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小動作不斷,可能是「觸覺失調」,家長發現了嗎?

2020-12-11 小鴻兒媽媽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吃飯的時候抖腿、上課玩橡皮、寫作業的時候東想西想,這些小動作都是孩子經常出現的。

然而你以為是調皮,卻忽略了大問題。

生活中孩子們總是出現上課坐不住,小動作多並且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幹擾、影響。

上課的時候不認真,回家了寫作業更是一塌糊塗。

明明半小時寫好的作業愣是一個小時也完成不了,應了那句「沒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看到這裡,家長是不是都以為孩子這是「多動症」,或者學習習慣不好,不夠專心?

都不是。孩子小動作多,可能是「觸覺」失調,家長們是否有所發現?

一、什麼是「觸覺失調」

在所有的感覺信息中,觸覺的刺激性是最敏感的,觸覺失調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觸覺敏感,另一種是觸覺遲鈍,這兩者都是觸覺系統「故障」造成的。

觸覺系統一旦失調,觸覺敏感的情況就會比較多,因而出現「觸覺敏感」,接收的信息過多,導致前庭控制能力紊亂。

而這前庭是用來維持大腦知識,過濾篩選知識的。

這各個步驟都出現了異常的情況,孩子的行為還能不亂嗎?

觸覺失調的孩子一般來說,對於陌生的環境刺激是比較明顯,他們比較喜歡待在熟悉的環境裡,而越是熟悉環境就容易讓人鬆懈,敏感系統接收的信息就不會那麼複雜,孩子的狀況也會有所改善。

「觸覺失調」導致小動作不斷,家長們務必重視。

二、「觸覺失調」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現

電視劇《歡樂頌》在開播後受到了很多的好評,儘管是在幾年後的現在,也有人稱讚劇中人物的演技,情節設計巧妙,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而幾個女孩兒的人生經歷也非常不同尋常,其中,由劉濤飾演的「安迪」因為過人的才能,對友情的真摯,被許多所喜愛、

甚至有網友直呼:路轉粉的在這裡集合!

觀看之餘,你是否發現,其實安迪就有明顯的觸覺失調問題呢?

魏渭是安迪在國外的時候,因為一個論壇而認識的「網友」,回國後因賭約而相見。

幾番周折,兩人成為了情侶,就在魏渭想要進一步發展,可以牽手擁抱的時候,他被拒絕了。

第一次被拒絕的時候還以為是不習慣,但是直到自己對安迪展開的懷抱被狠狠的推開,他才了解到安迪小時候的一些事情。

由於各種經歷,安迪不習慣別人碰自己,一點都不能允許,即使是感情非常要好的姐妹,和自己可能成為人生伴侶的男朋友也是不可以逾越的「禁地」。

觸覺失調的表現之一,就是害怕觸碰。

一般來說,小朋友的觸覺失調都是比較輕微的,因為他們沒有什麼人生閱歷可以讓自己那麼恐懼陌生感。

所以小朋友最簡單的表現就是不喜歡排隊、討厭擁擠的人群、拒絕別人摸自己等。

而安迪之所以成年了還抗拒觸碰,是因為心底有陰影,她走不出來,所以任何一絲絲的行為都會反射出非常多的信息給到觸覺系統,從而做出過激反應。

喜歡舊的東西。

大姨家的孩子就有一個習慣--抱著媽媽以前的一件睡衣睡覺。

孩子說,這件睡衣從自己小的時候就在自己身邊了,春夏秋冬都是和她一起睡的,這件睡衣的作用就像是別人喜歡抱著娃娃睡一樣,非常有安全感。

這樣的行為和習慣是典型的觸覺失調,同樣的方式還有抓媽媽的手睡覺、咬手指等,爸爸媽媽們可別覺得這是一些習慣了的「小動作」,很可能就是因為孩子的觸覺失調了,才發生這樣的情況。

情緒一會兒活潑一會兒非常安靜。

這明顯的情緒變化是因為孩子處在陌生環境下的作用。

有的孩子明明是非常活潑的,但是當他們和父母一起到朋友家裡做客的時候,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

