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本來打算和同事單獨出去逛街,誰知她家的寶寶妞妞也鬧著要跟我們一起去,無奈之下只好帶著這個「小電燈泡」一起去,逛到一半時妞妞便發現了商場裡的氣墊蹦床,在妞妞的軟磨硬泡下我和同事決定讓她玩一個小時,我們倆便坐在一旁聊天,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就到了,妞妞也很自覺的下了蹦床,這時她便懇求道要自己穿鞋並且不需要媽媽的幫助。
結果卻鬧了笑話,因為妞妞將鞋穿反了,同事告訴我,其實她早就料到了妞妞會穿反的,因為妞妞根本分不清左右,在家時經常將衣服、鞋子穿反,不僅分不清自己的左右腳,左右手,甚至在寫作業時也經常分不清左右,這讓同事很是苦惱。
其實分不清左右的現象在學齡前的孩子中普遍存在。我的一位老師朋友向我吐槽,現在的孩子常常會把「6」寫成「9」,把「b」寫成「d」等等類似的情況數不勝數。其實30%的人在區分左右時要比區分「上下」多花12秒的時間。一般來說三歲以前孩子分不清「左右」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身體的感統機能尚未發育成熟,但若已經超過三歲,孩子依舊分不清「左右」,家長就要注意了,可能孩子已經「感統失調」了。
一、「感統失調」您了解嗎?
「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對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不同感覺器官形成的感覺信號進行選擇、接受、整理的過程,而「感統失調」就是感覺信號在統合過程中發生了異常,對外界的刺激不敏感,甚至過分敏感從而導致失調現象的發生。而感統失調的症狀一般分為這幾大類。
1、觸覺敏感過度
觸覺敏感的孩子有點神經質,他們害怕接觸新的陌生環境,害怕與人相處,甚至會無情拒絕別人的邀請,在生活中常表現為不合群、性格孤僻、容易情緒焦慮等,此外常見的偏食、挑食的孩子也屬於觸覺敏感失調,這樣的孩子只執著於特定的口味,不肯嘗試新的味道。
2、聽覺統合失調
這樣的孩子經常表現為「兩耳不聞窗外事」,聽不進別人的一點意見,對於老師和父母的教導也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經常丟三落四。
3、前庭感統失調
前庭感失衡的孩子經常分不清左右,方向感不明,所以這樣的孩子轉圈一般不會有暈眩的感覺,他們喜歡爬高,兜著圈子跑,甚至會經常碰到桌角,無法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這也就是家長口中的「多動症」。
4、本體感不足
本體感不足的孩子沒有自信心,經常消極處事,做事馬馬虎虎,敷衍了事。他們唇部肌肉不能正常協調配合舌頭的發力,所以常常導致發音不準確,最終發展成語言障礙,比如我們常見的口吃就是本體感失衡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感統失調」的兒童已經達到了80%,而且「感統失調」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退,藥物治療也不會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必須通過正規合理的訓練才能得以矯正,所以家長一定要及時了解清楚「感統失調」的症狀,再進行針對性的預防,「感統失調」會出現「穿反鞋」的現象,但並不是孩子穿反鞋就一定是「感統失調」這一方面的原因。
二、除「感統失調」外,孩子穿反鞋可能還與這些原因有關
1、尋求父母關注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已經慢慢學會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這時也會有意識減少對孩子的關注,而孩子一旦感覺父母不關心自己,就會產生不安全感,甚至會焦慮,總想著如何才能獲得父母的關注,於是就會出現一些「倒退行為」,比如尿褲子、尿床、穿錯衣服、鞋子等等來轉移父母的關注點,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引起父母關注的方式,便會故意做錯一些事情。
2、「好奇叛逆」心理在作怪
一般穿反鞋的現象通常發生在孩子2-4歲這一年齡段,這一階段的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的叛逆期,自我意識已經慢慢形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對外界的一切新鮮事物產生好奇感,並在好奇心的促使下,不斷進行探索,這時父母越是不讓孩子做某件事,孩子對這件事的好奇心就越強,為了向父母顯示自己已經是個具有獨立意識的小大人,孩子會朝著父母要求的相反方向發展。
3、鞋子的設計、尺碼太大
現在許多鞋子的設計基本上都以圓頭為主,這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確實難以分清左右。另一方面小孩子的生長發育速度較快,許多家長在給孩子買鞋子時,擔心孩子長得太快穿不了多久,於是就給孩子買大幾號的鞋子,殊不知這樣的鞋子孩子穿起來會很不舒服,因為太大所以腳底沒有安全感,所以為了更好的控制鞋子,反穿則會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
經常把鞋穿反會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影響,比如引起腳趾畸形發育、影響腳底、足弓、甚至間接影響走路姿勢(X型腿和外八)和骨骼生長發育。除以上原因以外,最重要的是要及時糾正改善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
三、想幫孩子改善「感統」,分清左右,家長可以這樣做
身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為人中龍鳳,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也能理解家長對孩子殷切的期望,但是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不盡相同,個體之間也有很大差異,父母想要提升、改善孩子的「感統能力」,不必花費大量的金錢在藥物治療和外界的感統訓練上,家長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發現孩子的這些表現,儘早對其進行有效的感統訓練,孩子的「感統能力」是完全能夠得到改善的。
1、增加親子間的接觸與交流
現在的家長經常忙於工作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往往對孩子產生的一些問題後知後覺,表現的很難過也很不解,為什麼以前就沒有發現呢?這其實就是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平時缺少對孩子的關心,等到問題越來越嚴重時再追悔莫及,此時糾正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適當增加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多陪孩子做做遊戲,及時發現問題,避免「感統失調」現象的發生。
2、鼓勵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都嬌慣的很,恨不得孩子時時刻刻在自己眼皮底下,出於對孩子安全問題的考慮會有意識減少孩子的戶外運動,這其實限制了孩子鍛鍊「感統」能力的機會,所謂的感統能力就是身體各種感覺器官對外界信息的整合能力,若孩子長期接觸不到外界的信息,這種能力就會慢慢減弱直至消失,最終孩子就會出現「感統失調」的現象。
3、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其實孩子的動手能力就是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發展的,若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總是被父母包辦,那孩子就喪失了動手實踐的能力,長期下來孩子感受外界刺激的能力也會逐漸喪失,為了避免這種問題的發生,家長一定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做。
許多家長在發現孩子出現「感統能力失調」時才後知後覺,並會有些操之過急的行為,殊不知這樣不僅改善不了孩子的失調問題,還會耽誤孩子感統訓練的黃金時期,要知道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循序漸漸的,家長在訓練孩子的感統能力時,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少一點指責和批評,多一些鼓勵和表揚從而正確引導孩子改善錯誤行為。
今日互動話題:您家孩子也有「穿反鞋」的經歷嗎?您又是如何引導孩子正確改正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與逗兒媽媽一起探討,讓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共同提高!
我是逗兒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會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幫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