師的回答不僅僅是針對不喜歡書的個別同學,而是面對全部觀望的同學,作者就以這樣的方式告訴孩子們,「他們的喜好和老師的意見一樣重要」。後來她還和同學們分享了法國作家佩納克的《讀者的權利》,其中第一條便是「不讀書的權利」。這樣,米勒老師幫助孩子們卸下必須閱讀的壓力和負擔,讓孩子們以放鬆的心態來對待閱讀。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們只喜歡讀那些在大人看來是「沒有營養的書」,比如遊戲改編的小說,比如日本漫畫等等。對此作者認為完全沒有必要有任何擔心,她「允許和鼓勵學生去讀他們想讀的書,體現出我對他們的文化品位以及閱讀志趣的尊重和肯定」,並指出這一點正是現在學校體系做得不夠的地方。因為在作者看來,閱讀教學最根本的任務,並不是教書的內容,而是培育熱愛書的讀者,「一旦學生找到至少一本他們喜歡看的書,並且你允許他們讀自己選的書,那麼引導他們讀你推薦的書,會變得更容易」。
所以,認可學生的閱讀選擇,是本書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本書第四章開頭,作者引用了美國作家理察·麥肯納的話:「任何一本書,只要能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並使閱讀成為一種深入持久的需求,對孩子來說就是有益的。」也正是體現了作者在此書中所表達的主張。
02
—
目標40本:制定全年讀書計劃
好的讀者應該隨時為自己準備下一本要讀的書,也就是要為自己制定閱讀計劃,米勒老師說,她要讓學生知道,她「永遠想著去讀下一本書」。
但要制定閱讀計劃,就需要隨時了解圖書的相關信息。作者本人的做法是,她將每年的紐伯瑞獎獲獎作品列入閱讀計劃,並且會仔細查閱《書目》雜誌和亞馬遜網站等的圖書榜單和書評。她會隨身攜帶本子,在和書友聊天的過程中隨時記錄圖書信息。在米勒老師的客廳裡有一個書櫃,「裡面裝著我計劃要讀的書——包括朋友借給我的、從圖書館借的,以及買了還沒讀的」。
老師的這些行為,其實就是在為學生示範如果選書,如何制定閱讀計劃。
米勒老師給自己的學生規定,每年的閱讀量必須是40本。這個閱讀量對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來說,可能是讓人覺得可怕的數字。但是米勒老師認為:
「一二十本書不足以讓學生愛上閱讀。他們必須自主選擇並閱讀大量的書,才能『讀書上癮』。設定這麼高的要求,就是要確保學生一直有書讀。為達到要求,他們必須每天閱讀。如果沒有這樣的要求,學生就會儘可能少讀。」
可為什麼一定是40本書這個數字呢?米勒老師想的是:從來不會有哪個學生是在閱讀過40本圖書後就停止下來不再讀了,真要是讀到40本圖書的人,他們會根本停不下來,一定會繼續閱讀下去。
有個學生曾如此表達過自己的閱讀經歷:「但我知道今年要讀40本書時,我瘋掉了。去年我只讀了兩本書,我真想暈死算了。但當我一步步努力完成閱讀要求時,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閱讀潛力竟然那麼大。」
也有學生試圖打探沒有讀夠40本書會怎麼樣,米勒對這樣的學生總是不予正面回答。在她看來,失敗根本不是一個選項,有什麼必要討論呢?但即使有學生真的達不到這個標準,其實作者認為也不會怎麼樣,只有比自己的過去閱讀得多,不是就很好了麼。
但是,米勒老師說的40本書,並不是隨便選擇的,而是有文類構成的要求。她的選擇是:
詩集5本;
傳統文學5本;
寫實小說5本;
歷史小說2本;
奇幻小說4本;
科幻小說2本;
懸疑小說2本;
知識類4本;
傳記、自傳、回憶錄 2本;
自選章節小說9本。
「文類」是指書籍的正式分類,也是學生必須了解的知識(這些童書的分類方法,與中國並不相同)。米勒老師還會專門圍繞「文類」來組織教學和討論,讓學生們知道文類的定義,並練習辨別文類的特徵。在40本閱讀目標的選擇上,米勒強調文類的豐富性,是為了讓學生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書籍,「嘗試去讀平時可能不會讀的書,並逐漸理解書裡的文學元素、文本特徵和作品結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我們要看到米勒老師所代表的美國閱讀教學,與中國閱讀教學的差異。在英語國家的閱讀教學,基本上是以整本書閱讀為主,而整本書通常又通常是以文學作品為主,所以,米勒老師在這裡要強調各種文類的學習,以達到學生閱讀的均衡。但是,中國語文教材和課文閱讀選本,都是以單篇文選的形式,而單篇文選本身就已經包括了各種類別的不同文體形式,而整書閱讀僅是課外閱讀的一種補充形式。所以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對學生閱讀的文類要求,就不是特別明顯。但是仔細研究米勒這個文類體系,我們會發現仍然是文學作品為主,只是小說類別上分類較細。
這40本書的閱讀量,是如何計算的呢?如果學生愛看大部頭的書籍怎麼辦呢?米勒的辦法是:任何一本超過350頁的書,就可以算兩本。但也有學生肯定會想,40天讀40本蘇斯博士的童書,算不算呢?蘇斯博士的書全是簡單的韻文圖畫書,對這些高年級的學生而言,一天讀10本也沒有一點問題。但是當學生知道老師對所讀的書籍,還有文類的要求,學生的反應是:「我要炸了這間教室」。
米勒老師說,規定閱讀任務量和文類要求,但她並不強迫每個學生,老師自然會進行一些引導上的努力,但是,「如果他不感興趣,我也不會強迫他」。因為,「關鍵在於閱讀,而不是達到要求」。
