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雲調查】 6年背回21位烈士 太行山「背骨人」揭開塵封70多年的秘密

2021-01-12 津雲

津雲新聞記者 王曾 發自山西黎城


70多年前,抗戰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無數八路軍英烈長眠太行山。然而,時至今日,仍有烈士的遺骨留在山上,有的甚至裸露在外。一個叫郭海波的人,6年來上山近百次,將21具烈士遺骨背下山,每次背骨經歷都有一個故事。「背骨人」郭海波揭開了塵封70多年的八路軍秘密。




晉東南太行山山間盆地中,有一個面積不大的縣城——黎城。從縣城沿207國道一路向北20公裡,在虎頭山腳下沿著一條柏油路行進2公裡,半山腰上有一個叫孔家峧的村莊。


今年44歲的郭海波是土生土長的孔家峧村人。來此之前,津雲記者就聽說郭海波上山背骨的故事,但沒想到採訪當天,就被郭海波帶上了山。一個黃色口袋,一把鐮刀、兩瓶礦泉水、三袋方便麵,這是郭海波所有的裝備。


柏油路只修到村子的盡頭,往山上走幾乎就沒有路,平均1.5米高的植被,滿地碎石,無論爬山還是乘車都吃盡了苦頭。1個小時後,一隻輪胎報廢了。更換備胎後,郭海波選擇了另一條路徒步上山。


儘管事先準備了運動鞋、長袖衣服、帽子,裝備一應俱全,但石塊鋒利的稜角、帶刺的植物和90度的懸崖仍然讓人寸步難行。植被茂密的地方,郭海波就用鐮刀砍出一條路,但凡人能鑽過的地方哪怕爬著也要鑽過去。有些地方太陡峭,只能拽著樹杈往上爬。


2個小時,走了還不到3裡山路。已經耗費了大部分體力。郭海波找了一塊大石頭坐在地上,然後拿出一包方便麵就啃上了。一次上山至少要8個小時,無法攜帶熱飯熱菜,只能靠方便麵和礦泉水充飢。


山上本沒路,郭海波走過了,就有了路。




在一處高達5米的懸崖縫隙中,郭海波發現了疑似遺骨。他拽著雜草爬到縫隙底部,在潮溼的雜草邊散布著大大小小十幾塊骨頭。「這骨頭表面鈣化很嚴重,應該是露的時間很長。這應該是當年犧牲後,被人安放在這的。」郭海波說。


「老爺爺咱們回家了。」對著遺骨念叨了一句後,郭海波蹲下身子,將遺骨一塊一塊裝進口袋,每次撿起遺骨的動作都特別緩慢,生怕遺骨再次破碎。


撿完遺骨後,郭海波的眼圈紅了。「太心酸了,骨頭都不全了,應該是被動物……」說著郭海波用衣袖抹了幾下眼睛。


儘管在剛剛發現遺骨的地方周圍可能還有遺骨,但郭海波沒有去再撿,他不想讓遺骨混在一起。因為一處遺骨就是一位烈士。


孔家峧村周邊有名字的大山不下20座,6年來郭海波幾乎走遍了。但每次走的路都不會一樣,因為遺骨不可能集中堆放在同一個地方。


6年來,郭海波上山近百次,將21具烈士遺骨背下山。


說出這個數字的時候,郭海波反問記者,是不是背骨頭的效率不高。很快他說出了答案,每年他只有在春、秋季節上山,因為上山的路相對好走。而且遺骨難尋,最多時候上山二三十次都沒有找到遺骨。




下山的路雖然一樣難走,但速度比上山時快得多。在一處緩坡土包旁邊,郭海波停了下來。他用鐮刀將土包四周的雜草打理了一番,然後對著土包一邊鞠躬一邊說:「八路軍老爺爺,我來看你來了。」


原來,郭海波曾聽村裡的老人說過,土包下埋葬著五名八路軍烈士。路過時郭海波簡單的祭奠一下。更重要的是查看一下遺骨埋葬的情況,如果遺骨裸露在外,郭海波將以最快的速度將遺骨背下來。當下看起來,遺骨埋葬的情況還算是比較好。


郭海波告訴津雲新聞記者,當年八路軍戰士犧牲後,遺體有專門的擔架隊負責處理。有的烈士遺體集中掩埋,有的就地掩埋。有土的地方挖坑,沒土的地方用石頭堆砌,總之基本都會有個像樣的墳墓。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水土流失、地質變化可能導致墳墓坍塌損毀,甚至還有動物的破壞,導致部分烈士遺骨裸露在外。


