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下莊烈士林30位烈士中 已有8位找到親人

2020-12-17 齊魯壹點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11月27日一早,氣溫驟降,博山區博山鎮下莊村村委會的會議室內卻熱氣騰騰。烈士薛雲亭(曾任中共淄博特委軍事部部長)的親屬與烈士王清江(薛雲亭的通訊員)的親屬,這次終於在這裡見面了。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11月27日,在下莊烈士林,薛雲亭烈士的侄孫薛永剛(左)和王清江烈士的侄子王洪山緊緊握手。

「我們一家一直在找你們,這次終於圓了我們全家的心願。今後,我們就是親人了。」緊緊握住王清江侄子王洪山的手,薛雲亭的侄孫薛永剛熱淚盈眶。此時,距離薛雲亭和王清江犧牲已經過去80年了。

當日,烈士李文軒的孫子李德偉從臨朐縣趕來,到下莊烈士林祭奠烈士。

截至目前,下莊烈士林的30位烈士,已經找到親人的有8位烈士,他們分別是:薛雲亭、南方禹、徐文華、王清江、李文軒、陳洪一、韓俊秀、國承典。此外,畢可為、梁維仁兩位烈士的故鄉有了初步消息,詳細情況還在進一步落實中。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薛雲亭烈士的侄孫薛永剛來到下莊學校雲亭書屋參觀,書屋牆上懸掛著薛雲亭烈士的照片。

從陝西韓城趕來見「親人」

「我們已經從陝西省韓城出發,估計明天早上6點就能到淄博。」11月26日晚上8點半,薛永剛給記者打來電話說。

得知王清江的烈士親屬要來淄博的消息後,薛永剛決定來淄博見一見王清江的親屬。

11月27日早上6點,薛雲亭烈士的侄子薛治民,侄孫薛永剛、薛永紅駕車來到博山。

「從韓城來淄博的路,我們熟悉,去年還來到博山下莊村掃墓。」薛永剛告訴記者,為了分辨王清江的墓碑,他上次在墓碑上面用石頭壓了一張紙。這也揭開了為何王清江烈士的墓碑上壓著一塊石頭的謎團。

「兩位烈士犧牲的地點、犧牲經過相同,他們家人的遭遇同樣令人難過。」11月27日,在下莊烈士林,薛永剛緊緊握住王清江侄子王洪山的手,說起了家裡的事情。

原來,薛雲亭參加革命後,來到淄博。沒想到,他的幼子夭亡、妻子離家失蹤,其家庭遭遇與王清江的家庭遭遇基本相近,兩人都沒有留下後代。

「作為烈士的後人,我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博山區委黨校高級講師、博山區文化研究院紅色文化顧問宋傑告訴記者,1937年底,他的祖父宋道生參加博山抗日起義,1938年2月參加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四支隊並加入共產黨,後被選送延安抗大第七期學習,畢業後於1942年5月在太行山林縣抗戰中犧牲。宋道生的遺體及墳墓,至今沒有找到。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王清江烈士的兩個侄子為烈士獻花。

一張珍貴的照片

「我們距離博山比你們近一些,今天早上7點出發的。」王洪山說,王清江烈士是他的四叔。當天,王洪山與堂弟王立山一起從安丘市凌河鎮趕來。

「我們開車去凌河鎮接的他們。」安丘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王東告訴記者,得知尋找王清江烈士家人的消息後,他們立即展開調查。經過查找核對信息、詢問村裡老人,最終找到了王清江烈士的親屬。

「我們只知道四叔參加革命犧牲了,但是具體在哪裡犧牲,一直不清楚。這些年來,老輩人也不斷尋找我四叔的下落,但是沒有任何線索。最大的問題是,我四叔參加革命後,為了不連累家人,就用了化名。他的原名是王清瑎,王清江這個名字我們到現在才知道。」王洪山表示。

「是的,薛雲亭也是一樣。他本名薛有興,參加革命後用了薛雲亭這個名字。幸虧,他的一張照片藏在老家屋簷下一塊瓦片下面,這樣才與他以後的照片對上。」薛治民告訴記者,他們家保留了一張薛雲亭戴著八角帽的照片。這張照片上面有一個持槍的年輕人,從長相上來看,很像王清江的家人。「我覺得持槍的年輕人是王清江。」

說著,薛治民拿出一張發黃的老照片,由於歲月久遠,照片上有很多摺痕。

「能找到四叔的墓碑,我們已經非常高興。如果這張照片上的戰士是我的四叔,那就太好了。」王洪山說,他甚至有點不相信這麼巧合的事情發生。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李文軒烈士的家人為烈士敬上一杯家鄉的酒。

