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人常說:「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啥意思?

2020-12-22 豆在農村

生活在農村,不僅是濃厚的鄉土人情讓人留戀,更讓人記憶猶新的是一些俗語老話,而這些民間流傳的約定俗成的語彙老話,通俗易懂,言簡意真,屬于田間地頭,茶餘飯後,隨意相傳的口頭語言,是百姓真實生活的寫照,是通俗的口頭文學,也是高雅文學的土壤,只有深入置身其中,方可獲得豐富的營養,文學作品方達雅俗共賞,保其青春長在!

而在農村,關於一些風俗節日類的俗語最為之多,這些俗語猶如一道傷疤深深的印在了腦海裡,以下這幾句關於節俗的老話不知道你聽過沒?

一,臘月二十三,灶司要上天

「灶司」在民間被稱為叫作灶王爺,也叫護宅天尊,而每到農曆二十三這個日子,這天也被稱為小年,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此時都會把灶司的畫貼在灶臺前來祭祀。因為,在人們看來灶神有向玉皇大帝回報的權力即「傳達權」,這天灶王爺要去玉皇大帝那裡匯報這家的善惡對錯,為了不讓灶神上天講壞事,每到臘月二十三的時候都會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和各種好吃的。

二,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

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這種祭祖民俗已經沿襲了千百年,這個日子更是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重要的且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這天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天人們會準備好各種祭品,但在掃墓的時間點上卻有著許多忌諱,在農村就常說「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前三後四」說的是,有些地方在清明節的上墳時間點的講究,有一種說法說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寒食節」,這一天忌諱去上墳,而清明節的前三天到後四天上墳為最佳時間。當然我國地大物博,正所謂「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有些地方的說法為「前三後三」,講究的是逢單上墳掃墓。

現今大多數地方都是在清明節前掃完墓,對這些日子沒有太多的忌諱和講究,之後的7月掃次墓,9月掃次墓。

而「左五右六」說的是具體的時間點,當天去上墳掃墓的話並不是說去的時間越早就越好,因為掃墓這個古老的習俗是從古延續至今,在古代曆法中,最好是在五點到六點,即卯時。當然現在對這些並沒有這麼多忌諱,但最好在下午二點至三點前完成掃墓。

當然,各地都有不一樣的習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們當地是什麼時間來掃墓呢?

