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太行山上的「背骨人」,他7年安葬21具烈士遺骸(附視頻)

2021-01-12 山西日報


  山西日報新媒體綜合報導:70多年前,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八路軍在太行山上與日軍英勇奮戰,不惜犧牲生命……


  70多年後,和平年代,太行山裡一位叫郭海波的村民,不忍烈士遺骸散落深山,隻身一人,翻越茫茫大山,7年的時間,上百次尋找,背21具八路軍烈士遺骸下山安葬。


  「八路軍老爺爺,咱們回家。」


  「他們把命都丟在了這裡,我做這點事不算啥。」


  這位「70後」村民,用一言一行詮釋著和平年代深沉的家國情懷。


  「很心酸,必須帶烈士下山」


  山西黎城縣孔家峧村,太行山一個狹長的村莊,5公裡長的村落分布在山溝的中間地帶。這裡三面環山,十分隱蔽,正因為特殊的地形特點,在抗戰時期,孔家峧村一度成為八路軍的駐紮地之一。


  郭海波1975年出生,家人世代生活在這裡。他說,小時候就聽爺爺和村裡老人講當年八路軍殺鬼子的故事。村裡老人總說,當年八路軍特別苦,在山上和日寇打遊擊,很多八路軍戰士都獻出了生命。


  2009年,郭海波在山上偶然發現幾塊疑似人體骨骼。放羊老人說,那是「八路軍的骨頭」。郭海波看到,這些遺骨散落在草叢中,大多都不完整了。


  這樣的情景,讓郭海波很難受,當時他就下決心要保護山上的戰士遺骸。


  「必須帶烈士們下山!」郭海波暗下決心。


  2012年,郭海波放棄在外打工的機會,開始在山上尋找烈士遺骸。當時,這件事只有郭海波自己知道,甚至最親近的妻子和孩子,他也沒透露半個字。「擔心他們害怕。」郭海波說。


  郭海波記得,剛開始,他將遺骸悄悄放到了院裡不住人的西屋。有一次,妻子張建玲做飯找柴火,打開袋子一看,是骨頭,把她嚇得夠嗆。看到妻子拎著布袋,郭海波吼道:「別動!那是人骨頭!」。張建玲一下就火了,她大聲說:「你不打工掙錢也就算了,還把死人骨頭背回家,你不怕嚇著我和孩子?」


  妻子跟郭海波生氣,好幾天不說話。郭海波反覆跟妻子溝通,告訴她那是八路軍的遺骨,他們是因為保衛我們生活的家園才犧牲的。最終,妻子的工作做通了。


  就這樣,郭海波由此開始了正式尋找八路軍遺骸的艱辛之路。

  「八路軍老爺爺,咱們回家!」


  地處太行山的黎城縣,僅狹長的孔家峧村就有山頭十幾個,有的像刀砍斧剁一樣,非常險峻,茫茫大山怎麼找?即便是找到怎樣確認就是八路軍的遺骸?這樣的疑問一直縈繞在郭海波心頭。


  在郭海波家的祖宅,曾經駐紮過八路軍將領,至今還保存著近千張糧單、帳單。據長治市黨史辦專家說,郭海波家的單據是真實的,帳單中的代號級別也比較高,涉及八路軍總部直屬單位。根據郭家保存下來的單據計算,糧草往來數量巨大。而孔家峧很可能是八路軍的一個重要秘密機關。


  郭海波一有空就翻看這些糧單、帳單,仔細辨認上面的字跡。他發現,上面可以較精準地定位到八路軍遺骨分布位置。


  「根據糧單上記錄的方向,大致可以定位出當年八路軍的活動範圍。糧單上記錄的送糧數量,大致可以估算出遊擊根據地的範圍。而從糧食種類來看,送細糧的位置大多是野戰醫院,送粗糧的位置是山上駐地和臨時指揮部……」郭海波告訴記者,他還尋訪過村裡上了歲數的老人,在他的腦海中,八路軍烈士遺骨分布圖越來越清晰。


