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恢:培養獨立而自由的閱讀者——《書語者》的閱讀課堂

2020-08-30 一起悅讀

關注《北大閱讀課》

理解 | 思考

不一樣的讀寫體驗

2016年10月,在第六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閱讀盛典會場,遇新疆青少出版社的許國萍總編,她贈我了一冊剛剛出版的《書語者》。我當時見封面上印的副標題是「如何激發孩子的閱讀潛能」,誤以為又是講家長如何開放孩子大腦潛能之類的書,所以回家就將此書隨手插在了書柜上。

直到2020年2月,在「北大閱讀課教師讀書會」第四班微群裡,帶讀人子湘老師選擇了《書語者》作為3月份教師共讀書目,並指派我領讀其中的第四章「閱讀的自由」,我這才把此書從書櫃中取出,放到了待讀書架上。

《書語者》是由入圍「2010年度德州最佳小學教師獎」的美國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和社會課老師唐娜琳·米勒所著,並非如我之前所想,是一本針對家長讀者的書,而是一本針對閱讀教師的書,我讀完此書「自序」,就馬上感覺到,這是一本與我之前所讀過的關於閱讀教學類圖書完全不同的書。

我之前所閱讀的關於美國閱讀教學類的書,主要目的均在於了解和學習美國閱讀課堂體系的過程與技術,而這本《書語者》,則是批評美國已經僵化的閱讀教學體系的書,是作者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力圖將學校課堂的閱讀教學,從技術崇拜,回歸到閱讀教育本質的書。

本書作者米勒老師所在的學校,是美國一種特有學制的初級中學,全校只有五六兩個年級的學生,其實也就是中國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生。因此她談到的閱讀教學,也主要是針對這個年齡群體為主的學生。

讀完此書,的確給了我許多的啟發,但此書的閱讀過程帶給我最大感受,是讓我堅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看法。這個非常重要的看法是什麼,我打算在本文的最後再說。現在我想先談一談這本書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地方。

01

尊重與肯定:讓學生為自己選書

作者米勒的一重要觀點是,只有讓孩子讀他自己想讀的書,而不是教師讓他讀的書,孩子們才會有真正的閱讀動力和閱讀興趣。因此作者強調「學生需要有機會自主選擇閱讀內容」。

但要讓學生自己選擇閱讀內容,其前提是應該教會學生「如何為自己選書」。在米勒老師接收到小學高年級新生後,她是採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先談自己的選書方法,再和學生們一起來歸納有效的選書方法。

比如,學生知道通過看圖書的封面封底的方式來了解書,而老師進一步引導的是討論圖書「概要」、「內容預告」和「推薦語」之間的不同;學生知道通過熟悉的作家或親友的推薦來選書,而老師則進一步引導總結「把朋友、家人、圖書館員和老師也加進書目推薦者的名單」;還有學生說出一些心不由衷的選項,而老師則以自己的同理心來表達對孩子的誠意。

可也總有些孩子,不喜歡讀書,甚至不喜歡書,怎麼辦?米勒老師巧妙地將這個話題,從不喜歡「書」,變成了不喜歡「這一本書」。因為學生認為「書很無聊」,其實只是他「讀的書很無聊」,所以老師說,感覺無聊的書,可以馬上放棄,重新選擇一本,要相信「總有一本書在等著你」。老師的回答不僅僅是針對不喜歡書的個別同學,而是面對全部觀望的同學,作者就以這樣的方式告訴孩子們,「他們的喜好和老師的意見一樣重要」。後來她還和同學們分享了法國作家佩納克的《讀者的權利》,其中第一條便是「不讀書的權利」。這樣,米勒老師幫助孩子們卸下必須閱讀的壓力和負擔,讓孩子們以放鬆的心態來對待閱讀。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們只喜歡讀那些在大人看來是「沒有營養的書」,比如遊戲改編的小說,比如日本漫畫等等。對此作者認為完全沒有必要有任何擔心,她「允許和鼓勵學生去讀他們想讀的書,體現出我對他們的文化品位以及閱讀志趣的尊重和肯定」,並指出這一點正是現在學校體系做得不夠的地方。因為在作者看來,閱讀教學最根本的任務,並不是教書的內容,而是培育熱愛書的讀者,「一旦學生找到至少一本他們喜歡看的書,並且你允許他們讀自己選的書,那麼引導他們讀你推薦的書,會變得更容易」。

