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的騙局,別再相信1 萬小時定律了!

2021-02-12 東方華爾街

羅胖子更多意義上滿足了絕大部分人不喜歡讀書卻喜歡被人稱之為讀書人的虛榮心。


絕大多數人是不願意太複雜的東西,也懶得看書,喜歡簡單易懂的東西。所以,羅胖子、吳曉波都是這麼廣泛傳播,受眾很多。從這個角度來看,渠道比生產者更受益,因為他們自己都不生產基礎產品,他們都建立在市場上的基礎材料,然後再加工,這樣相對簡單,也可規模複製化。但是因為不是自己生產,所以很多東西都不嚴謹甚至還很凌亂。對於絕大多數人,聽再多羅胖子都不可能成功,因為都是二道販子的產品,聽著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夠系統,且失真。


知識的源頭,就像河流的源頭一樣,是知識發源的地方,是知識剛剛被創造出來的地方。源頭的知識濃度和質量極高,有豐富的底層邏輯和基礎概念。順流而下,離源頭越遠,支流越多,混入的雜質也就越多。當一份知識摻入了太多雜質時,恐怕只能勾兌成雞湯了。



王小波講過一個笑話:


「二戰」時將軍視察前線,看到一個新兵很緊張,於是給他一塊口香糖。


「好點了嗎?」將軍問。


「好多了,長官。不過這口香糖為什麼沒味道?」士兵問。


「因為我嚼過了。」將軍說。


我們身邊有很多「嚼過的口香糖」信息—在朋友圈、QQ空間、微博等社群裡轉發的各種內容和信息,書架上各種名人、朋友推薦的書籍,各種二三四手信息不計其數。


面對知識焦慮,這些信息「口香糖」的確讓你鎮定了點兒,而且怕你覺得無味,還加入了大量「麻辣」、「雞精」、「味精」、GIF(圖像文件格式)動圖和美女照片起味兒,但是當你吃慣這些,就永遠沒法享受真正的優質知識的味道了。因為你沒法找到知識的源頭了。


我曾在西藏望見過長江的源頭,很難想像在上海看到的浩浩蕩蕩如大海的長江,源頭這麼細,好像我躺下就能攔住一樣。知識源頭,就像河流的源頭一樣,是知識發源的地方,是知識剛剛被創造出來的地方。源頭的知識濃度和質量極高,有豐富的底層邏輯和基礎概念。順流而下,離源頭越遠,支流越多,混入的雜質也就越多。當一份知識摻入了太多雜質時,恐怕只能勾兌成雞湯了。


在我看來,現在我們獲取的知識絕大多數都是二三四手信息,因為很多人已經失去了鑑別一手信息的能力。這也是我們認知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手信息:知識的源頭


1973 年,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與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合作發表了一篇對比西洋棋大師與新手的論文,首次提出專業技能習得的「10 年定律」。他們發現,西洋棋大師的長時記憶中有5 萬~10 萬個棋局組塊,並推測這需要花10 年才能獲得。


1976 年,埃裡克森基於西蒙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拓展了針對西洋棋大師的研究,並且和西蒙合作發表論文。1993 年,埃裡克森與另外兩位同事克朗培、泰施羅默基於大量的研究,發表了一篇論文《刻意練習在專業獲得中的作用》。這是一手信息。


二手信息:忠實轉述一手信息


2016 年,上述論文第一作者埃裡克森發現自己的理念被誤讀,於是出了本書《刻意練習》。埃裡克森在書中強調,並無一個確定的時間門檻讓人成為大師。不少網際網路公司創始人專業技能的習得不是花了1 萬小時。在本書中,埃裡克森使用的數據也非「1 萬小時定律」


從事音樂學習的學生在18 歲之前,花在小提琴上的訓練時間平均為3420小時,而優異的小提琴學生平均練習時間是5301 小時,最傑出的小提琴學生則平均練習了7401 小時。


而且刻意練習還和天賦、練習方式高度相關。低水平的勤奮練習多少小時都沒戲。2016 年11 月,學習專家愛德華多·布裡塞尼奧在TED上發表了「如何在你關心的事上表現更佳?」(How to Get Better at theThings You Care About?)的演講,也重複了這個觀點。這些書和演講,算是二手信息。