並沒有人專門讓郭海波背遺骨下山,也沒人給他辛苦費。2009年的時候,郭海波在一次上山途中,意外發現了幾塊人體骨骼。聽放羊的老人說,那就是八路軍的遺骨,這讓他非常震驚和心酸。


2012年,從外地打工回鄉的郭海波沒有再次外出,而是留在了村子裡。沒想到再次上山看到遺骨,發現遺骨又少了一些,於是他決定把遺骨背下山。當時他還沒有找到處理遺骨的辦法,只是把遺骨偷偷放在了自家新房。沒想到幾天後被妻子發現,由於妻子和孩子害怕,他不得不把遺骨暫時放在蘿蔔窖裡。




郭海波從小就聽爺爺郭宜民講起過,郭家曾經是八路軍總部、129師師部的秘密駐地之一。但小時候郭海波不敢主動詢問八路軍當年在自家的戰鬥、工作細節。


郭海波親眼看到過,爺爺曾經拿出很多老舊的紙張,上面記錄著郭家以及孔家峧村村民為八路軍籌糧的帳目,上面還有曾祖父郭建仁的名字。在郭海波的數次追問下,爺爺才講出實情。


當年八路軍總部進駐孔家峧村,郭海波的曾祖父郭建仁是位醫生,在村裡德高望重,而且郭家有很多間房子,可以滿足八路軍總部的人員的需要。於是,當年八路軍總部的秘密基地就設在了郭家。


當年八路軍籌糧的帳目和野戰醫院藥品、傷病員的記錄大部分是由郭建仁參與的。當時敵我形勢嚴峻,孔家峧村所有的人對八路軍秘密基地的事守口如瓶。郭建仁立下祖訓,要世代保守這個秘密。


郭宜民謹遵祖訓,即便抗戰勝利後,也沒有將這件事公開過。所以在史料中,根本查不到八路軍在孔家峧村活動的經歷。


2008年,郭宜民去世後,郭海波在查詢祖輩傳下來的帳單時,意外發現帳單中記錄的關於八路軍活動區域以及野戰醫院的情況,和自己背骨頭的區域大致吻合。為了進一步考證,郭海波決定把這些帳單公開出去,向專家進一步考證。


沒想到,郭海波的決定遭到了老爺爺和父親的反對。「老爺爺特別生氣,不讓他公開,這件事世代不能公開。」郭海波的父親郭瑞錄對津雲新聞記者說。後來在縣領導的多次勸說下,郭海波的老爺爺和父親才放開一點點口子,讓郭海波拿著部分祖傳帳單去求證。


黎城縣八路軍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趙晚芹拿到郭海波的帳單後發現,帳單中記載了很多代號。趙晚芹走訪北京、天津以及八路軍老戰士、烈士子女等,最終發現這些代號就是代表當年八路軍的各個機關、部門。從而也證明了孔家峧村在1940年到1943年之間,曾經是八路軍秘密基地之一。趙晚芹認為,孔家峧村隱藏的秘密填補了八路軍抗戰歷史的一段空白。




究竟有多少名八路軍戰士犧牲在孔家峧村周圍的大山裡?今年92歲高齡的趙玉清,1943年在黎城縣參加八路軍,參與了當地的上黨戰役和多次反掃蕩。當年和他一起參加八路軍的還有11名戰友,但只有趙玉清一人活了下來。


在趙玉清的印象中,孔家峧村以及黎城縣周邊的大山中,當年有數千八路軍戰士犧牲,但具體人數趙玉清也不清楚。在趙玉清看來,當年八路軍的武器裝備和醫療條件太差,否則很多戰士不會犧牲。


郭海波背下山的遺骨怎麼能確認屬於八路軍呢?趙晚芹告訴津雲新聞記者,當年黎城地區是八路軍根據地,只有八路軍和日軍、偽軍的戰鬥。當年的國民黨軍隊在黎城沒有戰鬥經歷。而日軍和偽軍死亡後,他們的屍體已經被搬走了,只有八路軍烈士的遺體在山上安葬。還有曾經參與安葬八路軍烈士遺體的老人親口向趙晚芹講述具體的安葬地點。