所以,認可學生的閱讀選擇,是本書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本書第四章開頭,作者引用了美國作家理察·麥肯納的話:「任何一本書,只要能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並使閱讀成為一種深入持久的需求,對孩子來說就是有益的。」也正是體現了作者在此書中所表達的主張。

02

目標40本:制定全年讀書計劃

好的讀者應該隨時為自己準備下一本要讀的書,也就是要為自己制定閱讀計劃,米勒老師說,她要讓學生知道,她「永遠想著去讀下一本書」。

但要制定閱讀計劃,就需要隨時了解圖書的相關信息。作者本人的做法是,她將每年的紐伯瑞獎獲獎作品列入閱讀計劃,並且會仔細查閱《書目》雜誌和亞馬遜網站等的圖書榜單和書評。她會隨身攜帶本子,在和書友聊天的過程中隨時記錄圖書信息。在米勒老師的客廳裡有一個書櫃,「裡面裝著我計劃要讀的書——包括朋友借給我的、從圖書館借的,以及買了還沒讀的」。

老師的這些行為,其實就是在為學生示範如果選書,如何制定閱讀計劃。

米勒老師給自己的學生規定,每年的閱讀量必須是40本。這個閱讀量對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來說,可能是讓人覺得可怕的數字。但是米勒老師認為:

「一二十本書不足以讓學生愛上閱讀。他們必須自主選擇並閱讀大量的書,才能『讀書上癮』。設定這麼高的要求,就是要確保學生一直有書讀。為達到要求,他們必須每天閱讀。如果沒有這樣的要求,學生就會儘可能少讀。」

可為什麼一定是40本書這個數字呢?米勒老師想的是:從來不會有哪個學生是在閱讀過40本圖書後就停止下來不再讀了,真要是讀到40本圖書的人,他們會根本停不下來,一定會繼續閱讀下去。

有個學生曾如此表達過自己的閱讀經歷:「但我知道今年要讀40本書時,我瘋掉了。去年我只讀了兩本書,我真想暈死算了。但當我一步步努力完成閱讀要求時,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閱讀潛力竟然那麼大。」

也有學生試圖打探沒有讀夠40本書會怎麼樣,米勒對這樣的學生總是不予正面回答。在她看來,失敗根本不是一個選項,有什麼必要討論呢?但即使有學生真的達不到這個標準,其實作者認為也不會怎麼樣,只有比自己的過去閱讀得多,不是就很好了麼。

但是,米勒老師說的40本書,並不是隨便選擇的,而是有文類構成的要求。她的選擇是:

詩集5本;

傳統文學5本;

寫實小說5本;

歷史小說2本;

奇幻小說4本;

科幻小說2本;

懸疑小說2本;

知識類4本;

傳記、自傳、回憶錄 2本;

自選章節小說9本。

「文類」是指書籍的正式分類,也是學生必須了解的知識(這些童書的分類方法,與中國並不相同)。米勒老師還會專門圍繞「文類」來組織教學和討論,讓學生們知道文類的定義,並練習辨別文類的特徵。在40本閱讀目標的選擇上,米勒強調文類的豐富性,是為了讓學生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書籍,「嘗試去讀平時可能不會讀的書並逐漸理解書裡的文學元素、文本特徵和作品結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我們要看到米勒老師所代表的美國閱讀教學,與中國閱讀教學的差異。在英語國家的閱讀教學,基本上是以整本書閱讀為主,而整本書通常又通常是以文學作品為主,所以,米勒老師在這裡要強調各種文類的學習,以達到學生閱讀的均衡。但是,中國語文教材和課文閱讀選本,都是以單篇文選的形式,而單篇文選本身就已經包括了各種類別的不同文體形式,而整書閱讀僅是課外閱讀的一種補充形式。所以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對學生閱讀的文類要求,就不是特別明顯。但是仔細研究米勒這個文類體系,我們會發現仍然是文學作品為主,只是小說類別上分類較細。

