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農村,不僅是濃厚的鄉土人情讓人留戀,更讓人記憶猶新的是一些俗語老話,而這些民間流傳的約定俗成的語彙老話,通俗易懂,言簡意真,屬于田間地頭,茶餘飯後,隨意相傳的口頭語言,是百姓真實生活的寫照,是通俗的口頭文學,也是高雅文學的土壤,只有深入置身其中,方可獲得豐富的營養,文學作品方達雅俗共賞,保其青春長在!
而在農村,關於一些風俗節日類的俗語最為之多,這些俗語猶如一道傷疤深深的印在了腦海裡,以下這幾句關於節俗的老話不知道你聽過沒?
一,臘月二十三,灶司要上天
「灶司」在民間被稱為叫作灶王爺,也叫護宅天尊,而每到農曆二十三這個日子,這天也被稱為小年,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此時都會把灶司的畫貼在灶臺前來祭祀。因為,在人們看來灶神有向玉皇大帝回報的權力即「傳達權」,這天灶王爺要去玉皇大帝那裡匯報這家的善惡對錯,為了不讓灶神上天講壞事,每到臘月二十三的時候都會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和各種好吃的。
二,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
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這種祭祖民俗已經沿襲了千百年,這個日子更是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重要的且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這天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天人們會準備好各種祭品,但在掃墓的時間點上卻有著許多忌諱,在農村就常說「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前三後四」說的是,有些地方在清明節的上墳時間點的講究,有一種說法說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寒食節」,這一天忌諱去上墳,而清明節的前三天到後四天上墳為最佳時間。當然我國地大物博,正所謂「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有些地方的說法為「前三後三」,講究的是逢單上墳掃墓。
現今大多數地方都是在清明節前掃完墓,對這些日子沒有太多的忌諱和講究,之後的7月掃次墓,9月掃次墓。
而「左五右六」說的是具體的時間點,當天去上墳掃墓的話並不是說去的時間越早就越好,因為掃墓這個古老的習俗是從古延續至今,在古代曆法中,最好是在五點到六點,即卯時。當然現在對這些並沒有這麼多忌諱,但最好在下午二點至三點前完成掃墓。
當然,各地都有不一樣的習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們當地是什麼時間來掃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