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振忠烈士的侄子找到了!

2020-12-12 哈爾濱新聞網

75歲谷永清講述二叔谷振忠的故事。

  昨天,本報報導了廣西南寧市舊圩村潘氏三代人為67年前在剿匪戰鬥中英勇犧牲的冰城籍烈士谷振忠、劉芬守墓,並希望尋找兩位烈士的親屬以慰英靈的事跡後,引起各界關注。根據民間組織「尋找親人英烈團」提供的線索,本報記者和賓縣地方志副主編張福平一起,驅車趕到賓縣民和鄉太和村,終於找到了谷振忠烈士的親侄子谷永清。75歲的谷永清老人聽到自己二叔的墓還在,淚水奪眶而出。他說:「有了二叔的消息,爺爺奶奶可以瞑目了!」

  案頭溯源

  在賓縣誌上找到「谷振忠」的記載

  看到本報報導後,一個由烈士後代自發組織的「尋找親人英烈團」組織者之一、作家白玉芳與記者取得聯繫。

  出生於雙城的白玉芳,其父親曾隨四野南徵北戰,目睹了無數犧牲在他鄉的英烈被就地掩埋,與家人失去聯繫。受到父親的影響和囑託,她與眾多愛心人士積極為身葬異地的烈士尋找親人。

  按照谷振忠、劉芬烈士墓上的記載,二人均來自「東北省遼江縣」。但大家幾番查詢,都沒有發現遼江縣的記載。根據潘世榮妻子蘭志英回憶,兩位烈士曾稱是黑龍江人、部隊番號是四野152師454團。

  根據白玉芳等人掌握,152師是1948年在雙城成立的,戰士絕大多數來自哈市及周邊縣市。於是,白玉芳等開始對哈市周邊的烈士名錄進行逐一篩查。此時,賓縣地方志副主編張福平在翻閱《賓縣誌》(1881—1985)「人物」中,查到了這樣一段記載:「谷振忠,賓縣民和鄉太和村人,1924年生。1947年4月參軍,1950年於廣西剿匪戰鬥中犧牲,時年28歲」(應為26歲)。這些信息與廣西方面提供的情況基本相同,讓大家格外高興。

  入村尋人

  村長隨口說出「老谷家有位烈士」

  時隔60多年,在太和村裡還能否尋找到谷振忠烈士的家人?記者與張福平決定前往太和村一探究竟。

  民和鄉位於賓縣以北約30公裡,臨近松花江,是一個以農業種植為主的鄉鎮。驅車穿梭在鄉村公路上,兩旁綠油油的大豆田一望無際。為了提高效率,張福平不停地用手機聯繫當地的熟人,希望能得到一些烈士親人的線索。此時,太和村黨支部書記孟廣範正在鎮裡辦事,得知有記者來採訪,答應當嚮導一起回村。

  62歲的孟廣範在太和村當了幾十年的村委會主任和黨支部書記,對村裡600多戶居民了如指掌。坐上車,聽說記者一行的目的,立即說:「老谷家確實有一位烈士,犧牲很多年了,這個事村裡的老人都知道。」

  傾聽著孟書記講述的往事,汽車直奔谷家而去。

  這是一座普通的東北村居磚房,外牆貼著瓷磚,前後院都種著小園菜。孟支書一邊叫著「谷大哥、谷大哥……」一邊推門而入。屋裡迎出一位老人,雖然頭髮花白、略有駝背,但面色紅潤、精神矍鑠。

  報名參軍

  「二叔『搶』了我父親的名額」

  「谷大哥」名叫谷永清,75歲,一直生活在太和村,父親叫谷振峰,十幾年前去世了。「我二叔叫谷振忠,解放的時候當兵犧牲了……」

  記者向老人講述了廣西潘氏三代人守護谷振忠烈士墓的情況。聽著聽著,谷永清的眼睛溼潤了,繼而淚如泉湧,手也有些發抖。「真的嗎?」「能聯繫上潘家嗎?」「終於有了二叔的消息,爺爺奶奶可以瞑目了!」老人嘴裡不停地叨咕著……

  心情平復後,谷永清回憶起當年的一幕幕往事。

  谷永清說:「1947年,二叔當兵時,我才四五歲。爺爺奶奶原本讓我父親去參軍,後來讓二叔給『搶』了去。當時二叔單身,而我父親已經結婚,並有了兒子。二叔怕當兵打仗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的,自己沒有拖累。因此,爺爺奶奶也就同意了。」