這40本書的閱讀量,是如何計算的呢?如果學生愛看大部頭的書籍怎麼辦呢?米勒的辦法是:任何一本超過350頁的書,就可以算兩本。但也有學生肯定會想,40天讀40本蘇斯博士的童書,算不算呢?蘇斯博士的書全是簡單的韻文圖畫書,對這些高年級的學生而言,一天讀10本也沒有一點問題。但是當學生知道老師對所讀的書籍,還有文類的要求,學生的反應是:「我要炸了這間教室」。

米勒老師說,規定閱讀任務量和文類要求,但她並不強迫每個學生,老師自然會進行一些引導上的努力,但是,「如果他不感興趣,我也不會強迫他」。因為,「關鍵在於閱讀,而不是達到要求」。

03

引領與交流:閱讀教師的作用

要讓「獨立閱讀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那麼教師的作用是什麼呢?如果學生不願意自己選書,那麼老師是不是就可以代替他們選書呢?米勒說,「我拒絕收回學生自主選書的權利,即使他們不想要這樣的權利」。老師可以給他們推薦圖書,或者協助他們自己選書,但是拒絕承擔他們讀與不讀的責任,迫使他們自己擔起這個責任。

為了能夠協助他們選書,老師就必須要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和每個孩子個別交流,和他們談論圖書,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

比如,米勒老師會通過為學生大聲朗讀的方式,來介紹一些深受青少年喜歡的知名作家與作品,「我給學生朗讀這些作品的目的,是想通過與學生分享幾本趣味性很強的作品,介紹一些多產的作家,學生今後可以自己閱讀這些作家的其他作品。」

比如,如何檢測學生閱讀?米勒老師不是去列一堆問題,試探學生是否讀過這本書,而是帶上自己的讀書筆記,和學生一起回顧,一起討論。

由於班上的學生都在讀不同的書,她要和每個人交流之後,才知道他們的閱讀進展,才能為每個學生提供所需要的幫助。所以,為了保持與學生閱讀步調的一致,師生交流讀書筆記,就成了一種有效的手段。

米勒老師專家介紹了學生們使用的記錄閱讀情況的筆記本構成,內容包括:

統計清單:分別列出對學生文類和閱讀數量的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統計讀過的書,完成某一文類的閱讀量,交老師籤字。

閱讀清單:學生記錄自己讀過的和放棄閱讀的書,需要對該書的難度進行評估。

擬讀清單:學生打算購買和未來的閱讀計劃,記錄下將來想要閱讀的書。

閱讀反饋:這是讀書筆記的主要部分,重點在作品賞析。

老師也有一個筆記本,記錄著自己的閱讀進展和所閱讀的書,她每天都會把它帶到課堂上,學生們可以查閱翻看。老師聽到學生推介的好書,也會記下來。在學生記下「閱讀反饋」的部分,老師會記下與學生的「對談記錄」。

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和討論,每周都會進行,每周學生都會寫讀後感交給老師,老師通過前三個部分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展,而通過閱讀反饋,和學生個別交流。學生寫下自己的讀後感受,老師也會在學生的讀書筆記上給學生寫下回復。

「這些文字是一個資深讀者和一個經驗尚不足的讀者之間的交流,……讀者之間相互私語,反覆交流閱讀感受——閱讀本應如此。」

是的,閱讀與交流,都本應如此。

04

班級圖書館:課堂閱讀教學的基礎

米勒老師之所以能夠進行這樣獨特的閱讀教育,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她對班級圖書館的建設。

本書後面專門附有她寫的《班級圖書館的建設和管理》一文,她說:「教師裡沒有圖書角,整個教師就是一個『圖書角』。可以說,我的學生是被書團團包圍了。」米勒老師教室的書,實在是太多了。

