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喪葬上,農村人的講究比較多,比如說「熱孝不登門,冷棺不進村」,理解起來很簡單:孝子不能隨便的去往別人家裡,不然會被認作不吉利,一般由先人的侄子幫忙報喪,且趕往親戚家時,還需要將孝帽拿下來。
如果逝者是在外地不幸離世的,那就不能抬著棺材進村,此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將逝者火化,抱著骨灰趕往家裡。其次就是一路上放鞭炮、踢風腿,寓在驅趕災禍。
看似這些喪葬習俗很複雜,沒有科學的講究,但直到今日,農村人還會信從這些老話,一旦中間某個流程做得不好,那就會被人指指點點。
祭祀也有著很多的講究,農村人在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寒食節、除夕這4天都會去祭拜先人。如今已經是3月下旬,距離清明上墳的日子越來越近,為了方便大家祭拜先人,國家也放了3天假,讓大家有足夠的時間趕回家裡。
要說清明上墳的時間,清明節這一天自然會最好,寓意吉利順心,這個節氣也是農民春耕到來的象徵。不過隨著農民工的外出工作,現如今留在家裡的人不是太多,大家需要請假回家上墳。
如此一來,就不能確定一定能在清明這一天上墳,那麼什麼時候上墳合適呢?農村老人認為:「前三後四」,在清明的前3天以及後4天,上墳都可以。
如果是上新墳的話,那就要趕在清明節前,如果是單墳的話,那就要挑選單數的日期,如果墳墓是夫妻兩個老人,選擇雙數的日期最好。
很多人也經常會聽到「左五右六」這個說法,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說,在上墳時的時間選擇上,最好在凌晨五六點,之所以有這個講究,還因太陽出來後,陽氣比較盛,先人無法將晚輩送來的「紙錢」撿回去。因此老人才會說,卯時上墳最好,最遲別拖到上午七點。
農村關於上墳還有不少說法,比如說一個老人離世,那就別在墳墓上添土,不然先人無法出來觀望老伴;離世不到3年的墳墓,不能添新土等。
祭祀說到底還是要講究心誠,要發自內心的緬懷先人,不然形式上做得再好,內心也不會太踏實。
隨著環保力度的加強,很多地方也叫停了鞭炮、燒紙等習俗,大家要看看當地的政策規定,別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