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因為感統失調,現在糾正還來得及!

2020-12-20 智慧早教經

小廖夫妻最近有一件煩心事:他們家的小小廖,前段時間在某醫院檢查出了感統失調!這是怎麼回事呢?感統失調又是個什麼鬼呢?

1、學習不好的小小廖,原因在於感統失調

據小小廖的媽媽說,自從上了小學一年級後,她就為小小廖的學習操碎了心,因為做作業的事以及小小廖上課的表現,他們夫妻倆甚至經常在家長群裡被老師點名。

小小廖上課總是走神,別的孩子能好好聽課,他卻小動作不斷;抄寫生字時,經常照著課本抄都能抄錯,數字經常看錯看漏……小小廖的媽媽一直覺得小小廖粗心,不認真,為此沒少吼小小廖,但效果甚微。

上小學二年級後,小小廖換了一名班主任老師,這位老師在教了小小廖一個學期後,找來小廖夫妻談話:「結合你們家小小廖這一學期的表現,我懷疑可能是感統失調,建議你們帶孩子去專業機構檢查一下。」

小廖夫妻一頭霧水,將信將疑地帶著孩子去了某醫院,經過一系列專業測試,醫生得出結論:孩子在學習上出現的這些問題,確實是因為嚴重感統失調,與智商沒有關係。

2、感統失調有哪些表現?

什麼是感統失調呢?感統全稱感覺統合,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用通俗的話來說,感統失調就是大腦和身體的發展不協調。

感統失調的具體表現包括:行動、吃飯、畫畫等動作時雙手協調不良;雖然看到了,但仍然經常碰到桌椅、柱子、門等物體;平衡能力差,手腳笨拙、容易跌倒;順序性、空間意識和時間意識差;繫鞋帶、按鈕扣等精細動作困難;語言表達不到位,經常自言自語,重複別人的話;讀書、寫字時經常丟字漏字、顛倒;容易走神,不安地亂動,小動作多;難以分清左右方向;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聞等等。

感統失調也稱之為學習能力障礙,表現在學習上就是很多父母平常說的「粗心」「不認真」「故意氣我」,其實,很有可能是我們誤解孩子了。

3、感統失調怎麼辦?

出現感統失調,既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後天的原因。先天的原因包括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調,早產或剖腹產,孕期不正確用藥等;後天原因包括大人過度保護,事事包辦,精細動作鍛鍊過少,未鍛鍊爬行直接走路,大人對孩子的限制過多,造成觸覺刺激缺乏等等。

一般來說,感統失調的孩子3歲左右就能表現出來,如果此時加以幹預矯正,是可以改善的和糾正的(越早矯正效果越好),一旦過了12就定型了,要想再改正就難了。

要想避免感統失調,最好是讓孩子多練習爬行、精細動作以及進行觸覺刺激。爬行練習這個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精細動作包括敲打物體、用手抓東西、手指捏細小的物體、撕紙等,觸覺刺激則包括嬰兒期做撫觸,用軟刷子輕刷皮膚、用吹風機的低檔吹皮膚等。

拍球是很好的鍛鍊感統的方法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感統失調,父母也不必驚慌,因為實際上,有8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感統失調表現,這完全可以通過一系列的鍛鍊來糾正,比如說多做精細動作、搭積木、拍球計數、平衡車等,如果情況比較嚴重,也可以通過專業機構的一些專業器械鍛鍊來進行糾正。

