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必大家都聽說了,今天下午江蘇一位家長關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視頻火了。
這個事兒真是戳到了多少家長的痛點。
痛點何在?痛就痛在大多數家長光是做好一個社畜就很不容易了,哪裡還有那麼多精力和時間來管孩子的功課呢?
最近有個梗很流行,打工人。
什麼是打工人?一圖勝千言。大家都不過是打工的,一句話道盡多少心酸?
錢難掙,屎難吃。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多少打工人早上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加班到不想動彈再回家,你說這樣的情況下,回了家還要操心孩子的作業有沒有完成。內心會不會崩潰?
有人真的崩潰了。在某個學校的家長會上,老師批評某個家長不配合學校,不好好輔導孩子作業,這個家長直接崩潰了
所以,都是淚啊。
這位家長的話,非常樸實,「我不可能時時刻刻來盯著你們那啥東西(微信群布置的作業),我天天加班到凌晨啊......」
道盡了多少家長的心聲啊。
所以,今天這個家長說「我就退出家族群了」,讓多少家長們感覺大快人心,大呼痛快,舒服了。
但是,捫心自問,有多少家長敢這麼幹?你一時痛快了,老師從此以後不管你家娃了,你就看著辦吧,吃不了兜著走啊。
2、
今天這個新聞裡的主角,這位家長大概率是80後吧。
如今社會大多晚婚,尤其是大城市。而現在正在上小學的孩子,7、8歲或者10來歲,往回推的話,基本上他們的父母都是27、8歲結婚生子,所以正好是我們80後一代。
那麼,我們80後小的時候,上學需要家長如此操心嗎?根本沒有的事兒啊。
當然,我們小時候也沒有微信,手機這種玩意更是無法想像,那個年頭家裡有個電話機就是富裕階層了。老師也根本不可能時不時在微信群裡給家長布置作業。
但是呢,科技的發展只是手段,問題的本質就在於,我們80後那會的老師是全面負責制,而現在沒有了。
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你的父母有沒有對老師說過這句話:「老師,我們家孩子就交給你了,不聽話您儘管打,往死裡打。」
那個時候的老師,基本上就相當於第二父母了。
所以,對於我們80後來說,老師體罰學生,真的不算給事兒。像周星馳《逃學威龍》裡面被丟黑板擦,乃至甩耳光,那都不是事兒。
對於老師體罰學生,大多數家長的態度是:天經地義。而且只恨老師打得不夠狠。
所以,扇耳光真的不算啥。
記得我初中的時候,有一回晚自習,班上幾個混混學生被教導主任叫到辦公室,直接大腳踹上去,踹倒了,爬起來,繼續踹。
大家都覺得這實在太正常了。
老師打罵體罰學生,好不好?這個事兒見仁見智。不排除有一些人渣老師,或者心理變態,就是喜歡打學生取樂。比如前段時間網上有個「20年後打老師」的新聞引發熱議,事件裡的這個老師據說就是因為當年對學生太狠了。
但是這個事件最後,打人的學生依然還是被判刑了。這或許說明了,在那個年代,哪怕老師打錯了,大部分家長還是能諒解。
當然,大部分老師那是真的為學生負責,為家長負責。他們打罵體罰學生,確實是為了學生好。畢竟人都有調皮搗蛋的時候,有的時候,確實需要打。
3、
好了,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20多年前,老師打罵體罰學生被視為正常現象,現在卻沒有老師敢隨便打罵學生了呢?
問題就在於,老師教育孩子的權力邊界發生了變化。從以前的近乎無限負責制,變成了現在的不怎麼負責制。
以前,家長也好,學生也好,大家都默認老師可以打罵體罰學生,是因為整個社會,學校和家庭,老師和家長之間,有一個契約:孩子教給您了,您看著辦吧。
所以,家長也好,老師也好,都默認了,學生送到學校以後,就是老師負責。教育好這些孩子,是老師為主,家長配合。而家長的主要配合,就是無限樹立老師的權威。最簡單的表現,就是「往死裡打」。
因為有家長的這種配合,因為有家長的這种放權,所以老師可以放手管學生,所以老師可以打罵體罰學生。就是因為在家長看來,老師就應該有這種無限責任,學校和老師也默認了這種無限責任。
然而,時過境遷,20多年過去了。社會早已不是那個社會,學校也不是當年的學校了。
簡單來說,就是如今的學校沒有以前那種無限責任了。老師當然是不敢打罵學生了,然而權力和義務是對等的,以前老師是因為對學生有更多責任,所以家長放權給了老師,所以老師可以打罵學生;如今老師不敢打罵學生,其實也意味著老師的責任減少了。
減少了的責任交給誰了?當然是還給家長了。
因此現在很多家長抱怨,為了輔導孩子作業經常忙到半夜。就是因為以前老師可以負起這個責任,現在直接甩手給家長了。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
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4、
細細想來,其實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市場化。一切都交給市場了嘛,市場說了算,當然老師說了就不算了。
一切的一切,都要從教育部搞減負說起。
其實說起我們80後一代,和現在的學生最大的區別,倒不在於老師能否打罵學生,而是在校時間大大減少了。
記得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早上7點半左右上學,下午放學都是5點半以後,基本上和父母下班時間差不多。一天在校時間差不多有9-10個小時。
有這麼多時間在學校,老師有足夠時間安排課程,學生也有足夠時間完成作業。反正我小學階段,回家以後很少做作業,就剩下玩了。
而現在的小學生,下午3點就放學了,最早的可能2點半就放學了。
為什麼現在的小學放學這麼早?
