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家長群」事件為啥引發廣泛共鳴?教育市場化不能再這麼搞了

2020-12-27 木暖月

1、

想必大家都聽說了,今天下午江蘇一位家長關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視頻火了。

這個事兒真是戳到了多少家長的痛點。

痛點何在?痛就痛在大多數家長光是做好一個社畜就很不容易了,哪裡還有那麼多精力和時間來管孩子的功課呢?

最近有個梗很流行,打工人。

什麼是打工人?一圖勝千言。大家都不過是打工的,一句話道盡多少心酸?

錢難掙,屎難吃。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多少打工人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加班到不想動彈再回家,你說這樣的情況下,回了家還要操心孩子的作業有沒有完成。內心會不會崩潰?

有人真的崩潰了。在某個學校的家長會上,老師批評某個家長不配合學校,不好好輔導孩子作業,這個家長直接崩潰了

所以,都是淚啊。

這位家長的話,非常樸實,「我不可能時時刻刻來盯著你們那啥東西(微信群布置的作業),我天天加班到凌晨啊......」

道盡了多少家長的心聲啊。

所以,今天這個家長說「我就退出家族群了」,讓多少家長們感覺大快人心,大呼痛快,舒服了。

但是,捫心自問,有多少家長敢這麼幹?你一時痛快了,老師從此以後不管你家娃了,你就看著辦吧,吃不了兜著走啊。

2、

今天這個新聞裡的主角,這位家長大概率是80後吧。

如今社會大多晚婚,尤其是大城市。而現在正在上小學的孩子,7、8歲或者10來歲,往回推的話,基本上他們的父母都是27、8歲結婚生子,所以正好是我們80後一代。

那麼,我們80後小的時候,上學需要家長如此操心嗎?根本沒有的事兒啊。

當然,我們小時候也沒有微信,手機這種玩意更是無法想像,那個年頭家裡有個電話機就是富裕階層了。老師也根本不可能時不時在微信群裡給家長布置作業。

但是呢,科技的發展只是手段,問題的本質就在於,我們80後那會的老師是全面負責制,而現在沒有了。

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你的父母有沒有對老師說過這句話:「老師,我們家孩子就交給你了,不聽話您儘管打,往死裡打。」

那個時候的老師,基本上就相當於第二父母了。

所以,對於我們80後來說,老師體罰學生,真的不算給事兒。像周星馳《逃學威龍》裡面被丟黑板擦,乃至甩耳光,那都不是事兒。

對於老師體罰學生,大多數家長的態度是:天經地義。而且只恨老師打得不夠狠。

所以,扇耳光真的不算啥。

記得我初中的時候,有一回晚自習,班上幾個混混學生被教導主任叫到辦公室,直接大腳踹上去,踹倒了,爬起來,繼續踹。

大家都覺得這實在太正常了。

老師打罵體罰學生,好不好?這個事兒見仁見智。不排除有一些人渣老師,或者心理變態,就是喜歡打學生取樂。比如前段時間網上有個「20年後打老師」的新聞引發熱議,事件裡的這個老師據說就是因為當年對學生太狠了。

但是這個事件最後,打人的學生依然還是被判刑了。這或許說明了,在那個年代,哪怕老師打錯了,大部分家長還是能諒解。

當然,大部分老師那是真的為學生負責,為家長負責。他們打罵體罰學生,確實是為了學生好。畢竟人都有調皮搗蛋的時候,有的時候,確實需要打。

3、

好了,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20多年前,老師打罵體罰學生被視為正常現象,現在卻沒有老師敢隨便打罵學生了呢?

問題就在於,老師教育孩子的權力邊界發生了變化。從以前的近乎無限負責制,變成了現在的不怎麼負責制。

以前,家長也好,學生也好,大家都默認老師可以打罵體罰學生,是因為整個社會,學校和家庭,老師和家長之間,有一個契約:孩子教給您了,您看著辦吧。

所以,家長也好,老師也好,都默認了,學生送到學校以後,就是老師負責。教育好這些孩子,是老師為主,家長配合。而家長的主要配合,就是無限樹立老師的權威。最簡單的表現,就是「往死裡打」。

因為有家長的這種配合,因為有家長的這种放權,所以老師可以放手管學生,所以老師可以打罵體罰學生。就是因為在家長看來,老師就應該有這種無限責任,學校和老師也默認了這種無限責任。

然而,時過境遷,20多年過去了。社會早已不是那個社會,學校也不是當年的學校了。

簡單來說,就是如今的學校沒有以前那種無限責任了。老師當然是不敢打罵學生了,然而權力和義務是對等的,以前老師是因為對學生有更多責任,所以家長放權給了老師,所以老師可以打罵學生;如今老師不敢打罵學生,其實也意味著老師的責任減少了。

