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做的這件事,很可能已經傷害到孩子

2020-09-04 星海微語

你好,歡迎來到「星海微語」,同名微信公眾號持續更文。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為什麼現在孩子的事情,大部分卻變成了父母的事」。

如今的父母參與孩子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但其背後卻有很多對學習漫不經心或不以為意的孩子,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在當大學班主任的時候,有一天有個媽媽帶著孩子來見我,這個孩子當時已經掛科5門,在我們學校掛科達到6門及以上,是要留級的。

當時這個媽媽對我說,她自己的職業是公務員,她自己讀書那會兒,學習成績一直是數一數二的,在她們那個年代,只要死讀書、讀死書,是肯定會有一條不錯的出路的,所以她也是一直這樣跟她女兒說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可見這個媽媽在孩子的整個教育過程中,至少她自己是非常要求上進的,同時也對女兒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但坐她旁邊的女兒卻一臉無所謂的表情,我當時就知道這個孩子根本不把學習當一回事,所以今天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家庭比例越來越高,即父母非常辛苦,也非常操心孩子的學習,但是孩子根本沒有把學習放在心上。

甚至我還碰到過一對父母,兩個人加起來拿了4個碩士學歷,但是卻培養了一個根本沒有學習動力的孩子,最後父親只能用打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很多父母的感慨就是自己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和犧牲,而孩子卻絲毫不領情,自己一步不落地去看著孩子學習,孩子卻依然在消極怠工,這就逼著我們不得不反思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原本學習是孩子的事情,最後卻變成了父母為之頭疼的事情。

下面,我想從兩個點,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我們都知道在人與人之間的博弈中,有一句經典名言,那就是「誰急誰就輸了」,所以當在孩子的問題上,父母比孩子表現得還要著急,其實父母一定是輸家,因為這樣父母就會受制於孩子。

舉個例子,比如你去買東西的時候,看到一件非常喜歡的物品,你表現得非常激動和興奮,這時候我想在最後談判價格的時候,你其實已經受制於人了。所以即使你非常喜歡這個物品,也要表現出非常無所謂的態度,然後跟店員說「這個我家裡有很多,我就是隨便看看的,如果合適的話,我就買一個」,當收銀員看到你無所謂的狀態,他就會一步一步地讓價,最後你才有可能變成贏家。

面對孩子也是同樣的問題,如果你特別緊張,你也是輸了,所以即使你非常緊張和在乎孩子的表現,也要表現得不緊不慢、不疾不徐,這樣你才有可能讓孩子著急,而不是你著急。

我曾經聽班上一個男生很自豪地跟我說:「我媽一般叫我起床都要叫三次,第1次她讓我起床,我完全可以不用動,因為還有第2次,第2次我媽會說再不起來就遲到了,這時候我也可以不用動,因為還有第3次,第3次的時候,我媽就會發火說再不起床就要停我的生活費了,我就會起了,因為我媽真的會這樣做。」

我都可以腦補那個畫面,這個學生的媽媽一定非常恨鐵不成鋼,也一定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你不覺得有哪裡不對嗎?明明起床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怎麼最後卻變成了他媽媽的事呢?

第二,針對這種現象,應該怎麼做?父母們就應該停止這樣的「關愛」,讓孩子自己去承受不主動做某件事所帶來的後果。

比如今年暑假,我出差過幾次去處理一個學生被退實習的事情,這個學生被退實習的原因是上班經常遲到,後來經了解我才知道,她媽媽在她實習期間每天都會打電話叫她起床,但是有一段時間,她媽媽因為自己工作也比較忙,就忘了打電話叫她起床這回事,於是她就多次遲到了,最後實習單位忍無可忍,決定清退這個學生。這個媽媽的做法可能是誤打誤撞,但卻能說明一個道理,無論媽媽叫不叫起床,遲到始終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最後受懲罰的也一定是孩子,是那個直接犯錯誤的人。

現在這個學生改變很大,她把被動的起床變成了主動,也終於把起床這件事當成了她自己的事。這件事也給了我很多感慨:在任何時候,誰因為某件事或某個人生氣、激動,誰就會是輸家。所以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有很多方法值得探討和商榷的。

這裡,我還想講一個故事,給父母們做個啟發。

有一天,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在一起吃飯,毛澤東就給周恩來和朱德出了個題目:如何讓貓愛上辣椒?我們都知道,貓肯定是不吃辣椒的。結果朱德是個粗人,說就三個步驟,第一步把貓嘴剝開,第二步把辣椒放進去,第三步把貓嘴合上。毛主席說這個方法不可取,因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周恩來想了想說,那可以把辣椒放到魚肚裡,這樣的話貓在吃魚的時候就愛上吃辣椒。毛主席搖了搖頭說,這個方法也不可取,因為欺騙只有一次,如果貓感受到被欺騙,下次可能連魚也不吃了。

在大家都沒有辦法的時候,毛主席說有個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辣椒油塗到貓的屁股上,這樣貓因為辣得很疼,就會不停地舔自己的屁股,最後可能就習慣了辣椒的味道從而喜歡吃上辣椒。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人跟貓之間語言是不通的,想讓貓做一件事情,講話是沒有用的,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一些方式讓貓改變它的行為,這件事的難度可比媽媽跟孩子之間溝通要難多了。

