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這一觀點,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愛爾絲博士(Jean Ayres)於1969年提出的。
感覺統合
人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觀,從外界獲得不同的感覺信息,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的信息輸入大腦。
大腦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繫、統一),大腦統合這些感覺信息之後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就是感覺統合。
感統失調則是指「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藥力是無效的,必須通過訓練才能糾正。
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
下面通過一個案例,讓大家感受感統失調給孩子帶來的無奈和辛酸。
案例展示
早上7點,5歲的豆豆艱難地睜開雙眼,從床上爬起來,準備去幼兒園。
因為本體覺不好,他不能很好地穿衣服、系扣子,做起事來笨手笨腳,連筷子也拿不好。
因為口腔觸覺敏感,豆豆總是不喜歡吃蔬菜,又常常掉米粒兒。
媽媽著急地在一旁催促著,豆豆的心理也很著急,但行動上卻依舊慢吞吞,心有餘而力不足。
到了學校門口,豆豆聽到有人喊他的名字,可是因為聽覺辨別能力不好,他不能準確分辨聲音的方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是誰在叫他。
終於看見是誰在叫他了,豆豆和小夥伴一起開心地跑進教室。可是因為本體覺不佳,豆豆經常摔跤,或不小心磕到碰到。
上課了,老師在給大家講故事,可豆豆因為前庭覺失調,注意力很難集中,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進入他的大腦,導致他交頭接耳、小動作多,打擾他人上課。
下課時,老師給豆豆介紹了一位新來的小夥伴,但是因為豆豆觸覺比較敏感,怯於與人交往,所以豆豆依然是自己在角落裡玩。
下午上課時,老師教大家跳舞,小朋友們都學得有模有樣,只有豆豆因為本體感和前庭覺不好,找不到手腳的位置,還分不清左右,姿勢很不協調。
放學回到家,媽媽問豆豆今天都做什麼了,可他卻不能很好地回憶白天的內容,學的東西也沒記住,說話時邏輯性也很差,表達能力欠佳。
洗漱時,因為口腔敏感,豆豆不能很順利地完成刷牙的動作,做事也沒有順序性,磨磨蹭蹭、慢慢吞吞,最後在媽媽的吼聲中,完成了洗漱……
你看,感統失調的孩子就是這樣「熬」過一天的。然而生活中我見過太多孩子,因為家長的忽視和誤解而被耽誤,錯失感統訓練的最佳時機。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成長是有自己規律的,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標準過度要求孩子,要用耐心、用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為什麼孩子會感統失調?
引起感統失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孩子胎位不正所產生固有的平衡感失調;活動空間不足,爬行不足所產生的前庭平衡失調等等。
還有一部分的孩子早產、剖腹產沒有經過產道擠壓造成觸覺不足。
另外家庭養育方式不當,比如家裡老人限制太多,或者是太放縱,過度的保護和溺愛、過早使用學步車等,讓孩子缺乏觸覺刺激、缺少前庭功能的鍛鍊,都會造成孩子身體操作能力欠佳,產生感統失調。
所以家長一定要細心觀察,當孩子出現語言遲緩、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失控、膽小敏感等各種異常表現時,就要及時評估、及早幹預,幫孩子奠定良好的成長基礎。
可以添加我的助教老師獲取評估渠道和簡單幹預方法。
用心為孩子負責
添加助教老師,
獲取評估渠道和方案
感統失調不是病,但它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行改善或者消失。
如果家長未能在12歲前及時帶孩子進行感統訓練,這些影響將會成為孩子進入社會的短板。
最後再次強調一下感統訓練的科學時間段:
0-3歲,是感覺統合失調的預防階段;
3-6歲,是感覺統合訓練的黃金期;
6-8歲,是感覺統合訓練的彌補期;
8-12歲,是感統訓練的末期。
輔助學生素質教育,普及兒童感統訓練,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