減少了的責任交給誰了?當然是還給家長了。

因此現在很多家長抱怨,為了輔導孩子作業經常忙到半夜。就是因為以前老師可以負起這個責任,現在直接甩手給家長了。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

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4、

細細想來,其實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市場化。一切都交給市場了嘛,市場說了算,當然老師說了就不算了。

一切的一切,都要從教育部搞減負說起。

其實說起我們80後一代,和現在的學生最大的區別,倒不在於老師能否打罵學生,而是在校時間大大減少了。

記得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早上7點半左右上學,下午放學都是5點半以後,基本上和父母下班時間差不多。一天在校時間差不多有9-10個小時。

有這麼多時間在學校,老師有足夠時間安排課程,學生也有足夠時間完成作業。反正我小學階段,回家以後很少做作業,就剩下玩了。

而現在的小學生,下午3點就放學了,最早的可能2點半就放學了。

為什麼現在的小學放學這麼早?

都是因為教育部搞的減負政策。這個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

在教育部2000年出臺的文件裡,就明確規定了:

學校要嚴格按照規定的課程計劃,依據兒童學習和生活規律均衡安排每周課程和作息時間,下午可以活動和做作業為主。不得增加周活動總量,更不得增加學科教學的學時。

之後的文件裡,更是明確規定了小學生在校時間不得超過6個小時。

再之後,教育部更是進一步要求各地推遲中小學生到校時間。

教育部的初衷,據說是想給孩子減負,要讓孩子有更充足的睡眠時間,要留給孩子更多的活動時間和玩耍時間。

但問題就在於,教育部的種種政策,都導向了一個結果,就是逐步減小學校的責任。

不管教育部的初衷到底是什麼,但從這些規定來看,越來越減少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減少課時,減少這個,減少那個,可不就等於在說,你們家長別指望學校了。

這可不就差直接說了,學校只管基本的教學任務,其它的,你們家長自己看著辦嗎?

與此同時,從2000年起,咱們國家開展了大規模的教育市場化。教育部要求減少學生在校時間,和開啟教育市場化,這兩件事基本上是同步的。

所以,大家可以聯繫起來了。

經過這20年的發展變化,基本上可以說,教育部的這些政策,就是在把學生往校外培訓機構那裡趕。

為了發展教育市場化嘛。教育部越來越強調義務教育階段。什麼是義務教育?就是學校的教育只承擔基本的義務,不再像過去那樣大包大攬了。

公立學校的義務教育,越往後發展,越是只滿足於最基本的教學需求,剩下的,你們家長看著辦。

這等於是倒逼家長必須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訓機構去鞏固,去提高。所以什麼是減負?其實不是給孩子減負,而是給老師減負,與此同時卻加重了家長的負擔。

家長要是不想承擔這個負擔,很簡單,教育市場化嘛,花錢報培訓班和輔導班啊,自然有外面的機構幫你監督孩子完成作業。

5、

所以,再回到那個問題,現在的老師為什麼不能打罵體罰學生了。

這裡面當然有很多種因素。

比如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金貴了。以前每家都有2、3個孩子,現在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以及祖父母越來越寵溺孩子,老師如果打罵孩子,可能就會惹上麻煩。

另外,打罵學生本身確實也有很多負面影響,教育並不一定要靠打罵。以前老師能夠打罵學生,有時代的因素,隨著社會的進步,打罵學生的現象確實也在減少。

但是這些都不是關鍵因素。現在的老師不敢打罵學生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權力和責任的邊界發生了變化。

試想一下,如果現在的孩子還是從早上8點到下午6點都待在學校,如果現在的家長依然像過去那樣,當他把孩子送到學校的那一刻起,就有了「孩子就交給您了,您看著辦」的心態,那我相信,即使老師偶爾打罵學生,大多數的家長還是能夠理解。

因為家長等於是把孩子託付給學校和老師了。家長給予了學校和老師更多的信任,把教育孩子這個責任大部分託付給老師了。

但是,現在的家長還能對學校和老師有這種信任嗎?

不可能了。

對於現在的很多老師而言,這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但是,這能夠怪老師嘛。我覺得不能。我相信大多數的老師依然有很大的責任心希望可以教育好每一個孩子,但是自從教育部搞的這個減負政策之後,就給老師戴上了緊箍咒。

須知,老師要對孩子負責,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我們現在大部分小學,每周在校30節課左右,分攤給語文課的時間可能還多點,分給數學課可能就5、6節,這麼點時間,你讓老師怎麼負責呢?他能完成基本的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就不錯了。

所以如今的老師不可能再像我們80後小時候那樣負責了。

不是老師不想負責,而是如今這個大環境,已經徹底發生了改變。

而一切的根本,就是教育部的減負政策,以及教育市場化。什麼都交給市場解決,有錢的家長當然可以花錢解決。

然而教育公平何在?