  一身迷彩,一把鐮刀,一個布袋,一壺白開水,兩三個饅頭。這是郭海波每次出發前的「標配」。


  用鐮刀砍掉擋路的荊棘,用布袋背回烈士的遺骸,渴了喝兩口白開水,餓了咬一口乾饃饃。早出晚歸,一出門尋找就是一整天時間。2012年至今,郭海波上山足有百次,他的腳步走遍了黎城大大小小的山頭,還走到了武鄉、左權等周邊革命老區。


  郭海波說,根據老人的講述和積累的經驗,八路軍遺骸周邊會有磚頭和石板,活著的戰士會在上面寫上或刻上犧牲者的名字和部隊番號等。有時候戰鬥激烈緊迫,有的犧牲戰士就近、就地掩埋,堆積起來個小土包。對於有這些特徵的地方,他會格外留意。


  找到散落的遺骸後,他每次都深深鞠一躬並說:「八路軍老爺爺,咱們回家吧。」


  有八路軍遺骸的地方地勢非常艱險,隨著時間推移,八路軍遺骸越來越難找。


  4月初,記者跟隨郭海波上山搜尋的路線幾乎都是懸崖峭壁,山坡近乎垂直,落差很大,30釐米寬的山路只能挪動向前。


  看到郭海波一人尋找顯得有些吃力。記者問:「你為什麼不找個人幫助你一起找?」


  「我不想因為我個人做的事,讓別人有啥閃失。」郭海波說。


  郭海波說,這麼多年來,曾經也有村民表示「不理解」,有人說他是「神經病」,但是自己沒放心上。因為看到八路軍戰士遺骸下山安葬,他就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他們把命都丟在了這裡,我做這點事不算啥」


  2013年,郭海波就開始四處找人幫助籌款,準備修建烈士墓。郭海波將烈士墓的地點,選在了距村子西邊1公裡的一塊坡地上。


  「這片土地是當年八路軍平整出來的,今天我們要在這塊土地上給他們安一個『家』。」郭海波說。


  經過多方努力,郭海波爭取到慈善捐款,又借到一些錢,在2017年,烈士墓終於建成。21口棺木安放著21位烈士的遺骸,烈士們的遺骨靜靜地躺在這裡。


  清明節前夕,黎城縣一些單位組織到烈士墓的石碑前敬獻花圈,也有個人自發前來祭奠。很多人都知道,這座烈士墓裡安葬的八路軍遺骸是郭海波這幾年辛苦找到的。


  有的人見到郭海波會伸出大拇指稱讚他,也有很多人拉著郭海波要跟他合影,但是郭海波覺得他做這件事「不值一提」。


  「他們把命都丟在了這裡,我做這點事不算啥。」郭海波說。


  「尋找八路軍遺骸的工作還要繼續,沒有完成時。」郭海波說,和平年代,我們更不能忘記這些為國盡忠的英雄們。(來源:新華社記者魏飈 趙陽)


