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黍飄香 顆粒歸倉(傾聽·關注糧食安全)

2020-12-22 大洋網

核心閱讀

金秋時節,稻黍飄香,又到一年豐收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緊抓糧食生產的同時,還要減少糧食損失浪費。新型農機不斷升級、現代化收儲糧庫投入使用、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加速構建……廣大農民在全鏈條農業服務助力下推進節糧減損,確保秋糧顆粒歸倉。

隨著玉米、晚稻等次第進入成熟期,從南到北,各地農民迎來秋糧收穫時節。秋糧是實現全年糧食豐收的關鍵。如何節糧減損?這就需要「產購儲加銷」全鏈條協同發力打牢基礎——在收穫環節,著力解決降水、乾燥等突出問題;在儲糧環節,正確使用科學儲糧裝具,糧食損失可降低至2%以下;在儲運環節,推廣綠色、安全儲糧技術;在加工環節,推廣適度加工技術。

農用機械設備不斷升級迭代,收得快、丟損少

秦巴山區腹地的稻子黃了,農田裡各類農用機械來回穿梭。「半天不到,全部收完!」四川通江縣春在鎮文筆村農民趙榮澤,指著行走式收割機說,「這要是以前,3畝水稻,人工收割得10多個人。」

機械化大大縮短了收割時間,避免因天氣等原因造成的糧食浪費。「人手跟不上,夜間稻穀就可能被雨淋,影響收成。」趙榮澤說,現在不僅收得快,農機駕駛員還可以根據水稻高度、成熟度調整收割機的割臺高度、收割速度。

「要想顆粒歸倉,不僅要收得快,更要丟損少。」河南滑縣煥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董事長杜煥永說,「前些年,我們用的是籽粒收割機,玉米損失率較高。今年試用莖穗兼收機,一邊收玉米穗,一邊收秸稈,既保證糧食收穫,又為養殖提供飼料。」杜煥永介紹,如今,合作社流轉土地2048畝,服務託管土地3.9萬畝。

以前,每到豐收時節,人們會到割過稻穀的田裡拾稻穗。如今,這一場景在很多地方已成為歷史。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機械化率超過80%。

「新農機不斷升級,提高了糧食生產的抗風險能力。」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說,今年以來,在天氣條件較差、病蟲害偏重等不利因素影響下,仍實現糧食豐收,離不開農業基礎裝備的支撐。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李玉玲建議,面對好形勢,下一步要做好政策扶持,用好農機購置補貼,推動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另外,投入科研力量,推進收割機等農用機械精細化、智能化,從源頭減少浪費。

運糧儲糧環節科學協同管理,防拋撒、保新鮮

在中央儲備糧泰和直屬庫有限公司江西遂川分公司內,員工們忙著給收購回來的夏糧「蓋被子、吹空調」。公司負責人羅蘭鑫介紹,科技儲糧是糧企的命根子,減少損耗,延緩陳化,才能確保每顆糧食的安全。

以前,這裡的糧食分散在各鄉鎮收儲糧庫,糧庫倉房絕大多數為磚混結構,降溫、除溼、防蟲等設施落後,穀物容易受鼠害、蟲害侵蝕。舊倉早稻收割整理入倉時,溫度高達35—36攝氏度,靠自然散熱,容易變質,導致陳化。

「現代化糧倉、科技存儲,通過維持適宜的溫度和溼度,可以有效保持糧食新鮮度。」羅蘭鑫指著10多米高的平房倉介紹,糧庫嚴格把控溫度這個關鍵因素,採取機械通風、空調控溫及稻殼壓蓋保溫隔熱等技術,冬季均溫在10攝氏度以下,夏季均溫不超過20攝氏度。

今年江蘇宿遷宿城區夏收小麥麵積39.55萬畝,平均畝產量為385.7公斤。「糧食豐產,在各環節降低糧食損耗、減少糧食浪費,才能豐產又豐收。」隨著車廂門緩緩打開,顆粒飽滿的新麥粒傾瀉到傳輸帶上,再經過篩選、去雜後送進糧倉。看著最後一批小麥顆粒歸倉,當地的糧食經紀人魏興心裡的石頭落了地。

朱啟臻說,運輸過程中的拋撒遺漏、儲糧設施落後、過度加工都是造成損失的原因。比如運輸階段,糧食從收購到加工如果反覆打包拆包,易造成拋撒遺漏。「節糧減損就是增產增收,做好『產購儲加銷』全鏈條管理,等於多了一塊良田!」

李玉玲說,節糧減損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多環節,需要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發力。目前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依託平臺優勢,根據我國玉米品種類型、生產需求、產業發展趨勢,圍繞籽粒機收、全株青貯、鮮食玉米三大產業鏈條,形成政、產、學、研、推、用「六位一體」應用模式。

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加速構建,補短板、解難題

秋收時節,在山東廣饒縣鄉間公路上、農村街道上幾乎看不到晾曬中的玉米,而來回穿梭運送玉米的農用車卻絡繹不絕。原來,縣裡在全縣範圍內建立了4家糧食產後服務中心,提供代清理、代乾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五代」服務,各家各戶不用再在道路上曬糧了。