三手信息:為傳播而簡化和極端化觀點的陳述


有個叫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人讀了埃裡克森1993 年發表的論文,沒有提「刻意練習」這個主概念,只是抓取出來一個「1 萬小時定律」,寫成一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一時風靡全球,估計你沒讀過也聽人說過。在書中,他充滿激情地表達: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因為天資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 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努力是卓越的必要條件毋庸置疑,但1 萬小時並不是成功的真實路徑。 這是三手信息。


四手信息:出於各種動機充滿個人經驗的情緒化表達


有無數公眾號、人生導師、培訓師和勵志作者,基於自己的經驗解讀「1 萬小時定律」,告訴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大師,然後推銷自己的方式。成長之旅、1 萬小時的訣竅、1 萬小時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感人的故事,這是第四手信息。


現在你檢索一下,你在一二三四手信息裡分別花費了多少時間?


其實如果你能有英語四級水平,再配合谷歌翻譯,基本上1小時就能讀完那篇屬於一手信息的論文,4小時讀完《刻意練習》或者《異類》,不過顯然後者含金量更低,但閱讀獎賞更高。大部人會被忽悠學習第四手信息,搞不好還真的盲目實踐,花去了100 個小時。


這就是認知效率的差距。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1、能辨別和找到知識的源頭


知識的源頭是站在人類認知邊緣,研究、思考和驗證的人。他們的一些新鮮的思考,在腦子裡、筆記本上,還未進行詳細加工,但是新鮮熱辣。一些知識經過系統化,成為專業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或者圈內人互相討論的內容。


• 一手研究論文,行業的學術期刊,行業最新數據報告;


• 行業大牛的最新溝通和思考,通過談話獲得。


二手知識含金量很高,忠實轉述,但是有清晰的論據和出處。


• 名校的教科書,MOOC(慕課)裡推薦的一手材料,維基百科;


• 中立第三方的行業調查報告;


• 講述底層邏輯、思考質量比較高、略微難懂的書和文章,比如《國富論》《窮查理寶典 》《決策與判斷》等;


• 各行業領軍人物、行業大牛推薦的書單、豆列,以及在自己公眾號發的文章。


三手知識是暢銷書,這些文字已經被改成公眾可以理解、方便傳播的文字,但是因為大眾的認知能力較低,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確的概念。


四手知識是你常看到的:根據這些暢銷書和理論,大部分人寫了很多基於個人體驗的雞湯,加入了太多個人故事(比如,《我是如何一個小時掙到200 萬的》)或者情緒因素(比如,《看懂這個不轉就不是中國人》)。講一個觀點,灌你無數「雞精」。大部分公眾號、頭條都屬於此類。


2、追隨站在知識源頭的人


如果你實在來不及看這些內容,記得跟隨站在知識源頭的人。因為他們是面對源頭的,如果他們還比較會表達,那就真的是幸運了。


在我看來,「得到」專欄的作者、最近爆紅的知識紅人,都是這樣的人,尤其像卓老闆、萬維鋼、姚笛這些人。他們一個站在科技鏈條源頭,一個站在優質圖書源頭,一個站在創業前沿,表述相當忠實和清晰。


如果你同時訂閱幾個專欄,很容易發現這些作者用不同語言在講同一個道理。這個時候看留言,就看出不同人的心智水平了。心智水平比較低的人會說:「你這個萬維鋼講過,沒意思。」心智水平比較高的人會意識到:「你這個××× 也這麼說,有意思。


後面的人意識到,源頭總是聚合的、統一的,而不是各自不同的,這才是精華。多看幾遍、多幾個層次、多幾個角度,比給你看另一篇一點兒破事講一堆的文章好很多,效率也更高。


3、成為知識的源頭


這個有點兒難度。我們在談如何輸出知識的時候再說。所以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最好的方式是辨別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識的源頭,並與那些人站在一起。總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創造知識的人。


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站在源頭,你就永遠是最新的。



一二三四手知識解決了讀什麼的問題,接下來談談「如何讀」。我把這套讀書方法叫作「功利讀書法」。


你肯定已經意識到了,雖然我們區分了一二三四手知識,但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早就多到學不完。但是那些大牛們,比如吳伯凡老師,他做《冬吳相對論》(一檔脫口秀音頻節目)的時候連稿子都沒有,坐下來就出口成章。這些牛人好像總是在讀海量的書,聊一些你完全不懂的概念。同樣是24 小時,為什麼差距那麼大?


時常也有人問我,你每天到底拿多少時間讀書?