這些遺骨也不可能屬於當地的村民。因為村民都有自己的祖墳,死後遺體都會進祖墳,不會留在山上。


此外,在郭海波背下山的遺骨旁邊還發現了子彈等武器,這些武器經過考證都是八路軍兵工廠生產的,甚至還有八路軍軍裝的殘片。


到目前為止,背下山的遺骨中只確定了一位烈士的名字,叫李達水。當時遺骨外有衣服包裹,衣服上有這位烈士的名字。郭海波在祖傳的帳單中找到了李達水的名字,帳單顯示,李達水烈士當時可能是位營級幹部,曾經進入八路軍野戰醫院。他的妻子是河南人,當年住在孔家峧村的窯洞中。




烈士遺骨70多年未被轉移下山,這究竟是為何呢?黎城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孫廣興告訴津雲新聞記者,當年犧牲在黎城的八路軍烈士很多,至今沒有具體的統計數字。而且地點比較分散,當年經歷過戰鬥或者埋葬過八路軍烈士的老人或者高齡或已作古,很多資料難考證。


此外,烈士犧牲的地方當年是荒山。如今林木茂密,當年的路早已經消失。即便有簡易的墓碑,大部分也已經損壞,尋找烈士埋骨的地方很難。


如今在村裡生活的大部分是老人,年輕人大部分外出打工,沒人像郭海波一樣去做這個事情。


黎城在山西並不是一個經濟強縣,當地政府部門對犧牲在山上的烈士遺骨處理沒有專門的項目、經費甚至沒有專門安放如此多遺骨的地方。哪怕在當年八路軍在黎城戰鬥過的十幾個主要戰場設立紀念碑,這筆經費也沒有被批下來。


從2013年開始,郭海波決定自己動手建設一座烈士陵園。他把陵園地址選在當年八路軍開墾過的土地上。和村民賒地,找政府修路,向慈善機構籌款,最終用5萬元錢將烈士墓修建了起來。21具烈士的遺骨終於有了長眠之地。


郭海波修建的烈士陵墓最顯眼的就是紀念碑,但紀念碑上卻沒有字,因為經費的原因紀念碑還沒有完工。郭海波說,沒有字也挺好,如果真讓他在紀念碑上寫碑文,他還不知道寫些什麼,畢竟這裡面有很多無名烈士。




八路軍總部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百團大戰指揮部等,當年八路軍重要的指揮部門都曾設置在郭海波家50多間土宅之中。


因為年久失修,部分土宅漏雨甚至坍塌。今年,國家一筆專項修復基金到位,重新修繕土宅,最大程度還原當年八路軍戰鬥和工作的場景。修繕後的郭海波家,將作為當地一處紅色紀念館。


在孫廣興看來,郭家祖宅的修葺將為黎城紅色文化填上濃重的一筆,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八路軍的抗戰歷史,同時也是對當年犧牲在孔家峧村周圍的八路軍烈士英靈以告慰。


