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9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5 分鐘
什麼才是真正的閱讀?
作為老師,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閱讀,不會主動去讀額外的文章;只是從文本中提取信息,而不能深入理解內涵;總是全盤接受文本中的所有觀點,而沒有自己的思考。
你有沒有想過,這可能不是學生的問題,也許是你的教學策略出了錯:老師總是機械地要求學生在閱讀文章後回答一些固定形式的問題,無意中強化了「閱讀可以提高你們成績」的思想,卻從沒有帶領學生探討研究過由文本延伸出來的現實問題。
《顛覆性思維:為什麼我們的閱讀方式很重要》將這些老師從未思考過的閱讀教學問題一一呈現出來,並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示範——真正的閱讀應該是什麼樣的:
要有反應地閱讀:從情感與思考中對閱讀文本產生反應。
要負責任地閱讀:對你產生的反應進行負責任的思考。
要有同理心地閱讀:提高你看待他人觀點、視角的能力。
也正是這樣的閱讀,帶來學生思維方式的顛覆,激發他們去思考、去探索、去成長,去改變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們想要的未來。
教師要培養出「閱讀者」
而不是「閱讀機器」
很多老師一直在思考並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學生逐漸遠離閱讀。
為此,教育工作者研究並撰寫了很多關於學生、教師以及閱讀文本的論文和書籍。
能否通過給學生提供他們喜歡的書籍,確保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閱讀,從而解決他們厭倦讀書的問題,也是多年來教師一直在進行的嘗試。
從幼兒園到中學,尤其是低年級階段,很多老師都在鼓勵學生愛上閱讀。儘管如此,大部分學生還是不認為自己熱愛閱讀,也不能從閱讀中獲得樂趣。
其實,老師們的努力並非是解決問題的癥結所在。可能老師已經給學生選對了書,也給了他們充分的閱讀時間,但學生就是缺乏正確的閱讀心態。當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時發現,如何讓學生閱讀才是關鍵。
老師會用分數來評價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成績,以此來考察他們是否掌握了這項技能。技能固然重要,但閱讀更重要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成長。
這就要求學生具備從提取信息到處理信息的能力,因為世界一直是複雜多變的,學生只會回答問題還遠遠不夠,更需要學會提問。他們不但要有能力產生不同的想法,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而且要學會靈活思考,權衡評估多個問題。
所以,在教學時,老師要讓學生學會帶著好奇心去閱讀。在他們回答問題時,不僅要說出文本中的信息,還要回答出,文本向我們傳遞了什麼信息、對我們有何影響等。
還有,很多學生不願意質疑文本,認為書本上說的都是正確的,這時,老師就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來他們對書中內容的疑惑。
為了培養學生學會質疑的能力,老師可以啟發他們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什麼讓我感到意外?
作者覺得哪些是我已經知道的?
什麼改變了、挑戰了或證實了我的想法?
這些提示要求學生思考自己的反應,但是這些反應都來自文本。
深入閱讀的創新模式
BHH閱讀框架
作者在《顛覆性思維》中提出了一個閱讀框架——BBH,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書(Book)、腦(Head)、心(Heart),這個閱讀框架也是提醒學生,他們要做的不僅是從文本中提取信息。
然而「書」「腦」「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需要關注文本、我們對文本思考、我們的感受以及閱讀後我們的變化。
讓學生關注從哪裡開始——從書本開始,在哪裡結束——在發現自己改變時結束。
書:關注文本
課堂上,老師大部分時間在幫助學生理解書中的內容,這也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同時,我們希望學生可以掌握閱讀策略,這些策略能幫助他們留意作者的設計,總結閱讀內容,思考閱讀主題。在《顛覆性思維》中,作者也介紹了一些老師經常教授的策略。
注意和注釋標記
這一策略主要是提醒學生關注書中的內容,在閱讀時留意關鍵標記。
SWBS總結
Somebody(某人)是人物角色,Want(想要)是發生了什麼,But(但是)是出現了什麼問題,So(所以)是結論。老師可以教學生用SWBS句式寫一句話的總結,實際上也是讓他們關注書本。
風格改寫:老師也可以教學生將文本進行風格改寫,比如將文本內容改寫成海報,讓學生用能代表文本意義的詞語或短句的方式,將內容呈現出來。
速話傳意:讓學生嘗試用圖畫將書中的中心句的意思表達出來。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而且更加關注具體的詞彙,在閱讀非虛構作品時這一點尤為重要。
解決方案表:學生對文本內容感到困惑時,往往會放下書本,期待老師解決疑惑。這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考解決方案表,依靠自己的能力消除疑惑。
腦:關注你對文本的思考
我們雖然希望學生理解文本,但也希望他們能看到文本如何給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文中的內容如何與自己的思想契合,同時希望學生能思考自己在文本中的發現。
在閱讀時,老師可以告訴學生,將閱讀中文本和自己之前讀過的其他文本、自己的記憶相關聯,建立起文本—自我,文本—文本以及文本—世界的聯繫。
與此同時,老師還有教學生留意文本中的標記,關注「記憶時刻」,讓他們停下來想一想正在閱讀的文本如何讓自己想起其他文本、其他對話和生活中的其他事件。
心:關注你閱讀後的感受和變化
如果說「腦」指的是閱讀激起的想法——問題、驚訝、預料之外的信息,那麼「心」更多指的是文本喚起的感受。
它更多的是學生對自我,對自己的價值觀、態度、信念的認識,這些不僅是思想和腦海層面的認知,從某種意義來說,還要求我們將想法和感受轉化為行動。
老師可以這樣提問學生:
這篇文章幫助我了解了自己什麼?
這篇文章幫助我了解了別人什麼?
這篇文章如何改變我對世界的思考?
讀了這篇文章,我的行為或感受會有何改變?
書、腦、心——簡潔而不簡單的三個字,老師不僅可以把它們當作進行交流、寫作和計劃時的思路,還可以用它們來提醒學生,閱讀不只是學習文本裡的內容,更多是為了享受文字。
打破閱讀的傳統觀念,讓孩子接受閱讀帶來的思維顛覆.
我們希望打破學生腦子中「閱讀是為了回答問題」的傳統觀念,這樣學生才能建立起正確的閱讀觀念。想要顛覆學生的思維,老師需要顛覆自己的一些認知。
所以,老師需要面向未來的實踐。
如果說一項最佳實踐是根植於過往的成功經驗,那麼面向未來的實踐則要思考什麼方法行之有效。
很多教育工作者不願意邁出嘗試的第一步,也許我們害怕失敗,並不是不願意創新。然而創新的方法很少在第一次使用時就奏效,這也是老師不得不面對的事情。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失敗就放棄創新,所有的成功都是在失敗和反覆試驗的基礎上才獲得的,只有經歷一些失敗,才能找到突破口。
同時,老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建立起關聯。在教學伊始,我們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孩子們想要學習什麼?」而不是「教學大綱希望我們教什麼」。秉持著這種態度,教學取得成效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們希望,當人們了解到學校的成功時,發現這些成功與地區無關,每所學校的孩子都應該享受到激發起好奇心、培養創造力、鍛鍊批判性思維、鼓勵合作、培養同理心的教育。
顛覆性思維讓我們走上了改變的道路,即使我們不能改變世界,至少也能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