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在群裡說「我喝口涼水都長胖,我家娃吃了那麼多怎麼就不長肉呢?」。此話一出,越來越多的家長附和,「我家也是這樣,這個月一點沒有長」。不明真相的家長就會疑惑,為什麼之前體重增長挺好,怎麼現在只吃不長肉了呢?
體重增長規律
寶寶體重增長是有一定規律的,據調查資料顯示,正常足月兒前三個月每個月大約增加1kg,三個月到六個月每個月大約增加0.5kg,六個月到九個月每個月大約增加0.3kg,九個月到一周歲每個月大約增加0.2kg,生後第2年體重增加2.5~3.5kg;2歲至青春期體重增長減慢,年增長約2kg。
說寶寶不長肉的,多是寶寶處在3個月以後的家長,因為前3個月增長比較快一些,三個月以後本身正常體重增加就慢,再加上稱的時間不一樣(是否餵奶,是否排便)、方式不一樣等等,可能會有所差異,造成的感覺就是寶寶一點也沒有增長。針對這個問題,最好能統一時間,統一稱重稱,統一稱重方式。
新生兒期時體重不增
有些剛出生的寶寶,家長會發現寶寶體重沒有增長,反而有下降的現象。這種現象多存在於生後1周內,因奶量攝入不足、水分丟失、胎糞排出等原因,可出現暫時性體重下降,屬於生理性體重下降,約在生後第3~4天達最低,下降範圍為出生體重的3%~9%,至出生後第7~10天恢復至出生時的體重。
如果體重下降的幅度超過出生體重10%或到第10天還未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則屬於病理狀態,最好能及時到醫院就診,查明原因。
評估生長發育,要學會看這三條曲線
生長發育曲線,包括體重、身高、頭圍曲線繪製。它是將不同年齡的生長標準值按百分位法或標準差單位的等級繪成曲線,它可以顯示正常兒童的生長規律,又標明了正常的變動範圍,可以直接觀察到生長的趨勢和變化情況,及時發現生長偏離現象。
有些家長直接報過來寶寶的身高、體重,就問正常不正常?男女寶寶也不說,這樣醫生無法準確判斷。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寶寶符合這個階段的生長曲線指標,也不能說明寶寶的生長發育就是正常的。
但對於早產兒來講,學會繪製生長發育曲線對於評估寶寶的發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會使用或者看不懂,可以參考《你真的知道你家娃的生長發育規律嗎?這些誤區不少家長都踩了坑!》這篇文章。
造成寶寶不長肉的原因有哪些?
餵養不當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餵養不當造成的寶寶不長肉。有些是因為餵養不足、營養不均衡、奶粉衝的過稀、只給寶寶吃單一的食物、沒有及時添加輔食等原因。具體每個月齡吃奶量以及餵養問題,在規律體檢過程都會指導
遺傳
有些家長就是偏瘦型,寶寶大了之後隨著運動量的增加,嬰兒肥也會逐漸退去,這樣給家長的感覺就是瘦了。
疾病原因
消化系統解剖或者功能上的異常引起消化吸收障礙;
長期發熱、各種急、慢性傳染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均可致分解代謝增加、食物攝入減少及代謝障礙;
早產、多胎、功能營養不良等先天不足也會引起生後的營養不良。
關於寶寶不長肉的原因,如果因疾病造成或者已經造成營養不良,最好能夠到醫院就診,查明原因,遵醫囑治療。
先來找找寶寶不長肉的原因吧~
如何給寶寶添加肉食更營養、更科學?
肉食中富含多種營養素,是寶寶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食物,尤其是其中的優質蛋白質更為重要。如果寶寶缺乏蛋白質,可能造成生長發育遲緩、免疫力低下等問題。
(優質蛋白質,指所含的必需胺基酸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不但能維持健康,並能促進生長發育的蛋白質)
怎樣吃肉更營養、更健康?
