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讓我感觸很深,樓下的王大爺下了30年的象棋,卻連續輸給了一個剛系統學習半年象棋的年輕人。
細細想來,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並非大爺比年輕人的天賦差,而是因為他們的訓練方式和目的不同,老大爺下棋的目的是打發時間,圖個舒服,與別人對弈時多半是輕鬆的狀態,而年輕人雖然只經歷半年訓練,但卻是有目的的練習,每一步怎麼解、有何過失、下一步如何走等等,從大局到細節,都掌握得比大爺深刻,屬於「刻意練習」,這才是這次輸贏的本質所在。
「刻意練習」這一概念,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提出來的,他提醒人們:
不要盲目推崇1萬小時定律,光靠真誠的願望和刻苦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只有在足夠長的時間內進行正確、專注的練習,才能實現某一領領域的「精進」。
「刻意練習」的首要是明確目標
有個音樂導師曾與學生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導師:你每天刻苦練習幾小時,但每次測試時,總是比較差的成績,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
學生:我不知道為什麼,可我每天晚上都按要求練琴了。
導師:你演奏了多少次?對了多少次?
學生:演奏了10次,或者20次吧,彈對了多少次,哦,我不知道,可能一次或者兩次吧!
導師:哦,那你是怎麼練習的?
學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頭彈。
試想,如果這位學生每次都定下目標,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以適當的節奏來彈,我想這樣會比他漫無目的的練習要成功的多。
我們身邊也不乏這類看起來很努力的人,盲目的以為自己刻苦了、用功了,卻不知道如果目標不明確,就算再刻苦,很多時候只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刻意練習」的核心是脫離舒適區
脫離舒適區就是讓自己永遠不舒服,一直在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情。
1968年,因越南戰爭的失利,美國海軍設計了著名的「王牌訓練計劃」,挑選最優秀的飛行員作為教官,駕駛蘇聯戰機,採取蘇聯戰術與學員展開空戰,幾乎每場戰鬥教官都將學員逼至無路可退,逼得學員必須不停地用新戰法應對進攻。
每隔幾個星期就有新學員加入,而教官的隊伍一直未變。
到了後期,教官只需根據對方的飛行狀態,就能準確地分析出敵方可能發射的武器,打的學員無地自容。戰鬥結束後,學員們會立即組織開會,討論得失,優化細節,尋找新出路。
這次訓練的效果,1970年空戰恢復,使美國的海軍飛行員的戰損比一度從1.04:1飆升至12.5:1。
反觀我們自己,往往達到一種非常滿意的水平後,就會錯誤地認為如果繼續不停地保持下去,自己一定會更加擅長,可能進步緩慢,但終將有所突破;
而實際上如果不逼著自己脫離舒適區,突破障礙,到達新的層次,就好比當年諾基亞在科技革新時一樣,始終不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敢踏足新興智慧型手機領域,結果黯然收場,被迫退出歷史舞臺。
「刻意練習」的關鍵是及時正確的反饋
舉個例子,有的人練字非常堅持,日復一日的臨摹字帖,剛開始因為堅持而進步,很快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再也沒有進展。
仔細觀察他的臨摹本,就能看出端倪,每個字一行,無論這個字寫得好還是壞,都在等量的重複練習,甚至一個錯誤的筆畫,可以練上好幾個月,但他並沒有看不到自身錯誤,始終停留在屬於的領域的「自嗨」。
事實上,無論我們在做什麼事,都需要反饋來準確的辨別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並找出原因,如果沒有反饋,就搞不清楚哪裡需要提高,到底離目標究竟有多遠?
「刻意練習」確實是一個全新的理念,這種訓練在象棋大師、小提琴家、記憶高手身上都得到集中體現,對於在任何領域想有所成就的人,刻意練習是黃金標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強大的學習方法之一。
傑出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人人都可以學會的技巧,如果你想有所成就,趕快看看這本《刻意練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