我們也可以反思一下,為什麼這個貓從不愛吃辣椒,最後變成了愛吃辣椒?「吃辣椒」這件事最後到底是減輕了誰的痛苦呢?答案是貓自己的痛苦,所以在這個故事裡,其實是把吃辣椒從別人的事情,變成了貓自己的事,最後才會讓貓習慣上吃辣椒。

所以父母的智慧就在於把孩子的事情變成他們自己的事情,好好學習是他們自己受益,不好好學習,那將來他們要為此付出代價,千萬別讓孩子有幻想,即「我不好好學習,我爸媽也一定會託關係幫我找個好工作」,要知道,總有一天我們會有幫不動的時候,到那時,也許孩子會後悔和懊惱,但更自責的一定還會是父母。

如果本文對你有幫助,請把它轉發出去。也歡迎你在留言區給我留言,對於孩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你還有哪些對策呢?

相關焦點

  • 這幾件事父母常做!卻比打罵孩子更嚴重
    很多父母可能都有這樣一個誤區:我對孩子一不打二不罵,孩子一定覺得很幸福。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在家庭生活中,除了打罵孩子,還有很多行為都在給孩子帶來傷害,但很少有父母知道。今天聞達君為大家盤點幾種會給孩子造成傷害、帶來心理陰影的父母行為,有心的父母趕緊自查。
  • 家長常做這4件事,別以為是為孩子好,很可能讓孩子越來越笨
    導讀:家長常做這4件事,別以為是為孩子好,很可能讓孩子越來越笨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長常做這4件事,別以為是為孩子好,很可能讓孩子越來越笨!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最好不要做這件事,一次就會傷到孩子,還可能影響一輩子
    文/依肯的爸爸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每個孩子也希望父母能夠和諧恩愛,在這樣有愛的家庭環境下,孩子才會感覺幸福,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要做這件事,一次就會傷到孩子,還可能影響一輩子。這件事父母只要做一次可能會傷害孩子一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就算是成年人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夫妻間相處,難免會有小磕小碰,偶爾會拌個嘴,嚴重了會吵架,甚至倆個人都「離家出走」,如果有家裡有孩子,孩子會感覺到很可怕的。
  • 孩子不能「過早」接觸這4件事,對娃傷害很大,很多父母卻正在做
    孩子不能「過早」接觸這4件事,對娃傷害很大,很多父母卻正在做!孩子不宜「過早」接觸的4件事,對娃傷害大孩子小時候身體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家長如果過早讓孩子走路,容易損傷孩子的脊柱和骨骼的,因為骨骼是支撐整個身體的支柱,如果壓力過早對孩子會造成傷害的,所以,我們要根據孩子正常的發育規律訓練,特別是學習走路這件事情,我們要跟孩子的實際情況決定。
  • 原來父母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事,你可能每天都在做
    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家Ethan Kross通過實驗指出:情緒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當一個人說感到「心碎」的時候,「心碎」其實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比喻了,他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當父母辱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可能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 「新型把尿」正在傷害孩子,父母別只圖省錢省事,這件事別再做了
    說起給孩子"把尿",很多人覺得那是老一輩才會做的事,現在還有誰給孩子"把屎把尿"? 從一胎到二胎,父母不僅心態上從緊張到鬆懈,經濟上也有"手有餘錢"到"緊巴巴"的過日子。 畢竟,多生一個孩子可不是多添一雙筷子那麼簡單,倆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得顧及到,哪一方面又不需要花錢呢?
  • 孩子不能「過早」接觸這4件事,對娃傷害很大,很多父母依然在做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讓孩子超前的學習一些東西。但是你知道嗎?有很多事是不能讓孩子「過早」的去學的,對孩子的傷害會很大。寶寶不應該「過早」接觸以下4件事:1、過早不穿紙尿褲有些家長認為紙尿褲價格昂貴,又屬於消耗品,於是就會提前就給寶寶拿掉紙尿褲,用手抱著寶寶上廁所。
  • 哈佛大學發現,好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做這件事!
    接送孩子上學,不到進出校門那一刻,書包永遠都不是孩子自己背著;其實我也非常理解這樣的父母,畢竟教孩子穿衣吃飯繫鞋帶,可能一天一夜都教不會,但幫他做,三秒鐘就搞定了,況且讓孩子自己做,肯定做得一塌糊塗,回頭還得父母重新做,簡直不要太麻煩。
  • 這件事父母最好不要做,一次就能傷害孩子,還會讓孩子記一輩子
    但是要提醒各位已經當父母的夫妻,即使怒氣再大,再想和對方吵架,也一定要避開孩子,不能讓孩子直接面對你們的爭執,不然對於孩子就會產生一輩子的傷害和影響。之前在網絡上有一個東北的小女孩成為大家的開心果,原因是在父母吵架的時候她說的一段話。孩子的父母因為一些瑣事爭吵起來,沒有避諱孩子在場。
  • 這三件事不宜過早教孩子,會傷害到孩子,家長切勿操之過急