按照相關要求,翻修後紀念館將專門作為展出使用,不允許再居住。不過郭海波卻不想搬走,哪怕讓他當一名義務講解員他也要住在裡面,守著祖宅和那份公開的秘密。

相關焦點

  • 太行山上的「背骨人」 7年安葬21位烈士
    這樣的情景讓他很難受,「必須帶烈士們下山!」郭海波每次都是一人上山尋找,他背著布袋,用鐮刀砍斷擋路的荊棘。(2019年3月28日攝)75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那些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犧牲的烈士們,有些名垂青史,接受人們的敬意,而有些則默默無聞,埋骨山野。在太行山裡,有這樣一位村民,他隻身一人,翻越茫茫大山,只為將八路軍烈士遺骸背下山安葬。
  • 【關注】太行山上的「背骨人」,他7年安葬21具烈士遺骸(附視頻)
    山西日報新媒體綜合報導:70多年前,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八路軍在太行山上與日軍英勇奮戰,不惜犧牲生命……  70多年後,和平年代,太行山裡一位叫郭海波的村民,不忍烈士遺骸散落深山,隻身一人,翻越茫茫大山,7年的時間,上百次尋找,背21具八路軍烈士遺骸下山安葬。
  • 黎城「背骨人」郭海波「再」被中央媒體關注
    日前,「中國網事·感動2019」二季度網絡感動人物評選結果揭曉,長治市黎城縣「背骨人」郭海波榜上有名。這是繼2019年3月榮登「中國好人榜」後,郭海波又一次被中央媒體關注。「背骨人」郭海波是黎城縣孔家峧村村民,7年時間裡,他翻越200餘座山頭,穿梭於懸崖絕壁間,冒著生命危險,從太行山中背出了21具八路軍戰士的遺骸,並為他們修建了陵墓。山高溝深,郭海波依舊堅持找尋。郭海波的家鄉曾是八路軍總部、北方局高幹會議會址、一二九師師部、太行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懷、鄧小平、左權等革命將領曾在此工作和生活。
  • 【鬱氏文化】牛 背 骨 (文/鬱時元) ​
    2020年新春,我們湖北突發新冠狀病毒疫情,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馳援武漢,武漢瞬間按下暫停鍵。在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從萬木蕭條到春暖花開,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在這漫長的兩個多月時間裡,每個人都承受了時間的煎熬。
  • 喬丹的「Air Jordan」(AJ)塵封35年的秘密如今終於被揭開!
    AJ,是Air jordan的簡稱,是NIKE為喬丹推出的子品牌,很多人都不陌生,但你是否又知道為什麼他叫Air Jordan而不是Michael Jordan呢?最近,喬丹經紀人大衛·法爾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抖出了這個塵封35年的秘密。他透露,其實喬丹最初想籤約的是阿迪達斯,而大衛·法爾克確認為他籤約耐克是更好的選擇。兩個人甚至為此鬧掰過一段時間。
  • 犧牲70年 13位無名烈士知是誰?
    70年過去了,13位烈士的事跡,被駐晉城市陽城縣東哄哄村的扶貧隊員白軍社無意間發現。11月15日,他通過新浪微博發出「尋找十三位無名烈士」的帖子,幫助尋找13位烈士的部隊、家鄉和親人。  一次聊天引出往事  「在陽城縣西南山區的董封鄉東哄哄村,一片草木茂盛的山崗上,掩埋著13位無名烈士。他們是當年為保護鄧小平政委而壯烈犧牲的。
  • 鱷魚皮帶六個背大骨
    每隻鱷魚背大骨有六塊,這個圖上有三個大骨說明這張鱷魚皮做成兩條皮帶了,一分為二,一邊三個。正常鱷魚皮帶都是一整條下來的非常完美,但是有時候鱷魚不夠大尺寸不夠長怎麼辦?有些商家就會拼接,一般拼接地方都是皮帶頭部分和尾部分。識別分法就是看紋路,如果紋路生長自然就不是拼接。如果紋路錯開了,那就是拼接了。
  • 被罵「背骨」忍無可忍 楊秋興怒告兩「綠委」(圖)
    楊秋興怒批邱志偉,並指邱議瑩和趙天麟公開用「背骨」、「白賊」字眼攻擊他,要告2人毀謗、妨害名譽。(圖片來自臺媒)  中國臺灣網10月11日消息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9日開記者會抨擊馬英九失言,「立委」邱議瑩和趙天麟竟則攻擊楊秋興,罵其是「背骨」、「白賊」。楊秋興忍無可忍10日宣布下周要控告兩位罵他的「綠委」。
  • 《新聞聯播》主播曝光一個多年秘密!原來這樣背單詞背書可以「過目...
    高中英語提分必備:短語、單詞、高頻詞、作文,聽力,你想要的資料這裡都有,領取點擊:資料《新聞聯播》裡一個讓人好奇了數十年的秘密正式揭秘了!看了這麼多年《新聞聯播》,你一定見過這樣的畫面——主播們收拾的這一大摞稿件,究竟長啥樣?8月19日,一段在《新聞聯播》中看不到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視頻主人公是《新聞聯播》主播康輝和歐陽夏丹,他倆坐在主播臺上,共同揭開了一個小秘密——《新聞聯播》播放完後,主播收拾的稿子長啥樣?
