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周前,《武則天她媽在欽州》火了,起因是廣西靈山縣宣布成立了一個歷史文化研究組,名字叫《武則天她媽在欽州》。
估計如果沒有武則天她媽,諾大的中國應該沒有幾個人知道還有一個縣叫「靈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靈山的這幾位大仙,一下子就讓全國人民都知道,劉三姐的故鄉廣西,還有這樣的一個武則天她媽的縣。
據上遊新聞報導,當地一位官員還表示,《武則天她媽在欽州》這個命名,此前工作組成員也曾討論過該命名會引發熱議,「但武則天她媽就是她媽,我們選擇用客觀事實直白表述,網友、各界人士熱議也沒關係。」
她媽就是她媽,但社會效果不好,因為更多的人在「他媽」的後面會加上個「的」,話就有些不雅了。
其實,按照這個思路,承德人完全可以根據乾隆出生在承德獅子園的傳說,寫一系列的「乾隆他媽在承德」、「乾隆他二姨在承德」、「乾隆他姥姥在承德」... ...,
2.
議論紛紛中,武則天她媽在欽州歷史文化研究組改名了,改成什麼組估計也不會有人太在意了。
在中國歷史上,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女人裡,還有一個慈禧,掌管大清江山四十八年。清朝共計276年,她卻掌權近六分之一,僅次於康熙和乾隆。
不管後世怎麼對她評價,但她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
現在有的女人的成功,有的靠爹,有的靠丈夫,還有的靠兒子,還有的靠美容美臀。慈禧就是因為丈夫和兒子都靠不住,才「女人當自強」,
她爹,就在慈禧入宮後不久,就受到了朝廷的處分,在戰爭的前線奔波中,死在了鎮江。
常常被民間演繹的不可一世的當朝「國丈」,在清朝卻挨了處分罷了官,這也是清朝後期吏治的一個側面,於此,可以管窺慈禧當政的時代背景。
所以,今天的這篇文章,與武則天她媽在欽州相呼應,寫的是慈禧她爸在鎮江死了。
3.
關於慈禧及其身世,一直眾說紛紜。
鹹豐二年(1852年),內務府從滿蒙漢八旗中選出的60名秀女中,又選出28人進入後宮,這是這是慈禧登上政治舞臺的開始。
按照清史專家王開璽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慈禧剛入宮時,絕不是普通宮女,而是清代后妃制度中的第六級——蘭貴人,住在長春宮,鹹豐四年,晉升為懿嬪,鹹豐六年,生了兒子載淳後,晉升為懿妃,七年,晉升為懿貴妃(《太后垂簾》)。
1982年,承德地區話劇團排演了以發生在避暑山莊裡的「辛酉政變」為題材的話劇,名字就叫做《懿貴妃》。
「慈禧」這個名字是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
為了讓人看得明白,人們習慣於把她一直叫慈禧,小的時候就是小慈禧。
關於慈禧的家世,也有各種說法,尤其是還有「山西王小慊」之說,1992年,山西長治縣西坡村還豎起了一個「慈禧太后生母之墓」,那個時候網絡不發達,如果發達的話,這也是一個「慈禧她媽在長治」的課題組。
清史專家俞炳坤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第一手資料,對各類野史中慈禧身世的傳說予以澄清,可以當做信史。
4.
人最沒法選擇的,除了出生的家庭,還有出生的時代。
蘭貴人就是。
她出身的家庭沒問題,但她是沒趕上好時代。
在她選入宮的前兩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滿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後建立「太平天國」,並於1853年3月攻下江寧(今南京),定都於此,改稱天京。
這是一場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武裝運動,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而對於剛剛入宮的蘭貴人來說,這場運動首先讓她失去了父親。
5.
慈禧父親惠徵的生卒年月,在過去的官私著作中都沒有記載,俞炳坤在眾多的史料裡梳理出他的履歷。
按照俞炳坤的研究成果,惠徵出生於嘉慶十年(1805年),死於鹹豐三年(1853年),終年四十九歲。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內閣皇冊,惠徵於道光十一年為筆帖式。道光十四年為吏部二等筆帖式,道光十九年為八品筆帖式,道光二十三年京祭為吏部一等筆帖式。
筆帖式是一個什麼樣的幹部呢?為什麼惠徵提拔的這麼快呢?