比如自己一個人躲在角落裡玩,蹲在屋簷看螞蟻,情緒激動容易發脾氣,這些小小的變化可是非常經典的觸覺失調因為環境所產生的反應了。

容易有依賴。

這和小朋友習慣抱著自己熟悉的東西睡覺是一樣的,只是行為的目的不同,家長們可以理解為孩子是因為「安全感」而有這樣的行為,也是觸覺失調讓信息增加,使得孩子沒有了「安全感」。

孩子觸覺失調的表現很多,每個小朋友也有自己的習慣,

並不能千篇一律的認為孩子到底是還是不是,這就需要家長們的細心發現了。

三、「觸覺失調」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那天路過超市門口,看見兩個小朋友在爭吵。

男孩碰了一下女孩,女孩立馬憤怒的叫道:「能不能不要碰我啊?」一臉嫌棄的臉色,真的讓我哭笑不得。

男孩也不示弱,皺著眉頭對女孩說:「我又不是故意的,不小心撞到了,順手拍了一下沾到的灰還不是幫你!好心沒好報!」

這一幕幕的,讓我這個旁觀者也有了一些想法。兩人一個大概7歲,一個應該只有5歲的樣子,兩人穿衣風格很不一樣,我覺得應該不是兄妹。

果然,我還沒有在門口的奶茶店落腳,就看見兩個人的媽媽出現了。

女孩兒的媽媽一手抱過孩子,問怎麼一臉不開心的樣子呢?孩子氣衝衝的回答:「讓他不要碰我,就是要碰我,煩死了!說了都聽不見。」媽媽尷尬的看向小男孩,連忙解圍:「哥哥可能是好心,你應該聽聽他的原因的呀。」孩子不想繼續討論下去了,於是便讓媽媽帶自己回家。

觸覺失調的孩子,往往是比較敏感的。

像案例中的小朋友一樣,雖然哥哥或許真的是不小心碰到了,而且也不是故意的,出手是想幫妹妹弄掉身上髒的東西,可是觸覺失調的女孩兒卻不這麼想。

她本能的覺得這是一種侵犯,而且是在自己示意這樣的行為不好的時候,對方仍然不聽勸阻,要碰自己。

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惱火的事情,這麼小的孩子其實已經有主見了,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不是,所以男孩剛好撞槍口上了。

孩子的另外一個敏感體現在,不願意聽從勸解。女孩兒壓根就不想聽解釋,就算媽媽再三勸說自己也無濟於事,認定了的事情就是這樣了,沒有辦法改變。

這也是觸覺失調的孩子,非常明顯的一個特徵:執著。

這個執著指的並不是孩子們追求自己的夢想不顧一切的執著,更大程度上,是「軸」。

成年人眼裡的「軸」其實代表的是不好的一個意思,說明這個人刻板固執,不講人情也不懂變通,是非常死板,不受人歡迎的行為。那麼為什麼觸覺失調的孩子也會這麼「死板」呢?

因為信息反饋給孩子太多,處理紊亂。

就像安迪用幾十年的時間也走不出兒時的陰影,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一樣,孩子是沒有辦法通過這樣的「磨合」去解決自己觸覺失調的問題的,這也提醒我們的家長,在幫助孩子解決觸覺失調問題時,不能盲目強硬。

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弱。

觸覺失調的孩子總是有許多「怪癖」,比如不能動自己的東西,不可以碰自己等,這些小小的規矩都是在畫地為牢,孩子們想用這些的方式保護自己。

對朋友設定了很多「規矩」的孩子是得不到他們的喜歡的,誰願意在交朋友的時候還一本正經、規規矩矩的呢?

甚至還有很多自己都不喜歡的條例。所以一旦孩子們感受到他人的排斥,就會拒絕來往。

然而,這些觸覺失調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是「生病」了,需要「啄木鳥」醫生來為自己醫治。自己得不到朋友的喜歡,孩子們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改變自己,迎合他們,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另一種是堅持自己,忽視他人,繼續做最「真實」你自己。

顯然,觸覺失調的小朋友們都會選擇後者。

觸覺失調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這一點是比較理解也是很常見的,孩子寫作業不專心、上課容易坐不住,吃飯的時候動來動去,都是「觸覺失調」在搗鬼。

那麼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就難以用心,孩子一心多用了,學習的效率就容易下降,成績退步和學業跟不上別人,這些都成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有的時候,孩子不是不喜歡學習,而且有些力不從心了。

不管孩子們對此的反應如何,家長們都要幫助孩子緩解症狀,解決問題。

四、家長應該如何改善孩子「觸覺失調」的狀況?