大山中的雲亭書屋

「在博山鎮下莊學校有一間雲亭書屋,這是薛雲亭的戰友們為了紀念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建的。」淄博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隊員邵萬華告訴薛永剛等人。

「我來了博山這麼多次,這是第一次聽說。博山人民把烈士墓保護得很好,對烈士這麼尊敬,實在是讓我們感動。」薛永剛激動地說。

在博山鎮有關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薛雲亭和王清江兩位烈士的親屬來到了博山鎮下莊學校。

「這間雲亭書屋,是1991年前後由博山區委統戰部原副部長、離休老幹部任溪魯提議並命名的。當時任老還捐了一大批圖書,至今保留在雲亭書屋內。」下莊學校司忠惠副校長介紹道。

據了解,任溪魯同志已經去世多年,他曾經在地方上擔任民兵營營長。

「新生入校,老師們就會給他們介紹雲亭書屋的來歷,講述薛雲亭烈士的革命事跡,鼓勵孩子們多看書、看好書。」下莊學校鄭宏偉校長告訴記者,「學校非常重視宣傳烈士事跡,每年入學第一課都要教育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為孩子們講述革命烈士的光輝事跡。每年的清明節、國家公祭日都要組織學生到下莊烈士林進行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

臨朐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

幫烈士尋家人

「從媒體得知博山區有一位臨朐籍烈士的墳墓,臨朐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周世德局長立即派人在臨朐縣展開查找,並親自驅車趕到博山鎮下莊村落實具體情況。」臨朐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衣光迎副局長告訴記者,「周世德局長因有重要的事情未能趕來參加這個活動,他委託我向博山當地黨委政府表達謝意,感謝你們這麼多年,一直細心照顧烈士墓。看到烈士墓保護得這麼好,我們都十分感動。」

62歲的李德偉,是李文軒烈士的孫子。他告訴記者,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自己第一時間告訴了父親李本忠。「我父親今年87歲,患腦血栓,身體不好,不能前來。我告訴他,找到爺爺的墓了,就在淄博。老人很高興,他沒法表達,激動得眼淚都出來了。」

「我爺爺原名叫李文選,但是為了保護家人,他在部隊的化名是李文軒。」李德偉告訴記者,烈士墓碑上刻的地址「原籍臨朐縣五區朱家坡」,應該是「臨朐縣冶源鎮李家營村」,估計是爺爺當年為了保護家人,故意沒有說真實的家鄉地址。

已有8位烈士找到了親人

記者了解到,下莊烈士林30位烈士中,已經找到親人的有8位烈士,他們分別是:薛雲亭、南方禹、徐文華、王清江、李文軒、陳洪一、韓俊秀、國承典。此外,畢可為、梁維仁兩位烈士的故鄉有了初步消息,詳細情況還在進一步落實中。

這麼短的時間,能找到這麼多烈士的家人,可見大家對此事的關注。

博山鎮黨委書記孫雪紅趕到下莊村看望了薛雲亭、王清江、李文軒3位烈士的親屬,對他們遠道而來表示歡迎。「非常歡迎各位烈士的親屬來到博山鎮下莊村。這麼短的時間,就找到這麼多烈士的家人,與魯中晨報的報導是分不開的。同時,淄博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和博山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也做了大量工作。」

淄博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隊長張文表示,「博山鎮有中共博山縣委舊址,無數革命先輩的熱血灑在這片土地上。劉家臺村、下莊村、五福峪等村莊,有豐富的紅色文化,亟需資金開發和人才關注。保護、整理、宣揚紅色文化,也是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方面。」

博山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王雷局長表示,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將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繼續發揚光大。(文/圖 魯中晨報記者 王兵 李波)