其實這不是一個時間管理問題,而是個認知效率問題。比如你問一個人:


平時該幹什麼?


大家都學,比較慌,不如學學英語吧。


為什麼學?


這個未來有一天總會有用的。


但是就沒有什麼明天馬上有用的嗎?


他就回答不上來了。


他根本沒想過為什麼學、要學什麼。


我們從小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怎麼又在玩,沒有讀書啊?」而你只要一讀書,不管有多慢、讀什麼書,大人就不打擾你了,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個概念:學習總沒錯。


這個思路是錯的。在知識匱乏、非終身學習年代,學肯定比不學好;但是在今天知識爆炸、終身學習的時代,「為什麼」(why)、「學什麼」(what)、「如何學」(how),比「學就好了」(do)更重要。


介紹一個概念「認知效率」:認知收益和時間精力之比。同樣的認知資源投入,會有完全不同的回報,這就是認知效率的不同。認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奮。牛人的真正秘訣是在最精華的資源上,以高很多倍的認知資源來學習,認知效率是你的很多倍。高手的技術就是「投入產出的非線性」。提高認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極強的目的性」,我稱之為功利讀書法。


1、極其功利地少讀書


一個新知什麼時候習得效率最高?認知心理學認為,成人學習有三個前提要求的時候效率最高,即有目標導向、有即時反饋、最近發展區。簡單地說,能解決當下問題的、學了有地方用的、難度適中的知識最有效。


為什麼在國內學個英語口語12 年都學不好,丟到國外3 個月就能交流了?因為在國外,交流是剛需,有地方練習,老外對你的發音很寬容,難度適中。這種時候三個條件都具備,效率就高,學得就快。


所以你反過來也能理解,為什麼刷那些「管理者必讀的××本書」的書單,對你意義不大,因為這些認知資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實踐環境,且難度不一。


那些標題黨的微信文章,比如《不看這篇文章,錯過了一個億》,更是憑空造出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你思考一下,即使你真的遇到了能讓你獲得一個億的方式,這是你當前的問題嗎?這是你當前的水平嗎?這是你學了就能用的東西嗎?


我已經關掉朋友圈功能一個多月了,並沒有錯過身邊任何值得學習的東西,因為我學習的東西是極其功利的—從遇到的問題出發,從我能實踐的領域出發去找合適的認知材料。這樣一來,讀的東西會少很多,基本解決了知識太多的問題。


2、極其功利地配置資源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給閱讀做了幾個分類:娛樂性的、知識性的和心智提升類的。如果拿爬山來做比較,娛樂性的是下坡,越走越舒服;知識性的是平地,能開動,但是略微費力;心智提升類的是爬坡,看起來會很累,但是真的會提升腦力和理解力,重新理解新觀點會很快,也就是我們說的,學習力增強了。


很多人天天學習,學習力卻沒有什麼提升。隨著年齡增長,自己的腦力體力下降,於是覺得「年齡大了,腦子不好使了」,就是這個緣故。因為他主要的認知是娛樂性和知識性的—你哪怕讀一輩子報紙,也不會增強學習力。


很多人給我留言,要我說人話!其實真正提升你的東西,並不會讓你那麼舒服的。學習也是一樣,你可以根據認知目的不同,設定不同的目標,分配不同的資源。


比如說我自己這個月的認知資源配置:


認知性閱讀:《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反脆弱》等書的寫作技巧,為寫書做準備。提升心智的認知難度很大,屬於「攻讀」,需要有大段的時間和系統的閱讀,我一般放在早上或夜深。最好還要配置高人討論以及實踐的環境。我找到了業內最好的編輯和作者,一起討論如何寫好有衝擊力的書。


知識性閱讀: 各種行業調查報告、行業論壇,大量專業書籍,如《人生設計》《生涯混沌理論》《認識電影》《好好學習》。知識性閱讀的目標就是知道某事,所以特別適合碎片化學習和社交型學習。認知資源可以配置在上下班路上,用碎片化時間檢索式地閱讀,實在不行拜託別人讀,然後交流。讀的時候迅速判斷是不是有用的知識,決定自己的涉入深度。


娛樂性閱讀:比如《愛情劊子手》《理想的下午》,以及各種電影……娛樂性閱讀主要用來放鬆和陶冶,認知資源可以很低,累的時候翻幾頁,比如兩次談事之間讀,有換腦子的感覺。最好的書是三者兼有,不同時間能讀出來不同功能的。比如說彼得·德魯克的《旁觀者》《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羅伯特·清崎和莎倫·萊希特合著的《窮爸爸富爸爸》,文學作品中的《紅樓夢》。


