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相信1萬小時定律,這4個字做不到,最終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2020-12-17 宸安落定

有件事讓我感觸很深,樓下的王大爺下了30年的象棋,卻連續輸給了一個剛系統學習半年象棋的年輕人。

細細想來,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並非大爺比年輕人的天賦差,而是因為他們的訓練方式和目的不同,老大爺下棋的目的是打發時間,圖個舒服,與別人對弈時多半是輕鬆的狀態,而年輕人雖然只經歷半年訓練,但卻是有目的的練習,每一步怎麼解、有何過失、下一步如何走等等,從大局到細節,都掌握得比大爺深刻,屬於「刻意練習」,這才是這次輸贏的本質所在。

「刻意練習」這一概念,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提出來的,他提醒人們:

不要盲目推崇1萬小時定律,光靠真誠的願望和刻苦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只有在足夠長的時間內進行正確、專注的練習,才能實現某一領領域的「精進」。

「刻意練習」的首要是明確目標

有個音樂導師曾與學生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導師:你每天刻苦練習幾小時,但每次測試時,總是比較差的成績,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

學生:我不知道為什麼,可我每天晚上都按要求練琴了。

導師:你演奏了多少次?對了多少次?

學生:演奏了10次,或者20次吧,彈對了多少次,哦,我不知道,可能一次或者兩次吧!

導師:哦,那你是怎麼練習的?

學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頭彈。

試想,如果這位學生每次都定下目標,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以適當的節奏來彈,我想這樣會比他漫無目的的練習要成功的多。

我們身邊也不乏這類看起來很努力的人,盲目的以為自己刻苦了、用功了,卻不知道如果目標不明確,就算再刻苦,很多時候只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刻意練習」的核心是脫離舒適區

脫離舒適區就是讓自己永遠不舒服,一直在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情。

1968年,因越南戰爭的失利,美國海軍設計了著名的「王牌訓練計劃」,挑選最優秀的飛行員作為教官,駕駛蘇聯戰機,採取蘇聯戰術與學員展開空戰,幾乎每場戰鬥教官都將學員逼至無路可退,逼得學員必須不停地用新戰法應對進攻。

每隔幾個星期就有新學員加入,而教官的隊伍一直未變。

到了後期,教官只需根據對方的飛行狀態,就能準確地分析出敵方可能發射的武器,打的學員無地自容。戰鬥結束後,學員們會立即組織開會,討論得失,優化細節,尋找新出路。

這次訓練的效果,1970年空戰恢復,使美國的海軍飛行員的戰損比一度從1.04:1飆升至12.5:1。

反觀我們自己,往往達到一種非常滿意的水平後,就會錯誤地認為如果繼續不停地保持下去,自己一定會更加擅長,可能進步緩慢,但終將有所突破;

而實際上如果不逼著自己脫離舒適區,突破障礙,到達新的層次,就好比當年諾基亞在科技革新時一樣,始終不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敢踏足新興智慧型手機領域,結果黯然收場,被迫退出歷史舞臺。

「刻意練習」的關鍵是及時正確的反饋

舉個例子,有的人練字非常堅持,日復一日的臨摹字帖,剛開始因為堅持而進步,很快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再也沒有進展。

仔細觀察他的臨摹本,就能看出端倪,每個字一行,無論這個字寫得好還是壞,都在等量的重複練習,甚至一個錯誤的筆畫,可以練上好幾個月,但他並沒有看不到自身錯誤,始終停留在屬於的領域的「自嗨」。

事實上,無論我們在做什麼事,都需要反饋來準確的辨別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並找出原因,如果沒有反饋,就搞不清楚哪裡需要提高,到底離目標究竟有多遠?

「刻意練習」確實是一個全新的理念,這種訓練在象棋大師、小提琴家、記憶高手身上都得到集中體現,對於在任何領域想有所成就的人,刻意練習是黃金標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強大的學習方法之一。

傑出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人人都可以學會的技巧,如果你想有所成就,趕快看看這本《刻意練習》吧!