你家孩子也有感統失調的表現或者學習能力障礙嗎?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當孩子有這10種「異常」行為,該注意了,可能是感統失調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知道了感覺統合、知道了孩子會感統失調,但是不知道孩子怎樣的表現才算是「感統失調」。因此,有些孩子即便已經出現了「異常」行為,家長也很難意識到孩子是想通過這些行為告訴什麼或者TA想避免什麼,甚至感覺這些行為毫無道理。
  • 孩子感統失調的表現
    覺得聰明伶俐,但是動作不協調、笨手笨腳,他們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要比同齡的孩子讓家長多操心……這些孩子究竟是怎麼了?,愛搞小動作,下課時到處亂跑,愛招惹別人,有攻擊行為,平衡能力差,走路愛摔跤。如何糾正感統失調?
  • 娃的這些鬧心行為,可能是「感統失調」惹的禍,不幹預影響一生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磨蹭拖拉、笨手笨腳;無法理解別人講話、說話含糊不清;學習上也有障礙,寫字歪七扭八;閱讀跳行漏字,注意力不集中;不論怎麼管教,都無法糾正,讓人太不省心了。這一過程,任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形成孩子感統失調的現象。
  • 免費感統講座 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很可能是感統失調!美嬰教育
    感覺統合是孩子其他一切認知活動,比如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思維邏輯的基礎。讓感覺統合能力不佳、大腦潛能發展基礎薄弱的孩子學習複雜的知識,就像在淺淺的地基上建築高樓大廈,會傾斜,如果繼續加到相當高度,還可能倒塌。
  • 孩子走路跌跌撞撞,可能是「感統失調」作祟,家長要及早幹預
    所以孩子現在兩三歲,走路還搖搖晃晃的,小趙也就沒當回事。但面對很多鄰居的疑問,小趙也忍不住懷疑了起來,生怕是孩子大腦發育存在什麼問題。但醫生在仔細檢查後表示,他家孩子的大腦發育並沒有任何問題,孩子之所以走路搖搖晃晃的,其實是因為孩子的感覺統合出現了失調,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表現。
  • 「你孩子感統失調,得治!」不要被騙了,感統失調在家就能「治」
    但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有時候會會心一笑,認為孩子怎麼傻乎乎的,教了還一直做不好,甚至覺得孩子跟我們自己小時候很相似,也是經常犯這種呆呆的錯誤。這樣一想,便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認為是"正常現象"了。但其實這種現象在醫學上,不是一種正常現象,而是被稱為是一種"病"。
  • 為什麼現在出現感統失調的孩子那麼多,是因為孩子脫離了大自然嗎
    感統是人類智慧的基礎,是孩子一切能力發展的根本。這都是孩子敏感期必須要經歷的過程,任何正常孩子都會有的現象,家長用所謂的愛和保護一味的制止孩子這些行為,他們不知道後果會是什麼,也不知道孩子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才能把這些缺失的能力給彌補回來。
  • 感統失調,又一筆早教智商稅嗎?|感統失調|早教|孩子|早教機構|美吉姆
    記者丨蔣超 沈興超日前,成都90後新手媽媽李女士在給孩子選早教班時,從課程顧問口中聽到了一個新詞——「感統失調」。「對方將孩子注意力差、行為習慣不好都歸咎於感統失調,(跟我說)如果不及時糾正,未來將影響孩子成長,還說剖腹產也是影響娃娃感統失調的原因」,李女士既驚嚇又懷疑:「聽起來很懸,總覺得像忽悠。」
  • 孩子走搖搖晃晃,可能是「感統失調」在作祟,家長早幹預娃早恢復
    所以有些鄰居就忍不住問起了小趙,甚至還建議小趙帶孩子去醫院做做檢查,看看是不是孩子大腦發育存在問題?一開始,小趙還沒當回事,覺得自家孩子只不過走路比較遲罷了,因為小趙小時候學會走路就比較遲。所以孩子現在兩三歲,走路還搖搖晃晃的,小趙也就沒當回事。
  • 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他感統失調,12歲前應儘早幹預
    洋洋上幼兒園後,老師總是向洋洋媽反應:孩子上課好動,小動作不斷,不是踢前面人的凳子就是扯旁邊人的衣服;還有伴有攻擊性行為,喜歡招惹別人,班裡小夥伴都被他弄哭好幾個了。遇到這種情況,許多家長第一反應是孩子太調皮,訓斥一頓就好了。但有時候並不能怪孩子,他只是感覺統合失調了。
  • 那些經常被忽略的感統失調表現
    感統訓練的重要性,但卻不知道孩子怎樣的表現才算是「感統失調」。因此,有些孩子即便已經出現了「異常」行為,家長也會很難發現或者是做出判斷。因此,小編給大家總結了10個最容易被忽略的行為表現,家長一定要認真比對!
