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11月27日一早,氣溫驟降,博山區博山鎮下莊村村委會的會議室內卻熱氣騰騰。烈士薛雲亭(曾任中共淄博特委軍事部部長)的親屬與烈士王清江(薛雲亭的通訊員)的親屬,這次終於在這裡見面了。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11月27日,在下莊烈士林,薛雲亭烈士的侄孫薛永剛(左)和王清江烈士的侄子王洪山緊緊握手。
「我們一家一直在找你們,這次終於圓了我們全家的心願。今後,我們就是親人了。」緊緊握住王清江侄子王洪山的手,薛雲亭的侄孫薛永剛熱淚盈眶。此時,距離薛雲亭和王清江犧牲已經過去80年了。
當日,烈士李文軒的孫子李德偉從臨朐縣趕來,到下莊烈士林祭奠烈士。
截至目前,下莊烈士林的30位烈士,已經找到親人的有8位烈士,他們分別是:薛雲亭、南方禹、徐文華、王清江、李文軒、陳洪一、韓俊秀、國承典。此外,畢可為、梁維仁兩位烈士的故鄉有了初步消息,詳細情況還在進一步落實中。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薛雲亭烈士的侄孫薛永剛來到下莊學校雲亭書屋參觀,書屋牆上懸掛著薛雲亭烈士的照片。
從陝西韓城趕來見「親人」
「我們已經從陝西省韓城出發,估計明天早上6點就能到淄博。」11月26日晚上8點半,薛永剛給記者打來電話說。
得知王清江的烈士親屬要來淄博的消息後,薛永剛決定來淄博見一見王清江的親屬。
11月27日早上6點,薛雲亭烈士的侄子薛治民,侄孫薛永剛、薛永紅駕車來到博山。
「從韓城來淄博的路,我們熟悉,去年還來到博山下莊村掃墓。」薛永剛告訴記者,為了分辨王清江的墓碑,他上次在墓碑上面用石頭壓了一張紙。這也揭開了為何王清江烈士的墓碑上壓著一塊石頭的謎團。
「兩位烈士犧牲的地點、犧牲經過相同,他們家人的遭遇同樣令人難過。」11月27日,在下莊烈士林,薛永剛緊緊握住王清江侄子王洪山的手,說起了家裡的事情。
原來,薛雲亭參加革命後,來到淄博。沒想到,他的幼子夭亡、妻子離家失蹤,其家庭遭遇與王清江的家庭遭遇基本相近,兩人都沒有留下後代。
「作為烈士的後人,我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博山區委黨校高級講師、博山區文化研究院紅色文化顧問宋傑告訴記者,1937年底,他的祖父宋道生參加博山抗日起義,1938年2月參加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四支隊並加入共產黨,後被選送延安抗大第七期學習,畢業後於1942年5月在太行山林縣抗戰中犧牲。宋道生的遺體及墳墓,至今沒有找到。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王清江烈士的兩個侄子為烈士獻花。
一張珍貴的照片
「我們距離博山比你們近一些,今天早上7點出發的。」王洪山說,王清江烈士是他的四叔。當天,王洪山與堂弟王立山一起從安丘市凌河鎮趕來。
「我們開車去凌河鎮接的他們。」安丘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王東告訴記者,得知尋找王清江烈士家人的消息後,他們立即展開調查。經過查找核對信息、詢問村裡老人,最終找到了王清江烈士的親屬。
「我們只知道四叔參加革命犧牲了,但是具體在哪裡犧牲,一直不清楚。這些年來,老輩人也不斷尋找我四叔的下落,但是沒有任何線索。最大的問題是,我四叔參加革命後,為了不連累家人,就用了化名。他的原名是王清瑎,王清江這個名字我們到現在才知道。」王洪山表示。
「是的,薛雲亭也是一樣。他本名薛有興,參加革命後用了薛雲亭這個名字。幸虧,他的一張照片藏在老家屋簷下一塊瓦片下面,這樣才與他以後的照片對上。」薛治民告訴記者,他們家保留了一張薛雲亭戴著八角帽的照片。這張照片上面有一個持槍的年輕人,從長相上來看,很像王清江的家人。「我覺得持槍的年輕人是王清江。」
說著,薛治民拿出一張發黃的老照片,由於歲月久遠,照片上有很多摺痕。
「能找到四叔的墓碑,我們已經非常高興。如果這張照片上的戰士是我的四叔,那就太好了。」王洪山說,他甚至有點不相信這麼巧合的事情發生。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李文軒烈士的家人為烈士敬上一杯家鄉的酒。
大山中的雲亭書屋
「在博山鎮下莊學校有一間雲亭書屋,這是薛雲亭的戰友們為了紀念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建的。」淄博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隊員邵萬華告訴薛永剛等人。