相關焦點

  • 下莊烈士林的故事引國家級媒體關注 又有兩位烈士「找到」親人
    文/圖 記者 李波「我父親跟我說,大伯是在南博山王家莊犧牲的,我們去過好多次,但是一直沒有找到。我也是最近幾天,才確認這裡長眠的就是我大伯。」烈士陳洪一的侄子陳昌永一直住在博山城裡,12月17日是他第一次來到位於博山鎮下莊村的這處烈士林。
  • 遼寧60歲老人輾轉8個省份 為400多位烈士找到親人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遼寧60歲老人楊寧輾轉8個省份 他為400多位烈士找到親人(傳承·紅色基因 時代風華) 本報記者 辛 陽 胡婧怡 清晨,遼寧錦州市解放錦州烈士陵園裡迎來一群特別的訪客。在前來祭拜的人群裡,60歲的楊寧頭髮花白,身材精瘦,默默用手機記錄著烈士親屬前來祭拜的一幕幕畫面。13年來,楊寧見證了無數這樣的時刻,他的足跡遍布8個省份大大小小烈士陵園200餘處、村屯184個,為400餘位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找到了親屬。
  • 60歲老伯幫4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久而久之,他們都像是我的親人
    13年來,楊寧見證了無數這樣的時刻,他的足跡遍布8個省份大大小小烈士陵園200餘處、村屯184個,為400餘位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找到了親屬。2019年,楊寧被遼寧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評為「遼寧好人·身邊好人」,被遼寧省慈善總會評為「遼寧公益紅人」。
  • 一封封「尋親信」 讓400多位烈士魂歸故裡
    歷時13年 給4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 在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有一位名叫楊寧的志願者,從2007年開始,他義務尋找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親人和家屬,十三年間在他的幫助下,已經累計有400多位烈士魂歸故裡,找到了親屬。
  • 雨花魂•清明祭,190位烈士家屬在南京雨花臺憑弔親人
    來自50多個雨花臺烈士家庭的190位家屬在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前默哀,敬獻花圈,表達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和對親人的哀思。   1949年4月19日,在一場反對國民黨當局的遊行示威中,年僅22歲的成貽賓犧牲。他去世後的第四天,南京就解放了,他被譽為雨花臺的最後一位烈士。
  • 臨沂測繪員「翻譯」地址幫烈士回家,有兩位烈士親人住址跟他說的...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8月8日訊(記者 李立紅)「讓思念發光 幫烈士回家」大型尋親活動啟動以來,大眾網·海報新聞的「烈士尋親」熱線線索不斷,其中臨沂一地理信息測繪員周厚彪來電幫忙「翻譯住址」,糾正了9位烈士的地址信息。
  • 犧牲70年 13位無名烈士知是誰?
    在這場戰鬥中,負責警衛的紅二連13名戰士在血戰中壯烈犧牲,長眠於陽城。   他們姓甚名誰?他們的家鄉在哪裡?如今還有親人嗎?70年過去了,13位烈士的事跡,被駐晉城市陽城縣東哄哄村的扶貧隊員白軍社無意間發現。11月15日,他通過新浪微博發出「尋找十三位無名烈士」的帖子,幫助尋找13位烈士的部隊、家鄉和親人。
  • 你們在哪裡 一起幫長眠東陽西山的烈士尋找親人
    位於城區西山的市革命烈士陵園,長眠著349位烈士,其中有9位是在東陽犧牲的外地籍烈士,他們大多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剿匪反霸中,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而犧牲的。記者從東陽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了解到,每逢清明等祭奠節日,大部分烈士的親人都會來到陵園悼念家人。而這349位烈士中,仍有13位烈士一直沒有親人前往拜祭。
  • 衡水七旬老人奔走9年找到69位烈士名單(圖)
