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普通話異讀詞的審音原則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略說普通話異讀詞的審音原則

2017年12月20日 15:44 來源:《語言戰略研究》 作者:劉祥柏 劉丹青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三、審音原則例解

  (一)原則1 以北京語音系統為審音依據

  1955 年10 月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召開並形成決議,決議認為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秘書處 1956a)。1956 年2 月6 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指出普通話內涵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秘書處 1956b)。普通話定義自此確立。因此,普通話審音原則按照普通話標準音也就是以北京語音作為依據,是無可置疑的。當然,這個語音標準指的是北京語音系統,包括聲母、韻母、聲調以及連讀變調的語音系統,而不是指每一個字音或詞音。現代北京話沒有入聲、不分尖團,因此,普通話語音相應也就沒有入聲、不分尖團,這一類語音問題就是依據北京語音系統。

    表1 審音原則1 舉例

   

  表1 所列「的士」一詞借自粵方言吸收的外來詞(英語的taxi),現在已經成為普通話詞語,書面寫法已如此定型,口語中實際讀音為dī,這個讀音符合北京語音系統,並不是按照粵方言的讀音照搬過來的,但是這個普通話讀音在字典、詞典裡面一直沒有得到體現,辭書裡的「的」字也沒有dī音。本次審音確定了這個詞音,同時也確定「的」字有dī 音。「 芥藍」 和「 芥菜」( 有的人寫作蓋菜),各為芥菜的一種,按照北京音系讀jiè,而讀作gài 實際上是照搬某些南方方言讀音所致,寫作「蓋」字在北方話或北京話裡面勉強行得通,在一些南方方言裡面反而行不通,比如粵方言「芥菜」的「 芥」 讀作[kai] 音, 而「 蓋」 字讀作[k?i] 音,寫成了「蓋」字反而不符合實際讀音。本次審音確定「芥」字統讀為jiè,符合北京音系的語音規律,也符合普通話和其他漢語方言的對應規律。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馬雲飛)

相關焦點

  • 【審音專題】劉祥柏 劉丹青:略說普通話異讀詞的審音原則*
    近年來,新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工作在教育部的推動下逐步展開,其中確定普通話異讀詞的審音原則,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原則在1985年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並無明確的表述,不過,這並不代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工作缺乏審音原則。
  • 【審音專題】劉祥柏 劉丹青:略說普通話異讀詞的審音原則*
    關鍵詞普通話審音 審音原則 異讀詞 語言調查《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自1985年正式發布後,迄今已30多年。30年來,普通話語音規範出現各種新的情況,迫切需要解決,新時期的普通話審音工作勢在必行。近年來,新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工作在教育部的推動下逐步展開,其中確定普通話異讀詞的審音原則,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 普通話異讀詞到底是怎麼審音的?
    關鍵詞普通話審音 審音原則 異讀詞 語言調查《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自1985年正式發布後,迄今已30多年。30年來,普通話語音規範出現各種新的情況,迫切需要解決,新時期的普通話審音工作勢在必行。近年來,新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工作在教育部的推動下逐步展開,其中確定普通話異讀詞的審音原則,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 「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通過專家鑑定
    「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通過專家鑑定 2016-04-27 來源:語信司   近日,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召開會議,對「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舉例
    195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在北京舉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對漢語規範化的一些原則問題做出決定,動員全國語文工作者共同進行漢語規範化工作。會議有一項決議是:「建議中國科學院聘請專家若干人,組成普通話審音委員會,研究並確定普通話常用詞彙的語音。」普通話常用詞彙語音裡面存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是異讀詞的讀音。異讀詞是指一個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而表示的意義和用法相同。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公告
    為全面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進普通話推廣工作,國家語委於2011年10月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主要內容是研製普通話審音原則,根據當前語言生活發展需要修訂1985年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建立健全普通話語音規範標準體系。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是怎麼回事?
    又 pō-làng ,這些被稱為「異讀詞」。 為促進現代漢語規範化和推廣普通話工作,1956年1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根據全國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的建議,組織成立了普通話審音委員會,開始對普通話異讀詞的讀音進行審定。此後,陸續發表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的正編、續編、三編。1963年,將三次審定的1800餘條異讀詞和190餘條地名匯集成《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發表。
  • 古詩詞讀音究竟怎麼定 語言學家:審音並不涉及文言詞古詩詞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這樣一個專業的概念隨之躍入了公眾的視野。現代漢語的讀音規範究竟是如何制定的?對群眾口頭表達中存在不同讀音的詞,為什麼要進行審定?審音的原則和標準又是什麼?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審音只審普通話中異讀詞什麼是異讀詞?
  • 地名文摘 | 談異讀地名的審音
    中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加上漢語博大精深、方言豐富多樣,產生了很多地名異讀的現象,即雖為同一個字,但地名用字與一般用字讀音不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十分複雜,有古今音變、文白異讀、方言影響、誤讀訛傳等。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初見成效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初見成效 2015-09-10 來源:語信司   日前,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在京召開工作會議,審閱研討《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
  • 教育部針對《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面向社會徵求意見
    中國網6月6日訊(記者 曾瑞鑫)教育部官網消息,為全面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進普通話推廣工作,國家語委於2011年10月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主要內容是研製普通話審音原則,根據當前語言生活發展需要修訂1985年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建立健全普通話語音規範標準體系
  • 從「異讀字」說起
    — 4 —規範的調整也會造成一些字的異讀。1957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以下簡稱《初稿》)有一條審音標準:「古代清入聲字在北京話的聲調,凡是沒有異讀的,就採用北京已經通行的讀法。凡是有異讀的,假若其中有一個是陰平調,原則上就採用陰平,……否則逐字考慮,採用比較通用的讀法。」
  • 這些異讀詞的拼音改了?《咬文嚼字》主編回應
    說(shuì)服變成了說(shuō)服,一騎(jì)紅塵變成了一騎(qí)紅塵,粳(jīng)米變成了粳(gěng)米,蕁(qián)麻疹變成了蕁(xún)麻疹……2月19日,公眾號「普通話水平測試」發表的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漢語多音字之所以折磨人,是因為審音工作太糙了
    一九四九年至今,為規範漢語讀音,曾三次匯集學者成立「普通話審音委員會」,進行了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 第一次始於1955年。當時決定「大力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歷時8年,於1963年編成一份《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
  • —— 「不折騰」的審音 無...
    實際上,它的內容大多數是誤傳,國家語委最新的審音結果還沒有正式公布。(資料圖/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2月28日《南方周末》) 「我的好幾個老師都打電話問,什麼時候把『說(shuō)服』改成『說(shuì)服』了?我說我們沒改過。」最近,67歲的王洪君教授接到的詢問電話特別多。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徵求意見稿|黃安靖|現代漢語詞典
    下面,就來看看網貼中還提到哪些字讀音的修改「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另外還有說(shuō)服。確鑿(què záo),原讀音:確鑿(zuò)。後因從俗改為:確鑿(záo)。蕁(qián)麻疹改為蕁(xún)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