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徐徐涼風一遍遍吹起,正在捲走夏天餘下的最後一絲燥熱。
在中國科大東校區,天使路兩側的法國梧桐枝葉繁茂,將湛藍的天空下,隔出了一片小天地。路旁是一棟小樓,大門上方五個金色的大字樣式很是別致——少年班學院。
創辦於1978年的中國科大少年班,不乏11、12歲低齡入學的案例。曾因大眾對「神童」的關注而站在閃光燈下,其培養模式引發的質疑聲,也貫穿少年班的辦學歷史。
9月,少年班迎來四十歲生日,校博物館也以「少年班教育四十年特展」的方式,揭開這個高等教育改革「先鋒」的成長軌跡。》》》推薦閱讀:安徽首個高中「航天實驗班」落戶廬江 首屆招收100名學生
應時代需求而誕生 最初設想參考芭蕾舞演員選拔方法
少年班的創辦,寄託著一個國家對人才的渴求。
早在1974年5月,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通過周恩來總理向毛澤東主席建議:「可參照招收和培訓芭蕾舞演員的辦法,從全國選拔很少數,約十三四歲左右的,有培養條件的少年,到大學去培訓。」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少年班的設想由此浮出水面。
彼時百廢待興之際,人才成為國家發展的關鍵。1977年10月,江西冶金學院教師倪霖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科委主任、中科院副院長方毅寫信,推薦13歲的少年寧鉑。11月3日,方毅批示:「請科技大學去了解一下,如屬實,應破格收入大學學習。」同時被考察的還有15歲的沈宇和14歲的牧青。
寧鉑成為新聞人物,直接催生了少年班的誕生。
1978年1月16日,中國科大正式向中科院呈交《關於試辦預科班的報告》,並派出一批經驗豐富的老師,前往上海、福建、江西、福建等地考察,最終錄取了21名智力超常的少年,組成中國科大第一屆第一期的少年班。這個班的平均年齡為14歲。最小的謝彥波只有11歲,還是小學五年級學生。
1978年3月8日,預科班正式開學。開學前夕,預科班改稱為「少年班」。
第一期少年班開始後,越來越多的地方單位和機構開始向中國科大推薦優秀的少年。隨後,中國科大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擴大招生。
時隔半年後的1978年秋季,16歲的王永、12歲的張亞勤通過統一考試,成為第二期少年班的新生。
2013年,時任微軟全球副總裁的張亞勤重回母校參加校慶活動時,曾回憶起在校時的這段經歷,「在同班同學當中,我不是最優秀的,他們都比我成功。」張亞勤說。
對於少年班這種「早慧少年」培養模式,張亞勤雖不願意點評過多,但他表示,自己的少年班經歷很好。「12歲上大學,在科大讀本科、讀研,畢業的時候還不到20歲,我是在科大長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在這裡形成。」2014年,張亞勤又跳槽到百度任總裁,如今,他的名字總會出現在少年班校友名錄中。
招生並非靠「民間尋徒」 創辦第二年就確定「高考+複試」模式
在電影《少年班》中,有導師四處「民間尋徒」,通過了解家世,觀察其打牌、下棋、「土發明」等方式,選出一批「天才少年」的橋段。
而實際上,少年班招生從第二期之後便逐步走上正軌。
1979年4月,中國科大向中科院匯報前兩期少年班的辦學情況。隨後中科院給予回復,要求學校把少年班繼續辦下去。在總結前兩期招生經驗的基礎上,科大對1979年的招生方法進行了改革,即將高考作為初試,中國科大批閱試卷,然後選擇優秀者進行複試,以達到檢驗考生是否達到高中文化程度的目的。
回望少年班成長軌跡可以看到,在創辦之後的四十年,少年班一直不斷調整招生和培養模式,逐漸形成以「高考初試+學校複試」的招生方法和前兩年集中培養的教育模式,這些舉措開創了我國當代高等教育自主招生、書院制教育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先河。
如今,報考少年班的考生要先通過統一高考,然後進行包括數學、物理「現學現考」,以及非智力因素測試在內的複試環節。
「上大學要看興趣,對於少年班的模式,這些年大家也了解了,如果想來自然會報考。」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暘說,科大少年班不會主動「搶生源」。
教育模式好比「開飯店」 菜單式學分制下大二才自主選專業
對於少年班的教育模式,陳暘有一個比喻:普通教育模式好比「辦食堂」,少年班就像「開飯店」。「少年班不一樣,菜單很豐富,你可以任選。」陳暘說,在這種「導師指導下的菜單式學分制」下,少年班學生可以自由地「選課」「選專業」「選導師」。「第一年上基礎課,從大二開始,學生可以自己挑專業,轉專業也非常自由。」