  參軍頭兩個月,谷振忠一直在賓縣訓練,因上過私塾還當上了班長。此後部隊開拔,一家人就再沒有相見,只有幾封家書聯繫。

  直到1950年,好久沒有收到谷振忠來信的谷家,意外在村裡聽到一個消息:同村去當兵的高鳳才在寫家書時,在信紙的背面寫下了「谷振忠已犧牲」字樣。谷家人怎麼也不相信這是真的。直到有一天,收到了一份「烈士證書」時,一家人才相信,不幸真的降臨了。

  犧牲過程

  為鄉親追牛中土匪埋伏自殺殉國

  谷振忠的犧牲給谷家打擊特別大,母親整日以淚洗面,父親則愁眉不展,幾次跑到縣民政局追問二兒子到底犧牲沒有。

  經過核實,當年的民政局幹部還原了谷振忠犧牲的過程:當時谷振忠所在部隊在廣西剿匪。一天土匪下山搶鄉親的牛,谷振忠帶著戰士向山裡追。結果中了埋伏,被土匪包圍。谷振忠派出戰士突圍,請求大部隊前來支援,一舉剿滅土匪。可是土匪很兇,大部隊還沒有趕到,谷振忠等人就已經被打散。撤離時,谷振忠的腿部中槍,眼看著就要被俘,他舉槍自殺,英勇就義。

  烈士後人

  兩個侄孫子都參軍報國

  當時,谷家聽說谷振忠被埋葬在廣西曹州府。後來,谷家也打算去廣西上墳,但打聽了很多人,也沒人知道「曹州府」在什麼地方。

  「每當一個人時,就落淚。沒幾年,奶奶的眼睛就哭瞎了……」谷永清說,看咋勸也不行,爺爺怕奶奶睹物思人,把二叔的照片、證書、遺物等所有物品,全部給燒了。

  父親曾提出把谷永清過繼給弟弟當兒子,也算是有了後人。後來在爺爺奶奶的反對下,這事也就沒再提起。

  這段傷心事,谷家很少提及。唯獨在過年前,谷家都會在十字路口給遠方的谷振忠燒些紙錢。「上面寫著二叔的名字。以前是我來燒,這幾年,孩子們給他們二爺燒……」谷永清說,自己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受到先烈的影響,有兩個兒子都參了軍,其中小兒子現在還在部隊,是副團級幹部。

  今年88歲的李清連老人是谷振忠的髮小,兩人先後參軍,在不同的部隊。李老講,谷振忠大高個、團團臉、特別精神,為人處事特別仗義。去當兵時,由於報名時間不同,二人沒有分到同一個部隊。當他從朝鮮戰場回家後,才知道谷振忠已經犧牲了,為此難過了好久。

  得知二叔的下落,谷永清既驚喜、又意外。「二叔,我們一直都在想你。這回有了消息,我們只想感謝為二叔守墓67年的廣西潘家人……」谷永清說。

 