  • 為了58位素未謀面的戰友——東縱老戰士李強推動葵湧革命烈士紀念...
    21年前,年近古稀的李強出錢出力, 坐著摩託車跑坪山、跑大鵬,跑遍了葵湧的山山水水……只為58位素未謀面的戰友,樹碑立傳召忠魂。回「家」1944年,在哥哥的影響下,還在讀小學的李強在河源市龍川縣參加地下交通站工作,後加入東江縱隊北撤後留下的戰士組成的粵贛湘邊縱隊。
  • 靈魂擺渡人!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全部分文不取
    為完成老兵們的祈願,劉德文16年背回200多位老兵骨灰,從臺灣到大陸千裡送歸。1,回不去的故鄉飛機落地後,劉德文在機場出口找到了接機的人。他回答,「我離家快40年了,我不願死在外面,我想回家!」老兵們在街頭巷尾發放宣傳單《我們已沉默了40年》: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如今,已經過去70年,老兵的平均年齡已經達到90歲,幾乎所有人到死也沒見到父母。
  • 碎骨鐵拳!尖頭銀背的山地大猩猩
    紛 繁 世 界 保 持 初 心 ▎碎骨鐵拳!
  • 教師媽媽:小學6年讓兒子「背」這115圖,英語回回考95以上
    教師媽媽:小學6年就讓兒子「背」這115圖,英語「回回」考95以上相對於語文這門學科,英語學科的學習難度有所提升,尤其是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因為從一開始就是基礎的我們母語,再加上低年級的學生思維偏弱,很多知識轉換不過來,所以英語的學習就比較有難度。
  • 博山下莊烈士林30位烈士中 已有8位找到親人
    此時,距離薛雲亭和王清江犧牲已經過去80年了。當日,烈士李文軒的孫子李德偉從臨朐縣趕來,到下莊烈士林祭奠烈士。截至目前,下莊烈士林的30位烈士,已經找到親人的有8位烈士,他們分別是:薛雲亭、南方禹、徐文華、王清江、李文軒、陳洪一、韓俊秀、國承典。此外,畢可為、梁維仁兩位烈士的故鄉有了初步消息,詳細情況還在進一步落實中。
  • 信陽老人義務守護烈士墓70年求助,豫川兩地媒體聯動,幫忙尋找烈士...
    11月1日,大河報第AⅠ05版以《義務守護烈士墓70多年的信陽老人向各方求助,希望實現兩個願望:給烈士立碑為烈士尋親》為題,報導了信陽市商城縣老人餘信炎70多年來義務為劉鄧大軍烈士守墓,並不斷尋找烈士親屬的故事。
  • 烈士紀念日 | 43位上海解放前犧牲的革命志士
    有位名叫哈裡森·福爾曼(Harrison Forman)美國記者,在1949年5月11日拍攝了一組宋公園行刑現場的照片。2020年,這組老照片引起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原常務副組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會長朱佳木研究員的注意。他希望更多人能知道這段歷史,能知道這些人的姓名。朱佳木研究員向上海市地方志系統表達了這一希望。
  • 3代人打探72年苦尋先人忠骨 一封陌生掛號信幫烈士「回家」
    尋找爺爺花玉琢烈士埋骨處成為3代人的重任,歷時72年後,終於在一封陌生掛號信的幫助下,全家人達成了心願。3月30日,家住鹽都區臺創園程實村(與原野花村合併)的花寶祥突然收到一封來自阜寧的陌生掛號信,信封上地址寫的是:鹽城縣葛武公社野花大隊第四生產隊花玉琢烈士後人收。「這是70年前的地址,花玉琢烈士是我的爺爺。」
  • 兩性養生:揭開女人性高潮的六大秘密(組圖)
    原標題:兩性養生:揭開女人性高潮的6大秘密【組圖】  在性愛生活中,每一個女人都渴望自己能夠擁有完美的性高潮體驗,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如願以償。近日,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揭開了女性性高潮的神秘之處,也許能解答你心中的疑問。
  • 稱挺韓國瑜成詐欺共犯 楊秋興道歉了 網友並不接受 直言「背骨就是背骨,怪不得當年被高雄人給唾棄了」
    稱挺韓國瑜成詐欺共犯 楊秋興道歉了 網友並不接受 直言「背骨就是背骨,怪不得當年被高雄人給唾棄了」
  • 人民日報:1-6年級必背古詩詞彙總!糊牆背熟,6年語文穩居第一!
    人民日報:1-6年級必背古詩詞彙總!糊牆背熟,6年語文穩居第一!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科,沒有量的積累,學生的學習就像是一盤散沙,並不能將學習到的語文常識靈活自如地運用。確實,古詩詞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我們中華民族這麼多年傳承下來的經典,如果得不道發揚那真是太悲哀了。所以下面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份小學古詩詞大全,都是需要背的,建議家長為孩子列印!人民日報:1-6年級必背古詩詞彙總!糊牆背熟,6年語文穩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