相關焦點

  • 英語故事:瞎子點燈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英語故事:瞎子點燈 2012-02-24 10:56 來源:[標籤:來源] 作者:
  • 修表工寫米粒小楷,寫到0.8毫米,專家:沒意思,瞎子點蠟白費勁
    修表工寫米粒小楷,寫到0.8毫米,專家:沒意思,瞎子點蠟白費勁0.8毫米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基本上就是一張紙的厚度。可是,你能想像一個愛好書法的修表工,竟然能把米粒般的小楷,寫到0.8毫米。這就有點超乎人們的想像了,可是這位神一般的修表工,竟然做到了這樣一件看似無比神奇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對此,有專家指出這沒什麼意思,可以說是瞎子點燈白費蠟。這位修表工名字叫做嚴水龍,他沒有上過大學,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對書法無比深沉的熱愛。他從小就喜歡書法,有事沒事就練習書法,甚至於其他人在快樂的玩耍,他依舊埋頭苦幹練習書法。
  • 羅振宇的騙局,別再相信1 萬小時定律了!
    不少網際網路公司創始人專業技能的習得不是花了1 萬小時。在本書中,埃裡克森使用的數據也非「1 萬小時定律」。從事音樂學習的學生在18 歲之前,花在小提琴上的訓練時間平均為3420小時,而優異的小提琴學生平均練習時間是5301 小時,最傑出的小提琴學生則平均練習了7401 小時。
  • 只要了解這4點,等著收蜂吧!
    這段時間是正式誘蜂的季節,很多朋友都在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放的誘蜂桶沒有誘到蜜蜂,甚至連偵查蜂都沒有?網上那麼多誘蜂視頻,都能誘到蜂自己卻誘不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其實原因還是誘蜂方法有問題。關於誘蜂,需要注意的問題非常多,不是隨便放幾個誘蜂桶,蜜蜂就一定會來,想要蜜蜂自己住進你的誘蜂桶,以下4個方面的問題,必須要了解一下,不然就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 你堅信的「1萬小時定律」正在阻礙你進步
    曾幾何時,「1萬小時定律」風靡一時。大家都相信只要努力了,花上1萬個小時在某一項技能上,就一定能掌握這項技能,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可是,現實往往打自己耳光。我們會發現,即使在一項技能上花了1萬小時,我們還是一無所獲。
  • 掌握這三個心理,能讓女人主動投懷送抱
    其實這些男人之所以追不到女人,或許是因為自己比較直男,不懂女孩子的心。在追求女人的過程中要學會弄懂她們的心思,抓住她們的軟肋,從而將她「拿下」。對於不懂女人心思的男人,就算付出再多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在感情中,男人要學會利用這三個心理掌握女人的心思:01、馬太效應——自信馬太效應的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
  • 一萬小時定律: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深度好文)
    」簡單地說,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只需要1萬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從某個角度來說,1萬小時定律給了我們另一種可能性。但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不是所有的1萬小時打開方式都正確。有的人說,為什麼我寫了這麼多年字,還是這麼醜?
  • 1萬小時貧窮定律:為什麼你越忙越窮?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按照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5天算。
  • 這部豆瓣9.1分的紀錄片講述另類比爾·蓋茨,順帶推翻1萬小時定律
    美國著名科技作家、資深記者史蒂芬·列維結合自己所了解的比爾·蓋茨對本片進行了評述,他認為本片所展現出來的另類比爾·蓋茨推翻了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其《異類》一書中所提出的1萬小時定律。如果說有什麼異類的話,那非比爾·蓋茨莫屬。
  • 還在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小心被AI搶走飯碗|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你肯定聽說過「1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認為:一個人只要在某個領域專注學習、實踐1萬個小時,那他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1萬個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花3個小時,那就是差不多10年的時間;每天花6個小時,就是差不多5年的時間。
  • 車子不要盲目打蠟,打蠟的好處壞處及時了解,如何選擇車蠟呢?
    車子不要盲目打蠟,打蠟的好處壞處及時了解,如何選擇車蠟呢?眾所周知,要保持汽車整潔的車容,打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有許多車主對此有著片面的認識,要麼頻繁的對車輛打蠟,要麼乾脆不打;還有些車主認為,車蠟選擇越貴的就越好,專挑進口車蠟使用。
  • 熊瞎子敲門
    他們一聽叫出了自己的名字,相信肯定是媽媽回來了,於是就打開了房門。 孩子們要點燈,可這個媽媽說:大家都趕緊睡吧,點燈太費油。說完就脫衣上炕,打開被子,躺下了。 家裡最小的掃帚節子,平時經常讓媽媽摟著睡,就也跟著鑽進了媽媽被窩兒。 可他剛一進去,就覺得不對勁兒:媽媽,你身上怎麼有毛啊?
  • 語文老師給出4字點評
    如果讓你說說現在小學生寫作文的現狀,你會用哪個字來概況呢?我想很多人都會用這個字:難! 麥田老師也有這種感覺,小學生寫不好作文,作文課也聽不懂,但是我們都花了很大的精力來學習作文,為什麼就寫不好呢?是不是我們的作文教學出了問題?
  • 熟能生巧:10000小時定律的「3誤區」與「4板斧」
    格拉德威爾認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因為天資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與此同時,許多心理學家都對 「一萬小時定律」提出質疑,稱這一理論被過度推測,或者說是完全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