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因為「朱自清的父親要去給朱自清買橘子從而跳下月臺穿過鐵道違反了交通規則」被建議從教科書中刪除算是上了一把「熱搜」。
這篇我們從小就銘記在心的文章就算不會主動想到,但是一經談起,朱自清父親那肥胖的背影努力的跳下爬上月臺是多麼勾人回憶。如果僅因為不考慮時代背景,談其違反交通規則而被要求刪除,那麼《背景》將會成為一代人心中的遺憾了。
就此一事,也勾出了小編心中對教科書的一些回憶,想起了以前課堂上裡認識的歷史名人,對他們曾是充滿了「聖人」般的幻想,沒想到長大後卻意外了解到真實情況,與心中所想大相逕庭,也是令人頗為異訝。這裡就大概說幾個吧。
其《憫農》二首,字字珠璣,道盡底層平民被剝削的辛酸。似是為農民憤憤不平,又是在勸解世人珍惜糧食。雖不能盡知其人,但是常言道,聞一人的一言一行,可以一窺其品德性情,如此兩首詩文,可見一斑。更是列入我國小學語文語文一年級,我們那個時候不懂得思考,只知道老師講我們要珍惜糧食,那就是其意。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
但是此兩首絕句乃是李紳年幼遊歷時所作。李紳並非窮苦出身,其父主一方縣令,雖幼年喪父,但是不至於嘗遍人間疾苦,所以也是一時有感而發。李紳為官後,史載其深陷牛李黨爭,更是李黨的得力幹將,官場生涯多次浮沉。有野史記載,李紳得勢後生活奢侈,濫施淫威,食必鋪張浪費,對待有間隙的友人更是伺機報復。李紳最大的黑點更是人生終結在即,經手「吳湘案」,草菅人命,只為討好李黨魁首李德裕。
其實也不是李紳得勢後就忘了初心,其在登臺做《憫農》二首前,就先作詩「何得千裡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感慨升官太慢呢!
李紳其人對唐朝新樂府運動的推進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更是與白居易交遊甚密。我們的教科書中認詩不認人,單提出《憫農》兩首讓少兒開始珍惜糧食,拒絕浪費,也是一種不錯的啟蒙教育呢。
蔡倫造紙名列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知名程度更是世人皆知了。出現在初中歷史書七年級上冊《兩漢科技與文化》篇,第一個介紹的就是造紙術。
七年級歷史歷史下冊
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是蔡倫是個宦官,生平應該都是了解較少。初中歷史課上談及蔡倫造紙時,小編心中就有頗為好奇造紙這麼神聖的事怎麼偏偏就讓一個宦官搶了先機,因此也對蔡倫這個人印象極深,留下了不小的興趣。
後來特地查了蔡倫這個人,發現其生平不簡單。蔡倫生於鐵匠家庭,漢時桂陽設有鐵官,漢章帝時蔡倫也因此被推薦入宮,成為一名宦官。
蔡倫剛進宮時只是一名小宦官,很快就升黃門,掌傳遞詔令職,以此投靠竇太后,參與了誣陷漢安帝祖母宋貴人的計劃,並且親自「驗實」,由此開始得寵。
七年級歷史下冊
漢章帝死後,竇太后得勢,蔡倫也一併雞犬升天,升中常侍,開始入朝堂,參與決策政事,成為了東漢官宦幹政第一人,更為後世太監擅權做了一個帶頭。後來竇太后去世,外戚竇家勢傾朝野。而此時蔡倫投靠後宮新主鄧皇后,幫忙謀取竇家權勢,也算是賣了一波隊友,鞏固了皇權,自己得以繼續參政。並且在當了官宦整整三十年後,掌握了「尚方監」終於改進了造紙術,得以大規模應用,流芳百世。
後來漢和帝崩,漢朝局勢多變,死了一任小皇帝後,宋貴人的孫子漢安帝即位,因此蔡倫自知沒了靠山,服毒而去。
因此可見,蔡倫造紙,也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掌管了當時的國家工坊,為了完成政治任務,利用自己的優勢,整合資源做出來的一個在「主職業宦官」下的「副職業工匠產品」。
不過,身為一個宦官往上爬即是為了保命,也是當時社會的局限性,掌權又何嘗不是每個人心中都想碰觸的誘惑。那些後宮裡的詭譎雲湧,在權力遊戲裡的九死一生,早就隨著千年時間,化為塵土。而造紙一事,惠及千年,生前不計如何,身後是萬年永遠。
身為封建官僚,不出現在歷史教科書,而是出現在高中數學必修上也是讓人耳目一新。
他是宋時奇才之一,博學多才,其中最為精通數學,留有《數書九章》乃是劃時代的巨著在數學界享有盛名,歷史教科書僅在宋元時期一筆帶過,而在人教版數學必修3裡同《九章算術》一起出現了算法案例。
秦九韶其父曾任工部侍郎,官宦世家,少年從官。也正如前兩位一樣,進入古代官場這個大染坊,誰能不染上一身五顏六色。時有同僚指其「性喜奢好大,嗜進謀身」,大意就是驕奢淫逸,殘暴,好大喜功,鑽營官場,一生求進。
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3
可笑的是,貪婪沒有為他身後帶走一分錢財,求進一生也只在地方局級幹部打轉。也因此,宋史和地方志都沒有為秦九韶單獨列傳,要不是後世因其數學成就而將其挑出,只怕一身奇才泯然歷史塵埃矣。
沈括這個人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會記得,出現在宋元時期科技篇,在在宋元科技篇因其《夢溪筆談》記載了活字印刷術而被錄入歷史書,雖然沒有讀過內容,卻讓小編從初中開始就對其神往已久。
