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璐老師
我和小學生家長交流時遇到最多的問題是"孩子寫作業拖拉,一個半小時的作業量能寫3-4個小時,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辦法也想了很多,但都沒效果,頭痛死了!」
怎麼辦?無疑,制定學習計劃和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是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很多家長卻說:我們也制定了學習計劃,為什麼形同虛設?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學習計劃無法制定又或者是制定了也無效呢?
原因很多,如,孩子的先天性格影響;家長教養方式影響;孩子心理需求的影響等等。
我想先從家庭教養方式的角度談起。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 鮑姆林德提出的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要求性和反應性。要求性是指是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建立恰當的標準,並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反應性是指父母對孩子要求的反應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據這兩個維度,我們通過分為以下四種教養方式:
一、控制型
控制、專制型的家庭主要的特點是:高要求、低反應。即父母對孩子通常要求很高,但是對孩子的需求卻是低反應的。這類父母只對孩子做要求,卻不知道孩子想要什麼。
二、疏忽型
疏忽、忽視型的家庭主要的特點是:低要求、低反應。
父母對孩子通常要求很低甚至沒要求,當然對孩子的需求也看不見。 四種教養方式中,疏忽型家庭中孩子受到的傷害是最大的。
三、縱容型
縱容型的家庭主要的特點是:低要求、高反應。
父母對孩子通常要求很低,但是對孩子的需求卻是高度反應。 溺愛不是愛,溺愛是父母情緒和情感的自我放任。
四、權威型:
權威型的家庭主要的特點是:高要求、高反應。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智慧型父母和理想家庭。愛和規則一個都不能少。
當然這種教養方式也最費時費力,但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
疏忽型的家庭一般不會幫孩子或要求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想通過制定學習計劃來規範孩子學習行為的做法,通常發生在權威型、控制型、溺愛型三種家庭中。
那麼,在三種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中,哪種類型的教養方式最有可能高效的實施計劃呢?這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權威型。
首先,權威型家長的規則是建立在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
權威型家長會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特徵。如注意力穩定性的年齡差異,小學低年齡段注意力集中時間約15分鐘。當孩子寫了15分鐘作業後要喝水、要上廁所、要精神放鬆的需求時,家長對這種需求表示認可和寬容。會提前和孩子約定休息的時間10分鐘左右,規定休息時間內不可以看電視、看課外讀物等,直到作業全部完成。
在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會伴隨著對孩子行為的強化和懲罰(下次再討論強化和懲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注意力穩定的時間也會增加,那麼可以每30-40 分鐘休息一次。
權威型父母教養方式的特點是,既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要求,又能對孩子的反應做出敏銳的反應。
相反,有些家長抱有錯誤的理念,認為孩子上了小學就應該知道學習重要性,就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注意力的穩定性突飛猛進,每寫完一項作業才有放鬆的需求。
當看到孩子並未完成作業就想要休息或者精神放鬆時,就會在語言、表情、行動上表現出不滿、甚至指責。他們制定的學習計劃往往忽視了孩子的生理發展特點,以制定學習計劃為藉口,強迫或威脅孩子按照家長制定的標準執行。這種對孩子有要求卻忽視孩子需求的教養方式,表面看來似乎是權威型,其實是控制型。
其次,家庭氛圍是對已經制定的學習計劃的有效實施很大的影響因素。
家庭氛圍是充滿愛和支持,還是衝突不斷?父母或者父母與孩子之間不能達成共識,計劃自然不容易實施。
如果父母能夠很好地了解孩子自己的需要,了解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自己做決定的能力,那麼基於這樣的理念而制定的學習計劃是有利於兒童發展的。否則,學習計劃會被兒童看作是家長控制他們的工具,因而拒絕執行或置之不理。
孩子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逐漸增強的,父母的控制力要逐漸減弱。這中間要經過一個共同約束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父母和孩子共享控制權。父母負責監督,孩子則享有自我調節的權力。
父母要逐漸減少直接安排,而是更多地和孩子進行討論。這樣的過程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公平的、他們是真心關心子女的幸福,而且由於經驗豐富,父母可能「知道得更多」。孩子能夠認識到規則(如學習計劃)和標準的必要性,孩子也能學會哪類問題是值得爭論的,什麼策略是有效的。
可見,制定學習計劃的初衷是提升學習能力,但最終目標是父母與孩子對孩子行為控制權的交接過程。
學霸的學習計劃能不能借鑑?當然可以,但首先我們需要審視我們制定計劃的方式,還要努力營造的和諧家庭氛圍。
我是女博士夏項,與你一起奔向教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