超過2000冊的圖書,布滿了教室裡的所有空間裡。教師裡到處都是塑料書櫃,和裝滿了圖書的廢棄的塑料鞋盒。而裝在鞋盒裡的書,是按照不同的文類進行分類。這些圖書都貼上了標籤,蓋了印章。

「我會從班裡選出兩到三名學生當圖書管理員。班級圖書管理員要負責保持圖書館的有序運行:他們要給書貼上標籤、蓋章,將新書擺上書架。」

米勒說,儘管她支持學生自己選擇任何閱讀材料,但對於班級圖書館的藏書,她是非常挑剔的,因為空間有限。她說:「如果學生對文學價值存疑的作品感興趣,他們完全可以自己找到這些書。我可不會為了迎合他們的口味,讓我們的圖書館擺滿垃圾書。」

而且,教室裡永遠只有適合孩子閱讀的書,「我們的圖書館裡沒有成人文學作品」。

最最重要的是,班級圖書館裡所有圖書,都是米勒老師自己挑選並自己花錢購買的

為什麼一定要自己花錢夠?她的理由很簡單:

她鼓勵學生和來訪者借書,就可以不怕損壞。但如果是學校的書,她就沒有這麼方便的出借。另一方面,當她離開這裡去任何別的地方的時候,書就可以跟隨她一起離開,到任何別的地方,她都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展進行閱讀教學。

可以想像,像米勒這樣教師,一定是那種給學生帶來終身影響的老師。

你有勇氣成為這樣的閱讀教師嗎?

現在,我要回到本文最初的話題,此書閱讀過程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讓我更堅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看法,其實就是關於微信讀書群,或者說共同閱讀的好處。你總有可能會錯失一些什麼東西,就像我原本可能沒有機會來閱讀這本《書語者》。但是在微信讀書群,或者說在共同閱讀的過程中,就總會有相互的促進與啟發,讓我們大家都可能不斷開拓新的視野,不斷去發現有新的知識空間與閱讀可能。