家住廣饒縣李鵲鎮鮑家村的農民鮑中會經歷了一個省心的秋收,2.8萬多斤鮮玉米棒直接運到產後服務中心。「這樣收玉米,每畝多收入100多元,還減少了中途環節造成的浪費,一舉多得。」

一大早,在廣饒縣盛凱商貿糧食產後服務中心玉米脫粒烘乾區,農用車就排起了長隊,3臺大型玉米脫粒機同時開工,玉米粒經過烘乾後,直接存入糧庫。

「日處理能力在500噸左右,從鮮玉米棒到脫粒、烘乾、入庫等環節一條龍作業。」中心負責人賈立強說。作為當地最大的玉米產後服務中心,盛凱中心擁有3萬噸標準糧食倉庫,配套了糧食烘乾塔、掃地機等設施,幫助農戶解決曬糧難題。

截至8月底,我國已建成4000多個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幫助農戶節糧增收,被農民稱為「糧食銀行」。「脫粒烘乾一體作業實現糧不落地,減少了浪費,還避免了玉米因雨淋等因素引起的黴變,能夠保證糧食的品質。」廣饒縣農業機械服務中心主任韓立慧說。

「補齊糧食產後服務短板,不僅能減少浪費,還能幫農民解決糧食銷售問題。及時烘乾,及時銷售,保障價格。」朱啟臻說。

優質糧食工程實施以來,中央和地方總投入超過815億元,各地謀劃布局糧食產後服務體系、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3個子項共8900多個項目。到今年年底,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將實現全國產糧大縣全覆蓋,覆蓋區域糧食損耗浪費和黴變損失將平均降低4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人民日報 》(2020年10月29日07版)

