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初見成效

2020-12-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初見成效

2015-09-10 來源:語信司

  日前,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在京召開工作會議,審閱研討《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審音委員會顧問、委員、秘書處成員和課題組成員出席會議,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長田立新出席會議並講話。

  田立新指出,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大均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這也是《語言文字規劃綱要》的主要任務。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關係到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是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文化認同的橋梁和紐帶。審音工作是推廣普及普通話的先導和基礎,我們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負責的高度責任感,攻堅克難,齊心協力做好這項工作。

  審音委員會聽取了課題組所做的研製報告,對審音原則、修訂內容進行了認真研討,對修訂稿給予了充分肯定。委員們一致認可「不折騰」的原則,強調要進一步協調把握好普通話與北京話等方言的關係;文讀與白讀的關係,大眾的語言習慣與學術理據的關係,海峽兩岸語音對比關係,標準的大眾性與引導性、前瞻性的關係等。審音委員會建議近期在重點行業領域廣泛聽取意見,使修訂稿更趨完善,爭取早日發布,為社會各領域和廣大群眾學習使用普通話提供更好的服務。

(責任編輯:李娜)

相關焦點

  • 「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通過專家鑑定
    「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通過專家鑑定 2016-04-27 來源:語信司   近日,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召開會議,對「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公告
    為全面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進普通話推廣工作,國家語委於2011年10月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主要內容是研製普通話審音原則,根據當前語言生活發展需要修訂1985年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建立健全普通話語音規範標準體系。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舉例
    異讀詞的存在使詞語的讀音缺乏明確的標準,給交際帶來許多困擾。消除異讀詞的辦法是進行異讀詞的審音。所謂審音就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異讀詞語的幾個讀音做出取捨,從中確定一個讀音為標準加以推廣,其餘的讀音作為異讀淘汰不用。這是語音規範化裡的主要工作。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於1956年1月組成了普通話審音委員會開始對異讀詞的讀音進行審訂。因為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所以異讀詞的讀音標準根據北京音系。
  • 教育部針對《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面向社會徵求意見
    中國網6月6日訊(記者 曾瑞鑫)教育部官網消息,為全面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進普通話推廣工作,國家語委於2011年10月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主要內容是研製普通話審音原則,根據當前語言生活發展需要修訂1985年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建立健全普通話語音規範標準體系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是怎麼回事?
    為促進現代漢語規範化和推廣普通話工作,1956年1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根據全國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的建議,組織成立了普通話審音委員會,開始對普通話異讀詞的讀音進行審定。此後,陸續發表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的正編、續編、三編。1963年,將三次審定的1800餘條異讀詞和190餘條地名匯集成《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發表。
  •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徵求意見稿|黃安靖|現代漢語詞典
    又如,網帖中所稱「咱,統讀zán,取消zá(咱們)」,第7版中不僅有zá的音,還有多咱、那咱中的zān音;「蔭,統讀yìn,取消yīn」的說法也沒有依據,蔭還是按照「樹蔭」讀yīn,「封妻蔭子」讀yìn標註。據了解,市面通用的工具書《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編輯方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 普通話異讀詞到底是怎麼審音的?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原則在1985年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並無明確的表述,不過,這並不代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工作缺乏審音原則。整理早期普通話審音工作中堅持的一些重要原則,並結合新時期的語言事實,繼承和進一步發展原有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原則,確立新的審音原則,是新時期審音工作的根本和前提。
  • 【審音專題】劉祥柏 劉丹青:略說普通話異讀詞的審音原則*
    近年來,新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工作在教育部的推動下逐步展開,其中確定普通話異讀詞的審音原則,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原則在1985年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並無明確的表述,不過,這並不代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工作缺乏審音原則。
  • 【審音專題】劉祥柏 劉丹青:略說普通話異讀詞的審音原則*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原則在1985年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並無明確的表述,不過,這並不代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工作缺乏審音原則。整理早期普通話審音工作中堅持的一些重要原則,並結合新時期的語言事實,繼承和進一步發展原有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原則,確立新的審音原則,是新時期審音工作的根本和前提。
  • 這些字的讀音修訂了
    教育部語用司、語信司司長田立新介紹,2017年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工作持續推進,去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完成修訂並作為國家標準立項,《義務教育常用詞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修訂)》完成研製,《信息處理用現代漢語詞類標記規範》《中小學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及實施綱要》等規範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獲批立項,第五批12組「推薦使用外語詞中文譯名」正式發布。
  • 從「異讀字」說起
    所以,在1985年頒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下簡稱《審音表》)裡就把「蕁麻疹」一詞裡的「蕁」的讀音審定為「xún」了,但在「蕁麻」一詞裡「蕁」仍讀qián[3]。— 3 —不同字典對同一個字的注音不一致導致了某些異讀的產生。
  • 參加普通話測試要知道這些事
    專家提示,2016年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對一些漢字的讀音進行了新的修訂,但正在徵求意見中,在2019年內正式發布前,應以原讀音為準。語言是社會交流的工具,發音也會隨著社會發展出現變化,進行普通話審音是為了適應大眾需要,應持有一種開放、動態、辯證的語言發展觀。
  • 這些異讀詞的拼音改了?《咬文嚼字》主編回應
    說(shuì)服變成了說(shuō)服,一騎(jì)紅塵變成了一騎(qí)紅塵,粳(jīng)米變成了粳(gěng)米,蕁(qián)麻疹變成了蕁(xún)麻疹……2月19日,公眾號「普通話水平測試」發表的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