所以,成為獨立而自由的閱讀者,也並不意味著自己的閱讀,就一定是只局限於私人領域的事情。

石恢的閱讀課

微信號

shihuiyueduke

一起悅讀俱樂部出品

相關焦點

  • 書籍的呼喚: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終身閱讀者
    他們會在課堂上偷偷讀自己喜歡的書,是課堂上偷偷看書的高手。我的孩子應該屬於這種類型。他閱讀的時候,要求家庭成員都保持安靜,如果有人試著說話,他會表示不滿,然後關上門,躲進房間去讀。這類孩子在閱讀考試中一般會取得較好的成績。
  • 教師如何利用課堂培養出有自己思考的「閱讀者」
    ,並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示範——真正的閱讀應該是什麼樣的:要有反應地閱讀:從情感與思考中對閱讀文本產生反應。教師要培養出「閱讀者」而不是「閱讀機器」很多老師一直在思考並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學生逐漸遠離閱讀。為此,教育工作者研究並撰寫了很多關於學生、教師以及閱讀文本的論文和書籍。
  • VIPKID閱讀綜合培養體系
    英語閱讀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全面的過程,明確的培養目標將有助於閱讀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發揮價值。平衡閱讀理論 —— 向獨立閱讀者邁進不同的孩子在年齡、英語水平、社會認知、情感、智力等方面的發展是不同的,因此在閱讀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個體差異以及不同階段的現狀。
  • 培養閱讀能力勝於閱讀興趣
    【閱讀教師成長共同體】#共讀和探討閱讀策略#書海浩瀚無邊,書的價值也無法丈量。一本書或書的某段話甚至某一句話也許就會對一個人的生活由嚴冬帶進一個春光明媚的天地。有幸參加2020年一起悅讀俱樂部石恢老師帶隊組織的【閱讀教師成長共同體】,到目前群友老師們共同讀完了七本有關閱讀策略方面的書籍,啟發和收穫很大。
  • 打造迷人的創意閱讀課堂 |《一張桌子一本書:在閱讀課上遇見你》新書分享會
    如果把一本書比作一個世界,那麼文字就是崇山峻岭,閱讀就是縱橫交錯的小徑。藉由閱讀的小徑,在文字中翻山越嶺,走向自由而廣闊的世界。 這樣的課堂,這樣的閱讀狀態,是我們所嚮往的。然而要想讓孩子走入這樣的世界,讓他們接受閱讀、會閱讀,進而愛閱讀,在閱讀的世界裡撒歡兒、冒險、成長,不是件容易的事。
  • 大家說丨周兢:培養兒童的獨立閱讀能力,是幼兒園早期閱讀教育的重中之重
    她觀察幼兒園現有早期閱讀現狀,深入思考幼兒園的圖畫書閱讀區域,認為「從閱讀學習最為重要的學習功能和價值的角度來看,應當是培養兒童的獨立閱讀能力,這是幼兒園早期閱讀教育的重要的任務。」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去思考幼兒園的圖畫書閱讀區域,從閱讀學習最為重要的學習功能和價值的角度來看,培養兒童的獨立閱讀能力,是幼兒園早期閱讀教育的重要的任務。當幼兒園有了圖畫書閱讀區域的創設以後,當我們給孩子提供了很多閱讀空間的時候,兒童在這個區域的學習最為重要的學習功能和價值是什麼?
  •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終身閱讀者,而不是未來的英文老師(外砂分機構)
    一提到暑假總是令人興奮的長達接近兩個月的假期同時也是令人焦慮的因為在教育界,有一條通則:「人在夏天會變笨」研究結果發現,所有人不論是優等生還是學習較差的學生在夏天的學習速度都較慢如何避免出現暑期差距呢研究結果並不支持傳統的暑期學校,卻非常推崇暑期閱讀
  • 李岫青講述閱讀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得閱讀者得未來
    近日,臨沂市民大講堂公益講座《如何培養一個聰明樂觀向上、愛閱讀會寫作的孩子》在市圖書館學術報告廳開講。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籤約作家、臨沂大學特聘教授李岫青為市民傾情授課。李岫青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感受,向聽眾講述了閱讀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孩子最適合閱讀什麼書,以及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她認為,讀書長大的孩子,「就像是一朵聽著音樂盛開的花,就像是一棵曬著太陽長大的樹」。這樣的孩子一定富有情趣、內心美好,熱愛生活、善於思考、善良包容;一定是樂觀向上、智慧堅強的人。
  • 專訪 | 阿簡:我的偏見是——閱讀就是最重要的事
    阿簡,獨立兒童閱讀推廣人,「成都書語」聯合創始人,十年兒童閱讀推廣經驗,為全國上百所鄉村小學和幼兒園擬定圖書室書目,做過上百場家長、教師培訓,熱衷於用多種教育理念不斷嘗試改進帶讀方式,致力於將越來越多的兒童及其陪伴人改造成「終身閱讀者」。在成都市協助建立「成都書庫」項目,為中低收入社區和學校提供優秀童書免費借閱服務。
  • 得閱讀者得天下 英語教育步入新時代
    為進一步推動我國英語教學改革,探索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分享中小學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經驗,建立中小學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研討與觀摩的平臺,由北京市教育學會學科英語教育研究分會與全國英語閱讀教學研究協作體主辦的首屆全國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研討會暨北京名校英語閱讀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近日在京召開