七年級歷史下冊
後來,有一次在閱讀課外讀物的時候,看到過沈括在為人處事方面的缺陷。
其在仕途期間,參與王安石變法,又在王安石下臺後指責王安石變法內容的錯誤。後來王安石評其不能適時說出,更像是事後邀功。言外之意就是沈括想左右逢源,反覆小人。最後,沈括因為因為兵敗西夏,一路被貶,幾年後歸隱夢溪,專心科學,從此留下《夢溪筆談》這本宋時集大成科學巨著。
而沈括一生最大的黑點當屬誹謗蘇軾,成為「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
雖被指責「反覆小人」,但是只能歸咎於沈括並不適合混官場這種拼情商的地方。他一生涉獵甚廣,並且造詣頗深。引用元丞相脫脫的評價就是:「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
沈括半生宦途,能變革,能惠民治民,更能主帥一路帶兵打仗,可謂是全才全中的全才。他完美的闡釋了,智商不等於情商。只是局限於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下,他的所有科研成果只能著書流傳,並不能被大規模應用並且用來改變時代委實可惜了。而我們也不能用聖人的要求去對待每個人,有成就的人,不代表就是道德完人。
《司馬光砸缸》這則來自《宋史》的故事一砸砸進了中國百年語文教科書。最早就見諸於見諸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中,之後一直留在了教科書裡,直至今日的部編版語文教科書仍然存留。該文簡短,教人動腦,適合啟蒙小學生,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司馬光的道德模範。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
司馬光也不僅砸缸聞名,更是著有《資治通鑑》,於《史記》的司馬遷並稱「史家兩司馬」。其為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君王、取信於人,又恭敬、節儉、正直,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曾為儒家三聖之一,是典型的儒家保守派一員。
可是上述人品都僅僅是司馬光對自己人的情況下才有的。都知道王安石變法,意在內憂外患下,變法圖強,夾縫生存。可是司馬光卻與王安石的激進做法完全相反,形成保守黨,開始了宋朝的黨爭。王安石下臺後,司馬光任相,新法被全盤否定。
其中較為出名的是阿雲案:少女阿雲被賣給光棍當媳婦,阿雲反抗拿刀砍了光棍,並且投案自首。王安石念及未出人命,更是投案自首,就判無罪。可是17年後,司馬光任相,舊案重提,堅決以謀殺親夫罪處死阿雲。
高二歷史選修1重大歷史改革回眸
且不論案件本身對錯,這只是司馬光為了打擊政敵的手段,阿雲則成了犧牲品。可見司馬光在保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如果說前面不是聖人,我們不能以聖人的標準去進行評判。但是司馬光曾經進入儒家三聖之一,道德標準當然應該要求更高,但終究是人無完人。司馬光太過於保守,從而讓王安石變法陷入紊亂,使得北宋積重難返,救國猛藥變成害國毒藥,只能令人扼腕嘆息。
「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這些個清末有名為讓清廷行君主立憲製圖存的行動,著實在近代史裡名氣不小。而裡面一個重要幹將更是貫穿一切,甚至還進行了不少後續操作,一為皇室存在,二為自己的功名利祿。這個就是極具爭議的康有為了。
高二歷史選修1重大歷史改革回眸
教科書書上,他是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
可是真實的康有為卻真實的讓人不敢直視。
公車上書。出自康有為的自述書。但是近有北大歷史教授考究表明,實際上的公車上書是一個群體事件,恰恰康有為主導的公車上書他根本就沒送去督察院。高度疑似自導自演,實現自我資歷吹捧。
高二歷史選修1重大歷史改革回眸
戊戌變法。譚嗣同、梁啓超等人在前面頂著,康有為已經踏上了天津往上海的輪船。最後就是戊戌六君子慷慨赴義,康有為則進一步逃往日本。
在日本,康有為更是招搖撞騙,打著保皇的名義讓華僑納捐,最後錢入私囊,為了滿足他鼓吹的「一夫一妻制」下自己的驕奢淫逸,可謂「州官放火」。
最後,康有為人死燈滅。其七十大壽時章太炎一副「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的對聯對其進行了總結。
或許是我們中國人的「聖人情結」作怪吧。從老子到孔子,再到孟子等。一個個聖人身體力行,思想上道德上都引領著我們思考學習。所以對那些名人名事都下意思的以聖人的標準進行看待和對比,殊不知把人看得片面了。
而教科書中自然挑出他們好的一面進行教育和傳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無可厚非。而我們也應該學會整體看待,區別對待,對應思考,才能不會落入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