相關焦點

  • 博山下莊烈士林30位烈士中 已有8位找到親人
    烈士薛雲亭(曾任中共淄博特委軍事部部長)的親屬與烈士王清江(薛雲亭的通訊員)的親屬,這次終於在這裡見面了。編輯搜圖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11月27日,在下莊烈士林,薛雲亭烈士的侄孫薛永剛(左)和王清江烈士的侄子王洪山緊緊握手。
  • 下莊烈士林的故事引國家級媒體關注 又有兩位烈士「找到」親人
    文/圖 記者 李波「我父親跟我說,大伯是在南博山王家莊犧牲的,我們去過好多次,但是一直沒有找到。我也是最近幾天,才確認這裡長眠的就是我大伯。」烈士陳洪一的侄子陳昌永一直住在博山城裡,12月17日是他第一次來到位於博山鎮下莊村的這處烈士林。
  • 犧牲70年後,志願者跨省接力,家屬終於找到烈士墓地,這次他們要接他...
    但邵東廉橋政府百姓卻並未遺忘他,為他設立墓碑,修建紀念亭,當地學生年年為烈士掃墓掛青。70年間,黃海龍遠在吉林的親人,也在尋找著他的蹤跡。今年9月,有志願者在湖南邵東一小學校園內發現黃海龍烈士墓,並於近日找到了黃海龍烈士親屬。11月30日,黃海龍烈士的侄子黃軍武和侄女來到邵東,他們準備起完墓,送到殯儀館撿完骨灰,將骨灰帶回吉林。
  • 遼寧60歲老人輾轉8個省份 為400多位烈士找到親人
    烈士親屬鍾明梅手捧一束鮮花早早來到陵園。而這份名單,出自遼寧鞍山市臺安縣的一位志願者——楊寧。 在前來祭拜的人群裡,60歲的楊寧頭髮花白,身材精瘦,默默用手機記錄著烈士親屬前來祭拜的一幕幕畫面。13年來,楊寧見證了無數這樣的時刻,他的足跡遍布8個省份大大小小烈士陵園200餘處、村屯184個,為400餘位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找到了親屬。
  • 為73年前犧牲在新安的沁陽籍烈士尋找親人,以慰烈士英魂
    魂歸故裡 …… 在我縣青要山鎮郭佔村一處偏僻的山林裡,長眠著兩位沁陽籍貫烈士閆希山、閆希順,當地村民接力守墓73年,希望找到兩位烈士的親人,讓他們魂歸故土。
  • 60歲老伯幫4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久而久之,他們都像是我的親人
    在接到楊寧的來信後,貴州調動了全省有關部門及媒體力量,查閱文獻、調查走訪,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最終確認了109位烈士的名字,找到了20位烈士的家屬。「這是我們第一次集中找到這麼多烈士的家屬,要感謝楊寧這樣的志願者。」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副廳長盧剛說。一種堅持為烈士尋親,僅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他就去了不下200次楊寧退休前在臺安縣博物館工作。
  • 南京市和宜賓市聯手為烈士尋親 70年後,烈士倪進宏與妹妹終「相聚」
    任大海說,現在可以告慰英靈了,烈士的妹妹和親屬後人找到了,3月28日,珙縣舉行了隆重的烈士遷葬儀式,歡迎烈士親屬後人前來祭掃。3月29日,當倪桂芳的兒子王盛虎將前一天珙縣烈士遷葬儀式視頻放給她看時,她再一次情不自禁。王盛虎說,很小的時候就聽媽媽說三舅跟著劉鄧大軍在大西南犧牲了,看到這麼隆重的儀式,我們後輩都為三舅感到光榮,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人民對烈士的真情關愛。
  • 孟祥斌烈士妻子葉慶華:11年間,她為數十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了「家」
    13年間,很少有人知道這位烈士的妻子是怎麼挺過來的。直到幾天前,一位志願者告訴錢報記者,葉慶華這些年一直在默默幫抗美援朝烈士尋親。11年間,她已為數十名抗美援朝烈士找到了家。21日,金華家中,孟祥斌烈士的妻子葉慶華接受了小時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
  • 一封掛號信寄給犧牲72年的烈士,老兵5年發出千餘封信為烈士找家
    □楚天都市報記者周萍英 陳倩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中燦姚亮喜兄妹六人在門前的小山上,為伯父修了墓地沈寶棟(右)將信交到了姚遠道的侄子姚亮喜手上一封寄給已故烈士的掛號信,一個模糊的地址,攪動一座城市的人們接力尋親。
  • 清明節前夕,走進徐州市趙店村,瞻仰烈士墓,烈士事跡感天動地
    清明節前夕,走進徐州市新城區大龍湖畔,這裡梅花開得正豔,雖然這裡遠離主城區,遊人依然絡繹不絕,欣賞完梅花,在休息的間隙,見到了一位在此工作的沙朝夫師傅,無意間聽到他介紹他的外祖父是一位烈士,烈士墓就在潘塘街道趙店村,據沙師傅介紹,他的外公申朝宗烈士出生於1903年,是江蘇省銅山縣潘塘鄉趙莊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南昌起義中慘遭敵人殺害,壯烈犧牲
  • 臨沂測繪員「翻譯」地址幫烈士回家,有兩位烈士親人住址跟他說的...