相關焦點

  • 太行山上的「背骨人」 7年安葬21位烈士
    這樣的情景讓他很難受,「必須帶烈士們下山!」郭海波每次都是一人上山尋找,他背著布袋,用鐮刀砍斷擋路的荊棘。(2019年3月28日攝)75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那些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犧牲的烈士們,有些名垂青史,接受人們的敬意,而有些則默默無聞,埋骨山野。在太行山裡,有這樣一位村民,他隻身一人,翻越茫茫大山,只為將八路軍烈士遺骸背下山安葬。
  • 【津雲調查】 6年背回21位烈士 太行山「背骨人」揭開塵封70多年的秘密
    然而,時至今日,仍有烈士的遺骨留在山上,有的甚至裸露在外。一個叫郭海波的人,6年來上山近百次,將21具烈士遺骨背下山,每次背骨經歷都有一個故事。「背骨人」郭海波揭開了塵封70多年的八路軍秘密。晉東南太行山山間盆地中,有一個面積不大的縣城——黎城。
  • 黎城「背骨人」郭海波「再」被中央媒體關注
    日前,「中國網事·感動2019」二季度網絡感動人物評選結果揭曉,長治市黎城縣「背骨人」郭海波榜上有名。這是繼2019年3月榮登「中國好人榜」後,郭海波又一次被中央媒體關注。「背骨人」郭海波是黎城縣孔家峧村村民,7年時間裡,他翻越200餘座山頭,穿梭於懸崖絕壁間,冒著生命危險,從太行山中背出了21具八路軍戰士的遺骸,並為他們修建了陵墓。山高溝深,郭海波依舊堅持找尋。郭海波的家鄉曾是八路軍總部、北方局高幹會議會址、一二九師師部、太行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懷、鄧小平、左權等革命將領曾在此工作和生活。
  • 第六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連長,69年了」
    來源:央視網第六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今天(4月4日)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在異國他鄉長眠了60多年志願軍烈士終於回到祖國入土為安。一位88歲的志願軍老兵楊德盛專程從成都趕來對戰友寄託哀思,講述了海外忠魂回家背後的故事。
  • 中國抗美援朝烈士197653名 首批志願軍遺骸安葬
    43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民政部、外交部、總政治部、遼寧省委省政府、瀋陽軍區、瀋陽市委市政府等及抗美援朝烈士家屬、老戰士和社會各界群眾代表800餘人,來到陵園隆重安葬今年3月28日以國禮迎回的在韓志願軍烈士忠骨。記者從儀式上了解到,現已確認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
  • 第六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
    這架飛機當天從韓國仁川國際機場起飛回國,機上載有10位志願軍烈士的遺骸及145件相關遺物。專機進入中國領空後,兩架戰鬥機全程護航,用空軍特有的方式向志願軍烈士致敬。  退役軍人事務部、遼寧省以及北部戰區陸軍某旅有關部門同志等200多人,參加了在機場舉行的志願軍烈士遺骸迎接儀式。
  • 英雄歸來,機場水門最高禮遇迎接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家
    李敬先介紹,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舉行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迎回安葬儀式是一系列紀念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迎回工作不僅活動規格高,遺骸數量也是除第一批437位外,移交數量最多的一次。
  • 後人苦尋烈士胡啟哲的安葬地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1941年,張婷的外公——安徽籍烈士胡啟哲,犧牲在鹽阜革命老區。73年過去了,烈士的墳墓如今在哪?近日,張婷受家人委託來到鹽城,希望找到外公的埋骨處。姜振軍 一舟  老營長不幸犧牲  胡啟哲烈士當年任第9旅25團3營副營長,1940年冬到鹽城抗大五分校學習。
  • 第六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將於4月3日回歸祖國
    【環球網軍事報導】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根據中韓雙方就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達成的共識,第六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將於4月3日回歸祖國,4月4號將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安葬儀式。屆時,新聞頻道將進行直播報導。