「我來了博山這麼多次,這是第一次聽說。博山人民把烈士墓保護得很好,對烈士這麼尊敬,實在是讓我們感動。」薛永剛激動地說。
在博山鎮有關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薛雲亭和王清江兩位烈士的親屬來到了博山鎮下莊學校。
「這間雲亭書屋,是1991年前後由博山區委統戰部原副部長、離休老幹部任溪魯提議並命名的。當時任老還捐了一大批圖書,至今保留在雲亭書屋內。」下莊學校司忠惠副校長介紹道。
據了解,任溪魯同志已經去世多年,他曾經在地方上擔任民兵營營長。
「新生入校,老師們就會給他們介紹雲亭書屋的來歷,講述薛雲亭烈士的革命事跡,鼓勵孩子們多看書、看好書。」下莊學校鄭宏偉校長告訴記者,「學校非常重視宣傳烈士事跡,每年入學第一課都要教育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為孩子們講述革命烈士的光輝事跡。每年的清明節、國家公祭日都要組織學生到下莊烈士林進行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
臨朐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
幫烈士尋家人
「從媒體得知博山區有一位臨朐籍烈士的墳墓,臨朐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周世德局長立即派人在臨朐縣展開查找,並親自驅車趕到博山鎮下莊村落實具體情況。」臨朐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衣光迎副局長告訴記者,「周世德局長因有重要的事情未能趕來參加這個活動,他委託我向博山當地黨委政府表達謝意,感謝你們這麼多年,一直細心照顧烈士墓。看到烈士墓保護得這麼好,我們都十分感動。」
62歲的李德偉,是李文軒烈士的孫子。他告訴記者,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自己第一時間告訴了父親李本忠。「我父親今年87歲,患腦血栓,身體不好,不能前來。我告訴他,找到爺爺的墓了,就在淄博。老人很高興,他沒法表達,激動得眼淚都出來了。」
「我爺爺原名叫李文選,但是為了保護家人,他在部隊的化名是李文軒。」李德偉告訴記者,烈士墓碑上刻的地址「原籍臨朐縣五區朱家坡」,應該是「臨朐縣冶源鎮李家營村」,估計是爺爺當年為了保護家人,故意沒有說真實的家鄉地址。
已有8位烈士找到了親人
記者了解到,下莊烈士林30位烈士中,已經找到親人的有8位烈士,他們分別是:薛雲亭、南方禹、徐文華、王清江、李文軒、陳洪一、韓俊秀、國承典。此外,畢可為、梁維仁兩位烈士的故鄉有了初步消息,詳細情況還在進一步落實中。
這麼短的時間,能找到這麼多烈士的家人,可見大家對此事的關注。
博山鎮黨委書記孫雪紅趕到下莊村看望了薛雲亭、王清江、李文軒3位烈士的親屬,對他們遠道而來表示歡迎。「非常歡迎各位烈士的親屬來到博山鎮下莊村。這麼短的時間,就找到這麼多烈士的家人,與魯中晨報的報導是分不開的。同時,淄博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和博山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也做了大量工作。」
淄博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博山3隊隊長張文表示,「博山鎮有中共博山縣委舊址,無數革命先輩的熱血灑在這片土地上。劉家臺村、下莊村、五福峪等村莊,有豐富的紅色文化,亟需資金開發和人才關注。保護、整理、宣揚紅色文化,也是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方面。」
博山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王雷局長表示,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將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繼續發揚光大。(文/圖 魯中晨報記者 王兵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