03
—
引領與交流:閱讀教師的作用
要讓「獨立閱讀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那麼教師的作用是什麼呢?如果學生不願意自己選書,那麼老師是不是就可以代替他們選書呢?米勒說,「我拒絕收回學生自主選書的權利,即使他們不想要這樣的權利」。老師可以給他們推薦圖書,或者協助他們自己選書,但是拒絕承擔他們讀與不讀的責任,迫使他們自己擔起這個責任。
為了能夠協助他們選書,老師就必須要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和每個孩子個別交流,和他們談論圖書,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
比如,米勒老師會通過為學生大聲朗讀的方式,來介紹一些深受青少年喜歡的知名作家與作品,「我給學生朗讀這些作品的目的,是想通過與學生分享幾本趣味性很強的作品,介紹一些多產的作家,學生今後可以自己閱讀這些作家的其他作品。」
比如,如何檢測學生閱讀?米勒老師不是去列一堆問題,試探學生是否讀過這本書,而是帶上自己的讀書筆記,和學生一起回顧,一起討論。
由於班上的學生都在讀不同的書,她要和每個人交流之後,才知道他們的閱讀進展,才能為每個學生提供所需要的幫助。所以,為了保持與學生閱讀步調的一致,師生交流讀書筆記,就成了一種有效的手段。
米勒老師專家介紹了學生們使用的記錄閱讀情況的筆記本構成,內容包括:
統計清單:分別列出對學生文類和閱讀數量的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統計讀過的書,完成某一文類的閱讀量,交老師籤字。
閱讀清單:學生記錄自己讀過的和放棄閱讀的書,需要對該書的難度進行評估。
擬讀清單:學生打算購買和未來的閱讀計劃,記錄下將來想要閱讀的書。
閱讀反饋:這是讀書筆記的主要部分,重點在作品賞析。
老師也有一個筆記本,記錄著自己的閱讀進展和所閱讀的書,她每天都會把它帶到課堂上,學生們可以查閱翻看。老師聽到學生推介的好書,也會記下來。在學生記下「閱讀反饋」的部分,老師會記下與學生的「對談記錄」。
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和討論,每周都會進行,每周學生都會寫讀後感交給老師,老師通過前三個部分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展,而通過閱讀反饋,和學生個別交流。學生寫下自己的讀後感受,老師也會在學生的讀書筆記上給學生寫下回復。
「這些文字是一個資深讀者和一個經驗尚不足的讀者之間的交流,……讀者之間相互私語,反覆交流閱讀感受——閱讀本應如此。」
是的,閱讀與交流,都本應如此。
04
—
班級圖書館:課堂閱讀教學的基礎
米勒老師之所以能夠進行這樣獨特的閱讀教育,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她對班級圖書館的建設。
本書後面專門附有她寫的《班級圖書館的建設和管理》一文,她說:「教師裡沒有圖書角,整個教師就是一個『圖書角』。可以說,我的學生是被書團團包圍了。」米勒老師教室的書,實在是太多了。
超過2000冊的圖書,布滿了教室裡的所有空間裡。教師裡到處都是塑料書櫃,和裝滿了圖書的廢棄的塑料鞋盒。而裝在鞋盒裡的書,是按照不同的文類進行分類。這些圖書都貼上了標籤,蓋了印章。
「我會從班裡選出兩到三名學生當圖書管理員。班級圖書管理員要負責保持圖書館的有序運行:他們要給書貼上標籤、蓋章,將新書擺上書架。」
米勒說,儘管她支持學生自己選擇任何閱讀材料,但對於班級圖書館的藏書,她是非常挑剔的,因為空間有限。她說:「如果學生對文學價值存疑的作品感興趣,他們完全可以自己找到這些書。我可不會為了迎合他們的口味,讓我們的圖書館擺滿垃圾書。」
而且,教室裡永遠只有適合孩子閱讀的書,「我們的圖書館裡沒有成人文學作品」。
最最重要的是,班級圖書館裡所有圖書,都是米勒老師自己挑選並自己花錢購買的。
為什麼一定要自己花錢夠?她的理由很簡單:
她鼓勵學生和來訪者借書,就可以不怕損壞。但如果是學校的書,她就沒有這麼方便的出借。另一方面,當她離開這裡去任何別的地方的時候,書就可以跟隨她一起離開,到任何別的地方,她都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展進行閱讀教學。
可以想像,像米勒這樣教師,一定是那種給學生帶來終身影響的老師。
你有勇氣成為這樣的閱讀教師嗎?
現在,我要回到本文最初的話題,此書閱讀過程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讓我更堅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看法,其實就是關於微信讀書群,或者說共同閱讀的好處。你總有可能會錯失一些什麼東西,就像我原本可能沒有機會來閱讀這本《書語者》。但是在微信讀書群,或者說在共同閱讀的過程中,就總會有相互的促進與啟發,讓我們大家都可能不斷開拓新的視野,不斷去發現有新的知識空間與閱讀可能。
所以,成為獨立而自由的閱讀者,也並不意味著自己的閱讀,就一定是只局限於私人領域的事情。
石恢的閱讀課
微信號
shihuiyueduke
一起悅讀俱樂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