  • 美朝會最戳心的細節:65年了,美國人還在尋找失蹤的士兵
    但美國人自己承認的數字是陣亡54246人,失蹤8177人。1995年,美國曾將這六萬多人的姓名都刻在華盛頓的戰爭紀念牆上,紀念碑上還鐫刻「自由不是無代價的」(「Freedom is not free」)幾個大字。
  • 寧波慈谿隆重舉行徐鑑華烈士骨灰安葬儀式
    今日上午,徐鑑華烈士骨灰安葬儀式在慈谿市革命烈士陵園隆重舉行,烈士親屬,市委組織部、宣傳部、政法委等部門以及市公安局民警代表200餘人參加儀式。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沈汝秉出席儀式並講話。安葬儀式簡要回顧了徐鑑華生平事跡。徐鑑華,1962年7月生,浙江慈谿人,中共黨員,1983年8月參加公安工作,生前系浙江省慈谿市公安局交警大隊民警。
  • 1981年杭州雞籠山挖出一陶罐,內裝女性屍骨,專家:秋瑾遺骸
    第一次葬於西湖畔的秋瑾墓 據一位參與拆墳的民工回憶,當時打開墳墓,在手電筒的燈光下發現一具已經腐朽的棺材,秋瑾的遺骨依然完整,頭上的髮髻保持著原狀,上面還插著一支玉簪
  • 何雲:太行山上的「新聞戰士」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何雲,原名朱士翹,1905年生於上虞縣朱巷鄉(今上虞區永和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1年考進杭州師範學校,畢業後回鄉任教,並投身上虞縣農民運動之中。193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讀經濟系,後轉入鐵道傳習所。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毅然停學回國,參加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黨中央決定創辦《新華日報》,何雲被調往漢口參加籌備工作,擔任國際版編輯。
  • 烈士犧牲33年後,這個他素昧平生的連隊為他舉行入陵儀式
    沈國良烈士是個血性男兒、戰鬥英雄,當年,為了在戰場上給部隊開闢進攻通道,打贏戰爭,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排雷!他的事跡和精神,可歌可泣,令人肅然起敬!隨後,73056部隊雷偵連指導員張令昌為沈國良烈士遺骸覆蓋國旗,並與部分官兵共同護送沈國良烈士入陵。▲指導員張令昌和官兵代表共同護送沈國良烈士入陵。
  • 多艘北洋戰艦遭野蠻盜撈 中國潛水員背出遺骸安葬(圖)
    原標題:被日軍爆破,被小偷砸碎多艘北洋戰艦遭日軍野蠻盜撈中國潛水員背出遺骸安葬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透露2009年,黑島海域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艘從南方開來的大船停到了老人石頭附近。當地文史愛好者趙克豪說,從當年7月起,這些操著南方口音的人就在船上架起了一座鋼架平臺,「用一個20噸重的鐵錘向海裡砸,然後再用大鏟子打撈,一次就能打撈上幾噸重的紫銅和鋼鐵,當時紫銅在市場上的價格非常高」。趙克豪說,在堆積如山的碎片中,有20多釐米厚疑似船體甲板的鋼板,還有一些炮彈殼子,以及一些齒輪等部件。
  • 下莊烈士林的故事引國家級媒體關注 又有兩位烈士「找到」親人
    烈士陳洪一的侄子陳昌永一直住在博山城裡,12月17日是他第一次來到位於博山鎮下莊村的這處烈士林。當天,劉榮增烈士的兩個侄女和兩個侄女婿也從萊蕪趕來,劉榮增的弟弟今年82歲,尚在人世,但也從來不知道大哥葬在此地。本報對下莊烈士墓的連續報導持續了一個多月,目前已有7名烈士的後人來到這裡祭奠親人。
  • 中國首次用DNA技術確認歸國無名志願軍遺骸身份
    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讓無名者有名,讓英雄找到親人根據已掌握的情況,這六名烈士犧牲時最小的19歲,最大的31歲。他們於1950年至1951年朝鮮戰場上犧牲,遺骸一直留在了韓國境內。從2014年開始,韓國陸續向中國移交志願軍戰士遺骸,至今已經有6批、總計599名烈士的遺骸回到祖國。他們均為無名烈士,身份難以辨認。
  • 滄縣籍革命烈士曹光耀的遺骸移葬於晉綏革命烈士陵園
    權威信息,第一時間發布   近日,在山西省臨縣大禹鄉發現的滄縣籍革命烈士曹光耀的遺骸從散葬地移葬於晉綏革命烈士陵園,烈士的親人代表弟弟與弟媳從滄縣趕去,與親人做70年後的相聚與道別。
  • 【關注】祖國從未忘記!今天,接烈士回家!
    【關注】祖國從未忘記!今天,接烈士回家!目前,兩枚子彈頭已被河北高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列入革命文物清單易祿亨·腳趾被炸掉半截1953年7月13日易祿亨帶著12名戰士掃清敵人障礙為大部隊開闢道路由於雙方戰鬥非常慘烈同行戰友全部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