小米有非常明顯的觸覺失調表現。

一天,媽媽帶著孩子去商場逛街,走著走著看見了一家麥當勞,孩子告訴媽媽想吃一個冰淇淋,媽媽想著夏天這麼熱,而且還有偶爾吃一點冰淇淋也不會太影響身體,於是就帶著孩子去買冰淇淋。

打開門,店內高朋滿座,根本沒有多餘的位置了,這可讓小米和媽媽兩人落了個空,本來還想乘機休息一下的,這下看來是不可能了。

但是孩子仍然沒有放棄吃冰淇淋,媽媽看了看四周,發現甜品站的人還挺少,就帶著孩子去外面的甜品站排隊等著買孩子的冰淇淋。

本來孩子還東想西想,非常開心的等待著,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排著排著突然人多了起來,小米這下可不一樣了,神情慌張,感覺眼淚都要溢出來了。

排隊的人還在繼續增加,隊伍越來越擁擠。

孩子哭著問媽媽:「媽媽我不想排隊了,我害怕。」

面對孩子的哭訴,小米媽媽一頭霧水,這是怎麼了?

小米正是因為看到密集的陌生人群,孩子擁擠的隊伍而感到了恐慌,觸覺系統反饋信息過多,引起了孩子的焦慮。

面對孩子「觸覺失調」的狀況,這時父母該怎麼辦呢?

先帶孩子離開當前環境,安撫孩子。

短暫的安慰對孩子來說是無效的,這樣只能加劇孩子緊張焦慮的心情,所以這個時候勸說、兇孩子都是無濟於事的。

先帶孩子離開他恐懼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在一個舒服的環境中平靜自己,這是父母碰到孩子的觸覺失調狀況最先應該做的,只有請平穩了孩子的情緒,才能進一步和孩子溝通,詢問情況並解決問題。

刺激觸覺。

有學者表示,觸覺敏感來源於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對觸覺刺激的缺乏,才讓孩子的觸覺失調,同時家長對孩子存在過度保護。

比如冬天穿的多,平常吃的多,家長總是抱在手上,而不讓孩子自己行動,怕地板硬等等,觸覺接觸量少,直接影響孩子的觸覺發展。

比如冷熱水刺激、沙土遊戲。通過對孩子身體感官的影響和訓練,增加孩子的觸覺意識,提高孩子的反應力。在安全的範圍內,增加減少訓練的量和程度,讓孩子在整個過程中能體會到變化和差異,從而增加認知。

接受正規的教育訓練。

如果家長們自己嘗試未果,或者希望孩子能夠正確、快速的改善,不妨了解一些教育機構和訓練機構,讓專業的人士來為孩子解決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把孩子交給陌生人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家長們要注意分寸,提前讓孩子適應,告訴孩子我們的目的和方法,不要強行讓孩子接受,這樣只會適得其反,並不能幫助孩子很好的解決問題。