陳暘說,少年班學生的專業志願,是在入學一年後再選擇的。大一進校時實行「書院制」,不分專業、學科和學院。這就意味著,他們有一年的時間先接受數理化基礎課程,打好基礎,並充分掌握各專業到底是「學什麼」,前景如何。
「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很多人高考的時候不知道專業是怎麼回事,中學生對專業的理解程度有限,有時候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也有些學校將專業包裝得太美好。」陳暘說,少年班模式下,學生是主動選擇自己的專業、職業方向,這對於學生相當有裨益。「人就是要在岔路口自己選擇,高考後填專業是被動選擇,少年班是讓學生主動選擇,這是完全不同的。」
面對爭議 40年堅持並創新 強調因材施教並非拔苗助長
在科大試驗取得成效後,1985年,在鄧小平同志的指示下,全國12所重點高校參照中國科大的經驗開辦了少年班。
然而,爭議之聲也始終不絕於耳。
在外界看來,少年班是「神童」生產線,應該培育出社會精英。而也有人認為,少年班是「拔苗助長」,甚至質疑少年班的辦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是不是真的符合科學規律?
在爭議中,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各校少年班紛紛停辦。中國科大卻是為數不多的尚在堅持開辦少年班的學校,並且還一路拓展。
「學生們不是神童,我們也並非星探,少年班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絕對不是拔苗助長。」陳暘說,在複試中,考官會著重判斷考生的邏輯思維、創新能力是否過硬。
「什麼年紀來讀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不是已經準備好了。」陳暘強調,高中有一半在複習中度過,不斷地重複過去的題。與其把時間精力花在重複上,不如提前上大學,在大學好好念書。
隨著少年班學員特點的變化,少年班學院的辦學理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陳暘說,「如果說少年班成立初期,我們的初衷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話,那麼如今,我們更希望探索一條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模式,使學生未來有能力擔負起社會發展的責任、傳承優良的文化道德、引領社會的科技進步。」
2008年,在少年班創辦3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將原少年班管理委員會(系級建制)升格為少年班學院。
目前,少年班學院約有300人,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最早針對早慧少年設立的少年班,仿照少年班模式開辦的「教學改革試點班」及成立於2010年,通過先面試後高考錄取的創新試點班。
「我們不提倡學生年紀越小越好,現在的少年班學員,絕大多數是15到17歲的學生。」陳暘說。
少年班四十年星光熠熠走出5名院士 一批優秀校友許多活躍在學界、商界
在過去四十年中,少年班校友在科技、教育、商界星光熠熠。一共走出5名院士,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駱利群,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副校長杜江峰,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教授莊小威、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教授顧建軍均是少年班校友。
在高新技術產業界領軍人物中也活躍著少年班校友,包括百度創始人之一、百度董事長特別助理馬東敏,阿里雲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閔萬裡,獨角獸企業寒武紀創始人陳雲霽、陳天石兄弟。
截至目前,少年班學院共畢業4140人,其中少年班畢業1589人,「零零班」2110人,創新試點班441人。已畢業校友中約90%進入國內外教育科研機構繼續深造。一大批優秀畢業生在國內外著名學府、科研機構脫穎而出,成長為國際一流的科學家;許多人在IT、金融、製造等行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晨報記者 於巧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