    目前,活動已幫助四位臨沂籍烈士找到親人,記者發現,其中兩家人的住址信息與周厚彪糾正後的地址完全一致。8月8日上午,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聯繫到劉世元烈士的侄子劉珂發,他說,劉世元是臨沂市沂水縣崔家峪鎮西荊山頭人,家人在得知他犧牲後給他立了墓碑。劉世元烈士的家人非常感謝相關部門、好心人的幫助,讓他找到親人。
  • 半個世紀找戰友,烈士終於有了家
    ,基本確定孫德本烈士墓在2012年與其他26位烈士一同遷葬於芝罘區烈士陵園的無名烈士墓中。扈本詢老人瞻仰無名烈士墓14日上午,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扈老來到了芝罘區烈士陵園,在看到無名烈士墓碑時,扈老再也控制不住激動的心情,頓時潸然淚下。「戰友,我找了你50年,終於找到你了!」扈老動情地說。
  • 為酒泉籍烈士尋親——從康西瓦到總寨鎮
    最早長眠於此的烈士們,是犧牲在上個世紀60年代保衛邊境戰鬥中的英雄們,他們中的一位叫尤志茂。「尤志茂,男,酒泉縣總寨公社,1940年出生,解放軍某部隊班長,1962年犧牲。」不到30個字,是我們能找到的關於尤志茂烈士的全部文字信息。從海拔4280米的喀喇崑崙山腹地,白雪皚皚的康西瓦,到河西走廊,水草豐茂的肅州區總寨鎮,我們尋找著這個酒泉娃半個多世紀前的身影。
  • 英雄歸來,機場水門最高禮遇迎接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家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27日消息,剛剛,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機場以水門迎接烈士,給予最高禮遇!
  • 查無此人、地址不詳 寄給烈士的上千封信如何送達?
    2007年,張景憲當選為張和莊社區黨支部書記,一次清明節的掃墓活動觸動了他,他想幫這些烈士找到家人。  名單上的94位烈士,犧牲時最年輕的17歲,最年長的40歲,平均年齡約24歲。  要讓無名烈士既有名又有家,他寄信上千封,收信人是烈士本人  無名烈士終於有了名字,可如何找到烈士的家人,張景憲想到了寫信的方式。他在信封上用大字號標明,收信人是「烈士」,落款是烈士陵園的詳細地址,並附上了自己的手機號。
  • 烈士魂歸五年 親屬來沈祭奠
    周金霞、周波姐弟在烈士英名牆前緬懷周少武烈士。張文魁攝  目前,由退役軍人事務部牽頭髮起的為志願軍烈士遺骸尋找親屬活動,正在全國範圍展開。周少武烈士在韓國土地等待63年,又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等待5年。今年4月4日,周少武烈士的親屬,來自河南濟源的周金霞、周波姐弟來沈祭奠他。周少武成為第一位有親屬來祭奠的歸國在韓志願軍烈士。
  • 江都籍烈士終於找到「家」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組織派人找到張健的母親張朱氏,帶來了蘇北行署頒發的烈屬證,並轉告:「張健已於1948年7月13日犧牲,遺體單獨安葬在山東大韓莊,村莊老者為其捐獻自備棺(壽)材……」幾十年來,張廣世的曾祖母、祖母和父親相繼離世,生前均留遺囑,盼望能找到張健烈士的犧牲地。
  • 你們在哪裡 一起幫長眠東陽西山的烈士尋找親人
    位於城區西山的市革命烈士陵園,長眠著349位烈士,其中有9位是在東陽犧牲的外地籍烈士,他們大多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剿匪反霸中,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而犧牲的。記者從東陽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了解到,每逢清明等祭奠節日,大部分烈士的親人都會來到陵園悼念家人。而這349位烈士中,仍有13位烈士一直沒有親人前往拜祭。
  • 對越自衛反擊戰烈士犧牲30年後家人才知葬何處 母親生前幾乎哭瞎
    各級政府對做好對越自衛還擊戰烈士墓地維護和祭掃接待工作非常重視,據媒體報導,2015年4月財政部曾經發文,為幫助廣西、雲南兩省(區)做好對越自衛還擊戰烈士墓地維護和祭掃接待工作,日前中央財政分別下撥兩省(區)烈士祭掃補助資金各500萬元,用於補助對越自衛還擊戰烈士墓地維修和烈士家屬掃墓接待經費。
  • 雨花魂•清明祭,190位烈士家屬在南京雨花臺憑弔親人
    來自50多個雨花臺烈士家庭的190位家屬在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前默哀,敬獻花圈,表達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和對親人的哀思。他去世後的第四天,南京就解放了,他被譽為雨花臺的最後一位烈士。成貽賓寫給未婚妻的一封書信在央視節目《信中國》中被朗讀,信中提出的「新生十條」引發當代青年強烈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