    導讀:這三件事不宜過早教孩子,會傷害到孩子,家長切勿操之過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三件事不宜過早教孩子,會傷害到孩子,家長切勿操之過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叛逆都是父母所逼!爸媽常做這2件事,孩子不逆反才怪
    ……說起孩子叛逆這件事,無數家長都只能無奈地搖搖頭。他們往往只知道感嘆孩子的各種差勁和叛逆,卻不曾細細反思,原來孩子的逆反往往都是家長所逼出來的。不管是媽媽也好,爸爸也罷,常做以下幾件事,想讓孩子變得懂事乖巧幾乎不可能。(1)明顯讓孩子感覺到難以伺候。今天在抖音裡無意間刷到了三個畫面過於真實的場景——孩子開心地玩了一下午,地上散落著各種玩具和學習用具,孩子剛剛撿起其中的一個玩具,並暗暗下定決心「今天我一定要好好收拾房間!」
  • 家有男孩,父母要懂得這幾件事,別因無知而傷害孩子
    家長總覺得男孩子以後要成為家裡的頂梁柱,從小就應該讓孩子多吃苦,擁有男子漢氣概。父母教育的出發點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父母都把握不好這個度,從而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做出一些傷害孩子的事情。如果你家也有男孩的話,父母一定要懂得這幾件事,別因為你的無知而傷害了孩子。
  • 家長常做的這4件事,正在傷害寶寶的視力
    全因父母做了這件事小曼今年才2歲半,媽媽發現孩子總是習慣性的皺著眉頭、眯著眼睛看人;仔細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這種症狀一直都有,於是就帶著小曼去醫院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才2歲半的小曼,近視竟高達900度!
  • 當著孩子面,家長最好別做這3件事,否則會傷害孩子
    但是,當孩子稍大之後,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識和想法,家長的正確引導尤其重要。這幾件事,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否則會傷害孩子,導致孩子性早熟。但是,一般兩歲的孩子,就應該有初步的性別意識。父母這樣做,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尷尬,而且會讓孩子的性別意識淡化,認為在異性面前換衣服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在以後可能會對自己的異性社交和個人形象造成負面影響。當然,父母也沒必要過度遮遮掩掩,大方告訴孩子男女有別,不可偷看異性換衣服,自己也不可以在兒子面前換衣服,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 冬天帶娃常做這4件事,孩子抵抗力差且易生病,父母早知早受益
    導讀:冬天帶娃常做這4件事,孩子抵抗力差且易生病,父母早知早受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冬天帶娃常做這4件事,孩子抵抗力差且易生病,父母早知早受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剛洗完澡,這三件事千萬不要做,不然會傷害到孩子的健康
    前言:寶寶到了六個月以後,大部分的家長,就很少帶著孩子出去洗澡了,一般都會選擇在家裡給孩子洗澡。不過給寶寶洗澡之後,父母的有些做法,可能會對孩子的健康是非常不好的,不過大多數的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健康。
  • 廣州過來人提醒:家有男孩,父母要懂這幾件事,別因無知傷害孩子
    家長總覺得男孩子以後要成為家裡的頂梁柱,從小就應該讓孩子多吃苦,擁有男子漢氣概。父母教育的出發點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父母都把握不好這個度,從而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做出一些傷害孩子的事情。如果你家也有男孩的話,父母一定要懂得這幾件事,別因為你的無知而傷害了孩子。
  • 孩子不能「過早」接觸的4件事,多數父母正在做,對娃傷害很大
    >「加速」,通過自己的手段來激發孩子的大腦潛能,最終達到父母的預期值,不過,有些事情對於小寶寶來說不能操之過急,寶寶不能「過早」接觸的4件事,很多父母正在做,對孩子傷害很大。寶寶不宜「過早」接觸的4件事
  • 父母做的這6件事,會讓孩子感覺到無助和害怕,父母一定要注意
    但事實這種觀念卻導致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做父母的正在做無數令孩子感到害怕的事情,正在親手把孩子推離自己。孩子害怕父母做的6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快來看看你中了幾條。有些父母不分時間和場合的對孩子一通打罵,甚至是當著老師和同學的面進行懲罰,這既讓孩子喪失自尊,抬不起頭,又會讓孩子稚嫩的心理受到傷害。前些天的新聞還觸目驚心,家長當著同學的面打了孩子幾耳光,結果孩子趁家長不注意,跳投自殺,其實類似的例子不在少數,現在孩子的心理髮育還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弱,父母這種當眾責罰的行為比死刑還殘酷,很可能打的孩子倒下就再也起不來。
  • 父母最不能在孩子面前做的四件事!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標杆,是孩子心理髮育的影響指針。 父母之間有些事,要經常在孩子面前做,比如表示恩愛、互相呵護、關心。但有些事,卻絕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做,必須要避諱孩子。 孩子的心靈既敏感、又脆弱,孩子的觀察力和認識能力是很強的,往往超出大人的想像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