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等多個網絡平臺上流傳一張廣西靈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紅頭文件。文件標題為《靈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成立<武則天她媽在欽州>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的通知》。靈山縣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副局長、《武則天她媽在欽州》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辦公室主任勞德聯19日午間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確認,《武則天她媽在欽州》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的成立是屬實的。(11月19日 澎湃新聞)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成立《武則天她媽在欽州》研究工作組,這一消息甫一出現,不少人認為這是在罵人呢。但拋開這看著眼花的標題,「武則天她媽」的研究,確實足以貽笑大方。這一研究何以掀起輿論波瀾,又犯了什麼忌呢?
研究歷史名人,早已是各地在謀求發展時找到的一條道路。為此,各地也上演了不同的戲碼。從備受關注的諸葛亮躬耕之地之爭、諸葛亮故裡之爭、朱熹故裡之爭,甚至到了後來,不管是真人還是假名人,不管是流芳百世的還是遺臭萬年的,只要出了名都要爭上一爭。孫悟空故裡被爭奪,西門慶故裡也被爭奪,這股名人故裡爭奪之風,已經變得烏煙瘴氣。
如今,名人的研究再次突破界限,從名人向名人她媽擴張,好不令人咋舌。研究名人也好,研究名人她媽也好,這些名人真的足夠與當地的發展特質、需求相匹配嗎?武則天確實在中國歷史上貢獻了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和貢獻,但是,與「她媽」有何幹?她媽做出了什麼貢獻值得靈山縣來用武則天她媽作「牌坊」?
這是一地之行為,既已造成如此風浪,如果這種風氣盛行,日後,武則天她爸、武則天她爺爺、××名人的祖宗八代的研究是不是也會遍地開花,成為一個熱門?如此,廣西靈山,豈不是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全國各地,恐怕都有某位名人效應來大誇特誇了。
爭奪研究名人故裡,或者某個稱號的屬地之爭,無非仍然是文化啃老的「後遺症」。這些年來,已經無所不用其極了。從名人故裡到某個產業屬地之爭到紅色革命某個歷史事件屬地之爭,哪個不是打「翻了『醋罈子』」?真正深挖文化根源、對傳統文化大放異彩的又有幾家呢?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藉此促進地方發展無可厚非,但如果都把心思放在爭奪這個「故紙堆」裡的一個名分,而沒有其他的有益作為,那就是一個徒有虛名。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這個思路可以走下去,但是,千萬別認為這是唯一的通天大道。
面對公眾的質疑,廣西靈山縣迅即將《武則天她媽在欽州》研究工作組改名為「武利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這一改名,反倒更加欲蓋彌彰了。
一個地方對名人的研究,貴在參透其可貴的靈魂。如果非得把它當成「脂粉」來搶,只會「花」了自己的妝,迷了自己的眼,影響了前進的路。(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