這些年來,網上一直有聲音在呼籲不要再給我的孩子減負了。

說實話,作為家長,我寧願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多待一點時間,哪怕因此多交點學費我也願意。把這些錢給學校老師,總好過給外面的培訓機構吧?學校的老師無論如何也是老師,外面的培訓機構那可是純粹的生意啊。

真的,如果有可能,我們寧願再回到90年代,我們寧願老師打罵自己的孩子,只要老師是真心為孩子負責,打罵幾句又算得了什麼呢?作為一個社畜,作為新時代的打工人,我們每天光是應付工作就已經很辛苦了。為什麼不能把教育孩子完全交給學校和老師呢?

這就好比去醫院看病,做家屬的,當然要全力配合醫生的治療,可是治病這種事兒,它畢竟是醫生更專業啊,對不對?

相關焦點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寶爸咆哮式批判,引發無數家長共鳴
    有了微信群以後,老師們終於可以一次性給所有家長傳達消息,再也不用給數十位家長一個個發簡訊,也不用擔心孩子轉達通知不到位了。可就是這樣看起來十分方便的家長群,卻讓不少家長避之不及,甚至十分憎惡。"寶爸咆哮式批判,引發無數家長共鳴前不久,一位父親憤怒咆哮的視頻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關注。這位寶爸的孩子正在上幼兒園,不可避免的,他也是家長群中的一員。可是老師每天布置的任務和時不時地公開點名批評,卻讓這位寶爸的心態有些崩壞。
  • 男子怒退家長群引廣泛共鳴!孩子作業要家長批改?家校如何分工?
    來看視頻 視頻來源:青蜂俠 視頻引發廣泛共鳴 江西一所學校三年級的家長群中 老師甚至直接點名批評 沒給孩子批改作業的家長
  • 家長在群裡怒懟老師,果斷退群,引發網友共鳴:說出了心聲
    擱在以前,用這樣的詩句讚美老師,一點也不過分,白天給孩子們上課,網上批改幾十本作業,還要研究透徹每個孩子的問題和知識點掌握的薄弱之處,真的是整個人都投身於教育事業。 現在鮮少有人再用這樣的詩句來讚美老師了,尤其是家長們,內心對老師的想法越來越多。
  • 為啥要建「家長群」?老師無奈說出真心話,不少父母聽後沉默了
    前不久,一位爸爸吐槽老師的短視頻,迅速在網絡發酵走紅,在整個視頻當中,這位爸爸近乎於咆哮式的「我就退出家長群了,怎麼樣」,也引起了不少家長的共鳴,不少父母評論說:勇氣可嘉,說出了我不敢說的話。事實上,類似於在家長群裡,和老師「叫板」的聲音,這幾年一直存在,從而也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疑問,既然家長群的存在,有這麼多的問題,那為啥還要建立家長群呢?
  • 退出家長群之後
    家長們的強烈共鳴之下,視頻獲得了大量點讚和轉發。有人留言說自己曾在半夜想起作文沒改完,打著手電筒改,老公醒來被嚇一跳;也有人說起,為了輔導小孩作業,自己的工作報告做到凌晨三點……媒體評論:家長群本應該是家校溝通的橋梁,卻無形間成了「壓力群」。除此之外,還有「苦力群」和「誇誇群」。
  • 家長心聲:我想退出家長群!
    近日,江蘇一家長 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從視頻內容來看 這位家長認為 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
  • 「開學第三天,我退出了家長群」
    群裡的家長各成一派,靠自己的「努力」在群裡博得主角般的存在感。那更完蛋了,一句話說不對就會引發一場罵戰,潛水還要被圈出來,問你為啥不發表意見。原以為孩子上了學,生活就可以輕鬆點,可自從進了家長群,有的就只是無止盡的心累和焦慮。PART02更可怕的,是家長群裡的歪風邪氣正在變相地傳染給我們的孩子。小朋友,好勝心本來就強。
  • 案例復盤:家長群變壓力群 現象級輿情背後的啟示
    【案例概況】11月1日,央視新聞報導了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新聞,並評論「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該事件迅速引發輿論熱議。【傳播分析】經統計,在2020年11月1日至2020年11月6日期間,「家長群變壓力群」事件全網傳播的信息總量為8.8萬條,#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等微博話題引發輿論熱議,總閱讀量高達12億。
  • 為啥孩子一畢業就退出家長群?回答:群裡的「汙垢」我受夠了
    「文/糯豆包媽媽,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如今信息通訊高度發達,相信每個人都有幾個甚至多個群聊,但家有孩子的父母,家長群一定是重點關注對象。可家長群卻並不招人愛,許多家長表示:孩子畢業後,第一件事就是退出家長群。問及原因,他們的回答也略顯無奈:群裡的「汙垢」讓人受夠了。為啥孩子一畢業就退出家長群?
  • 退出家長群之後|百家故事
    家長們的強烈共鳴之下,視頻獲得了大量點讚和轉發。有人留言說自己曾在半夜想起作文沒改完,打著手電筒改,老公醒來被嚇一跳;也有人說起,為了輔導小孩作業,自己的工作報告做到凌晨三點……媒體評論:家長群本應該是家校溝通的橋梁,卻無形間成了「壓力群」。除此之外,還有「苦力群」和「誇誇群」。
  • 央視曝光「家長退群事件」:家長批改作業,是老師的缺位
    這不,近日央視曝光「家長退群事件」迅速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同時,這也引發了一波關於家校共育之下關於家長和教師的各自責任的熱烈討論。這個事件的起始是江蘇一位家長發布的短視頻,他在視頻裡憤怒地發出了靈魂拷問,「教是我教,改是我改,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最辛苦?」
