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剪輯師工作需要做的「前戲」。
就如我們做運動之前,總需要做一些熱身運動,活動一下筋骨,這樣既能更好的揮汗如雨,也能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
剪輯師的任務,簡單說,就是對拍好的原始素材,通過剪輯的手法,使完成的影視片能充分體現編劇和導演的創作意圖,並讓它更豐富和完善。
編劇,通過文學劇本傳情達意。
導演,則是用分鏡頭劇本並加以導演闡述,來說明自己的創作意圖。
因此,剪輯師的「前戲」,就是好好閱讀和研究文學劇本、分鏡頭劇本以及導演闡述。但是,文學劇本和導演闡述畢竟是文字上的傳達,而處理素材的重要依據,還是分鏡頭劇本為主。所以,理解分鏡頭劇本才是我們剪輯師的重中之重。
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分鏡頭劇本。
鏡號:即鏡頭順序號,按組成影視片素材的鏡頭先後順序,用數字標出,可作為某一鏡頭的代號。
拍攝時,不一定按這順序拍攝,但是剪輯是必須按這順序號進行的。
有些是多臺攝像機拍攝的,還要標明機號。
機號:現場拍攝時,往往是用2-3臺攝像機同時進行工作,機號則是代表這一鏡頭是由哪一號攝像機拍攝。
前後兩個鏡頭分別用兩臺以上攝像機拍攝時,鏡頭的連接,就在現場馬上通過特技機將兩鏡頭進行現場編輯。
若是採用單機拍攝,後期再進行編輯的錄製,標出的機號就沒有意義了。
景別:有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它代表在不同距離觀看被拍攝的對象。
技巧:技巧包括有攝像機拍攝時鏡頭的運動技巧,一般在分鏡頭劇本中,在技巧欄只是標明鏡頭之間的組接技巧。
時間:指鏡頭畫面的時間,表示該鏡頭的長短,一般時間是以秒標明。
畫面內容 : 用文字闡述所拍攝的具體畫面。為了闡述方便,推、拉,搖、移、跟等拍攝技巧也在這一欄中與具體畫面結合在一起加以說明。有時也包括畫面的組合技巧,如畫面是屬分割兩部分合成,或在畫面上鍵控出某種圖像等。
解說 : 對應一組鏡頭的解說詞,它必須與畫面密切配合。
音響效果:在相應的鏡頭標明使用的效果聲。
音樂:註明音樂的內容及起止位置。
轉場:場景與場景之間之間的過渡和轉換,有無技巧和技巧轉場之分。
備註 : 方便導演作記事用,導演有時把拍攝外景地點和一些特別要求寫在此欄。
再看分鏡頭劇本時,我們要思考幾方面的問題。
鏡頭分切的因素和未來鏡頭有機銜接的關係。場景之間的轉換,是利用什麼?人物對白、主體動作、還是鏡頭運動,亦或是音樂、音響等等。要留意轉換是否符合劇本的內容、風格。畫面是否運用特效,明確特效的目的,「五毛錢」的特效,還是真正服務於影視內容,就看你做的逼真與否了。聲畫配合上,要注意音響和音樂是否能渲染出那種想要的氛圍,不要恐怖片放個喜慶的音樂。最後,分鏡頭劇本畢竟是導演用文字(有些會加一下繪畫本)來闡述的,與實際的鏡頭肯定會有區別,這個時候就要發揮咱們用鏡頭講故事的專業能力,多和導演溝通,以達到更好的效果。當然了,很多片子不一定有那麼專業的分鏡頭劇本給到剪輯師,就如當下流行的短視頻製作,可能就給你提供一個草本,上面大概寫個劇情,其他的就靠剪輯師發揮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捋順一下劇情,按照劇情發展去剪輯就好。
有則用之,沒有也可以好好剪片,不用去談論別人的不專業,做好分內事就行。
未完待續。。。
如果你對我的故事感興趣,對影視感興趣,就一起關注影小白的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