所以,一定要強忍住買書的欲望,極其功利地分配資源—從你自己的需求開始,區分三種閱讀,設定目標,分配資源。


3、不要從第一頁開始讀書


最愚蠢的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書打開第一頁,然後往下讀。你旅行的時候,會和出車站見到的第一個人一直聊天,希望能找到這個城市裡最有趣好玩的景點嗎?顯然不會。你可能會看看地圖,找到幾個地方,然後打車直接過去。但是我們經常就這樣學習,從第一頁直接開始讀,希望能學到有用的東西。


更好的方法是先選書—先看書評,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國外亞馬遜的評論,一般很有用。平行比較幾本書,選擇一本。


然後再看目錄,一般的購書網站都有。大概知道書的內容和框架,有時候有趣的序也值得一讀。最後再看具體章節。直接切入重要的章節,系統學習則從目錄開始看。


這樣的確會用大概15 分鐘時間來選書,但是比起你在一本無用的書上花好幾個小時,是不是認知效率提升多了?


有人會說,從第一頁開始讀不是更加系統嗎?


第一,如果你腦子裡面沒有框架,看完全書也不可能有框架。如果把系統比作大象,你的認知和記憶區間是手掌,僅憑直線型地看書希望摸出系統就如盲人摸象,如果你腦子裡沒有全圖,增加再多細節也沒有用。


第二,也許你並沒有配置更加系統的認知資源和時間,很多書半途而廢,可能更加不系統。極其功利地讀書,按需分配地讀書,不從第一頁開始讀書,有了目的性、認知資源以及帶著問題讀的三個篩子,要讀的書應該會少75%,閱讀速度至少會提升一倍,那樣就不會有太多知識煩擾你了。


為什麼很多人做不來?


因為人的大腦是一個認知吝嗇鬼,我們本能地選擇最簡單、最不耗腦子的方式,那就是拿起一本大家都在看的書說:「讀點兒書總沒有錯,大家都在讀。」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尋求閱讀獎賞。而功利的讀書法在獲得閱讀獎賞之前選擇了延遲滿足—先找到目標,調整好資源,帶著問題進入。就這三步,就讓你跑贏90% 的人。


好的方法,都是反人性的。



如果你知道學什麼,也知道如何學,那麼最後需要知道的,就是如何在需要的時候調取知識。什麼是努力學習又學不好?你看是不是這樣:書到用時方恨少,話到嘴邊沒地兒找,別人一說都看過;只好感嘆,你講得真好。


唉,我是不是長了個假腦子啊。


我們今天來談談如何有效地調取知識。先來談一個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知識晶體。一張銀行卡,你存進去再多,如果不知道提取密碼,就沒法提現;知識也是一樣。知識晶體就是知識的提取密碼。大部分人學了很多,卻因為不知道這個概念,沒法提現,非常可惜。反過來說,有很多人學習上投入不大,只是特別擅長整理和結晶,也就是能從眾多散亂的知識裡拿出不錯的產品。知識晶體是整個學習中最關鍵的一環。


我們都知道,石墨和鑽石都由相同的碳原子組成,只不過鑽石的碳原子之間形成了非常穩定的六面體晶體結構,這也是鑽石是已知自然界最堅硬的物質的原因。鑽石的硬度,來源於它的結構。


另一個例子是沙子和混凝土,散沙根本抓不住,一使勁兒就散了。但是混入了水泥和石塊,這些東西之間形成結晶,散亂的沙子就能夠建起高樓。


知識也是一樣,知識量和知識點之間的架構非常重要。如果知識點之間能夠形成穩定的架構,知識就形成一種「知識晶體」。知識從散裝變成了晶體,就變得不容易磨損,強度很大,也容易整體提取。


星座就是個特別典型的知識晶體。滿天星星誰都記不住,古人用自己的想像力把這些相距數千光年的星星連接起來,形成「晶體」(整合知識),然後再給晶體賦予美好的故事(形象化呈現)。只要你受過幾小時訓練,在夏天的晚上認出星星不是難事。唉,不過今天的北京,受多少小時訓練都沒用,看不著星星了。知識晶體的多少,也決定了你的專業程度。前文中提到,心理學家西蒙發現西洋棋大師的工作記憶並沒有顯著高於常人,但是他們長時記憶裡有5 萬~10 萬個棋局組塊。高手們腦子裡都是一套套的知識晶體。


