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說:清明時節接連下起了雨,路上的行人都想傷腦筋。李白說:三月在揚州放煙花。
今天是寒食節,明天是清明節。清明節是一個特殊的節日,屬於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當然,世界上也有一些國家慶祝清明節,如越南、韓國、新加坡等,但它仍然屬於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明節期間,不僅有祭祖時悼念祖先的活動,還有郊遊、拔河、鞦韆、鬥雞等民俗活動。我不知道你是否發現清明既是一個節氣又是一個節日。作為節氣,它是物候變化和季節秩序的標誌,作為節日,它承載著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家庭倫理等節日習俗。
清明節發展到今天,與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寒食節融為一體。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期介子推舉「割大腿吃王」的故事,其間人們不能生火,也不能吃寒食。據後漢記載,寒食節第一次時間很長,最長為105天,最短為1個月。宋朝時,蘇軾曾寫過一首詩:「昨天,一百零五年前,老奚都吃過寒食」,「一百零五天,風雨交加,薄溼的春郊衣裳斜飄」。後人增加了掃墓、鞦韆、鬥雞等習俗。
還有一個我們很少聽說的節日,就是上思節,俗稱三月三日。在古代,它也是人們在水邊洗澡的重要節日。後來又增加了祭祀宴會和春遊的內容。據說《蘭亭集序》是在這一天的聚會上創作的。後來逐漸發展到現在的清明節。
清明是每年4月5日左右,今年是4月4日。有人說,清明前十天過了十天,就可以祭拜祖先,也叫拜清。俗話說:「百裡不同於風,千裡不同於俗」。清明古墓有句古話,它代表了一些地方的祭祖習俗:「前三、後四、左五、右六」。
前三天和後四天和我們剛才說的一樣。這一觀點源於寒食節。古人認為,祭祖的最佳時間是寒食節的頭三天和最後四天。在寒食日,不宜在墓中燒紙,因為火和寒食。
「五左六右」有兩種說法。一種方法是說是時候增加墳墓和培土。古人認為清明時不可能耕種土地。他們應該提前五六天做這項工作。因為天色已晚,為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他們都會提高耕種土地的時間。
另一種說法是指時間。古代有十二枝,左五枝,右六枝,以為是早晨五六枝,也就是黃金時間。選擇這個時間祭拜祖先,可能是認為早晨屬於安靜的時間,而此時的太陽並不很強,這是適合祭拜的。
其實,無論選擇什麼時間段祭祀,都是對祖先的嚮往和尊重。古語不完全是封建迷信,它蘊含著先輩們對逝者安息安康的美好祝願。我們離開本質,慢慢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