《御製增訂清文鑑》這樣解釋:即「執掌部院衙門的文書檔案的官員,叫做筆帖式」,主要掌管翻譯滿漢奏章文書、記錄檔案文書等事宜,是國家公務員。
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部門,現在成都還有一個筆帖式街,在當時也是一個大衙門。
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個抄抄寫寫的單位,沒有什麼油水。但這樣的單位提職快。這些看似清水衙門的單位,領導指數一點兒都不少,即便是後來的朝代,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人數少的小單位,副處正處級領導的指數,比那些轟轟烈烈的實權部門一點都不少。
慈禧她爸惠徵,最一開始就是在這樣一個單位供職。
俞炳坤說:
筆帖式雖然官銜不大,但由於他們能夠接近衙門堂官,所以地位比較重要,特別是擢用主事以後,一般晉升得較快,甚至有做到尚書、侍郎等一、二品大員的。主要領導身邊的主要秘書,幾乎都是這個路數。
惠徵就是這樣。
他於道光二十六年已經充任吏部文選司主事(實際提補主事可能還早一些),道光二十八年春調升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更是惠徵一生中最為得意的年頭。二月他被道光皇帝旻寧圈定為京察一等,由部引見,奉旨交軍機處記名,以道府用。
閏四月初升任該司郎中,併兼任工部寶源局的監督。過不幾天,即在閏四月十七日,內閣奉上諭,宣布任命其為山西歸綏道的道員。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惠徵連升三級,由一個從五品的員外郎,一躍而為正四品的道臺大人。真是官運亨通,青雲直上。
6.道光二十九年七月,惠徵帶著眷屬走馬上任,山西歸綏道下轄歸化城、薩拉齊、清水河、豐鎮、託拉克、寧遠和林格爾七個直隸廳。主要職責是維護社會治安,兼管關務、驛傳和蒙古事務。惠徵到任後,還接管了稅務。
收稅這活兒是個好差事,沒管過稅收的人不知道裡面的妙處。《紅樓夢》第六回寫到,秋盡冬初,天氣冷將上來,劉姥姥家冬事未辦,狗兒不免心中煩慮,因與嶽母劉姥姥鬥起嘴來:"我又沒有個收稅的親戚,又無作官的朋友,有什麼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們未必來理我們呢!
可見,家裡如果有個收稅的親戚,腰杆子也就會不一樣的硬呢。
惠徵是一個好幹部,也擅長於抓經濟工作,在年底考評的時候,山西巡撫龔裕給他的鑑定說:
現查任歸綏道惠徵,接管歸化城稅務雖止數月,尚屬實心辦理。並向朝廷建議「仍令該道就近接管,以專責任」。
道光皇帝批示:戶部知道,表示認可。
可惜,就在這個年底,道光皇帝駕崩了。
轉眼就到了鹹豐二年的二月初六,鹹豐皇帝調整幹部,把惠徵調任安徽寧池太廣道,所轄五府一洲,即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和廣德直隸州,共計二十八個縣,兼管蕪湖關稅務。
鹹豐皇帝調整幹部的時間是二月初六,挑女人的時間是二月初八和初九,這邊兒惠徵準備卸舊任赴新職,家裡操持著慈禧接受挑選。
二十一日,敬事房太監過來傳旨,封慈禧為蘭貴人,五月初九入宮。
好消息連著傳到了呼和浩特,惠徵從呼和浩特星夜兼程,趕回北京,張羅家裡的這件大喜事。
等到把所有的事情料理妥當,惠徵去蕪湖上任時,已經是鹹豐二年的七月了。
7.
按理說,惠徵是春風得意馬蹄疾,自己本身就是官運亨通,又變成了皇上他老丈人,怎麼著也是最幸福的中年才俊,國之棟梁。
可惜,他遇上了洪秀全和楊秀清起義。
洪秀全比惠徵小十歲,但他遠沒有惠徵那樣的好運氣。
惠徵的出身到現在還有疑問,有的材料說他是進士出身,也就是說是考進士出來的,但清代進士題名碑裡沒有他的名字。所以,很多資料都認為他是監生出身。
監生是國子監裡的學生,能進入國子監的有很多種,惠徵應該是蔭生,就是靠著祖上的地位,而進入國子監學習的。
洪秀全家祖輩靠種地為生,家裡實在是沒有一個人可以幫他一下的。
雖然小時候也挺聰明的,縣試名列前茅,可到了府試和院試時,就屢屢不中了。1843年,他第四次參加院試,依然落榜,這一年,他已經29歲了。
惡的制度能把好人逼成壞人,惠徵那樣的官宦子弟可以靠著父親的餘蔭做官,有錢人可以花錢買官,而貧苦出身的青年即便是學習成績再好,也沒有出頭之日。
於是,洪秀全就和哥幾個說,皇上不錄取我們,我們自己做皇帝吧。
所以,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爆發了。
8.