  • 別總怪孩子學不好,先搞明白啥是「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的孩子聽力檢查一般沒有問題,但他們卻不能專心聽別人的話,也不會對別人的話作出相應的行為反應,讓人覺得他們好像根本沒聽見一樣。但是你會發現,他們走路比較費勁,動作也非常不協調,跑步的時候還常常會出現磨蹭、摔倒的情況,可能也是由於感覺統合失調的緣故。
  • 孩子總穿反鞋,只是因為「感統失調」?背後還有這些原因要知道
    二、除「感統失調」外,孩子穿反鞋可能還與這些原因有關1、尋求父母關注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已經慢慢學會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這時也會有意識減少對孩子的關注,而孩子一旦感覺父母不關心自己,就會產生不安全感,甚至會焦慮,總想著如何才能獲得父母的關注,於是就會出現一些「倒退行為」,比如尿褲子、尿床、穿錯衣服、鞋子等等來轉移父母的關注點,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引起父母關注的方式
  • 動因體育:平衡失調、注意力差,感統失調的孩子12歲就會定型
    注意力差、焦躁易怒、跳讀漏字 竟然是感統失調惹的禍「孩子今年5年級,老師在期末測評裡說他感統失調,老師還說超過12歲就改不了了,急的我帶著孩子去了趟醫院,大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也沒開藥,怎麼辦啊?」家長群裡的一段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隨後一長串的「我家的也是」的家長附和中,還穿插著這樣的留言「我帶孩子去了小區旁邊的早教機構,說能糾正這個問題,3個月就花了1萬多,啥作用都沒有,白花錢……」還有很多家長留言「感統失調是個啥?」
  • 小心是「感統失調」在作怪!
    然後家長不得不在網絡上搜索各種三歲了孩子還不會說話的相關資訊,偶然發現很符合感統失調的表現,就開始懷疑是不是孩子感覺統合能力方面出現了問題。雖然問題的原因可能找到了,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麼確定孩子是否患有感統失調。
  • 孩子總是「左右」不分,或是「感統失調」惹的禍,家長要注意
    視知覺失調的孩子不能順利地進行閱讀,會經常出現錯字、添字或者漏字的現象,或者經常性地將字的偏旁部首顛倒,又或者會經常抄錯題或者抄漏題。這些現象都是感統失調中的視知覺失調。2.聽知覺失調會影響孩子的"聽力"情況聽知覺失調的兒童的聽覺能力一般都會比較弱,也受不了大聲的刺激。
  • 孩子出現「感統失調」,不要驚慌,請聽我說
    這些「好」孩子的標籤幾乎都用在了她身上,但這位孩子的媽媽看到《正向管教》這本書,裡面出現「感統失調」,又看到感統失調的表現與自己的女兒有些相似,就和我聊起了自己的孩子好像是「感統失調」,怎麼辦啊?理論上講,所有孩子出生後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感統失調』問題,別被「感統失調」這個新鮮詞語嚇怕了,雖然裡面有「失調」二字,但家長可以透過學習與刻意引導來解決「感統失調」。那到底什麼是「感統失調」呢?
  • 判斷孩子是否感統失調,及時進行感統訓練
    判斷孩子是否感統失調,方法非常簡單。人的感覺統合系統分為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覺與本體覺七大感官。 這種偏重於平衡能力感統失調、前庭統合失調的孩子,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活潑,可愛,好動。 但這樣的孩子很難與其他人同樂,也很難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育遲緩,說話詞不達意,語言表達困難等。
  • CCTV點名「感統失調」,抓住孩子關鍵期很重要!
    日前,中央電視臺CCTV13新聞頻道對感統失調進行了專題報導。 央視新聞頻道官方認證: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學習困難,表達能力差,語言發育遲緩等狀況,要警惕孩子出現了感統失調,需要針對性的訓練。
  • 感統失調會自愈嗎?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孩子現在感統失調,長大了是不是就好了? 現在很多城市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整個家庭都圍繞著兒女轉。「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是很多家長的心態。這樣的過度保護,使得孩子失去了鍛鍊大腦和身體各大感覺系統協調運作的機會,以至於很多的城市兒童有感統失調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