我遇到過一位1990 年出生的小朋友,他就精於此道。雖然大學畢業才三年,他卻已經是日薪10 萬元的企業諮詢老手,可以搞定大部分打拼多年的企業家,靠的就是滿肚子的知識晶體。比如,大家都在談女生生完孩子出來工作,很難做到工作、事業兩不誤,然後就是一頓抱怨,偶爾有人抖機靈講倆金句。他基本會聽一會兒,其實腦子裡在搜索「晶體」,最後他會說:「你們說的這個問題,根據心理學家薩柏的觀點,其實是個人生角色平衡的問題。」


你看,知識量不是重點,讓腦子裡的知識形成多少知識晶體才是知識提取能力的關鍵。如果你看了想不起來,張嘴就忘,明明記得但講不出來,那就證明你腦子裡沒有知識晶體,只有知識豆腐腦。


如何讓知識變成知識晶體?下面是4 種常見的知識結構:


關聯,樹狀,序列,數據。你可以簡稱為「關書(樹)敘(序)述(數)」




—知識晶體有一種讓你關上書本,依然可以敘述的能力。


1、樹狀結構:體現事物層級、包含關係


樹狀結構其實是人類知識最常見的結晶,所以放在第一位。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認知科學實驗室主任喬什用計算模擬了循環結構、星星結構、方塊結構、鏈條結構等,最終用數學方法證明人類最佳的抽象知識結構是樹形結構。


最經典的樹形結構是書的目錄。再比如,知識管理分為知識儲存、知識提取、知識呈現三個部分,是典型的樹形結構。


這些層級用首字母縮寫的方式呈現,就變成了常見的×× 法則,比如SMART法則a、發現天賦的SIGN法則b、成就事件分析的AEIOU 法則。


中文其實叫作口訣法。我在講教學設計的時候提到「金貴十分戀」的口訣,分別代表「進入導語—規則—時間—分享要求—練習開始」。


把知識進行樹狀處理,編成口訣,就是一個好方式。


2、關聯結構:體現事物相互關係


比如常說的金字塔結構,展現的就是一種「底層為基礎,逐漸升級」的關係,比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而漏鬥恰恰相反,展示的是「上面不要就漏下來」的關係,比如求職金字塔。


還有典型的四分法,比如我們熟悉的SWOT 分析c—時間管理的「重要—緊急」四象限,展現的是兩個維度評價的關係。




再給大家看一個好玩的圖,展現出更有趣的三個元素兩兩重疊的關係。




                                                        好男人在哪裡


公式也是關係結構,比如E=mc²,展現的是能量、質量和光速的關係。


這個公式我們也有用:定位= 行業× 企業× 職位。


3、序列關係:體現先後、因果關係


序列關係是一種流程圖式的知識結構,用來展現事情的前後、因果和邏輯關係。


最常見的就是工作流程圖,比如說明書的步驟指南(第一步,第二步,然後是第三步)。再比如我提到的「不從第一頁開始讀書」就是典型的序列關係:找書—目錄—章節。


一件事從上到下全做完才算完。這些都是典型的因果結構。


4、數據結構:體現數量差異關係


最後一種知識結構是數據結構。平時常見的柱狀圖、餅圖、增長曲線……數據結構圖展示的是事物空間、時間上的差異性,這就不多說了。有很多知識結構呈現之巧妙,真的是讓人嘆為觀止,本身就自帶美感,比如太極八卦圖。黑白兩個部分平分秋色,代表陰陽調和、相互依存和平衡。陰魚的眼睛是陽,陽魚的眼睛是陰,再增加一條動態弧線,展現出陰陽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方就是轉化的誘因和方向。這是時間和因果關係。


在太極圖的旁邊,3 個連續或者斷開的橫條組合,形成八卦。這八卦兩兩重疊,展現出64 種不同的卦象。正如碳原子有清晰的結晶變成鑽石,知識如果沒有穩定的結構,往往會被低估。知識晶體是一種給你的學習內容提純的過程,這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鑽石的生成過程需要高溫高壓,黃金的提純需要上千攝氏度的高溫。世界上沒有什麼「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事。如果不經過提煉,含金量高的金子和普通石頭沒有什麼兩樣,你根本看不出來。你用這麼長時間翻查了許多知識,相當於在家裡堆了一堆礦石,請務必把它們萃取出來,成為晶體。