    賈壽鵬老人提供碑文錄。黃景章,束冀縣政府,和睦井;李中秋,戰士,雙柳樹;楊恆光,戰士,前營;賀二振,戰士,前營;李英敏,戰士,桃園村;張邦了,戰士,沙河村;吳喜和,戰士,沙河村;李平有,戰士,大李莊;賈造水,戰士,賈辛莊;崔東和,戰士,張家莊;周*運,戰士,周家營;郝德瑞,戰士,周家營;鄭計昌,戰士,周家營;王辛田,戰士,豆家莊;楊根曙,戰士,理順井;高金貴,戰士,理順井;楊運起,戰士,理順井;薛盛奎,戰士,理順井;宋中位
  • 為了58位素未謀面的戰友——東縱老戰士李強推動葵湧革命烈士紀念...
    葵湧是深圳歷史上最早的共產主義組織的發源地之一,土洋是東江縱隊成立的地方,沙魚湧見證過抗戰時期的文化名人大營救與東江縱隊北撤等歷史時刻……受革命精神感召,一批又一批葵湧有志青年加入革命隊伍,前赴後繼奔赴前線,灑下青春、熱血,甚至是生命,可他們卻連名字都沒有留存下來……當時的葵湧,只有一座名叫廟角嶺的小山坡上面豎立了一座小小石碑,用以紀念沙魚湧戰鬥中犧牲的12位烈士
  • 孟祥斌烈士妻子葉慶華:11年間,她為數十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了「家」
    2007年11月30日,葉慶華帶著三歲的女兒從江西來金華探親,正在服役的孟祥斌趁難得的團聚,請假帶母女出門,打算給女兒買雙小紅鞋。路過通濟橋時,一名輕生女青年從10多米高的橋上跳下,孟祥斌衝向橋邊、脫掉身上的衣服,一頭扎入河中。女子得救了,他卻沉入冰冷的水底,生命永遠定格在28歲,三歲的女兒永遠失去了父親。
  • 老兵11年前決定幫136位烈士尋親:寄信近千封(圖)
    當地派出所聽說此事後,加入到烈士尋親行動。通過查詢烈士家譜、查閱當地檔案等進一步詳細核查,派出所的民警最終確認,信封上的「王慰華」原名王殿華,並找到了他的親人。   這是山東菏澤54歲的張景憲,在過去11年中,找到的第11位烈士親屬。   2008年起,每天去張和莊烈士陵園轉轉,成為張景憲的習慣。作為一名曾在前線參戰過的退伍兵,他對烈士有種特殊情懷。
  • 三代接力為11位紅軍烈士守墓80多年
    在永州市金洞管理區鳳凰鄉仁光村,羅家祖孫三代接力為11位紅軍烈士守墓80多年—— 杜鵑帶雨思親人 許多人來到永州市金洞管理區鳳凰鄉白果市片區仁光村,瞻仰設在這裡的中國工農紅軍白果市革命烈士陵園。 1934年8月,中央代表任弼時、軍團長蕭克、政委王震率領紅六軍團長徵,從這裡向湘南挺進。當時,紅軍將11位傷員安置在白果市鄉(現已併入鳳凰鄉)百姓家。紅軍離開後,這些傷員慘遭當地團丁殺害。仁光村村民羅開穢等人,將這些紅軍烈士的遺體埋葬在山上。
  • 谷振忠烈士的侄子找到了!
    昨天,本報報導了廣西南寧市舊圩村潘氏三代人為67年前在剿匪戰鬥中英勇犧牲的冰城籍烈士谷振忠、劉芬守墓,並希望尋找兩位烈士的親屬以慰英靈的事跡後,引起各界關注。根據民間組織「尋找親人英烈團」提供的線索,本報記者和賓縣地方志副主編張福平一起,驅車趕到賓縣民和鄉太和村,終於找到了谷振忠烈士的親侄子谷永清。75歲的谷永清老人聽到自己二叔的墓還在,淚水奪眶而出。
  • 為73年前犧牲在新安的沁陽籍烈士尋找親人,以慰烈士英魂
    一群年輕人遠赴戰場 卻埋骨他鄉 73年來 當地村民接力守墓 只為幫他們找到親人 魂歸故裡 …… 在我縣青要山鎮郭佔村一處偏僻的山林裡,長眠著兩位沁陽籍貫烈士閆希山、閆希順,當地村民接力守墓73年,希望找到兩位烈士的親人,讓他們魂歸故土。
  • 跨越62年終了卻心願 烈士朱隆準親人淚灑晉江
    11日下午,在一場由晉江市退役軍人局組織的集體祭掃活動上,不少黨員志願者和小學生代表都見證了這感人一幕:兩位從浙江趕來的烈士家屬難掩淚水,一邊擦拭著墓碑,一邊絮絮叨叨地向烈士介紹著家裡情況。  「朱隆準是我的三伯公,常聽外公說他的英雄事跡,多年來我們一直都在打聽他的消息,卻始終沒有線索。」
  • 13年,為400餘名烈士尋找家屬,這位60歲的老人做到了
    一封來信 這些烈士的親屬之所以能找到親人 離不開今年3月 楊寧告訴我們 解放錦州烈士陵園這裡的500多名抗美援朝志願軍烈士 其中5位當中就有1位貴州籍的烈士
  • 菏澤退伍老兵為烈士找家10餘載 寄信千封被退回九成
    齊魯網菏澤3月8日訊 近期,濟南萊蕪、日照莒縣等地郵遞員和社會熱心人士自發投入到為烈士找家的隊伍中。事件的起因是他們都收到了一封來自山東省菏澤市張和莊烈士陵園的信。像這樣通過「信件」為烈士尋親的,卻並非個例。
  • 倪進宏、李捷、王鰲溪烈士,親人們等著你們「回家」
    2020-04-01 08:14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倪進宏、李捷、王鰲溪烈士,親人們等著你們「回家」紅色文化看傳承·為英烈尋親活動啟動  南報網訊 (融媒體記者 李子俊) 倪進宏、李捷、王鰲溪烈士,親人們等著你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