  • 「雲上閱讀」公開課|閱讀的三個基本問題
    當天下午3點到4點,北京閱讀季金牌閱讀推廣人、一起悅讀俱樂部創始人、韜奮基金會閱讀組織聯合會會長石恢做客「雲上閱讀」公開課直播間,跟讀者朋友們聊了聊「閱讀的三個基本問題」。石恢在「雲上閱讀」公開課直播現場「為什麼讀」「讀什麼」「怎麼讀」是閱讀的三個基本問題。
  • 孩子的「黃金閱讀期」,家長別錯過,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獨立閱讀?
    而在0-6歲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加的主動,閱讀會帶給孩子更多的快樂,也因此孩子會更加願意配合父母的引導,所以這個階段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會相對輕鬆一些。從培養孩子閱讀開始到孩子可以實現獨立閱讀,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這就需要家長不斷地進行閱讀內容的調整
  • 愛閱讀的孩子 人生會更精彩 贏閱讀者贏天下
    對一個孩子來講閱讀是什麼?是讓孩子有一顆探求的心。閱讀,是孩子求知的開始,書是打開孩子心靈的鑰匙。閱讀,可以使孩子的眼界更開闊。閱讀,可以讓孩子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活躍,更善於獨立思考問題。閱讀,可以讓孩子心理更強大。所以我們說,閱讀對孩子一生的成長至關重要,贏閱讀者贏天下。家長謹記,閱讀與孩子的考試分數無關,但考試成績一定會有提高。最重要的是對孩子一生的成長至關重要。
  • 《閱讀手冊》:從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延伸到自己
    閱讀只是一種狀態,做一件普通的事,不要神秘化。閱讀是個人化活動,要學會自主閱讀。雖然能從外界得到一些幫助,比如看書評。但最重要的內化吸收仍需要個人獨立完成。閱讀能夠解決問題並且幫閱讀者發展能力和構建美好人生。畢竟書籍是無數智慧者的經驗。
  • 以閱讀者的姿態 行走在開放式數學的世界
    面對著課堂中一雙雙渴求的眼睛,面對著一個個不同的家庭,我常常在想:我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一個好老師教出去的學生是什麼樣的呢?習主席提出的「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教育核心問題對我觸動非常大。「培養什麼人?」習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到底講了啥?
    作為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閱讀,包括孩子的閱讀,都是個人化活動,只有由個人不受幹擾地獨立進行。人獨立獲得屬於自己的閱讀成果,才能真正實現閱讀對個體的建構。很多閱讀培養機構和父母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常用「控制」和「灌輸」替代「引導」。閱讀活動被他人高度介入和幹預,由此失去了對孩子的真正意義。
  • 顛覆思維方式:教師如何培養出有自己思考的「閱讀者」?
    教師要培養出「閱讀者」而不是「閱讀機器」很多老師一直在思考並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學生逐漸遠離閱讀。為此,教育工作者研究並撰寫了很多關於學生、教師以及閱讀文本的論文和書籍。為了培養學生學會質疑的能力,老師可以啟發他們思考以下三個問題:什麼讓我感到意外?作者覺得哪些是我已經知道的?什麼改變了、挑戰了或證實了我的想法?這些提示要求學生思考自己的反應,但是這些反應都來自文本。
  •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小小閱讀者,幾招方法教你輕鬆入門
    下面是我們根據年齡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指南。儘管從那時到現在,書已經發生了改變——哈利波特是目前的特色故事,但閱讀對於他的吸引力沒有改變。「孩子們喜歡這種親密的時間,」斯坦利說。查理和他8歲的弟弟羅尼現在正在和他們7個月大的妹妹黛維爾分享這段經歷。他們也會給她讀嬰兒讀物。這是個非常有趣的過程。」多倫多公共圖書館的兒童項目經理黛安·班克斯建議,在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方面,優先為孩子培養閱讀興趣的父母是正確的。
  • 如何培養英語閱讀能力?
    閱讀難嗎?仿佛也不難,因為每個孩子都能在開始上學的幾個月學會讀懂文字的意義。如果我們在教孩子們閱讀的同時,在課堂上給他們留出足夠的空間學習知識和經驗,那麼他們將像在家學習說話一樣容易地學會閱讀。閱讀難嗎?仿佛也不難,因為每個孩子都能在開始上學的幾個月學會讀懂文字的意義。
  • 英語啟蒙推薦——如何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信的英語閱讀者
    優秀的英語以及閱讀能力,在求學、求職以及深造發展等領域上都能帶來諸多益處。美國語言研究專家Johnson和Newport通過實驗證明,人類大腦中掌握語言的區域——布羅卡區在嬰幼兒時期最為靈敏,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靈敏性會逐漸減弱,到12歲之後,大部分人的布羅卡區就會關閉。因此,對於布羅卡區尚處於靈敏階段的少兒,英語啟蒙有著關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