新官上任,惠徵躊躇滿志,一到任便大顯身手。親自督率地方水師巡船,和起義軍作戰。
這一年的年終總結鑑定的時候,巡撫蔣文慶對他的考評說:
識見明通,辦事詳審。近委督率巡船,緝拿土匪,不遺餘力。
這一年,惠徵四十八歲。
然而,就在惠徵緝拿土匪的時候,太平軍對長沙久攻不克,轉而向湖北進軍。鹹豐二年十二月,佔領武漢三鎮,隨後,洪秀全率領幾十萬大軍,萬艘戰船,從武昌順江而下,直逼九江、安徽。
朝廷派兩江總督陸建瀛為欽差大臣,督兵三千,被太平軍殺個大敗。陸建瀛帶十七個人乘兩條船逃到了蕪湖,見到了皇上的老丈人惠徵。
陸建瀛在布置防禦的時候,派惠徵去梁山辦理糧臺。惠徵知道情勢危急,就派人把眷屬護送至寧國府的涇縣暫避,自己帶著印信餉銀,同總兵陳勝元一起轉移至東梁山。
9.
鹹豐三年正月十七,太平軍攻克安慶,安徽巡撫蔣文慶被殺。
洪秀全在安慶暫做停留,帶著繳獲的藩庫銀三十萬兩和漕米四十萬石,繼續順溜東進。
惠徵見事不好,以押解餉銀為由,帶著一萬兩銀子,跑到了南京。可南京城門緊閉,咋叫都沒開,他只好轉走鎮江。
二月初十,太平軍佔領南京,江蘇巡撫楊文定派惠徵管理鎮江錢糧,由鎮江轉往達丹徒。
好好的一個江南風光,被打成了篩子。
鹹豐皇帝心急如焚,好好的大清江山怎麼一下子就成了這樣。
二月十五日,鹹豐皇帝向兩江總督怡良、暫署兩江總督、江蘇巡撫楊文定、安徽巡撫李嘉瑞、江西巡撫張芾發出六百裡加急廷寄上諭,密令查拿追究逃跑官員。
此時,惠徵已經到了鎮江,正在做著抗擊太平軍的工作。
安徽巡撫李嘉瑞打聽了一圈惠徵的下落,也沒有得到準確消息,就給皇帝寫了一個奏摺:
他說:安徽寧池太廣道惠徵駐紮蕪湖縣,先聞其攜帶銀兩印信避至江蘇鎮江府,現在又聽說在寧國府所屬的涇縣,究竟現在哪裡,問署藩司等官都沒有得到音信。
接著李嘉瑞又參奏說:
「惠徵分巡江南六屬,地方一切事務責無旁貸,何以所屬被賊蹂躪,該道竟置之不理?即使護餉東下,而兩月之久大江南北並非文報不通,乃迄今並無片紙稟函,其為避居別境已可概見。除由臣另行查辦外,所有蕪湖道員缺緊要,相應請旨迅賜簡放,以重職守」。
10.
李嘉瑞這樣一說,皇帝也掛不住了,當即宣布:惠徵業已開缺,著即飭令聽候查辦。同時任命齡椿接任安徽寧池太廣道。
這個齡椿也是筆帖式出身。
就這樣,惠徵在形勢複雜、情況不明的狀況下,稀裡糊塗的被免了職,而且被飭赴新遷省廬州府聽候查辦。一時間覺得大禍臨頭,兇多吉少。
因為安徽失事後,那些官員處理的都非常的重:
布政使李本仁受蔣文慶的指令押解藩庫銀出城,被太平軍砍傷後逃命,擬處斬監候,秋後問斬;
按察使張熙宇和副將賡因泰,沒有臨陣脫逃,但也被判了流放三千裡,發往新疆效力贖罪;
總兵王鵬飛被殺頭正法。
惠徵一下子就病倒了。
11.
接下來,李嘉瑞又一次向鹹豐皇帝匯報了惠徵的去向,以及在對敵鬥爭中的表現。
皇帝說:是否屬實?再調查調查再匯報(確查具奏),這是四月二十日。
一般的情況來說,向領導匯報一件事情時,如果領導說,你再去看看,潛臺詞就是你匯報的情況不是領導想聽的。
李嘉瑞也不是二五眼,一下子就知道了皇帝的意思,於是就拖著不再匯報。
一直到了八月初九,李嘉瑞才給皇帝寫了一個奏摺:
旋據前署藩司奎綬轉據江蘇鎮江府申報:惠徵已於六月初三病故。
從四月到八月,皇帝沒有向對待其他官員那樣對待惠徵,慈禧是不是起了作用,只有慈禧和鹹豐皇帝知道了。
後來。
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十八日,惠徵被追封為三等承恩公,並賜諡端恪。
此時,慈禧已經垂簾聽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