1.大量看知識晶體


不僅要看,還要每次思考這個模型希望表達的關係。


2.嘗試模仿知識晶體


看了一個模型,不妨憑記憶自己先畫一遍,更好的方法是給別人講一遍。然後看看和原來的結構有什麼區別,找到差距再調整。因為你的知識結構不同,呈現出來的方法、模式都會有所不同,時間一長,你腦子裡的模塊足夠多,知識自動就按照模型存放了。自己創造知識晶體知道了知識晶體萃取的重要性,你是否可以嘗試構建自己的知識晶體?


找到知識源頭、極其功利地讀書、萃取知識晶體,這就是提高認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我們與世界相遇,我們與世界相識,我們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感恩「東方華爾街」3萬多微信好友的支持!閱讀是一種修養,分享是一種美德! 成功,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而在於你幫助過多少人!

聚天下仁義之仕,創民族資本傳奇!

公共帳號:dongfanghuaerjie

相關焦點

  • 我到底被《羅振宇的騙局》坑了多少錢?
    前幾天,一篇討伐知識付費和碎片化學習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標題是《羅振宇的騙局》。balabala晚上上床,再打開「直播」,「聽李笑來的《普通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劉剛這麼努力的過了兩年,卻越來越焦慮。
  • 你堅信的「1萬小時定律」正在阻礙你進步
    曾幾何時,「1萬小時定律」風靡一時。大家都相信只要努力了,花上1萬個小時在某一項技能上,就一定能掌握這項技能,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可是,現實往往打自己耳光。我們會發現,即使在一項技能上花了1萬小時,我們還是一無所獲。
  • 「羅振宇的騙局」忽悠了誰?
    這幾天多次看到了這篇題為《羅振宇的騙局? 媒體:大部分知識付費都是大忽悠》的文章出現在朋友圈和微信群,最近一次看到居然出現在網易財經欄目中,文章邏輯不清的否定了羅振宇們,否定了知識付費,宣揚知識無用論,最後給出一句政治正確的而又無用的解藥,打著讓你不被忽悠的旗號忽悠你。
  • 閱讀分享:10000小時定律,刻意練習助你從新手到大師!
    一萬小時定律如何習得專業技能,沒有人能否認熟能生巧的意義。摘錄:生性懶惰的我們總在尋找藉口,試圖迴避練習。只要練習1萬小時,就有了成為領域內領先者的希望,無論天賦、無論出身。閱讀啟示: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十萬小時定律,簡單來說就是任何一件事情,你想達到一定高度,之前需要十萬小時的練習。
  • 還在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小心被AI搶走飯碗|遠讀重洋
    來源:遠讀重洋你肯定聽說過「1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認為:一個人只要在某個領域專注學習、實踐1萬個小時,那他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1萬個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花3個小時,那就是差不多10年的時間;每天花6個小時,就是差不多5年的時間。
  • 一萬小時定律: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深度好文)
    一萬小時定律刷爆朋友圈的「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Gladwell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來的:「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簡單地說,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只需要1萬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 墨菲定律8 —— 控制錯覺定律:相信直覺,但別迷信直覺
    墨菲定律8——控制錯覺定律:相信直覺,但別迷信直覺
  • 羅振宇的得到APP要上市了!談談羅振宇及他的知識付費!
    終於,羅振宇的得到APP母公司思維造物要在創業板上市了! 目前,得到APP月活超過350萬,累計註冊用戶2135萬。 最核心就是:你到底是怎麼獲取知識的,你是不斷的學習、提升,從各個維度和角度豐富自己,還是聽鍵盤俠不斷說:這個是騙局那個是騙子?然後,就這麼在吐槽和咒罵中度過了餘生······ 你再罵他,他已經上市了,人生高光時刻。 我覺得,終生學習的觀念很好,得到APP:知識就在得到,一起終生學習。
  • 輕鬆拿下160萬會員費:羅振宇靠什麼賺錢?