相關焦點

  • ...發力,推進節糧減損—— 稻黍飄香 顆粒歸倉(傾聽·關注糧食安全)
    核心閱讀金秋時節,稻黍飄香,又到一年豐收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緊抓糧食生產的同時,還要減少糧食損失浪費。新型農機不斷升級、現代化收儲糧庫投入使用、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加速構建……廣大農民在全鏈條農業服務助力下推進節糧減損,確保秋糧顆粒歸倉。隨著玉米、晚稻等次第進入成熟期,從南到北,各地農民迎來秋糧收穫時節。秋糧是實現全年糧食豐收的關鍵。如何節糧減損?
  • 兵團團場:搶收小麥顆粒歸倉
    近日,冬小麥進入集中收穫期,兵團種植冬小麥的團場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合理調動人力、收割機等搶收小麥,確保顆粒歸倉。 7月5日,在四師六十七團一連種植戶張萬軍的小麥地裡,一臺收割機正在來回馳騁。近幾年,隨國家糧食補貼政策的落實,極大地調到了該團職工種植糧食作物的積極性。今年,該團7萬畝冬小麥儘管在年初遭受了低溫凍害,但是在農業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下,種植戶不斷加強冬小麥的田間管理,合理化控、施肥、滴水,使小麥長勢喜人,顆粒飽滿,產量、品質普遍較往年有所提高。
  • 撿拾稻穗 顆粒歸倉
    當天,該縣第三中學組織學生到附近機收後的稻田裡撿拾散落稻穗,將農民辛勤耕耘獲得的稻穀顆粒歸倉,體驗勞動的艱辛,培養學生珍惜糧食的美德。滕治中 攝來源:新華網湖南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 說:五穀是「稻、黍、稷、麥、菽」還是「麻、黍、稷、麥、菽」?
    稷:五穀之神,延伸意義即為糧食。社稷的本意就是土地和糧食五穀一種說法: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禾本科的重要地位經濟 禾本科是經濟價值最高的一科,包括稻、麥、玉米、粟(小米)、高粱等主要糧食與飼料作物。小麥、玉米和水稻佔據全世界消耗卡路裡的一半以上。
  • 尋找關於糧食的記憶
    糧食成為人類生存、繁衍的重要物質資源。糧食生產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質量,關係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進入糧食博物館,如同穿行於一條歷史長廊,遊客可以全方位了解糧食的相關知識。展覽的第一部分首先帶領觀眾追蹤了稻、黍、稷、麥、菽、玉米、土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的起源。
  • 史建平:「看著顆粒歸倉,我很有成就感」
    他收割過的麥地,乾淨、麥茬低,更不會過多遺掉小麥顆粒。「只要技術領先、價格公道,就有幹不完的活兒。」史建平說,收割機每過兩三年就得以二手機出售,然後自己再選購一臺新的收割機,確保小麥的收割效率和質量。扶風縣擁有聯合收割機2400多臺,每年都有1000餘臺收割機參與跨區農機收割作業。
  • 江西九江:外聯內調堵漏保障高速通行費「顆粒歸倉」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孝清 通訊員 何婧近日,江西省贛粵高速九江管理中心通過內調外聯,採取多項有效措施,嚴厲打擊違規行駛車輛,追回通行費4萬餘元,切實保障通行費的「顆粒歸倉」。今後,九江管理中心將繼續加強稽查力度,充分發揮稽查隊伍戰鬥力,利用各類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有力打擊偷逃通行費行為,淨化收費環境,確保通行費顆粒歸倉。
  • 慶安縣中心幼兒園組織開展「喜迎豐收愛家鄉 珍惜糧食愛生活」主題活動
    9月30日,慶安縣中心幼兒園在稻作文化公園,組織開展了「喜迎豐收愛家鄉 珍惜糧食愛生活」主題活動,60餘名小朋友同爸爸媽媽一起體驗農忙生活,喜迎中秋,歡度國慶。  活動中,小朋友精心準備了舞蹈「粒粒皆辛苦」,認真的表演、開心爽朗的笑聲充分展示了豐收的喜悅和秋的希望。
  • 新疆:民警幫助轄區困難群眾搶收麥子 確保顆粒歸倉
    看著收穫的麥子顆粒歸倉,楊兆明如是說。楊兆明是新疆哈密市伊州區沁城鄉城西村村民,今年60多歲,長期獨居,生活比較困難。前不久老人生病,地裡的麥子成熟卻無法收割,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民警將收割的麥子脫粒。
  • 黃土高原夏糧收割 20萬餘萬畝冬小麥「顆粒歸倉」
    宗瑛 攝   7月中旬,位於黃土高原的甘肅平涼市崆峒區20餘萬畝冬小麥完成夏收「顆粒歸倉」。通往麥田的田間小路上,撒滿麥粒與腳印,農民開著收割機「掠過」片片金黃麥田,將粒粒夏糧「收入囊中」。   當地農機部門組建技術服務隊進入田間地頭,並組織引進近300臺收割機跨區域與本區機具聯合參加夏收。共完成聯合機收小麥22.45萬畝,經測產,平均畝產為267.5公斤。
  • 漲姿勢,中國最古老的糧食酒是高粱酒嗎?
    中國最古老的糧食酒誕生於很早很早以前,早到那時候高粱還未被當作糧食……公元前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糧食酒的雛形。糧食發黴發芽,黴變的糧食浸在水裡,經過天然發酵成酒,這便是糧食酒的最初形式。說的就是糧食酒的起源。新石器時代後期中原文化中的龍山文化顯示那個時期人們已經有了釀酒的習慣。
  • 把「厲行節約」精神納入糧食安全保障法
    2018、2019年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糧食安全保障法立法工作提出明確要求。2019年底,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也曾召開糧食安全保障法起草座談會,研究討論糧食安全保障法起草有關問題。   近日,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河南工業大學糧食政策與法律研究所所長穆中傑時,他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對糧食安全保障法的制定提出了建議。
  • ...納入糧食安全保障法——訪河南工業大學糧食政策與法律研究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保障立法工作。2018、2019年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糧食安全保障法立法工作提出明確要求。2019年底,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也曾召開糧食安全保障法起草座談會,研究討論糧食安全保障法起草有關問題。
  • 粟黍的起源與早期南傳
    作者簡介:   提及我國的農業地理格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大概都會是南稻北麥。在此之前的數千年間,起源於我國北方的粟和黍一直是本地的主要糧食作物。南稻北粟是中國本土作物的原始分布格局。  正如秦嶺—淮河並非真的涇渭分明地分出了兩個自然地理區域一樣,農作物和飲食習慣的分布也並不是可以截然分開的。
  • 黍和稷有地方還種 省農科院說有種子供八卦田種
    龍爪稷  浙江在線07月19日訊 八卦田原本計劃複種的9種南宋農作物:大豆、小豆、稻、粟、糯、大麥、小麥、黍和稷,由於學術界一時說不清黍和稷究竟是什麼,只得暫時放棄  昨天,浙江省農科院環境資源與土壤肥料研究所草業中心的王建紅副研究員來電,說黍和稷,其實現在有些地方還在種,他們研究所就有黍和稷的種子。  王建紅說,學者們之所以搞不清楚黍和稷,主要是被複雜的植物學分類弄懵了;另外,由於現在黍和稷主要已成為一種飼料,所以研究者非常少。
  • #世界糧食日# 徵集餐盤剩食照片,去「天下第一倉」展覽
    節約糧食,減少浪費,讓飲食可持續,不僅是聯合國2030年目標的核心倡導,更是國家安全,百姓幸福的根本之所系,乃至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底。 值此2020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即將到來之際,中國綠髮會「生物多樣性食材保護」項目,聯合百度直播、豐圖義倉、義倉發展網絡、良食基金、陝西致道公益、萬村寫作計劃、遊豬生態等多家關注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的組織機構,聯合發起大型公益直播「探秘天下第一倉」和「剩食影像展」活動,以期推動更多力量來參與和改變
  • 小業務大作為 湖南省農信系統以顆粒歸倉精神做強普惠金融
    「農信人做業務要有顆粒歸倉的精神,下沉重心、做實本土、做透小額、精耕細作、全面覆蓋。」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農信聯社黨委書記趙應雲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要發揮黨建在農村金融服務方面的優勢,牢牢把握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動權,發展成為省委、省政府深切期待的農村金融主力軍、地方金融排頭兵、普惠金融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