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r is coming.
現在正在遭受生活毒打的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總有某些時刻讓你覺得,類似的生活哲理是濃縮的生命智慧。寒風凜冽,防疫形勢依然不得放鬆,我們推薦如非必要,不要去封閉的、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聚集。就算冬天再冷,也總有暖陽可以溫暖人心。我們也總會去尋找精神的暖陽來撫慰自己焦慮的心情。不妨找個陽光和煦的日子,靜下心來,翻看一本書。
據說今年年初抗疫最緊張的時候,如鼠疫一類的圖書,銷量以及閱讀數據暴增。我們需要從精神食糧中汲取力量,今天為大家推薦一本地震災難相關的書,來一場精神治癒的朝聖之旅。
小說《雲中記》,是作家阿來在2019年推出的小說作品。小說著墨的主題正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作為川籍作家,寫汶川地震似乎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採訪中,這個問題都會被多次提及。作者也在採訪中正面回答了這一問題,那麼他在《雲中記》中是否寫出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呢?
不論是在災難中死去的、殘損的或是倖存的,你應該要寫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領會不出這個東西,要麼就寫得哭天哭地,要麼就寫得好人好事,這個寫不出什麼來。果然,十年過去了,我沒見到過一本寫汶川地震讓我感動的書。
小說的視角對準一個深受現代文明衝擊的傳統藏族村落。主角阿巴也不是一個傳統的英雄式的人物或者現代小說中反英雄的人物,他的身份本身就是一個傳統與現代衝突的具體表現。作為祭師的兒子,他沒有子承父業,而是接受正統的現代教育,上農業中學,學習現代農業技術,成為發電員。當祭師這一身份被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搶救的時候,主角阿巴才在政府舉辦的培訓班上,學得了祭神的儀式。正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打破了村民困惑而又日常的生活,整個村子,被迫整體遷出,原來的祖居變成了荒村。
雲中村的傳統中,鬼魂是可愛的存在,調皮的存在,「讓一隻火鉗像人一樣邁開腿走路。讓碗自己盛滿茶水。讓發酵的酸奶變得能酸掉牙齒。讓一隻牛突然說話。讓成熟的蘋果不斷砸中同一個人。讓一個穿了新衣服的人跌進水渠。」持續的反封建宣傳已讓阿巴及其他這一代的村民不再相信鬼神,地震的到來,讓悲傷的人們,急於去抓住救命的稻草,鬼魂的存在能夠安撫活著的人。
安撫鬼魂成為阿巴返回雲中村的契機,然而雲中村由於地質滑坡的威脅,早已不是安全的存在了。山村是因為地質滑坡的危險而整體搬遷,但最終,阿巴也同雲中村舊址一起,掩埋在地質滑坡的石礫下,又與自然化為統一,形成了一個閉環。就如奧德賽的歸家是母題,也是結果,故事是旅途本身,主角阿巴回歸雲中村也不是最終目的,在對逝者的哀悼中,超脫哭泣與悲傷,重新認識生命與死亡,才是本部作品中真正擁有的力量。
「而如果我們不能參透眾多死亡及其親人的血淚,給予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的靈魂洗禮、心靈淨化,如果他們的死沒有啟迪我們對於生命意義、價值的認知,那他們可能就是白死了。如果我們有所領悟,我們的領悟可以使他們的死亡發生意義。」「我們能不能有一些更莊重、更具尊嚴的,對生命本質有更深入認知跟領會的表達?」
參考文獻
阿來《雲中記》獻給地震死難者的安魂曲
專訪作家阿來:十年過去了,沒有一本寫汶川地震的書讓我感動