肉類根據種屬不同可分為三類:畜肉(如豬肉、牛肉和羊肉等)、禽肉(如雞肉、鴨肉和鵝肉等)和魚蝦蟹貝類(如草魚、小黃花魚、海蝦和扇貝等);根據肉類瘦肉部分所呈現的顏色,又分為紅肉和白肉兩種,畜肉屬於紅肉,禽肉和魚蝦蟹貝類屬於白肉。
如下表中所示,每種肉都有各自的特點,如牛肉蛋白質含量最高、海蝦和扇貝脂肪含量最低、小黃花魚膽固醇含量最低、鴨肉維生素A含量最高、扇貝鐵和鋅含量最高、海蝦硒含量最高,沒有哪種食物佔居營養的首位,所以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需要選擇,均衡的攝入才是王道。
肉食添加原則
要說肉類的添加原則不得不提一句嬰兒輔食的添加時間: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嬰兒添加輔食應從6個月開始,但最早不能早於17周,最晚不能超過26周。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寶寶首先添加富含鐵的食物,比如配方米粉、牛肉、豬肝等。但每個孩子生長發育的情況不同,所以最終應根據孩子的具體表現來判斷是否添加輔食。
肉類的選擇
首選富含鐵的肉食。沒有研究證明對於正常寶寶晚添加易過敏的食物可以有效防止對此類食物過敏,所以媽媽給此類寶寶添加肉類時沒有禁忌,可以根據當地食物的特點來給寶寶添加,如沿海地區的媽媽可以首選扇貝、海蝦等,內陸地區的媽媽可以首選牛肉、豬肝等。
(圖片來源於育兒互助營養與輔食群:Dino媽媽)
輔食的質地
稀泥狀稠糊狀碎末狀足夠軟爛的小塊狀。
但注意對於消化能力弱的寶寶需延長每種質地的添加時間和添加量,讓寶寶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肉食。
食用量推薦
6~12個月嬰兒:25~75克/日
1~2歲幼兒:50~75克/日
3~5歲學齡前兒童:50~75克/日
需要注意的問題
1、寶寶每添加一種新的肉類,媽媽一定要仔細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如溼疹、眼睛紅、腹瀉等等,如果有上述現象,媽媽就要暫停此種食物半年,然後再重新開始嘗試,切不可短時期內反覆嘗試,導致寶寶過敏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生長發育。
2、嬰兒的味蕾是一生中最敏感的時期,所以在肉類在製作過程中切不可加入帶有鹹味或者辛辣味的調料,如鹽、兒童醬油、蜂蜜、胡椒粉、花椒等,少油、少糖是基本的原則。避免破壞寶寶自身的味覺系統,造成今後口味過重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其實在大人嘴裡淡然無味的食品,在嬰兒的嘴裡會品嘗出不一樣的美妙滋味,所以不可以用大人的口感來判斷寶寶的食物的口味。如果寶寶因為腥味拒食,媽媽可以用生薑、蔥等食材去腥。
另外,寶寶的食物一定是用最新鮮的食材單獨烹飪的,最好現做現吃。
3、白肉中脂肪含量少,建議寶寶平時可以適當增加白肉的比例,如魚肉、雞肉、鴨肉、鵝肉等。紅肉中的肌紅素鐵含量較高,所以缺鐵性貧血的寶寶可以多吃一些紅肉,如牛肉。
但不管是哪種肉類,都要適量,攝入過多會對寶寶尚未發育好的消化系統帶來負擔,造成消化不良、肥胖等一系列的疾病。因此媽媽在給寶寶選擇食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葷素搭配,這樣不僅有利於寶寶的生長發育,而且對培養寶寶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
肉類選購技巧
1
什麼樣的魚肉是新鮮的?
1、眼球飽滿凸出,角膜清亮,富有彈性;
2、魚鰓清晰呈鮮紅色,海水魚的鹹腥味或淡水魚的土腥味,無異臭味;
3、表面有透明的黏液,鱗片有光澤且緊密;
4、肌肉堅實有彈性,指壓後凹陷立即消失。
1
什麼樣的肉類是新鮮的?
1、外觀色澤是鮮紅有光澤,不是深紅暗淡無光的;
2、粘度是不沾手的;
3、肉質有彈性;
4、無腥臭味;
5、肉湯感官是清亮的,不是渾濁的。
1
如何識別注水肉?
1、牛肉纖維組織粗,注水後的牛肉像洗過一樣。豬、羊肉纖維組織細,注水後的瘦肉看上去水淋淋的發亮;
2、注水肉粘刀,不注水的肉不易粘刀;
3、用手觸摸裡脊肉的部位,如果手是油膩膩的,就是未注水的,如果水漬漬的則是注過水的,因為注水豬肉衝淡了粘性;
4、貼紙法,將餐巾紙貼在剛切開的切面上,紙上沒有明顯浸潤則說明沒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