    這一次是羅振宇,他主講一檔叫《羅輯思維》的脫口秀節目。半個月前,他在微博發起了一項會員和鐵桿會員募集活動,前者需交會費200元,後者1200元,羅本人沒有承諾任何回報,但5500個會員名額卻在6個小時內宣告售罄。160萬元通過支付寶、銀行等多個渠道匯入指定帳號,甚至活動截止後也還有人試圖繼續匯款,羅的團隊不得不發微信勸阻。
  • 1萬小時貧窮定律:為什麼你越忙越窮?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按照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5天算。
  • 這部豆瓣9.1分的紀錄片講述另類比爾·蓋茨,順帶推翻1萬小時定律
    美國著名科技作家、資深記者史蒂芬·列維結合自己所了解的比爾·蓋茨對本片進行了評述,他認為本片所展現出來的另類比爾·蓋茨推翻了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其《異類》一書中所提出的1萬小時定律。如果說有什麼異類的話,那非比爾·蓋茨莫屬。
  • 多面羅振宇:我有一個計劃,你只需要相信我
    當然,我並不是暗示羅振宇要給自己的用戶當爸爸。事實上在他的原文演講中,他首先自己說了在「賈伯斯身上感受到了父愛」,然後又緊接著以「和菜頭非常細緻地安排自己出去吃飯」為例,大聲喊出了那句「我愛死他了,對我再粗暴一點好不好!」
  • 被低估的羅振宇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羅振宇發揮了自己超能侃的特長,在視頻裡扮演了一個淵博的、睿智的、有情懷的讀書人形象。 他還充分發揮死磕精神,要求錄視頻要表達清晰、言語流暢,只要有任何一處引起費解或打磕巴,就要從頭開始再錄一遍。40分鐘的節目,往往要錄6、7個小時才能完成。 而羅輯思維公眾號也體現了羅振宇獨有的特徵。
  • 熟能生巧:10000小時定律的「3誤區」與「4板斧」
    格拉德威爾認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因為天資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與此同時,許多心理學家都對 「一萬小時定律」提出質疑,稱這一理論被過度推測,或者說是完全錯誤的。
  • 羅振宇《時間的朋友》2021年跨年演講(內附金句!)
    首先我們達成了一定要自主創新的共識,有了大環境的扶持,再加上我們中國已有的規模優勢,而且現在的科技創新有每個人的參與和推進。  所以所謂的卡脖子,只是需要時間、資源的投入,靜待花開!    每一個人都能在這個「意義存錢罐」中存儲知識,存儲生命中的每一份「小意義」,羅振宇也會用四個小時的演講存入自己這一年的「長大」感悟。  正如羅振宇在接受採訪中所說,「就像跨年演講,其實你說大家為什麼要來聽我講,其實大家是要確定自己的生命意義,每一年的最後一天在自己生命地標的位置。」
  • 羅永浩和羅振宇起點相似,為何結果迥異?
    羅振宇同樣是一張「名嘴」。他大學畢業三年後加入央視,一路做到央視《經濟與法》和《對話》欄目製片人。後羅振宇離開央視加入第一財經電視並擔任主持人。每次在節目的末尾部分,他都會想盡辦法加一段自己的評論。羅振宇堅持大段地評論,他反覆練習將評論說得非常的連貫,像相聲裡的貫口,不讓編輯有下剪子的空隙,成功地將評論時間從三分鐘「搶」到五分鐘,甚至八分鐘。
  • 世間萬物鐵定的二八定律別不相信
    世間萬物鐵定的二八定律 別不相信一 人間錢財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百分 之八十的人為其打工。二 百分之八十的父母希望子女成才,其結果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成才。
  • 為什麼羅振宇能脫稿演講4小時?看完你就懂了
    《時間的朋友》自2015年起已經舉辦了5屆,也逐漸成長為國內頂尖知識節目,在每年的最後一天,坐下來聽聽羅振宇回顧過去一年中的大小事件,展望一下未來
  • 不要盲目相信1萬小時定律,這4個字做不到,最終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刻意練習」這一概念,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提出來的,他提醒人們:不要盲目推崇1萬小時定律,光靠真誠的願望和刻苦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只有在足夠長的時間內進行正確、專注的練習,才能實現某一領領域的「精進」。
  • 初中數學定律——本福特定律
    小朋友們不妨動手試一試,拿出身邊任意兩三本書,看看整本書中開頭數據的開頭數字為1的概率是否就為9分之1呢? 細心的你肯定會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首位數字是1的情況是最多的,並不是我們既定的猜想,現實中也有很多這種例子,難道是偶然嗎,世人對1有特殊的期許? 有了這個疑問,你可能已經觸碰到數學上一個非常有趣的定律了,它就是本福特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