  • 「家長退群」事件上央視,家長:教是我教,改是我改,到底誰辛苦
    這位家長憤而退群的一聲怒吼,引起了家長們的極大關注和共鳴,說出了許許多多家長想說而又不敢說的話:批改作業本就是老師的職責,憑什麼推給家長來做? 隨著家長退群事件的持續發酵,甚至上了央視。而各地教育部門也開始加強整改,明確規定老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業,更不能 將批改的任務交給家長。
  • 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孩子爸爸退出家長群引熱議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共鳴! 兩個孩子16個群,哪個也不能退最近,江蘇一個家長戴著口罩,面對鏡頭,強烈控訴老師。「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名男子還發出「靈魂拷問」:「教我教,改我改,之後還要賠著笑臉說著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同樣情形還有前幾日也有一個家長只因為沒有及時回復家長群消息,這名家長被老師點名「批評」。
  • 教育去市場化刻不容緩
    再過幾天學校要開學了,教師節也要到了。有些事看在眼裡著急,有些話憋在心裡難受,又不知道從何說起,隨便叨叨幾句。教育問題千頭萬緒,多少能人志士都在焦慮。我覺得當下的教育市場化是最大的問題。家長和學生成了學校的「顧客」,師生關係成了「甲方乙方」,師道尊嚴掃地,嘔心瀝血成了過去,學校面貌變了樣。最近,教師去事業化,取消帶薪假,補課罪惡化等又要做啥?誰之過?
  • 「退出家長群」,你意下如何?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近日,家長因為批改作業退群事件引發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嚴禁教師在微信群、QQ群等布置家庭作業。5、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對於不按時親自批改作業的教師,一律取消職務晉級、評先評優資格,學校校長取消評先評優資格。6、學生要主動獨立完成作業。學生要充分利用校內外學習時間,加強自我管理,主動獨立完成作業,不敷衍、不抄襲。
  • 「家長退群事件」鬧上央視,引發多米諾效應:教育減負背後無贏家
    起因是他在直播的時候控訴學校和老師給孩子、家長布置的任務太多,做父母的教孩子寫作業、改作業,宛如一個家教老師。所以,他義憤填膺,憤然地退出了家長群,還高喊:「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一時間,很多網友都表示贊同,自己平常給孩子輔導的功課比工作還多,收通知的頻率比工作的「收到」必要頻繁,讓人心累。
  • 分步建立自然人破產制度、完善國有企業退出、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
    破解市場主體退出難題、推動低效無效市場主體退出,終於有了制度安排。國家發展改革委、最高人民法院等13部門日前聯合印發《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提出,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研究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明確將建立健全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推動國有「殭屍企業」破產退出。
  • 「家長退群事件」引發教育爭議:作業家長都批改了,老師幹啥?
    有不少家長現在一聽到手機消息,就心頭一震生怕老師又在班級群裡@自己,孩子又犯什麼事兒了;更怕那些臨時布置的任務,自己又得硬著頭皮和領導請假。面對這樣的現狀,一位「硬核爸爸」的退群聲明,引發了眾多的探討,而這個家長退群事件也引發了不小的教育爭議。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中年老父親的憤怒引熱議,你覺得家長群有必要嗎?
    這段視頻一出,得到了非常多家長的共鳴。大家紛紛表示這位爸爸說出了想說卻一直不敢說的話。無形中給家長帶來壓力,家長群引發矛盾家長群給家校溝通帶來了方便,但是也引發了很多的矛盾,這位家長,雖然說出了心聲,但是退群之後,也會有很多麻煩,不知道他最後能不能堅持住。
  • 教育市場化是教育最大的錯誤
    可怕的教育市場化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教育變成了經濟的一部分,也有了所謂的市場化,可能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教育的發展。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變成了市場化,但發展到如今,醜態連連,很多現象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家長幫孩子改作業、家長工作中請假去陪孩子做義工、老師誘導學生參加各種培訓班,父母不給報就讓孩子去鬧等等社會怪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