都是因為教育部搞的減負政策。這個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
在教育部2000年出臺的文件裡,就明確規定了:
學校要嚴格按照規定的課程計劃,依據兒童學習和生活規律均衡安排每周課程和作息時間,下午可以活動和做作業為主。不得增加周活動總量,更不得增加學科教學的學時。
之後的文件裡,更是明確規定了小學生在校時間不得超過6個小時。
再之後,教育部更是進一步要求各地推遲中小學生到校時間。
教育部的初衷,據說是想給孩子減負,要讓孩子有更充足的睡眠時間,要留給孩子更多的活動時間和玩耍時間。
但問題就在於,教育部的種種政策,都導向了一個結果,就是逐步減小學校的責任。
不管教育部的初衷到底是什麼,但從這些規定來看,越來越減少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減少課時,減少這個,減少那個,可不就等於在說,你們家長別指望學校了。
這可不就差直接說了,學校只管基本的教學任務,其它的,你們家長自己看著辦嗎?
與此同時,從2000年起,咱們國家開展了大規模的教育市場化。教育部要求減少學生在校時間,和開啟教育市場化,這兩件事基本上是同步的。
所以,大家可以聯繫起來了。
經過這20年的發展變化,基本上可以說,教育部的這些政策,就是在把學生往校外培訓機構那裡趕。
為了發展教育市場化嘛。教育部越來越強調義務教育階段。什麼是義務教育?就是學校的教育只承擔基本的義務,不再像過去那樣大包大攬了。
公立學校的義務教育,越往後發展,越是只滿足於最基本的教學需求,剩下的,你們家長看著辦。
這等於是倒逼家長必須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訓機構去鞏固,去提高。所以什麼是減負?其實不是給孩子減負,而是給老師減負,與此同時卻加重了家長的負擔。
家長要是不想承擔這個負擔,很簡單,教育市場化嘛,花錢報培訓班和輔導班啊,自然有外面的機構幫你監督孩子完成作業。
5、
所以,再回到那個問題,現在的老師為什麼不能打罵體罰學生了。
這裡面當然有很多種因素。
比如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金貴了。以前每家都有2、3個孩子,現在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以及祖父母越來越寵溺孩子,老師如果打罵孩子,可能就會惹上麻煩。
另外,打罵學生本身確實也有很多負面影響,教育並不一定要靠打罵。以前老師能夠打罵學生,有時代的因素,隨著社會的進步,打罵學生的現象確實也在減少。
但是這些都不是關鍵因素。現在的老師不敢打罵學生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權力和責任的邊界發生了變化。
試想一下,如果現在的孩子還是從早上8點到下午6點都待在學校,如果現在的家長依然像過去那樣,當他把孩子送到學校的那一刻起,就有了「孩子就交給您了,您看著辦」的心態,那我相信,即使老師偶爾打罵學生,大多數的家長還是能夠理解。
因為家長等於是把孩子託付給學校和老師了。家長給予了學校和老師更多的信任,把教育孩子這個責任大部分託付給老師了。
但是,現在的家長還能對學校和老師有這種信任嗎?
不可能了。
對於現在的很多老師而言,這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但是,這能夠怪老師嘛。我覺得不能。我相信大多數的老師依然有很大的責任心希望可以教育好每一個孩子,但是自從教育部搞的這個減負政策之後,就給老師戴上了緊箍咒。
須知,老師要對孩子負責,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我們現在大部分小學,每周在校30節課左右,分攤給語文課的時間可能還多點,分給數學課可能就5、6節,這麼點時間,你讓老師怎麼負責呢?他能完成基本的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就不錯了。
所以如今的老師不可能再像我們80後小時候那樣負責了。
不是老師不想負責,而是如今這個大環境,已經徹底發生了改變。
而一切的根本,就是教育部的減負政策,以及教育市場化。什麼都交給市場解決,有錢的家長當然可以花錢解決。
然而教育公平何在?
這些年來,網上一直有聲音在呼籲不要再給我的孩子減負了。
說實話,作為家長,我寧願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多待一點時間,哪怕因此多交點學費我也願意。把這些錢給學校老師,總好過給外面的培訓機構吧?學校的老師無論如何也是老師,外面的培訓機構那可是純粹的生意啊。
真的,如果有可能,我們寧願再回到90年代,我們寧願老師打罵自己的孩子,只要老師是真心為孩子負責,打罵幾句又算得了什麼呢?作為一個社畜,作為新時代的打工人,我們每天光是應付工作就已經很辛苦了。為什麼不能把教育孩子完全交給學校和老師呢?
這就好比去醫院看病,做家屬的,當然要全力配合醫生的治療,可是治病這種事兒,它畢竟是醫生更專業啊,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