相關焦點

  • 農村清明上墳為何要「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啥意思?你知道嗎?
    但是對於農村來說,由於墓葬分散在各地並沒有成片的公墓,所以相對來說要好一些。至少在我們當地農村,並沒有禁止農民上山掃墓,只是提醒不要進行大規模的家族式的祭掃,而是採取分散的零散的,以小家庭為單位的祭掃形式,或者採取其他網上祭掃。在農村清明節上墳的時候,有一種說法叫做前三後四,左五右六,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啥意思?
    清明未到,孝順的人此刻已經在上墳掃墓了。往年到了3月份,蘇嘉杭基本上所有的高速,都是已經封堵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交通方面的壓力,導致上墳掃墓必須要提前。但是以前啊,在農村裡的風俗習慣啊,清明上墳掃墓講究「前三後四,左五右六」。
  • 清明上墳有何講究?俗語:「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古人經驗之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是人們上墳時悲傷的心情。在過去上墳是有很多講究的,古人們也總結了相關的俗語,比如「前三後四」,意思是清明的前三天或者後四天是祭祀的好時候。直到現在,有很多地方還保留著這種傳統,清明這一天是不上墳的。
  • 清明節上墳,有「前三後四,左五右六」的說法,具體是什麼意思?
    看似這些喪葬習俗很複雜,沒有科學的講究,但直到今日,農村人還會信從這些老話,一旦中間某個流程做得不好,那就會被人指指點點。祭祀也有著很多的講究,農村人在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寒食節、除夕這4天都會去祭拜先人。
  • 清明上墳有何講究?老話說「前三後四,左五後六」,是什麼意思?
    摘要:清明上墳有何講究?老話說「前三後四,左五後六」,什麼意思?那有人說,對於清明上墳的老話「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難道這祭祀還有什麼講究嗎?的確是這樣的,而且門道很多呢!通俗的解釋:所謂「前三後四」則就指的是祭祀的日子,老一輩的農民都講究「正清明不掛山」,就是清明當天是不能去祭祀的,因為當天是祖先活動的日子,不在「家」,正確的時間應該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剛好夠一個「七天」,時限剛好。就像我前面所說的,我們村裡就喜歡趕早。
  • 清明祭祖:「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古人教導的禁忌不可不重視
    有關清明節的禁忌,老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就是:「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其實從節氣來講,清明節一共八天。這八天中,除了第一天寒食節不讓生火以外,剩下的7天都可以上墳祭祖。清明節有七天的時間可以祭祖這就是老人口中的前三後四,而左五右六指的是時辰。
  • 老話說,清明節上墳要「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
    杜牧說:清明時節接連下起了雨,路上的行人都想傷腦筋。李白說:三月在揚州放煙花。今天是寒食節,明天是清明節。清明節是一個特殊的節日,屬於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我不知道你是否發現清明既是一個節氣又是一個節日。作為節氣,它是物候變化和季節秩序的標誌,作為節日,它承載著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家庭倫理等節日習俗。清明節發展到今天,與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寒食節融為一體。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期介子推舉「割大腿吃王」的故事,其間人們不能生火,也不能吃寒食。據後漢記載,寒食節第一次時間很長,最長為105天,最短為1個月。
  • 在農村,老人常說:「一桌別擺三盤菜,六人別做烏龜席」啥意思?
    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長大後也常回農村,對農村始終有著一份懷念和嚮往,農村吸引著每一個人,不僅是因為農村那優美的環境,更是農村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民俗和俗語老話,農村老話記載著勞動人民的生活點滴和經驗。這些老話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在農村,就常聽老人說到「一桌別擺三盤菜,六人莫做烏龜席,」,這句老話是什麼意思?自古以來人們做席的座次禮儀都十分的講究,座次禮儀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習俗之一,座次禮儀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禮貌,在我國的座次禮俗上講究的是尊者居上位,卑者處下位。古今皆然。對此萌不懂不知的會被人認為不禮貌的同時,也會被人笑話。
  • 農村老人常說,清明上墳有講究,3條禁忌不可碰,你知道哪些?
    而關於清明節掃墓,有何講究呢,筆者大概總結了一些,有這麼三點。一,添土,割草講究在家鄉不少農村地方清明節都會去已故親人的墓前掃墓,只要是同一個家族的墓,都要去放上一柱清香,一束墳飄。一是往墳頭添新土,要在上墳的左邊或右邊挖土,千萬不能到正面或後面挖土。而且得捲曲起衣服來背土,不可有其他工具,每人只添土三下,添萬後不可馬上去拍打衣服上的土壤。二是割除墓旁的雜草,但不可去割墓上面的雜草,如果雜草實在太多,往往是由家族的最長輩的人去。
  • 農村習俗:老人去世前三年祭祀口訣,不滿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
    比如今天要和大家說的,老人剛去世,或者不滿三年的新墳,頭三年的清明是不能去上墳祭祀的。不僅如此,也不能立碑,具體是怎樣的規矩呢?下面就簡單和大家說說吧!不滿三年,新墳祭祀口訣很多地方都有這個習俗,就是不滿三年的新墳,前三年的清明是不能隨意祭拜的,也不能立碑,那麼啥時候去祭祀比較合適呢?這裡有個口訣!「新山第一年不過社,第二年不過清,第三年正清」,這個口訣怎麼理解呢?
  • 農村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是啥意思?有何講究
    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中,祭拜祖先,盡到孝道,逢年過節上墳給逝去的親人掃墓燒紙,上香獻花,雖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是都會去做的事情。那麼,農村俗語「早清明,晚大冬,過年上墳小傍中」是啥意思?又有何講究呢?
  • 農村老人常說「清明天晴不下雨,石頭縫裡都結谷」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老人常說「清明天晴不下雨,石頭縫裡都結谷」是什麼意思呢?一轉眼,還有2天就過清明節了,清明節小假期,很多在城裡居住的農村人會在清明節返回家鄉,一是祭祖,二是和家人一起踏青遊玩,清明時節山裡的杏花、桃花、梨花等多種花兒基本上依次綻放了,農村裡滿目都是風景此時正好。
  • 農村老人常說:「早清明,晚十一」!到底有什麼說法?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上墳掃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上墳掃墓的日子有很多,比如清明節、冬至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而上墳掃墓的講究也有很多,家鄉的老人就經常念叨「早清明,晚十一」。一起來看看具體的說法吧。
  • 在農村,老人常說「一勤生百巧,一懶生百病」啥意思,有何道理?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常說「一勤生百巧,一懶生百病」啥意思,有何道理?自古以來,農村人都是靠種地為生。聽爺爺奶奶說,在他們那個年代,一年四季都要在地裡幹活,那個時候,在地裡幹活也是可以掙錢的。
  • 「清明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會看」老農的說法,到底啥意思?
    怕錯過節令的鄉親,冒著烈日種下的玉米種,出一半爛一半,出苗的曬得病怏怏的,好在老天終賞鄉親們一口飯,農曆五月底才下起莊稼雨。雖然丟了許多籽種,但秋天也總算有得收。後來,鄉親們紛紛議論,王大爺看天真有本領,每每與大爺聊天,大家也很想知道,老人的看天秘訣。
  • 農村清明上墳添土,會有哪些規矩和講究?還要注意嗎?
    導語:農村清明上墳添土,會有哪些規矩和講究?還要注意嗎?清明節上墳祭祖,是表示對祖宗的尊敬和懷念之情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形式。對於農村長大的人來說,都經歷過。那麼,需要注意些什麼?有哪些講究呢?所謂「強旺者希克,為旺而有制主功名利祿;衰弱者忌克,為衰而受克主病災破敗」,因此,老人、幼兒、病人、孕婦等體質弱者不宜參加。
  • 在農村,老人說「老人招人嫌,死了欠三年」啥意思,為何這樣說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說「老人招人嫌,死了欠三年」啥意思,為何這樣說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悠久,在農村有很多老話。這些老話代表著老祖宗的智慧,也能從中告訴我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老話都是老祖宗根據自己身邊的日常,總結出來的親身經驗。
  • 農村老人常說的「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是啥意思?
    在農村經常能聽到老人說很多生動形象的老話。這些老話是從民間人們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雖然有點通俗,短小精悍,有道理,但至今仍遍布民間。比如老人常說的「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傳統思想中有「男人不三女不四」的說法。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會知道,在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語言和智慧,對一些人情事物做出自己的總結,這也是咱們所說的俗語,在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時候,一些俗語還被當作重要參考,給人們的待人接物起著指導作用,可見當時大家對於俗語的重視程度,
  • 在農村,老人常說「肉肥滿口香,媳婦胖好生養」啥意思,有何道理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常說「肉肥滿口香,媳婦胖好生養」啥意思,有何道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農村,很多地方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唯一不變的就是一些老話。這些老話不僅是我們祖祖輩輩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