孩子觸覺失調是一個大問題,不僅導致孩子小動作多,也容易影響孩子的生活成長,父母應該明白這其中的問題所在,並幫助孩子解決。

對於孩子的觸覺失調,你有什麼經驗或者看法嗎?來評論區留言,期待你的分享。

我是小鴻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小動作不斷?家長要重視,這可能是孩子「觸覺失調」了!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老師總是跟明明的家長反應,明明上課的時候總是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也不聽講,小動作還特別多。明明的媽媽也察覺到了這個問題,只要明明一回家寫作業,總是磨磨蹭蹭,半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作業,明明愣是寫了一個多小時還是沒有做完。
  • 孩子總是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感統失調」了,家長別不當一回事
    不知道家長們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這些事情:孩子總是坐不住,比如看書,寫作業時一會趴著一會躺著,一會又要上廁所,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也不專心,總愛做些小動作。第二種情況是孩子早產或剖腹產造成幼兒壓迫感不足,自然而然觸覺能力就失調了。據統計,我國城市孩子70%以上缺乏專注力、95%以上的剖腹產孩子有感統失調問題。
  • 孩子出現感統失調問題,跟家長有關係嗎?
    我們抱怨孩子的壞毛病、不聽話,可能是冤枉了孩子。一位母親帶著她讀一年級的孩子來做諮詢,一坐下來,她就急切地打開了話匣子:這孩子寫作業總是慢得要命,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寫呀寫,別人一個小時寫完的作業他要寫上兩三個小時。
  • 孩子上課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多半是感統失調「惹的禍」
    文/ 養娃女神Miss劉(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評論)寶媽們是不是經常會覺得自家的娃平時在家挺聰明,一到學習上面就「掉鏈子」,什麼上課不認真聽講,小動作多,放學回家寫個作業也是拖拖拉拉,老師家長怎麼說都不管用。其實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少,不管是在學齡前還是在學齡後,普遍老師都會反應這些孩子們上課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與人交流有問題,考試馬虎,讀書跳行。
  • 金色雨林提醒家長:孩子感統失調不容忽視,6歲之前是最佳發展時期
    感統失調,可能對於很多家長比較陌生,簡單來說,感統失調,就是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是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輸入組合起來,再經過大腦的處理,例如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繫和統一等,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並反饋指導行為、語言、思維等的能力。  感覺統合,也是孩子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感統失調、觸覺遲緩……你的寶寶可能存在這些問題,你知道嗎?
    結果發現,孩子並不是因為粗心大意才算錯的,而是看串行了,把加號錯看成了下一行的減號,而且這種看串行的現象並不是偶爾出現。諮詢過專家後發現,孩子是因為存在感統失調的問題,導致不能夠平衡閱讀,所以才會老是出現看串行的情況。
  • 孩子不認真聽講、小動作不斷?這3個辦法有效糾正!
    孩子剛上一年級,老師反映說孩子上課總是動來動去,一會兒玩弄手中的紙、筆、書本、橡皮或衣角、書包帶,一會兒又去扯同學的頭髮;或者把書翻來翻去,發出聲音,擾亂課堂紀律……
  • 孩子觸覺失調的表現及訓練方法
    而觸覺則是最早發展的感覺系統,是最大、刺激量最多、最基礎的感覺系統。但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總會因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而苦惱,比如:偏食挑食、不喜歡洗臉刷牙、愛吃手或咬指甲蓋、過度粘人、怕別人觸碰自己等。以上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孩子觸覺失調的典型表現。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及早解決孩子的觸覺失調問題呢?
  • 家長謹記!可能因為你的愛乾淨,造成孩子感統失調!
    每當孩子在水坑前玩的正高興的時候,家長看到水花飛濺到孩子身上,整個人的怒氣值都會飆升,會直接拉著孩子走開,並且進行一頓訓斥。又比如孩子喜歡喜歡玩泥巴,喜歡在用沙子堆出來喜歡的形狀,但是家長看到孩子身上的土,就直接會聯想到各種細菌,趕忙告誡孩子,讓孩子遠離這些「不乾淨」的地方。
  • 孩子觸覺失調的表現有哪些?
    各位家長們你知道嗎? 在五感中,觸覺最多,所以觸覺的學習也最重要人類在胚胎時期共有三層,內層發展為內臟,中層發展成骨骼和肌肉,外層形成皮膚和腦神經細胞。觸覺失調分為兩種:觸覺敏感和觸覺遲鈍:可以通過一下措施治療觸覺失調。
  • 觸覺失調不容小視,連《歡樂頌》的安迪都中招了
    安迪身上出現的問題都和她的觸覺失調有關。當觸覺失調出現在自家孩子身上,媽媽們可就著急咯!@Cindy媽媽我家孩子4歲辦半,總是吃指甲,比較膽小,比如去上課,總是自己不敢進教室,得讓我陪著,也愛生氣,生氣時就大喊,怎麼辦?
  • 前庭、觸覺、本體、學習能力失調的常見表現
    沿脊髓下傳的訊息與其他感覺交互作用,幫助保持姿勢的平衡和運動;至於往上傳至大腦較高層次的訊息,則與觸覺、視覺、聽覺、本體感覺信息交互作用,使我們知道空間、方向和我們所處的位置。如果前庭平衡統合失調,表現為多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易眩暈,有些兒童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詞不達意,語言表達困難等。
  • 孩子總是「左右」不分,或是「感統失調」惹的禍,家長要注意
    >8.不會繫鞋帶如果孩子有上述的表現,很大可能就是孩子"感統失調"。這是由於前庭網膜的協調和掌控功能不足,從而造成孩子的重力感和平衡感失常,也因此存在孩子好動、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現象。4.觸覺系統失調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觸覺系統失調的孩子往往不合群,人際交往能力差。一方面表現在孩子愛去招惹別人,另一方面表現在孩子會害怕陌生的環境,當處於陌生環境時會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的現象。
  • 判斷孩子是否感統失調,及時進行感統訓練
    判斷孩子是否感統失調,方法非常簡單。人的感覺統合系統分為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覺與本體覺七大感官。 觸覺統合失調的兒童 往往對別人的觸摸非常敏感,總是擔驚受怕的樣子,不合群,孤僻,表現出不安,缺乏自信,自言自語,無法和人溝通,牴觸和外人溝通
  • 不,寶寶可能只是「觸覺失調」
    「觸覺與生俱來,不需要過多關注」,這是我以前的想法,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兒童行為研究機構發現:觸覺不佳引起的感統失調,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如果12歲前沒有經過感統康復訓練,就很難得到糾正,很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 孩子感統失調的表現
    其實很可能就是感覺統合失調!!!什麼是感覺統合?,愛搞小動作,下課時到處亂跑,愛招惹別人,有攻擊行為,平衡能力差,走路愛摔跤。2.本體感失調動作不協調、反應遲緩、手腳笨拙,做手工、塗色、剪紙等精細動作總是做不好;跳繩、拍球、滑滾軸總也學不會;寫作業時,速度特別慢,邊寫邊玩,寫字不工整;計劃性、條理性、自理能力差,所以事事愛依賴家長。
  • CCTV央視都點名「感統失調」的孩子,家長們可不要疏忽了!
    杭州:在校學生中有17%的兒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主要表現都是感覺統合失調。北京:黃悅勤等2001年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為29.4%。吳漢榮等在2004年通過對264名3~6歲的兒童調查中發現,高達36.74%的兒童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
  • 8個最容易被家長忽視的孩子感統失調信號!很多孩子都有
    或者手工做不好,幼兒園布置的手工作業總是完成不不了,甚至不會系扣子、繫鞋帶等。、玩電子產品的時候,注意力特別集中,但是一到讀書寫字的時候,就注意力不集中、好動不安,小動作多。,對於同齡孩子能輕易做到事情也不敢嘗試,不敢獨自睡覺,或者睡覺的時候不讓關燈,半夜醒來發現爸爸媽媽不在或者一片黑暗會哭鬧,一道黑暗的地方就容易緊張。
  • 兒童感統失調判斷技巧,發現問題越早幹預越好!美嬰教育
    所以一個人從小有感統失調,不進行調整的話,到了12歲之後基本就固定了再想調整也晚了。因此,有感統失調的孩子應當早作打算,早發現早矯正!下面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感統失調的判斷技巧:感覺統合失調中最重要的三大感覺失調分別為前庭平衡失調、本體感失調和觸覺失調。
  • 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因為感統失調,現在糾正還來得及!
    小小廖上課總是走神,別的孩子能好好聽課,他卻小動作不斷;抄寫生字時,經常照著課本抄都能抄錯,數字經常看錯看漏……小小廖的媽媽一直覺得小小廖粗心,不認真,為此沒少吼小小廖,但效果甚微。上小學二年級後,小小廖換了一名班主任老師,這位老師在教了小小廖一個學期後,找來小廖夫妻談話:「結合你們家小小廖這一學期的表現,我懷疑可能是感統失調,建議你們帶孩子去專業機構檢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